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友人 言志抒怀 醒人警世

2020-11-30 08:59徐桂平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岳阳楼记范仲淹

徐桂平

[摘   要]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千古名篇,文章虽仅有300余字,但意义却极其深刻。范仲淹看似游离了重修岳阳楼这一大事,实则是挖掘到了重修岳阳楼这一大事背后的价值点。肯定友人、抒发抱负、醒人警世三者融为一体的写作目的,使文章摆脱了“小我”的束缚,拥有了“大我”的格局,提升了艺术水平与思想境界。

[关键词]范仲淹;《岳阳楼记》;写作目的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33-0011-02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千古名篇,文章虽仅有300余字,但意义却极其深刻。经过历史的百转千回,《岳阳楼记》那美轮美奂的文字和发人深省的思想仍旧熠熠生辉。范仲淹与滕子京同年考中进士,从此拉开了二人友谊的序曲。二人同年中进士,亦曾共事多年,他们之间的感情十分深厚。滕子京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其在谪守巴陵郡期间,颇有建树,造福一方,他做的较为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主持重修了岳阳楼。庆历六年,岳阳楼落成之时,滕子京请范仲淹就重修岳阳楼一事写文一篇。范仲淹受邀写作,便有了这篇名扬天下的《岳阳楼记》。只看题目,一般会认为此篇为一般的“记”文,但仔细品读,就会发现此文名为“记”,实则非“记”。范仲淹抛开修缮岳阳楼这一盛况,将笔墨集中在览物之情、古仁心之心上,这似乎犯了“偏题”之大忌。难道范仲淹真的偏题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基于此,笔者批文入理,细致分析该文的写作目的,以深入探究《岳阳楼记》的思想内涵。

一、赞颂——肯定同窗好友

庆历三年,滕子京被检举在荆州任职期间涉嫌贪污,当时的政治保守派有意拿此事扩大影响,极力想以贪污之罪名对滕子京进行惩罚。保守派表面上是在弹劾滕子京,实际上是想把矛头指向以范仲淹、韩琦为代表的革新派。滕子京逃过这一劫后,被贬知岳州。这就是文中所提到的“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在谪守巴陵郡期间,尽职尽责,政绩颇多。其中就有“重修岳阳楼”这一大事。文章中“乃重修岳阳楼……属予作文以记之”也表明范仲淹是应好友之邀而写下这篇文章的。

史料记载,滕子京在向范仲淹求文的同時,也分别向欧阳修和尹洙求文,希望这些在当时颇有影响力的人物能够作文见证自己的功绩。滕子京有一腔的热忱和满身的才华,但是在被贬谪的境遇之下,他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因此,他的内心是倍受折磨和打击的,而在这样的心境下,他还能主持好工作,这就十分值得让人称赞了。范仲淹与滕子京“同年友善”,所持政治观点相同。于是,在《岳阳楼记》的开头部分,范仲淹就大力肯定了滕子京的政治功绩。他用“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这一简洁凝练的语句,高度概括了滕子京的政绩不俗、治理有方、深得百姓之爱戴,同时又表达出了这样的功绩不是一个“以物喜”“以己悲”的,计较个人眼前得失的人能够做出来的。他巧妙地借助“迁客骚人”的表现来隐晦地反衬滕子京的表现。通过阅读《岳阳楼记》,我们可以发现,范仲淹认为因为“至若春和景明”与“若夫淫雨霏霏”的景象变化而表现出“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感的“迁客骚人”,与“谪守巴陵郡”的滕子京相去甚远。这正表现出了范仲淹对好友滕子京当时处境和心境的细致入微的关怀。

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与滕子京的遭遇相联系。范仲淹是想赞扬和肯定滕子京的精神和作为的,可是全文从始至终都未曾有一句直接的肯定、赞扬之言。范仲淹把对滕子京的肯定都巧妙地蕴藏在了字里行间,体现在了叙事、写景和议论之中,可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二、言志——抒发人生抱负

千百年来,读过《岳阳楼记》的人都能真切地体会到范仲淹蕴藏在字里行间的远大人生抱负,都会被其崇高的人生境界和人格魅力所折服。文章虽然以《岳阳楼记》为名,但是文中的内容,无不展现着范仲淹的远大志向和旷达的胸襟。细品全文,范仲淹写景写物皆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醉翁之意不在酒”。范仲淹在描写一景一物的过程中,倾注了自己远大的人生志向。

在景物转换中推进情感,在人物对比中抒发志向。范仲淹从叙事到写景再到抒情、议论,其表达的情感是层层递进的。范仲淹从波澜壮阔的洞庭湖景色写起,点出“景明”之时与“淫雨”之时的不同自然景象。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范仲淹将“登斯楼”的一般“迁客骚人”面对不同景物时的心情生动地刻画了出来。面对大自然的晴阴变化,一般“迁客骚人”表现出来的无非就是“喜洋洋”抑或是“感极而悲”,这些人具有“以物喜”“以己悲”的特点。范仲淹却不想做一般的“迁客骚人”,他借助“古仁人”这一形象,表达了要做一个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并且能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抒发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文章结尾的那句“微斯人,吾谁与归?”看似与全文的关联不大,实则是作者感情的宣泄口。范仲淹通过这样一个反问,表达了其对有志者的召唤:希望有志者能够和自己一样做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在叙事、写景、议论中实现了思想感情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从“迁客骚人”写到“古仁人”再写到自身,层层推进,表达出他远大的人生理想和阔达的胸襟。认真品味全文,读者能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浓烈的情感,并且这种迸发出来的情感热烈而真实。不着痕迹,表明心迹,这正是范仲淹写作的独到之处,他借“古仁人”表达志向的做法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由此,我们读到了范仲淹向“古仁人”学习的决心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理想。

三、警世——表明政治立场

滕子京与范仲淹所持的政治观点相同。联系相关的历史资料可知,滕子京是在范仲淹的力保之下才幸免于难的。保守派对范仲淹这样的革新派其实是怀恨在心的。所以,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并不见得有多好。范仲淹之所以要写作《岳阳楼记》肯定、赞扬滕子京,是因为滕子京并没有向政敌屈服和妥协。与此同时,范仲淹也借助《岳阳楼记》向政敌宣战,定要与保守派进行顽强的斗争,并表明他即使粉身碎骨也不妥协的立场,以及坚持个人的政治主张丝毫不会动摇的决心。

王宽行,刘景林在《谈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写作目的》一文中指出:《岳阳楼记》是借为名胜古迹做记的契机向天下晓瑜,也是政告政敌,他们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是正确的。即使身遭贬谪也不屈服。范仲淹勇敢地承担着生命之负荷。“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不仅仅是在赞扬滕子京做出的功绩,也是在含蓄地表达对自己所持政治观点的肯定。因为滕子京与范仲淹所持政治观点相同,而滕子京能够在上任之后的短短时间内,做出如此政绩,正好说明了他所持有的政治观点并没有任何问题。这样的描写是范仲淹用文字向保守派发起的进攻。文本的第三自然段写“迁客骚人”会因凄凉阴沉之景而心生悲凉之情。第四自然段則写看到明媚的景色时,“迁客骚人”又会心生愉悦之情。范仲淹通过描写“迁客骚人”的一悲一喜,点出他们“以物喜”“以己悲”的特点,从而为下文描写“古仁人之心”做铺垫。在第五自然段描写“忧”与“乐”时,范仲淹是将感情侧重在“忧”上的,他指出在天下处于太平之时,仁人志士就应该有远见卓识,保持忧患意识。范仲淹认为,要想谋得百姓的安居乐业,就要时刻保持一颗“忧国忧民忧天下”之心。由此,范仲淹表达出了自己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会一心为国为民,以及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是正确的的信念。

借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之事,表明坚定的政治立场。范仲淹在情景交融中,在穿越时空与“古仁人”的对话中,肯定、赞扬老友滕子京并劝慰所有来到岳阳楼的“迁客骚人”,要放下自身的荣辱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以天下太平、百姓安乐为己任,做一个胸怀家国天下、不怕困难、勇于斗争、富有担当的“仁者”。范仲淹是充满革新意识的,他的“新”思想和“新”境界,对保守派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分析写作目的,品读文章精妙,在了解了文章“为什么而写”之后,也就找到了感悟、分析和鉴赏文章的钥匙。肯定友人、抒发抱负、醒人警世是范仲淹写作《岳阳楼记》的目的。《岳阳楼记》摆脱了“小我”的束缚,拥有了“大我”的格局。《岳阳楼记》不愧为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影响力的名篇佳作。

[   参   考   文   献   ]

[1]  郭帅帅.《岳阳楼记》“破体为文”发微[J].中学语文教学,2019(8):53-56.

[2]  张琰.认知《岳阳楼记》的情景交融[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27):31-32.

[3]  邵大为. 文化名楼的历史还原[D].武汉:武汉大学,2015.

[4]  陈湘源.也谈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写作目的[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39-44.

[5]  王宽行,刘景林.谈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写作目的[J].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6):87-90.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岳阳楼记范仲淹
《岳阳楼记》今犹在,不见当年范仲淹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拥有一种“超能力”
忧国忧民的范仲淹
范仲淹词的传播与接受
《岳阳楼记》接受史研究
官场圣人范仲淹
范仲淹苦读轶事
关于范仲淹的称谓
范仲淹《岳阳楼记》对清代越南使节岳阳楼诗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