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钟南山(节选)

2020-11-30 08:57张明萌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20年10期
关键词:钟南山工作者门诊

张明萌

每周四下午是钟南山的例行问诊时间,如无特殊情况,他会在两点半准时出现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3楼1号诊室,问诊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

他们通过专家热线预约,提交病例后,由钟南山的助手们筛选,紧急的病患有可能得到優先安排。每周只有十几人能坐在钟南山面前,获得和钟南山至少半小时的一对一的诊治。现在,病人平均要等3到6个月。名声最盛时,约他看病的人甚至排到两年后。

门诊被钟南山视为“必要的事情”,同样必要的事情是周三上午的查房。他的学生、护士等人员紧随其后。查房所看病人有限,有病人会边哭边拉住他。

据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教授张挪富回忆,他1992年刚到医院时,大查房就已经开始了,至今未曾间断过。“他主要是看一些在诊断和治疗上有困难的疑难病人,解决我们没有解决的问题。”

钟南山自认是“临床医学家”。门诊发现的疑难病症,他会当作学术挑战,回到实验室攻关。在他心中,疑难病症是课题。“实践医学就是一边实践,一边科研,不能只是搞研究,最重要的还是解决病人的问题。”

他已经82岁,早过了退休年龄,但从未停下,而且已经很多年没休息过。“我有周六和周日,但我要干活。”

67岁那年发生的事情,是钟南山人生众多转折点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笔。2003年,“非典”来袭,在疾病最先爆发的广东,作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呼吸科的代表人物,原本只在行业内享有盛名的钟南山被推到了台前。当疫情一度被瞒报、人心惶惶时,拥有准确的信息、有依据的治疗措施,主张无隐瞒的钟南山迅速成为抗击“非典”的“领头人”。他的每一次发言都能占据媒体醒目的版面,他的一举一动成了“非典”疫情的风向标。他被贴上“敢说真话”的标签,同时也成了“非典”时期医疗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对于钟南山所展示的形象,媒体多用“斗士”或“战士”来描述。《人民日报》形容他拥有“大无畏的献身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拯救生命于死神的博爱精神”。

“非典”之后,钟南山先后当选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华医学会会长等。“敢说真话”的性格让他成为媒体追逐的热门人选,参加“两会”时,一段被记者长枪短炮封锁的50米路程,他要走半小时。对记者提出的问题,无论是否专业,他都会说点什么。从电视、报纸、网络上都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钟南山说”。他对公共事件的发声延续了“非典”时期的风格。

他的生活和工作没有太大变化。每周三和周四,查房问诊雷打不动。下班后快走或跑步20到25分钟;双杠、仰卧起坐、单杠,一套流程下来大约1小时,每周三到四次。10年前的一次心脏手术,让他彻底告别了篮球场,“现在不太能做对抗性的运动”。然而球队并没有忘记他,他82岁生日那天,队友送给他一件所有队员签名的球服,上面写着“福如东海,寿比钟南山”。

这些年,他一直忙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防治工作,大力推动肺癌筛查居民健康服务。建成广东呼吸中心,依然是他最大的追求。

(选自2019年第3期《南方人物周刊》,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武汉被迫封城。无数医护工作者紧急奔赴抗疫第一线,成为最美逆行者。作为医护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之一,钟南山正如《人民日报》所评价的那样,具有“大无畏的献身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拯救生命于死神的博爱精神”。他的行为感动了数以亿计的华夏儿女。英雄的壮举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一以贯之。坐诊,查房,攻关,实话实说,无不彰显着钟南山的专业精神和高尚品质。

读有所思

1.文中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选择钟院士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最让你感动的某个镜头进行描写,不少于100字。

关注公众号,回复“八年级拓展阅读2020年10月”查答案

猜你喜欢
钟南山工作者门诊
门诊支付之变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礼赞钟南山
礼赞钟南山
钟南山:胡吃胡喝要遭殃
钟南山,谁人不从少年来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