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整合中的真趣味

2020-11-30 08:59杨晶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语文教材问题策略

杨晶

[摘   要]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信息含量大。若想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资源,整合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文章主要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资源的微整合进行研究,并探讨在微整合中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是有效的,是能够帮助学生发展思维的。

[关键词]语文教材;微整合;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33-0003-0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模块中的“积累·整合”提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会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善于整合教学资源,建构有个性的语文教学,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微整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和要求下产生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什么是微整合

微整合与整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微整合是不是简单比较?笔者针对这些疑问进行辨析说明。

(一)整合与微整合的区别

整合就是通过某种方式把一些零散的东西衔接起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一个有价值有效率的整体。

微整合,则突出“微”字,微有“小”的意思,还有“深奥”的意思。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有这样的评价“其文约,其辞微”, 《汉书·艺文志》中有“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后人评价《春秋》“微言大义”,这其中的“微”都有精当且含义深远的意思。微整合不仅要体现出切入口小的特点,而且要体现出能够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特点。微整合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拆分与重组,而是深层意义上的知识再建构。

(二)微整合与比较的区别

微整合与比较有一定的关联,但是不完全相同。很多微整合的案例虽说是整合,但是形式上多偏向于比较,没有最终形成一个有价值有效率的整体。这样的微整合是浅显的,没有实际的价值。

比如教师常常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进行比较分析。这两篇文章在写景方面、思想情感方面有哪些不同?这是比较。若想进行整合,还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如在比較的基础上,分析苏轼思想的复杂性,以及产生这种复杂思想的根源等。通过整合这两篇文章,学生能够深入解读苏轼的思想,进而读懂苏轼,读懂古代被贬谪的文人。

二、微整合中问题设计的真与趣

(一)真指真实有效

微整合要以真问题为依托,没有真问题的整合是无效的整合。

什么才是真问题呢?要想评判问题是否是真问题,就要看这个问题能不能带领学生深入文本,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直白点说就是看学生能不能够通过问题与文本、同学、教师进行思想交锋,并有所收获,从而由问题的被动接受者,变成问题的提出者、解决者,甚至是评价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应该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帮助学生发展这种天性,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与真相对的就是假,这里的假问题指的是对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没有帮助的问题,甚至是低幼化的问题。

在微整合过程中,教师要避免设计假问题,应设计精当且含义深远的问题。比如在《我与地坛》和《想念地坛》的微整合中,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仅仅能够引导学生归纳这两篇课文中关于死和生的认识,那便会使教学停留在筛选信息的阶段。教师应把问题设置得更复杂一些,如史铁生写作这两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人生的追求和态度有指导意义。

真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走向思维深处,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趣指趣味,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

教师要以趣味性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以使设计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整合。

比较深奥的问题往往都戴着严肃的面具,这样的问题不是微整合需要的问题。如在研读《祝福》时,教师可以另辟蹊径,设计问题将学生的关注点转移到文中只有几句话的鲁四老爷身上,如“作者刻画这只有几句话的鲁四老爷的目的是什么呢?”然后将他和《呐喊》中提及的老爷们的形象进行整合,以探究鲁四老爷这一类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思想的局限性,分析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从而得出造成祥林嫂这一类贫苦劳动者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这样的问题符合 “陌生化”的文学理论要求。学生对整合问题感到陌生,从而能够产生情感的震动。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能为了陌生化而忽视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探究具有一定趣味性的内容,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三、微整合的案例分析

下面展示三个微整合案例中的问题设计,并从真与趣两个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价。

(一)阅读文本的微整合

《我与地坛》与《想念地坛》的微整合设计。

1.问题设计

(1)作者写作这两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我与地坛》:抒发对于命运和生死的感悟。

《想念地坛》:缅怀旧时光,分享对“为什么要活以及怎样活”的思考。

(2)这两篇文章有什么相似性?

它们都讨论了怎么活的问题。

(3)怎么活呢?

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积极寻找出路,当厄运来临的时候坦然面对;面对喧嚣的社会环境,要学会安静。

2.问题分析与评价

学生对《想念地坛》很感兴趣。《想念地坛》中对于生命的探讨比较深奥难懂,这恰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这时候应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从而让学生从根本上提升对生命、人生的认识。

从问题的设计上看,第一个问题的切入口比较小,也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第二个问题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对这两篇文章有正确的认识。第三个问题主要引导学生综合这两篇文章中作者对于生命和人生的思考,总结出共同点,并据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不断深化学生的认识,从而有效推动微整合目的的实现。

(二)阅读与写作的微整合

在研读新诗时,教师可以将几首歌颂祖国的诗歌进行微整合,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发现诗歌创作的一些方法。

1.问题设计

(1)阅读《忆菊》《原野》《我与长城合影》,并思考从中你获得了关于诗歌创作的什么启示?

①真情——诗歌作品的生命。

②意象——情感寄托的载体。

③想象——诗意飞翔的翅膀。

④语言——诗情流淌的河床。

(2)观察生活中的树,你是否能结合启示写一首新诗?(在学生完成写作之后,教师带领他们进行作品评价)

2.问题分析与评价

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教师设计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方法。教师设计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先进行感性认知,然后进行理性分析归纳,最后将理性经验运用到感性的诗歌创作中。这样学生不但对诗歌创作有了理性认识,而且会把这种理性认识运用到诗歌创作中,从而有效提升自身的能力。

(三)听与说的微整合

《白发的期盼(节选)》是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4“走进语言现场”专题中的文章,节选自一则广播实录。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表达倾听收获,从而实现口语训练的目的。

1.问题设计

(1)你是否能准确传达出你所听到的客观信息?

(2)你是否能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完成对信息的分析与判断?

(3)你是否能用心灵感受声音,用情感体验情感?

2.问题分析与评价

对于学生来说,听说训练很新鲜,他们比较乐于尝试。教师设计的问题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助于锻炼学生听和说的能力。

以上三个案例都能围绕学生的興趣点设置问题,并能引领学生深入分析问题。当然,除了以上三种方法之外,教师还可以开发出更多的切实可行的微整合方式,如文本与视频的微整合、文本与图片的微整合、文本与信息技术的微整合等。

实践证明,微整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微整合深入研读教材,从而实现知识的重构。教师在进行微整合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力求达到最好的效果。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对教材内容进行微整合,以提高思维能力。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语文教材问题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价值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