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浪潮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

2020-11-30 08:43刘洋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34期
关键词:新经济就业指导高校

刘洋

摘 要: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是关乎社会稳定的民生大事。而当前大学生的“慢就业族”现象以及“史上最多毕业生”遇上“史上最难防疫”的现状给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让实现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双提升成了高校乃至整个社会应该重点思考的命题。随着新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性日渐增强,对我国的就业市场也产生了显著影响。例如新型就业的增长、社会对人力资本的需求改变以及就业市场里得用人单位本身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因此,面对新形势,高校需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顶层设计,引导大学生正确树立就业择业观,以及全面培养学生的各项就业能力。

关键词:新经济;高校;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34.02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2020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切实保障基本民生、托底民生,就要抓就业“牛鼻子”。2020年5月22日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就业”共39次。这个高频词出现的背后,是宏观政策层面就业优先底线思维的逐步凸显。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不仅是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标志,更是关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1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目前,中国高校的毕业生基数较为庞大。201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834万,较上年增长了12万。而2020年高校毕业生更是达到了874万,较上年增长了40万人。毕业生不仅面临就业市场激烈的竞争,还存在着就业质量不理想等结构性矛盾。

1.1 “慢就业族”现象

部分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季时对就业态度消极,对自己择业方向迷茫。有的毕业生盲目跟随其余同学考研考公,却并没有在前期做充分的准备;有的毕业生对找工作持逃避心理,不积极投递简历和参加招聘会。以上种种行为导致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甚至对催生“慢就业族”产生了一定影响。“慢就业族”是指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既不就业也不升学,而是通过如支教、备战考公等方式逃避立即就业。原因包括避免毕业高峰期的竞争,或部分毕业生不愿在企业就职,一定要考公务员等体制内工作,或对自己未来规划比较迷茫等。诚然,部分慢就业族对自己的人生有明确的规划,待业期间只是为了沉淀自己,积蓄力量。但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的调查显示,也有相当部分人认为大学生选择“慢就业”是因为对未来没有清晰的规划。同时,该调查73.9%的受访者建议大学生应尽早树立职业理想,明确职业规划,33.4%的受访者希望相关部门针对不同情况的“慢就业”开展就业指导。

1.2 “史上最多毕业生”遇上“史上最难防疫”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高达874万人,2020年留学回国的毕业生人数也在每年上升的趋势中到达了约60万人,今年的大专及以上学历毕业生人数创下了历史新高。现阶段又恰逢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被称为“史上最多毕业生”遇上“史上最难防疫”。短期内疫情已经对经济发展和就业产生不利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速为负的6.8%,就业市场的需求也出现了相应的“减少”。2月10日,智联招聘和BOSS直聘在2月份都分别发布了关于招聘数据的调查报告。智联招聘的报告显示,2月3日-10日,企业招聘职位数同比下降71.66%。BOSS直聘的报告同样显示,100人以下的小微企业新增人才需求降低了61%,千人以上规模的大型企业,同比降低34.4%,其中小微企业受到的冲击明显更大。

在招聘岗位数量下滑的同时,国内高校毕业生与留学回国毕业生都面临着就业市场激烈的竞争,且这种情况可能将要持续一段时间。面对复杂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势必要做出相应调整。

因此,为保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双提升,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不局限或不只是重视就业招聘会等粗放式指导,而是应该更加顺应当今社会形势,以及当前“00后”这批21世纪出生的高校毕业生的心理行为特点,转变为注重职业生涯规划,着力于提升职业技能,以及关注社会需求的精细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2 新经济浪潮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新经济”一词最早来源于美国1992年12月30日的《商业周刊》,是形容美国20世纪90年代那段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在高增长同时保持低失业与低通胀的“超常”狀态。通常,新经济的狭义定义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术(IT)革命以及由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在我国,新经济主要是指,由知识占主导地位,并且创新产业成为龙头产业的智慧经济形态,包括数字经济、共享经济、智慧经济等。

目前,新经济占GDP的比重在逐年提升,已超过30%,在第三产业中更是占到了50%以上。在此次疫情期间,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对抗疫以及促进复工复产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新经济对于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性已成为共识,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影响因素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新型就业的增长。新型就业包含了两种情况:一种是新的就业工种;另一种是新型就业模式。从新就业工种的统计数据看,2007年至2016年这十年间,新就业年均增长7.2%。2016年,新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达到10.1%。随着数字经济等新经济的诞生,如外卖小哥、母婴博主、网络主播、电竞选手等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且常见的新型职业。现在还有旅游体验师、外卖运营规划师、线上餐厅装修师等还没有走进大众视野的新工种。从新型就业模式来看,新经济浪潮催生了自由就业和复合就业等新形式。自由就业主要指自由人和企业的工作关系是合作协议而非雇佣合同,例如通过平台实现的兼职、外包、非正式就业等。代表职业形式有滴滴司机、电商店主、网络主播等。而以“斜杠青年”为代表的复合就业形式,也正在改变许多就业者的工作状态。随着知识经济、数字经济等新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除主业外的空余时间从事另一份工作,例如知识分享、剪辑视频、微商卖货等。还有一部分自由就业者由于工作时间不固定,也可以身兼数职,完成职业身份的复合化。未来二十年,预估50%以上的劳动力将打破八小时工作制的工作时长,并且不再只承担固定单一的职业角色。

二是社会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新经济的发展造就了许多新型职业。但同时,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也将加速某些职业退出历史舞台的速度。工业数字化和自动化催生了无人工厂,云仓库等,使企业对工人的需求量减少。客服、收银等技术含量较低且重复性较高的工作,也已经在逐渐被AI取代。而银行柜员、律师助理、司机、新闻编辑等职业的工作也被预测将在未来由人工智能完成。与此同时,以新的科学技术为发展核心的新经济,是知识信息密集型和创新密集型经济。高端人才和知识的作用在其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不同于传统经济对廉价劳动力以及人口红利的依赖,高素质的人和科学技术红利将对新经济的发展更有决定性的意义。

三是用人单位出现了新的特点。首先是跨界融合的企业数量逐渐增加。由于新经济的产业大多为产业数字化或者数字产业化的模式,即产业和“互联网+”的结合。或是其余新科技成果和新兴技术等创造新的产业、升级现有产业。各产业间的边界已经变得模糊,其发展已经呈现出交叉、渗透的特点。因此跨界融合是新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之一,也因此催生了许多的新产业和新业态。其次是创业型、中小型企业数量增多。随着人和知识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以及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热潮中国家对初创企业还有小微企业的大力扶持,各种小型甚至个体的企业在新经济里占据了不少的比重。但是同时,由于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以及市场竞争的残酷,就业市场的企业更迭速度也非常快。

因此,面对新经济对就业市场的影响,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要注重适应新的企业需求以及及时调整好就业期望和择业观。

3 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策略

3.1 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顶层设计

“慢就业族”现象折射出当代部分大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顶层设计亟待加强。目前,尽管相当部分高校已对低年级学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但是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重心依然围绕着应届毕业生,对其余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缺乏整体的管理和规划。从而导致部分高校并没有针对大学不同年级特点,而去完善本校四年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此外,随着新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影响力的提升,当前劳动力市场面临着雇佣方对人力资本需求的改变、新型职业和就业模式的出现以及一部分工种的消失和没落等变化。但由于当前部分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没有与时俱进,根据就业市场的形势进行及时和适当的调整,导致他们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缺乏时效性和有效性。

因此,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在结合自身办学特点的基础上,全面地整体地推陈出新地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也就是把着重在为毕业生提供岗位的“授之以鱼”转变为指导学生如何在广大的、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抓住机会的“授之以渔”。

例如,在學生低年级时,必须要引导他们正确地、精确地认识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能力。在较早时期能确认自身就业需求的学生,才能在接下来的时间着重提升相关能力,并参与相应的社会实践,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只有在大学期间合理评估个人能力与就业需求的平衡关系的学生,才能做到在求职期间不迷茫、不随波逐流、不眼高手低,从而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

并且,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和专业导论课、形势与政策课程等相结合,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高校在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时就应制定与专业、国内国外形势等应用实践深度融合的课程计划。尤其是针对本专业在新经济发展浪潮下萌生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劳动力市场现状,并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

3.2 引导大学生正确树立就业择业观

首先,大学生须转变就业可以一劳永逸的看法,保持终生学习的状态。根据本文已论证观点,新经济改变了当前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一些传统的、重复性较高的、技术性较低的工种已逐渐被机器或者人工智能所取代,而高端人才则依然是就业市场的“香饽饽”。与此同时,由于数字经济、知识经济等新经济的发展,“直播带货”“付费知识”等新型职业不仅催生了许多身兼数职的“斜杠青年”,甚至打造了不少名利双收的“网红”。这种平台就业的模式,让互联网时代的从业人员劳动供给趋于自由化,收入水平取决于自身的工作能力。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当引导大学生摒弃“铁饭碗”的陈旧观念,以及对于劳务派遣、外包等非正式工作协议的抵制思想。而是保持持续的学习状态去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形势,保证自己的成长速度跟得上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而不是幻想自己进入一家满意的单位就可以“安枕无忧”。

其次,大学生要认识到在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以及服务业中就业是一种常态。有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劳动力市场的主要需求方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民营企业创造了数量巨大的就业新增岗位;二是服务业的就业需求在持续地增长;三是中小微企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体。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大力推动了制造业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导致第二产业可以提供的工作岗位将出现减少的趋势,无法满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要。与此同时,在新经济浪潮的席卷下,大量的新型职业出现,且有工作内容服务化、服务行业就业缺口大的趋势。《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我国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占比分别为4.4% 、38.9%与56.5%。并且,国家也在积极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因为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吸纳劳动力,改善民生。因此,高校毕业生应当转变对从事“服务业”就低人一等的偏见,认识到第三产业可观数量的岗位将是未来就业市场的主力军。此外,毕业生也应当摒弃对国营企业和大中型企业的“过度”迷恋,认识到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才是吸纳广大就业的主体。因此,高校毕业生须理性评估自己的竞争力以及未来发展目标,树立只要自身实力过硬,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的正确就业观。

最后,大学生要提高主动开拓工作岗位的意识,加强创新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就业。在新经济背景下,资本要素对于创业的重要性降低,而知识和人才成了更重要的要素。知识和技术创新为经济发展赋予了源源不断的动能,也让创业的门槛大大降低。因此,大学生创业在近年来成了一种新的就业方向,也为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并且,目前国家对于应届毕业生甚至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支持力度极大。2010 年5月教育部就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目前,对于大学生创业,国家从税收、贷款、减免费用、政府补贴、创业指导以及落户支持等各方面大力扶持。因此,自主创业不再只是家庭条件优越同学的专属选择,而即将成为大学生毕业时一个可望也可及的发展方向。高校在做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时,就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自主创业的认可度和兴趣点,引导他们树立更为主动出击和自力更生的就业观念。

3.3 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全面培养

在正确就业择业观的基础上,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要加强对学生全方位就业能力的提升。以适应新经济背景下,技术和行业更新迭代的速度,以及企业对高端人才的追捧和需求。因此,高校应当从学生一入校,就开始着重培养至少以下三方面的能力,以达到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一是学习能力。本文已论证,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就业市场的变化,例如知识和技术成了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还有收入水平取决于自身的工作能力,以及跨界融合发展的大势所趋。因此,高校毕业生若是想求职顺利,且有长期良好的职业发展,必须具备持续且开放的学习能力,而不能守着学校的知识固步自封。高校要引导学生,首先,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其次,要不断关注最新的资讯和信息;最后,要主动学习其他专业和行业的知识以及技能,才能成为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的跨界融合型人才。

二是创新创业能力。创新是新经济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创新型人才的就业地位与条件也在不断提升、改善。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观念,鼓励他们对自己专业领域和人类社会进行开放性的思考,也要关注出现的新技术和新领域对我们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其中有没有可完善之处。其次,也要具备可以支持创新创业的必备技能。要保证在校大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只有具备实现新想法新点子的能力,才能把天马行空的创意落到实处。

三是实践能力。当代大学生之所以在求职期间会出现眼高手低或者是频繁跳槽的现象,有一部分是因为他们没有在大学期间经历过真正的职场生活。不仅导致大学生求职者理论与实践以及理想与现实的脱节,还会存在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不满意,而倾向于招聘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但是,目前大学开展的就业实践课程不仅时长不够,还存在只重专业相关实践,而轻职场综合素质提升,以及不够深入社会的问题。事实上,不少应届毕业生对面试技巧、职场礼仪、PPT演讲能力、办公软件应用等实用技能较为缺乏。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应该不仅关注学生所学专业的实践,还应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多开展真正深入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实践课程。并且,高校须重视每年对用人單位的跟踪调查访问,才能掌握单位对用人的要求和趋势,以达到及时更新调整就业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出综合素质优秀的实践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明.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的对策研究[J].江苏高教,2019,(10):6772.

[2]杨帆.高校开展精准化就业工作的思路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06):189190.

[3]黄浪.新常态下高校就业管理工作创新的策略与方法探究[J].农家参谋,2019,(06):208.

[4]舒红兵.新经济定义、逻辑及政策研究[J].西南金融,2019,(03):9096.

[5]杨秀丽.新经济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9,(01):4148.

[6]曹东.新时代、新经济、新人才、新就业——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就业,2018,(06):69.

[7]李强.论新经济环境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09):194195.

[8]毕监武.我国新经济发展的认识与思考[J].山东行政学院 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S1):4547.

猜你喜欢
新经济就业指导高校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中国GDP或增加“新经济”成分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