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南京市江宁区黄龙岘茶文化村的历史传承及风俗民情

2020-12-01 13:19周元捷
文存阅刊 2020年23期

周元捷

摘要:本文介绍的南京市江宁区黄龙岘茶文化村,包含了一定时期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是中国茶文化传承的一隅。本文分析了黄龙岘茶文化村茶叶的历史来源、发展过程、发展现状和文化传承等,通过描写黄龙岘主产的“龙毫、龙针”茶叶,体现出其精采细摘、手工制作、口味醇厚等特点,表达其深受民众的喜爱。本文还描写了黄龙岘茶叶的生产过程,分析劳动人民如何进行采茶、炒茶、卖茶以及指出劳动人民对茶叶的贡献,体现了自力更生、坚韧的劳动人民特性和温文尔雅的风俗民情。

关键词:茶文化村;龙豪龙针;劳动人民传承;风俗民情

一、基本情况介绍

(一)历史来源及风俗民情

自中国唐代陆羽的《茶经》①问世以来,中国深邃而浓厚的茶文化历经了多年的提炼。黄龙岘村原名高级自然村,后来因为茶叶注册商标而改名为黄龙岘。黄龙岘的“岘”,指的是峻峭秀美的小山,在普通话里读作“xian”,当地人都念“yan”。黄龙岘的景色十分迷人,绿水青山,地理位置优秀,风水极佳。村前有龙虎把门(指青龙山、白虎山),村内有龟蛇席地(指龟山、蛇山亦为黄龙),印证了风水学说中“左青龙、右白虎”②的说法,是块绝佳的风水宝地。

谈到黄龙岘的茶的历史,可以从春秋战國时期形成的黄龙岘商贾驿道说起。相传,当时的皖南、 浙北往金陵走亲的及商贩因图近道经过此地,在黄龙岘村几户人家歇脚充饥,主人首先给客人烧茶煮饭,茶余饭后,客人上路赶往金陵。一路上客人们纷纷觉得这茶不但解渴去乏,还能消暑解热。日落西山,从金陵折返于此,商贩们便带上一些黄龙岘茶回到皖南故里。至此,黄龙岘茶在皖南、浙北一带声名鹊起。“江南第一针”的黄龙岘茶就是这么来的。

相传,因为远古黄龙来黄龙岘茶文化村饮水,所以才有此称呼。黄龙岘留有千年古道、黄龙潭的传奇,还流传着娘娘坟、晏公庙、骡子坟的传说;《红楼梦》③中大观园的原型就在此地,可谓人文底蕴丰厚啊。此地自古以茶闻名,一直保留有送“茶盒”“采茶灯”的习俗。

我奶奶的老家就在人美景美的黄龙岘,在我小的时候,爷爷奶奶经常带我去黄龙岘那里,那时候的黄龙岘并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没有现在的一些高科技设备的投入和装修精美的房屋。我最喜欢的就是跟着大人们去采茶叶,然后看他们在自家院子里晒茶叶、炒茶叶。

刚开始接触茶树的我表现出了无比浓厚的好奇与兴奋,比当时的我还要高一点的茶树散发着香醇的茶叶的清香。在大人们的指导下,我快速的认识了成熟的茶叶长什么样,学会了如果采茶叶。

漫山遍野都是翠绿的茶树,给人以视觉上的放松,也透露出黄龙岘里的劳动人民的信念与坚守。烈日当头,劳动者们带着草帽,微微地弯着腰,手上动作顺畅流利,一次可以采摘好几片茶叶。空隙时间内抬起头和邻家的打个招呼,聊聊天。白天的时间总是短暂,夕阳慢慢西下,橘色的光辉映照着绿色的茶叶,折射出不一样的烟火味道。采茶者们忙碌了一天,茶叶的清香混合着泥土的气息,背起竹篓和姐妹们一起踏上了回家的小路。

(二)独特景观

黄龙岘茶文化村的整体山水格局是“山水—茶园—农田—村落”,它是一个以山水资源为核心、茶文化休闲为主题、以非遗技艺传承和乡村田园休闲为载体的传统村。黄龙岘特色村是以茶文化展示为内涵,着力打造融品茶休憩、茶道、茶艺、茶俗、茶浴体验、茶叶展销—研发—生产、茶宴调理、特色茶制品购买为一体的乡村特色茶庄。

在黄龙岘茶文化村的中心有一条步行街,充满了生活的朝气,整体的建筑风格是以徽派的建筑为主,突出了江南气息。在步行街的路口,有许多栽种了各式花卉的废旧水缸,它们形成了富有乡村气息的围栏。农家美食风情街用小青砖铺设而成,改造了原来的水泥和沙石路基而成。全村有33家农户参与了茶、餐、客栈、无人售货亭等特色经营,使游客尽享农家美食,在休闲娱乐的时间里还可以品尝“黄龙四宝”——茶干、笋干、鱼干、萝卜干。

黄龙有一个炒茶的地方——炒茶坊。我们可以近距离观察并且零距离接触、了解制茶工艺的总体流程。还可以邀请到我们的焙茶师手把手传授制茶技艺。黄龙岘的黄龙大茶馆建筑面积为764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20人在此休憩、品茶、观光。在这独具茶乡特色的环境之中,大家可以品一杯地产的黄龙岘清茶,也可品味刚刚在炒茶坊自己烘焙的新茶,倾听悠扬曼妙的古筝琴声,清静悠闲中体验一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觉,享受慢生活境界。

茶园观光采摘区是黄龙岘另一大特色。蓝天碧水,青山绿茶,仿佛勾勒出了沈从文④笔下的《边城》⑤里的乡村田园式风景。如一块翡翠镶嵌其间的50亩茶园观光采摘区,折射出令人神往的魅力。三五好友,行进于茶垄之间,放逐心境,品味悠然,享受惬意人生。

(三)主产茶叶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治山、治水、治路以及治田运动,修建了牌坊水库、战备水库、高级水库等7座水库, 改良、培植优质茶园、竹林和杉木林。黄龙岘龙针茶属于绿茶类,而谈及黄龙岘的茶,必然首推其绿茶。龙毫茶白毫显露、龙针茶外形光润,色香味形俱佳。久负“江南第一针”之盛誉。黄龙岘茶在江宁本地十分有名,每年的产量十分有限,出产的茶叶在每一年基本都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黄龙岘茶叶的主导产品分为单芽无叶的“龙针”和一芽一叶的“龙毫”。这里的茶树主要都是“福鼎”大叶品种。将黄龙岘茶叶冲泡于玻璃杯中,其叶茎下沉,叶尖浮面,白色的茶沫,胜似春雪,芳香四溢。一片片的茶树山,一排排的茶树,一颗颗的茶叶……这是幼时的我对黄龙岘村的记忆。

(四)生产环境

黄龙岘村拥有良好的区位环境。其茶场独特的小气候环境,对茶树的生长有很大的帮助。它位于陆郎东侧的丘陵山区,背弃了城市工厂的污染;这里的红砂土质更是利于透水利于茶叶的生长,且富含了大量对人体有利的微量元素。独天得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是黄龙岘一大特色。

黄龙岘村的茶园管理延用了人工除草、翻地技术,并且对其施加有机肥,采用有机化与无公害相结合的生产模式。黄龙岘村的绿色化生产,是其第二大特色。

一般炒茶要经过杀青、揉捻、毛火、搓理、烘干五道程序,而每道工序的细节完全靠炒茶工对时间及火候的掌握,如果炒茶技术不过关,成品质量会明显地受到影响。黄龙岘的茶叶大部分都采用手工炒制。在30多年的实践探索过程中,黄龙岘茶场云集了上百名炒茶能手,沿用手工工序生产茶叶,因而确保了黄龙岘茶叶的品质优良与稳定。这构成了其第三大特色。

二、文化内涵及其传承

黄龙岘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比如写春联、旱船和采茶舞。这里质朴可爱的劳动人民也掌握着许多传统技艺,编草鞋、制茶工藝、“黄龙岘牌”茶叶等。

黄龙岘里对于茶叶的重视在每家每户中都有体现,他们对于茶叶这个传统内容,将其与现代方式进行有机结合,这是黄龙岘茶文化村对于其茶叶和其他一些独特的传承方式。

以前每年春节的时候,黄龙岘村就热闹的不行。大年三十晚上的鞭炮和团圆饭,意味着新的一年的开始,在外奔波游子的和闯荡的学子都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回到了家中。与亲人们吃饭交谈,小辈们也收到了来自长辈的压岁钱。清晨五点的鞭炮声唤醒了大年初一的到来,人们也早就忙碌了起来,大家分工明确,一起迎接新的一年。

结语:黄龙岘主产的“龙毫、龙针”茶叶,采用了精采细摘、手工制作的方法,其茶香气四溢、口味醇厚,深受民众的喜爱。劳动人民采茶、炒茶、卖茶,其对金陵茶村——黄龙岘茶文化村的贡献不可小觑,村中自力更生、坚韧的劳动人民和温文尔雅的风俗民情更是对其文化与历史的传承与发展。

注释:

①《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陆羽,名疾,字鸿渐、季疵,号桑苎翁、竟陵子,唐代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

②《礼记·曲礼》中记载“行,前朱鸟(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前南后北,左东右西,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

③《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④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男,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⑤《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