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干预门诊霉菌性阴道炎患者的效果评估

2020-11-30 09:06贺茹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0年20期
关键词:霉菌性阴道炎依从性

贺茹

【摘 要】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门诊霉菌性阴道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02例霉菌性阴道炎患者,按入院的先后时间顺序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51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霉菌性阴道炎患者的护理有效率、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为98.04%,明显较对照组(78.43%)高(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12±0.24)分,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8.23±1.13)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应用在霉菌性阴道炎患者中具有很好的效果,可以提高护理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

优质护理;妇科门诊;霉菌性阴道炎在临床上,常见的一类妇科疾病即为阴道炎,而与未婚女性相比较,这种疾病在已婚女性的中的发病率更高,达到了60%左右,老年患者年龄较大、抵抗力较弱,且受到患者体内雌性激素水平下降和卵巢功能衰退的影响,阴道炎发病率更高。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即为霉菌性阴道炎,其病因相对比较复杂,霉菌性阴道炎也就是外阴阴道假丝念珠菌病(VVC),它是由念珠菌引起,在临床上是很常见、多发的一种炎症性疾病,白色念珠菌属于条件致病菌。此菌寄生在10%~20%的非孕妇以及30%的孕妇阴道中,当其量较少时,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但患者全身和阴道局部的免疫力下降时,白色念珠菌便会在此时进行大量的繁殖,尤其是局部细胞的免疫力降低,更容易导致患者炎症的发生。其他原因包括抵抗力下降、使用免疫抑制剂、不良卫生习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缺乏维生素b等等。当前临床上治疗该类疾病主要是采用栓剂和洗剂,但该病反复发作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在根治上存在较大的难度,并且其治疗效果与患者的心理压力以及个人保健工作等密切相关,基于此需要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辅助做好护理工作,提高护理效果[1]。本研究主要探讨优质护理在霉菌性阴道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将具体的临床方法和结果进行如下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门诊妇科收治的102例霉菌性阴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经过临床检验确诊,可以收集到相关治疗和检查资料,排除拒绝参加研究者,排除精神系统疾病及意识障碍性疾病,无法有效配合者,排除合并其他类型妇科疾病,或者其他微生物感染者。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其中观察组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33.71±4.32);病程6d~7个月,平均病程(3.24±1.31)个月;38例患者为初次发病,13例患者为2次或者2次以上发病。对照组年龄21~44岁,平均年龄(33.64±4.28)岁;病程7d~7个月,平均病程(3.51±1.03)个月;40例患者为初次发病,11例患者为2次或者2次以上发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每晚入睡前利用小苏打溶液(4%)清洗阴道,并使用一枚双唑泰栓置于阴道深处,连续用药1周,期间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和日常洗护。观察组采取的是优质护理干预:1)心理干预:阴道炎的相关症状对患者影响极大,患者因为阴道瘙痒、灼痛等临床症状会出现不安等不良情绪,可能使患者对用药、检查等治疗手段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对其进行心理指导,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精神紧张状态得到放松。在与患者的日常沟通交流过程中,要一如既往地保持热情积极的态度,给予患者尽可能多的关怀和体贴,向其阐述患者的具体治疗方案和治愈的可能性。教导患者一些缓解心理压力的科学方法,使其可以配合相关的治疗,将其治疗的依从性不断提高;2)健康教育:将疾病、治疗、个人保健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向患者进行详细讲解,使患者可以加强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定期举办座谈会、讲座等活动,邀请专家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的教育,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引导患者相互之间进行治疗经验交流;3)药物护理:治疗药物以栓剂和洗剂为主,对各种药物的使用方法以及使用剂量要悉数告知患者,并详细讲解药物使用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叮嘱患者如果一段时间用药后临床症状无改善,需要及时向医生说明情况;4)日常护理。叮嘱患者禁食生冷刺激的食物,禁食高含糖量的食物。指导患者注意个人日常护理,保障外阴的干燥、清洁,指导患者和家属分开使用个人洗护用品,选择棉质、宽松的内裤,避免因潮湿、不透气加重病情,在治疗期间患者需要保障充分的睡眠,早睡早起,不要熬夜,适当鼓励患者开展体育锻炼,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不抽烟、不喝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出院之前开展尽可能详尽的出院指导,告知患者治疗结束后居家护理的重点,预防疾病的并发症,尽量降低阴道炎的复发[2]。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霉菌性阴道炎患者的护理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其中护理效果评价标准为:经护理干预后患者的阴道瘙痒、白带增多、排尿困难、阴道灼热、尿路感染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病情缓解高于80%为显效;经护理干预后患者的阴道瘙痒、白带增多、排尿困难、阴道灼热、尿路感染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病情缓解50%~80%为有效;经护理干预后患者的阴道瘙痒、白带增多、排尿困难、阴道灼热、尿路感染等临床症状未发生任何改变,病情缓解低于50%为无效。护理满意度问卷表采用的是本院自制的表,满分为10分,得分越高表示霉菌性阴道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軟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霉菌性阴道炎患者的护理有效率为98.04%,明显较对照组霉菌性阴道炎患者高(78.43%)(P<0.05)。具体情况如下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霉菌性阴道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12±0.24)分,对照组霉菌性阴道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8.23±1.13)分,观察组霉菌性阴道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阴道炎的发病主要是由于患者阴道内部生态失衡导致的细菌、真菌感染[3],一旦发病,阴道分泌物会明显增多,且呈现稀糊状态,根据阴道炎的类型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如霉菌性阴道炎,白带多呈豆腐渣样,细菌性阴道炎,白带多呈现灰黄色、灰绿色。有临床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正常女性的阴道环境pH值在4~5,这种弱酸性环境能够对细菌的滋生、繁殖发挥一定的抑制作用,当女性阴道环境内的pH值遭到破坏时[4],阴道内部对于细菌的抵抗能力就会大大减弱,从而导致炎症的发生。因此阴道炎具有难以治愈且复发率较高的临床特点。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发生变化,表现出阴道炎的发病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霉菌性阴道炎的发病,严重影响了女性健康,临床大多采用栓剂类药物进行治疗,短期疗效尚可,但具有较高的复发风险[5]。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多数患者由于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在治疗上存在依从性差等问题[6]。因此结合优质的护理干预对于促进疾病的康复,降低疾病的复发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优质护理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护理理念[7],具有个性化和针对性的特点,将其应用于霉菌性阴道炎患者的疾病护理过程中,对患者采取健康教育和实施心理干预,让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知、掌握科学的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同时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饮食指导以及个人日常护理指导等,促进患者病情尽快康复,降低霉菌性阴道炎反复发作的几率[8]。根据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霉菌性阴道炎患者接受了优质的护理干预后,疾病治疗的有效率、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总而言之,在霉菌性阴道炎患者中应用优质护理干预,具有很好的效果。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阴道炎症状,促进患者的身体恢复,且临床价值较高,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晓敏,杨晓美.问题导向护理管理模式对中老年霉菌感染性阴道炎患者消极情绪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02):328-330.

[2] 李玲.中西医结合治疗霉菌性阴道炎护理观察[J].光明中医,2020,35(14):2248-2250.

[3] 杨美芬.人性化护理对慢性霉菌性阴道炎的护理效果分析[J].健康大视野,2020,(10):128.

[4] 张燕玲,尹琴,汪洋帆,等.人性化护理干预在霉菌性阴道炎治疗中的效果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2020,29(12):7-8.

[5] 王少梅.个体化护理干预对霉菌性阴道炎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复发率的影响[J].健康大视野,2020,(13):157.

[6] 王治霞.中药熏洗联合中医护理在治疗霉菌性阴道炎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14):177.

[7] 刘彩萍,李洁.分析整体护理干预应用于霉菌性阴道炎患者护理中的实际价值[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05(19):67.

[8] 张霞.个体化护理干预对霉菌性阴道炎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复发率的影响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16):230.

猜你喜欢
霉菌性阴道炎依从性
阴道炎清热利湿方治疗阴道炎的临床疗效
健康教育在妇科阴道炎护理中的应用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药学服务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
自我管理教育提高门诊治疗过敏性鼻炎治疗依从性的分析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没有性生活也会得阴道炎吗
鸡霉菌性肺炎的诊断及防控
霉菌性阴道炎的治疗与预防
治疗顽固性霉菌性阴道炎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