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沈视同遥
——钱维城的绘画艺术

2020-12-01 06:48邢晋
中国书画 2020年8期
关键词:款识钤印乾隆皇帝

◇ 邢晋

钱维城(1720 1772),初名辛来,字宗磐,一字幼安,号纫庵、茶山,晚号稼轩,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常州地区自古以来文脉绵长,文人雅士辈出且不乏以诗书传家的大家族。钱维城生于与钱陈群同族的官宦之家,其祖父钱济世官至福建惠安县知县。父亲钱人麟则历任浙江淳安知县、桐庐知县、萧山知县等。母亲吴艮为大家闺秀,通晓诗词,工书善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钱维城自幼受到文学艺术熏陶,聪颖早发、悟性高妙,读书过目不忘,10岁能为诗,19岁中举。乾隆十年(1745),年仅26岁的钱维城在当年(乙丑年)殿试时高中“一甲一名进士”,是为状元,随即授翰林院修撰,历任右中允,入直南书房,充日讲起居注官、侍读学士等,官至刑部侍郎(从二品)。

钱维城首先是一位优秀的官员。《清史稿》载其“疏请申明律例:‘事主杀盗贼移尸,有司辄置勿论。本律科移尸罪,反至流徒。请凡杀人律得勿论者,虽移尸仍用本律。杀奸之狱,奸夫拒捕,有司辄用斗杀律定谳。杀奸杀拒捕者,反重于杀不拒捕者。请用杀拒捕罪人律勿论。 下部议行。三十四年,命偕内阁学士富察善如贵州会湖广总督吴达善按治威宁州知州刘标亏帑,巡抚良卿、前巡抚方世俊等皆坐谴。三十五年,古州苗香要为乱,复命偕吴达善及巡抚宫兆麟督剿。香要多力而狡,苗女迫根为羽翼,煽旁寨出掠。维城如古州,督总兵程国相破乌牛、佳居诸寨,获迫根。维城乃自乌牛如佳居宣谕,解胁从。督兵破朋论大箐,香要独身跳去。乃令先撤兵,遣诇香要,卒擒而歼之。乱定,谕议叙。三十六年,云南龙陵戍卒四十去伍走,既就获,大吏请悉诛之。维城入对,言:‘伊犁戍卒荷校一月,今用法过重。且戮於获所,边兵何由知?不如械至龙陵,倍其罚,荷校三月,足以儆众。上从之”。

《石渠寶笈三編·延春閣藏·三十三》

不论是在刑部侍郎任上提出《大清律例》的漏洞,还是查审贪墨、平定民乱,钱维城都出色地履行了自己作为官员的职责。不过这些被记录下来的功绩都不及他作为乾隆朝重要的词臣画家所创造的艺术成就为后人所熟知。

词臣即文学侍从之臣,是皇帝身边从事文书撰拟,随时为皇帝提供历史、文学、典章制度等方面咨询的馆员。其中擅长诗文辞赋、丹青绘事,经常奉命与皇帝唱和、鉴赏书画以及常以画作进呈皇帝者,则可称为词臣画家。《清史稿》载:“自康熙至乾隆朝,当国家全盛,文学侍从诸臣,每以艺事上邀宸眷。大学士蒋廷锡及子溥,董邦达及子诰,尚书钱维城,侍郎邹一桂,与鹏翀为尤著。”乾隆朝则可称为清代宫廷绘画最繁盛的时期,除承平盛世,艺术随文化昌明而繁荣外,也与皇帝本人的雅好密不可分。乾隆皇帝自青少年时代就“偶习绘事,而独爱写花鸟”,皇帝对于绘画的热衷和直接介入不仅影响宫廷画家创作题材、风格,也大大刺激了词臣画家的创作热情。精研六法,成为十年寒窗,一朝登科之后,能够平步青云的又一蹊径。

乾隆朝虽有“如意馆”这样几乎等同于宫廷画院的机构,画师亦技艺高超,但由于他们往往不善文辞,仅以绘画作为职业,故无法和皇帝形成互动。只能利用技法特点,创作一些纪实性、叙事性、装饰性较强的作品。相比之下,像钱维城这样饱读诗书、学养深厚的词臣画家则有着先天的优势。相似的知识背景,使他们创作的作品更接近皇帝的审美格调。皇帝心仪的景色、唐诗宋词、御制诗文等都能成为他们的创作题材。乾隆皇帝还常常在完成的画作上品题诗文,抒发鉴赏体验,有时还要求词臣们相互唱和,开展艺文互动。这样的诗文唱和显然是普通的宫廷职业画家所不易胜任的。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汇总》公布的资料中,词臣画家姓名多出现在裱作,而不是如意馆。画院画师的姓名则频繁出现在如意馆档案中,二者地位的高下立现。这些词臣画家都拥有文官身份,且品阶往往不低,为皇帝作画仅是兼职,但作品数量却颇为可观。钱维城自乾隆十五年(1750)充日讲起居注官,至乾隆三十七年(1772),侍君22年。仅《石渠宝笈续编》及《石渠宝笈三编》中,就收录其绘画作品165件,书法作品43件。而实际的创作数量则肯定远远超过此数。加之为皇帝创作“臣”字款作品必然尽心竭力,不敢有半点马虎,钱维城在绘事上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十分巨大的,绝不亚于宫廷职业画家。

钱维城幼时即从族祖母陈书(1660 1736)习画,为日后“驰誉丹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陈书,字南楼,号上元弟子,晚号南楼老人,浙江秀水(今嘉兴)人,“课子严而有法”,以长子钱陈群为贵,诰封太淑人。陈书善花鸟、草虫之属,山水、人物亦其所长。冯金伯《国朝画识》记钱陈群的一段话:“先母陈太夫人善山水、人物、花树、翎毛,上为亲题品藏内府甚夥。布衣张庚、舍弟施南司马界、从侄元昌视察、维城学部、从孙编修载皆受先慈画法,亦如四家之宗卫夫人也。”由这段文字可知,张庚、钱界、钱元昌、钱维城、钱载皆曾随陈书学画。故钱陈群将陈书与卫夫人相提并论。

张庚在《国朝画征续录》中评述钱维城说:“其山水气象沉厚,得力于董邦达。”而胡敬《国朝院画录》记载,钱维城“自幼喜画,初从族祖母陈书学画,作写意折枝花果。后转学山水,经董邦达指授,遂变画法,以干笔勾勒,重视烘染,于是笔墨浑然一体。又能作界画,名盛于世。供奉内廷,为画苑领袖。”可见,董邦达对于钱维城山水画风格的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董邦达(1699 1769),字孚存,号东山,浙江富阳(今杭州)人。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历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官至礼部尚书。绘画以墨笔山水见长,学董源、巨然、黄公望,勾勒皴染,多具逸致,是清代中期继“四王”之后的山水画大家。《石渠宝笈》共著录其作202件。可见董邦达是一位颇受乾隆皇帝看重的词臣画家。在御题董邦达《秋山萧寺》一诗中,乾隆皇帝称赞董邦达称:“吾于达也无间然,丰不觉繁俭不欠。前称北苑后香光,艺林都被卿家占。”董邦达之子董诰亦善画,与其父有“大、小董”之称。父子经常随侍皇帝身边。

钱维城的山水画与董邦达一脉相承,最初取法“四王”,而后上溯“元四家”,主要以中锋勾勒,干笔皴擦,浑劲苍厚中透出恬淡秀润。同时,钱维城亦不被前人古法所桎梏,其曾有自题:“画家之道,要在兴会。意之所到,笔亦随之。不必拘于古法也。秋窗作此,欲一脱作家习气,未审有当否耳。”

《苏轼舣舟亭图》卷堪称钱维城山水画作品极精之作。全图将常州舣舟亭景致尽收其中,淡墨勾勒大体,皴擦肌理,浓墨点写树木山石,绘出江南园林特有的清秀景致的同时,又略有萧瑟之感。舣舟亭在常州文成坝运河畔,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到常州时泊舟之地。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苏轼在杭州通判任内差往润州(今镇江),经过常州时系舟运河旁,观河畔夜景,作《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两首,抒发游子的苦闷之情。

苏轼前后往返常州达十一次,对常州风情有着浓厚的兴趣。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苏轼上表神宗皇帝,请求到常州居住,得到神宗许可,并给予常州团练副使的虚职。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由海南流放北归,由于体弱多病,无力返回四川眉山老家,故决定到常州居住,同年病逝于常州顾堂桥孙氏馆中。后人为纪念苏轼,在其泊舟之地,建亭纪念,名“舣舟亭”。舣舟亭最早的记载见于《咸淳毗陵志》,可见南宋时已有此亭,至康熙、乾隆年间已荒废。《清史稿》载,乾隆皇帝自乾隆十六年(1571)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六次南巡,每次皆途经常州,其中四次驻跸常州均御制亲书怀古苏轼的诗文。舣舟亭遂又修葺一新。

[清]钱维城 花卉册页十二开之一 27.5cm×37cm 纸本设色款识: 几枝斜入碧寥天,洗尽铅华净且娟。那更无端闲布景,月香水影自如然。钤印:乾(朱) 隆(朱)

[清]钱维城 花卉册页十二开之二 27.5cm×37cm 纸本设色款识: 丹葩翠叶娜交加,品赛临安龙井茶。漫议不堪供茗椀,朵擎仙露是流霞。钤印:丛云(朱)

钱维城是少有的可以在短时间内对景完成皇帝命题作画的词臣画家。他将文人画的笔墨及现实的景致完美融合,创作出的作品严整中显现秀逸、洒脱,十分难能可贵。

常州本是钱维城家乡,对舣舟亭必然十分熟悉,加之奉敕作画,定是以自己最精纯的笔墨将苏轼这一文学巨匠的泊舟之地表现出来,且充满文人趣味。此卷题识:“臣钱维城恭画。”钤白文方印“臣钱维城”、朱文方印“敬事”。卷后又书:“常州府志云:东坡舣舟亭,在府东门外文成里。按水自孟河入北关,至白云渡折而东,由八字桥出东关,不半里壅土为坝,扶水而曲之,迤北转南,复东入运河。坝名文成,遂以名里。苏轼自惠州归,表乞常州居住,遂买田阳羡,赁孙氏之宅而居,今故宅中洗砚池犹存。未定居时,舣舟于此,邑人筑亭以志之,名东坡舣舟亭。去里门三十步许,古松二株,倚亭而立。松下有石数拳,前人颇多题咏。后改为庙,今毁,复为亭。臣钱维城敬绘,并恭记。”并钤印“臣钱维城”“敬事”“臣钱维城”“笔沾春雨”。其后则有顾文彬跋:“毗陵驿路水云重,曾记扁舟载酒从。欲访坡仙舣舟处,数拳窝石两株松。至今故老说南巡,胜迹留题问谁滨。恨不生逢全盛日,古稀天子葛天民。龙舟挥翰记亲题,玉玺重重焕紫泥。今日披图倍惆怅,苍梧烟雨杜鹃啼。诗情画意两难并,付与乾坤一草亭。江上峰青人不见,更添佳话续湘灵。诗中有画画中诗,故宅犹传洗砚池。供奉南斋非院体,麓台衣钵是吾师。绿章陈乞住常州,楚颂名亭愿或酬。宝墨千年珍一疏,虹光贯月过云楼。(公乞居常州表藏于吾斋)右高宗御题钱维城画苏文忠舣舟亭图,得于光绪五年己卯春仲,距丁丑南巡甲子再周矣。幸获奎章,增辉露库,攀龙髯而莫及,附骥尾以自惭,敬赋短章用纾瞻慕。微臣顾文彬谨志。”

顾文彬(1811 1889,)字蔚如,号子山,晚号艮盦、艮庵、过云楼主,元和(今江苏苏州)人,清代词人、书法家、收藏家。道光二十一年(1841)进士,官至浙江宁绍道台。顾文彬所筑藏书楼“过云楼”,经过六150年的传承,藏书集宋元古椠、精写旧抄、明清佳刻、碑帖印谱800余种,书画收藏亦丰,享有“江南第一家”的美誉。

顾文彬后有李鸿裔跋:“越五年,岁在癸未(1883)季春之杪,与艮庵居士同作虞麓之游,舟中携梅道人、姚云东、刘完庵诸画共赏,最后获观此卷,竦立赞叹。艮葊六诗书于别纸,遂于水窗中代为录之,藉以附名卷末。微臣李鸿裔敬识。”钤白文方印“李鸿裔”。李鸿裔(1831 1885),字眉生,号香严,又号苏邻,四川中江(今德阳)人。咸丰元年(1851)举人,官至江苏按察使加布政使衔,官兵部主事,赏戴花翎。精书法,临橅魏、晋碑铭,无不神形毕肖。以耳疾辞官后居苏州,得“网师园”,重加整修后,更名为“苏邻小筑”,内设有“万卷堂”,用以藏所收之书。有藏书4万余卷,蓄三代彝鼎、汉唐以来金石碑板、法书、名画以自娱。晚年好佛。与剑阁李榕、忠县李士棻,合称“蜀中三李”。

[清]钱维城 花卉册页十二开之三 27.5cm×37cm 纸本设色款识: 紫云袅袅复森森,无藉流风态若沉。独干未曾施松柏,别裁写出渴贤心。钤印:研露(朱)

[清]钱维城 花卉册页十二开之四 27.5cm×37cm 纸本设色款识: 种自西来植沃土,周南已咏灼其华。景龙学士曾何谓,清婉辞惟乐府夸。钤印:涵虚朗鉴(白) 漱芳润(白)

引首为台湾著名画家周澄题写:“东坡舣舟亭图。”款识:“清钱稼轩应制画。苏轼舣舟亭图。丙子中秋于居山堂,莼波周澄敬书。”钤白文方印“周澄”、朱文方印“莼波”。周澄,字莼波,台湾当代著名书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苏轼舣舟亭图》卷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篇·宁寿宫》,钤有“石渠宝笈”“宝笈重编”“石渠定鉴”“乾隆御览之宝”“乐寿堂鉴藏宝”“寿”“古稀天子”“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宁寿宫续人石渠宝笈”“嘉庆御览之宝”“八征耄耋之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太上皇帝之宝”等玺印。另钤有“古风堂藏”“知己多在画图中”“高城孙氏珍藏书画印”“寒涛眼福”等鉴藏印。亦曾经徐邦达先生编著《历代流传书画作品编年表》著录。

与许多钱维城的作品一样,《苏轼舣舟亭图》卷亦有乾隆皇帝御题。画面右上方为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行至常州所题:“玉局信风流,溪亭佳话留。至今石岸侧,往往驻行舟。文笔传高躅,家乡事道真。停桡亲印证,图外得其神。一例野亭子,因苏千载新。岂知元佑际,大有畏称人。岸栁金揺曳,春波玉拍浮。吴门知不远,更有仰苏楼。(此诗著录于《御制诗集》二集卷六十八)丁丑仲春御笔题于毗陵舟次。”钤白文方印“几暇怡情”、朱文方印“乾隆宸翰”。

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皇帝最后一次南巡时,再次题写:“侍臣昔日图乡景,适在运河岸侧边。道古亭称以苏氏,迹诚真否属疑然。略为点缀有亭池,小憩懋勤砚匣随。却以坡仙流赏处,于斯岂可易言诗。尔时玉局停桡处,我亦无端一舣舟。真者在前怵光焰,邹枚慎勿颂风流。携得横图景逼真,春光相印越清新。独怜写者古人事,写者亦今为古人。(此诗著录于《御制诗集五集卷四》)甲辰春,南巡舟次再题。”钤朱文方印“古稀天子”。此时钱维城已去世十二年,乾隆皇帝睹物思人,颇为感怀,可见其对这位状元画家的器重以及对其早逝的惋惜。

乾隆四十七年(1782),乾隆皇帝在钱维城《江山揽胜图》轴上的题识则给予其画艺更高评价:“扈跸曽昔日,留图值此朝。春江铺淡沱,云岫耸岧嶤。入揽胜无尽,成吟兴亦超。而其人故矣,倪沈视同遥。”将钱维城比作倪瓒与沈周,是皇帝对其绘画艺术极大的肯定与赞赏。

对于钱维城,乾隆皇帝确实宠眷有加。乾隆二十七年(1762),第三次南巡中,皇帝驻跸常州,赐钱维城之父钱人麟御书额曰“兰陔眉寿”。《御制诗集》中,乾隆皇帝题钱维城画及赐钱维城诗多186首。许多画作都是一题再题,可达48首之多,蔚为壮观。乾隆三十七年(1772),钱维城因父亡而奏请归故里丁父忧,并因此一病不起,不久即卒于家中。乾隆闻讯十分痛惜,特谥“文敏”。而此前可称得上彪炳绘画史的两位“文敏”分别是被称为“元人冠冕”的赵孟頫和“百代标程”的董其昌。清中前期的谥法制度比较严格,规定一品官员予谥,且须请旨批准。“二品以下无谥,其有予谥者,系奉特旨。”钱维城去世时品阶为从二品,故乾隆皇帝赐尚书(从一品)之衔,而后谥“文敏”,可谓皇恩浩荡。

[清]钱维城 花卉册页十二开之五 27.5cm×37cm 纸本设色款识:芳园风物正馨熏,笑买蔷薇独出群。裛露掇英如灌手,不知谁称读其文。钤印:几席有余香(朱)

[清]钱维城 花卉册页十二开之六 27.5cm×37cm 纸本设色款识: 间绿流丹剪蒨罗,天然丽质耐吟哦。诗人强半称思蜀,不识岩花可识么。钤印:如水如镜(朱) 用笔在心(白)

对于乾隆皇帝的知遇之恩,钱维城亦是竭力回报。在弥留之际,仍在病榻之上为皇帝作绝笔《溪山平远图》卷,并遣其弟钱维乔快马加鞭送至京城。这对君臣之间的诗文书画唱和,堪称一段佳话。

[清]钱维城 花卉册页十二开之七 27.5cm×37cm 纸本设色款识: 曾闻佳种得三湘,缀干累累低且昂。疑是离骚补花谱,水晶宫里号花王。钤印:垂露(朱)

[清]钱维城 花卉册页十二开之八 27.5cm×37cm 纸本设色款识: 嫩青浅白衬娟娟,千叶花开独可怜。莫怪枝头结子少,从来名实那兼全。钤印:写心(白)

[清]钱维城 花卉册页十二开之九 27.5cm×37cm 纸本设色款识: 徒观蠕动如生翅,纵是翩飞不离丛。似与南华增注语,栩蘧一任付东风。钤印:寓意于物(朱)

[清]钱维城 花卉册页十二开之十一 27.5cm×37cm 纸本设色款识: 瓣缬鹅黄色占中,锯钩贴干傲东风。园人欲采浑艰致,讵独秋葵卫足工。钤印:会心不远(白) 得佳趣(白)

[清]钱维城 花卉册页十二开之十二 27.5cm×37cm 纸本设色款识: 无香有色漫评谰,长短奚如平等观。却笑满罂堆着粟,只供把玩不供餐。辛卯仲夏御题。钤印:乾隆宸翰(白)

猜你喜欢
款识钤印乾隆皇帝
「二皇帝」和珅对乾隆皇帝的进贡(下)
本期拉页
「二皇帝」和珅对乾隆皇帝的进贡(上)
「二皇帝」和珅对乾隆皇帝的进贡(中)
担当
浅谈印章识别对书画鉴定的作用
乾隆皇帝与平桥豆腐
钱松喦书画之真伪研究
曼生壶款识探索(上)
吐鲁番发现的明代成化瓷器款识字体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