云南旧志中的水利资料及其价值

2020-11-30 07:32黄金东
地域文化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方志水利资料

黄金东

地方志简称方志,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从两千多年前至今,中国编修地方志的传统一直赓续不断,形成了大量的方志文献。云南方志从东汉时期就已形成,历经各朝各代,留下了数量众多的方志文献。这些方志是云南地方各种资料的总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民族、自然条件、物产等方面,可以称为云南的“百科全书”。其中,水利因其对农业生产的特殊作用在旧志中占有相当的篇幅和内容,形成了丰富的水利资料。这些资料不仅记载翔实可靠,而且连续不断,涉及云南水利建设的方方面面,可称得上半部云南水利史,具有多方面的突出价值。

一、云南旧志蕴含丰富的水利资料

云南方志的形成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杨终的《哀牢传》,其书虽已亡佚,但仍可称为云南第一部古方志。宋元以前,云南方志体例未统一,大多处于“图经”“方舆记”阶段,仅有少量留存至今,如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和唐代樊绰的《蛮书》。元代以后,云南方志的纂修逐渐成熟,体例趋于完善,留下了大量值得称道的方志,其中通志类有元代李京的《云南图志》;明代谢肇膌的《滇略》、刘文征的《滇志》、陈文的景泰《云南图经志》、周继凤的正德《云南图经志》、邹应龙的万历《云南通志》;清代有康熙、雍正、光绪时期纂修的《云南通志》以及道光《云南通志稿》和光绪《续云南通志稿》等;民国时期有龙云倡修的《新纂云南通志》。除通志类外,明、清和民国时期还纂修了大量的府、州、县志。

总的来说,云南纂修方志肇始于晋唐,行于明代,盛于清人。据不完全统计,云南现存通志、府、州、厅、县志共318种,3615卷。①李孝友:《云南地方志考索》,《云南文史丛刊》2000年第2期。可见,云南修志历史悠久,盛极一时。

云南方志是云南的“百科全书”,举凡天文、地理、历史、疆域、物产,风俗、民情、环境等内容无所不载,是研究云南地方历史文化的资料宝库。其中,水利因其在传统农业社会的特殊地位,在云南旧志的不少卷次中均记载有相关的内容,形成了丰富的水利资料。

这些水利资料在云南旧志中编排体例不一,有些设专门的《水利志》《沟洫志》,或“水利”单独成卷,如:雍正《安宁州志》、光绪《鹤庆州志》、民国《蒙化志稿》、嘉庆《江川县志》、雍正《阿迷州志》、乾隆《广西府志》、乾隆《弥勒州志》等;有些与其他内容合为一卷,如:乾隆《赵州志》、光绪《镇雄州志》、光绪《瞮益州志》等;有些作为《建置志》子目,如:道光《云南通志稿》、光绪《云南通志》、光绪《丽江府志》、民国《陆良县志稿》等;有些作为《赋役志》子目,如:道光《晋宁州志》、光绪《腾越厅志稿》、民国《路南县志》等;有些作为《地理志》《舆地志》子目,如:光绪《续云南通志稿》、光绪《续修顺宁府志稿》、民国《姚安县志》等;有些作为《食货志》子目,如:民国《昭通县志》等;有些附在《山川志》之后,如:康熙《永昌府志》、乾隆《大理府志》等。这些水利资料除了以“水利”的名称见于各旧方志外,也有以“坝闸”“提闸堰塘”“闸坝堰塘”等名目载于其中者,如:康熙时期成书的《云南通志》《云南府志》《晋宁州志》等。另外,有些水利资料还散存于其他类目中,如《艺文志》中的奏疏、谕旨、碑记等,康熙《云南通志》卷二十九《艺文》即载有时任云南巡抚王继文上《请修河坝疏》,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二、云南旧志中的水利资料具有多重价值

(一)充分阐述了水利在云南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水利对云南的特殊意义和重要作用,在云南旧志中有充分的体现和阐述。清朝雍正九年(1731),云贵总督鄂尔泰上疏称:“窃惟地方水利为第一要务,兴废攸系民生,修?并关国计,故勿论湖海江河以及沟渠川浍,或因势疏导,或尽力开通,大有大利,小有小利。……云南跬步皆山,田少地多,忧旱喜潦,且并无积蓄,不通舟车,设一遇愆阳,即顿成荒岁,从前市米,一石有价值十两、十五两之年,前事后鉴,敢不预筹?”①(清)鄂尔泰:《兴修水利疏》、岑毓英修、陈灿纂:《云南通志》卷52《水利一》,清光绪二十年(1894)刊本。从奏疏中看出,鄂尔泰对云南的自然环境有充分的认识,认为水利是云南地方事务的“第一要务”。不惟地方官员,朝廷统治者对水利的作用,尤其对云南的特殊意义也有深刻的认识。“乾隆二年谕:自古致治,以养民为本,而养民之道,必使兴利防患水旱无虞,方能盖藏充裕,缓急可资。是以川泽、陂塘、沟渠、盽岸,凡有关于农事,豫筹划于平时,斯畜泄得宜,潦则有疏导之方,旱则资灌溉之利,非诿之天时,丰歉之适然,而以赈恤为可塞责也”,“又谕:水利所关农功綦重。云南跬步皆山,不通舟楫,田号雷鸣,民无积蓄,一遇荒歉,米价腾贵,较他省过数倍,是水利一事,不可不急讲也。”②(清)岑毓英修、陈灿纂:《云南通志》卷52《水利一》,清光绪二十年(1894)刊本。作为统治者的乾隆,对云南地理环境、水利形势以及荒歉时期的民生均有比较客观的认识。

由上可知,水利对云南的重要性从古至今较其他地区都更为重要和紧迫,“滇处万山之岭,江河之水一泻无存,其间蓄泄诸法,较他省尤要”,水利建设跟不上的地区,“高者必苦其燥,下者必病其淹”,“而民生不遂,何以上供税课,下养室家”,因此,“水利者,尤要也”③(清)朱若功纂、李明续纂:《呈贡县志》卷8《水利》,清光绪十一年(1885)重刊续增雍正三年(1725)本。。从这个意义上说,水利确为云南第一要务。

(二)有助于了解云南水利历史,加深对云南水情、水利的客观认识

云南利用水利设施进行灌溉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洱海苍山佛顶遗址中曾发现类似堤坝的遗迹。但有文献记载则是汉代时期,《后汉书·西南夷传》记文齐为益州太守时,“造起陂池,开通溉灌,垦田二千余顷。”①(南朝)范晔:《后汉书》卷86《西南夷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846页。这是关于云南水利建设最早的记载,文中所指“陂池”则是见于记载的云南最早的水库。南诏时期,云南大兴水利,出现了苍山高河蓄水工程和邓川罗时江分洪工程。大理国时期,修建了大理地区清湖(在今祥云县)、赤水江(在今弥渡县)、神庄江(在今大理市)等水利工程。其中,大理国的缔造者段思平亲自主持了祥云段家坝堤防工程的修建工作。此外,文献还记载了当时印度僧人来大理修建水利工程之事。元代,云南灌溉事业得到全面重视,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当时的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与劝农使张立道一起在云南大规模兴修水利,率先修建了具有灌溉、城市供水和防洪等多种功能的松华坝,并对滇池海口等区域进行了治理,为滇池区域农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清时期,云南的水利建设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技术上都较前代有了巨大的飞跃。比较突出的有明朝修筑了阳宗海的汤池渠等工程以及清代对杨林海的治理。水利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出现了类似新疆地区坎儿井的地龙水利工程,同时当地各民族根据所在地区的特点修建了许多有特色的工程,如景东傣族的文哈水利工程以及哈尼族的梯田灌溉系统。此外,明清时期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水利著作,如明代的《河工图》《河防志》和清代黄士杰的《云南省城六河图说》。其中,黄士杰所著《云南省城六河图说》是关于滇池流域水利法规和技术规范的重要著作,书中对历代经验进行了总结,并绘图详细说明利害得失,对以后的滇池治理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上只是对云南水利历史发展的简单梳理。要想更深入了解其脉络,弄清细节,探索云南水利发展的规律,仍需从众多分散的历史资料入手。这其中,云南历代方志恰好提供了丰富的水利资料,从中可梳理出云南水利发展的历史脉络。如:民国《姚安县志》载:“汉末王莽乱政而广汉文齐为益州太守,乃能造起陂池,开通灌溉;元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行省云南,注重农事,为陂池以备水旱,并命张立道为劝农使,引水道以济农功。”②霍士廉等修、由云龙等纂:《姚安县志》卷13《水利》,民国三十七年(1948)铅印本。不仅有云南水利历史大脉络的记载,同时也记录了各种工程修建过程的细节,如康熙《云南通志》就详细记载了松华坝的兴建和历代治理过程,其中说到:“松华坝,在府(云南府)城东北山下,元赛典府(赤)瞻(赡)思丁经画水利,筑坝分水,一为盘龙江,一为金汁河,并修建六河诸闸以溉东菑万顷,郡人感之,为立石将军庙祠公像。明万历四十六年,水利道朱芹条议大修……民不劳而永逸,宜经费而永宁,功甚懋焉。本朝康熙五年以来屡次水泛堤决,巡抚袁懋功、李天浴题请岁支盐课银葺之,名曰岁修。二十年大兵平滇,坝已倾毁。二十二年,巡抚王继文会同总督蔡毓荣题请捐修并?六河,修筑各闸以复水利。”③(清)范承勋、王继文修:《云南通志》卷8《城池·闸坝堰塘附》,清康熙三十年(1691)刻本。随后光绪时期成书的《云南通志》接前志继续记载,“康熙二十七年,修云南松华坝,历年相继疏浚,未几复壅。雍正八年,总督鄂尔泰、巡抚张允随题修。……同治二年,绅士黄琮筑修,历经三次未竟厥功。光绪三年,粮储道崔尊彝督同水利同知魏?经、委员陈勋、绅士张梦龄、张联森筹款重修墩台闸坝河道,阅四月而功竣,沿河田亩资灌溉焉。”④(清)岑毓英修、陈灿纂:《云南通志》卷52《水利一》,清光绪二十年(1894)刊本。通过前后对照衔接,松华坝的修建过程一目了然。可见,云南旧志中的水利资料对梳理云南水利的发展历史很有帮助。

(三)对研究古代云南社会各方面历史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云南旧志中的水利资料除了有关云南水利发展历史外,还保存了其他方面的内容。如光绪《镇雄州志》卷三《水利》“汑洛河”条下载:“灌田约三千余亩”“白乌河”条下载:“凡小平坝平田之田亩悉资灌溉”“化龙沟”条下载:“灌田百余亩”。云南方志中关于这类某条河流或某个水利工程可灌溉田亩数的记载十分丰富,通过汇总这些资料,从中可知某个地区农业生产的总量及发展水平,可为研究当地农业经济史提供第一手资料。不仅如此,其中也有关于某个地区其他经济发展状况的记载,如民国《巧家县志稿》卷六《农政·水利》“大龙潭”条下除载灌溉田亩数外,“复有人藉此水流安置水碓水磨,裨益于工业者不少”,“库着村水”条下也记有“年可产糖七十万斤左右”,等等。

此外,云南旧志中的水利资料也存有与当地社会组织、社会发展等方面相关的史料。如记当地动员捐资修建水利之事,光绪《瞮益州志》载:“沙河,在城东郊,引龙王庙河水灌溉曲家营各村田亩,今河下流淤塞,田皆成地,原有三闸亦废未修。天生坝,道光二十八年邑人曹锟倡率修建。咸丰六年,?于贼……光绪三年,知州江宝善谕绅士李景贤、曹士麟、唐得胜、邓国柱率水头人等按合坝田亩捐赀重建”①(清)陈燕、韩宝琛修、李景贤纂:《瞮益州志》卷2《水利》,清光绪十一年(1885)刊本。;民国《昭通县志稿》载:“入民国后,地方官绅之开浚塘堰、沟洫者不乏其人,其事功亦不让于前贤。”根据其中的记载,当地的水利工程龙洞大闸壅塞后即为地方乡绅筹措经费所修浚,“得县绅李劲风、迟兴周急公好义,共捐助银二千两。又由利济河经过农田享受水分者,按亩出工。”值得称道的是,当地不是仅仅通过简单的募捐,而是让这些水利设施的受益者按照比例来出资出力。“所需经费来源,除由省政府补助及地方提拨外,其大宗款项俱系由各乡直接享受间接享受该河利益者,分别普通、特别二类,按照田亩工数派捐出工。有资出资,无资出力。”由于这种方式比较公平合理,又与自己的利益密切相关,当地民众也乐意投身其中。在饥荒年代,当地还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兴修水利,既可救助灾民,还能整顿水利,可谓一举两得。“民国八年,大饥,绅士李劲风等请设工赈局,筹措巨款,以工代赈,疏浚河道及闸坝。于三月初兴工分头进行,至四月底始告厥功。”②(民国)卢金锡修、杨履干、包鸣泉纂:《昭通县志稿》卷5《农政·水利》,民国二十七年(1938)昭通新民书局铅印本。所有这些,都是研究云南当地社会史的重要资料。

(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直接为水利现代化建设服务

自司马迁写下我国第一部水利史《史记·河渠书》之日起,我国的水利史就一直服务于现实的水利建设。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教授周魁一指出,水利史研究在水利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从历史的角度来探讨区域水利的演变规律,展望其发展趋势,是解决水利问题的重要途径;从历史角度看问题,便于认识事物的发展特点。充分重视和认识我国水利的自身特点,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就有可能“好心办坏事”,遭受巨大损失。此外,对水利史的研究还有助于理解水利的发展规律。随着对水利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有助于选择合理的治理方式,探索水利发展的方向。③周魁一:《略论水利史研究的现实意义》,《农业考古》1986年第2期。

从古至今,云南的水利建设无不是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不断前进。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滇池流域的治理。元代云南行省首任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是治理滇池水系的首倡者和组织者。在他的组织下,启用巡行劝农使张立道,对滇池进行了系统的治理,主要做法为:其一,开挖海口工程,通过清除海口淤泥,降低了滇池的水位,使得大量土地形成良田;其二,同时修建松华坝,解决灌溉问题。经过此次开创性的整理,工程竣工后,效益立即显现,从此奠定了中庆城(即今昆明)作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并作为云南省的首府沿袭至今。值得指出的是,当时松华坝的坝址选择是非常合理的。1958年,松华坝开始进行改建,经水文、地质等方面专家的测量,证实原址确属最合理的地点。因此,工程就在原址基础上进行。如今的松华坝也是盘龙江上游的重要水利工程,其蓄水和灌溉的功能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充分证明了古人的智慧,也说明了充分了解历史,是可以为现实服务的。此后,历代对滇池的治理,大多在元代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清雍正八年(1730),云南粮道黄士杰写出了总结滇池治水经验的水利专著《云南省城六河图说》,提出了将不便于灌溉的盘龙江作为“专防水害、不论水利”的排洪河道,其余河流和盘龙江沟通,作为专门的灌溉渠道,并在这些灌溉河上多开子河,“大者建闸坝,小者修涵洞,可闭可启,可蓄可泄”①(清)黄士杰:《云南省城六河图说·六河总图说》,清光绪六年(1880)刊本。,使整个滇池地区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利灌溉网络的治理方案,这不仅对当时滇池的治理工程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对今日的水利建设也不无参考价值。这样的例子,在云南旧志中的水利资料中仍可举出许多。总之,要想搞好云南水利建设,必须立足于历史,充分认识云南水利发展的特点及规律。

云南旧志水利资料同样留下了许多深刻的经验教训。从元代开始,云南各地不断兴修水利,特别是清代,各地几乎都修建了大小不一的沟渠、坝闸、堰塘等水利工程,但是伴随这些设施工程而来的生态灾害也日益显现出来,河道沟渠反复壅塞、疏浚次数增多、周期缩短,水土不断流失,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以滇池为例,“诸水皆横入大河,沙石填壅,每遇水暴涨,宣泄不及,沿海田禾半遭淹没”②(清)岑毓英修、陈灿纂:《云南通志》卷52《水利一》,清光绪二十年(1894)刊本。。明人顾应祥撰有《祭海口神文》,其中记录了海口水患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维滇有池,西南巨泽,灌溉群生,一方利益。诸水所归,广大莫测,末流如线,难通易塞,加以霪雨,洪波泛溢,三四年间,陇亩尽没,极望弥漫,蚊龙所窟,吁天无从,民艰粒食”③(清)张毓碧修、谢俨等纂:《云南府志》卷20《艺文志四》,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刊本。。及至清代,“或遇涔涝之岁,浮癒没茔,籼踫澹淡,徒饮鸲鸪……石龙阻流而成溪,黄泥填淤而象鞭,海田无秋矣,泽筈及滇之仕官归田者相率于两台”④(清)岑毓英修、陈灿纂:《云南通志》卷52《水利一》,清光绪二十年(1894)刊本。。可见,伴随水利工程开发而来的生态灾害使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不独滇池流域,澂江府、大理府、临安府、丽江府等地区也都也不同程度存在这些问题。⑤周琼:《清代云南内地化后果初探——以水利工程为中心的考察》,《江汉论坛》2008年第3期。这些都是云南水利史留给后人的教训和警示,应当引起重视,认真总结,以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余 论

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农业之命脉在于水利。《农政全书》云:“水利,农之本也,无水则无田矣。”⑥(明)徐光启撰、石声汉校注:《农政全书校注》,台北:明文书局,1981年,《凡例》第2页。直至现代,农业在我国的基础地位丝毫没有动摇,而现代农业之首要条件即为水利。可以说,没有了水利,就没有农业,没有水利建设的发展,就谈不上农业的现代化。

水利之发展,不仅有赖于现代科技的进步和自然环境的改善,对水利发展的历史梳理和总结、借鉴同样重要。方志因其蕴含着丰富且前后记载连续不断的水利资料,在这当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具有悠久修志历史,存有丰富旧方志文献的云南省来说更是如此。诚如光绪《云南通志》所言:“滇处万山之岭,江河之水一泻无存,其间蓄泄诸法,较他省尤要……旧志水利,立有专门,今仍其体,详载修?沿革,俾后之言水利者有所考云。”⑦(清)岑毓英修、陈灿纂:《云南通志》卷52《水利一》,清光绪二十年(1894)刊本。

当然,对于云南旧志中的水利资料价值也不宜过分夸大,更不应不加鉴别的全盘利用。对于那些存在前后沿袭、互相雷同,尤其是在一些水利设施已不存在的情况下仍沿袭旧志记载,从而造成混乱以及有意夸大一些水利设施灌溉田亩数等资料,应采取科学的态度。

猜你喜欢
方志水利资料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河北省档案馆馆(省方志办)藏《永壁村保甲册》鉴赏
低碳经济下水利行业的发展
信息技术对水利规划的作用研究
水利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分析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水患变水利 保护安阳“母亲河”
设置方志学专业硕士学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