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技术在古陶瓷眼学鉴定中的应用

2020-12-03 15:52景德镇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综合检验检测中心
景德镇陶瓷 2020年5期
关键词:器物陶瓷标准化

汤 辉(景德镇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综合检验检测中心)

陶瓷作为最常见的日用器物已经存在上万年,东汉、魏晋以后瓷器的成熟使其作为贵族食器大行其道而直接取代了青铜、漆器。隋唐瓷器已精湛名贵,如秘色青瓷作为皇家佛寺舍利供奉之物,已为国之重器。宋元时不但登堂入室且行销海外,成为东西文化交融大使,且始兴研藏古彝之风,成就了名窑林立的局面。明清景德镇瓷窑异军突起,精巧之瓷器成为工业文明前的技术之冠,同时也涌现了无数的仿古摹造。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陶瓷仿古之风大兴,各层次仿古陶瓷器物充斥着文化艺术品交易市场,收藏行业繁荣之下真假难辨,以传统眼学鉴定为核心的古陶瓷鉴定技术业务繁忙并亟待规范与发展。

一、传统古陶瓷眼学鉴定与科学鉴定

目前全世界通用的古陶瓷鉴定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凭鉴赏家对古陶瓷器物长期研究及师徒传承的耳提面命得出的经验鉴定,这种方法传承千百年,被称之为“人文鉴定”或本文所说的“眼学鉴定”。另一种是从上个世纪末发展起来,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古陶瓷器物进行科学设备的年代鉴定,简称“科学鉴定”。

1、眼学鉴定方法的优劣比较

古陶瓷的眼学鉴定方法凭的是鉴赏者个人积累的鉴定经验,首先需要建立一个鉴赏家个人的知识库,然后再采用排比法、推演法、标型法、考证法或者配合实物资料查阅等方法找出待鉴定器物与自身知识库库中同类器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由此来推论出待鉴定器物的真伪与否。这种鉴定方法有诸多优势:

(1)鉴定时间短,大部分鉴赏者通过观察器物特征,通过经验比对能够在十分钟或者更短时间内作出判断。相比于短则一日,长则数天的科技鉴定检测及数据分析来说具备很大时间优势。

(2)不需要携带设备,高度灵活,极其适应网络化传播与远程服务。眼学鉴定对于考古出土的陶瓷器物年代初判、藏品海选、图片视频远程鉴定等方面都具备了压倒性优势,其灵活程度、普及范围是科学鉴定无法比拟的。

(3)人文内涵更为丰富,古陶瓷眼学鉴定是立足于对历代各窑口器物风格的判断,标准特点的大脑比对分析而进行的。因此会结合历代窑业状况,当时政治、经济、社会风貌的背景而得出结论。因此,在对器物年代进行判断的同时,经验丰富的鉴赏者甚至可以提供器物的文化背景及人文历史内涵。更有助于收藏机构、收藏家增加对器物文化的认识,也能提高器物的文化附加价值。例如对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的鉴定可以延伸至明代宫廷故事、工艺技术的时代特征等等,鸡缸杯的价值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承载的文人内涵。这种优势是古陶瓷科技鉴定技术无法达到的。

当然也存在许多不足:

(1)鉴赏者个人能力的良莠不齐。眼学鉴定太过依赖于鉴赏者个人的知识、经验,学历、师从、品格修养、职业操守。往往面对一件器物,在用料、工艺、造型、纹饰等方面,或把握不住其时代特征,不懂得造型、纹饰其所反映的历史、文化、艺术内涵与特质,造成鉴定结果的错误。更有甚者,有些人并不具备相应领域的鉴赏素质,在鉴定活动中经常出现低级错误。其结果或是以假定真,或是错判了珍贵文物。

(2)陶瓷鉴赏内容浩瀚庞杂,没有全能的鉴赏家。全世界的陶瓷品种数以亿计,仅仅宋金时代的中国知名瓷窑就有数千座,其品类之多无法估计。因此眼学鉴定者都只能在某一领域较为擅长,比如有人擅长高古瓷鉴定,有人擅长明清瓷鉴定,有人则擅长紫砂陶鉴定,还有人擅长解放瓷后的陶瓷(50、60、70)鉴定。在高古及明清瓷中又有很多细分,比如有人擅长明代官窑,有人擅长清代民窑,甚至有只擅长某一瓷种的专行。巨型海量的鉴定知识无法由单个人脑进行记忆全覆盖,且容易遗忘,因此造就了古陶瓷眼学鉴定的诸多误判、错判。

(3)鉴定结论主观性太强,结论偏差率较高。这也是人脑鉴定判断古陶瓷器物的一个十分明显的弱项。由于鉴赏家师承关系不同,学识认知不同,因此很容易出现结论过于主观的现象,如看到“五爪龙纹”就确定为官窑,看到“大明成化年制”就确定为明代器物。

(4)眼学鉴定的学习积累时间太长,对个人悟性要求过高,无法快速普及。培养一位专行古陶瓷鉴赏家,比如仅仅针对景德镇明清瓷器培养一位鉴赏家就需要花费数年、数十年的时间。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经费积累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接触大量的真品标准器。最终在其大脑中建立一个景德镇明清瓷器知识库,才能形成准确率较高的鉴定能力,其难度不亚于培养一位技术精湛的中医师。

(5)出于经济利益的干扰,有少数鉴赏家受到经济利益趋动或为人情关系之故,可能在在鉴定活动中,出具违背职业操守的鉴定结论,为赝品“开绿灯”;或过分看中收藏者的社会地位及威望,在鉴定活动中不对藏品负责,只对藏家负责。

2、现代科技鉴定是否可以取代眼学鉴定

科学鉴定,简而言之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古陶瓷进行分析、鉴定的方法,又称为“科鉴”。依据其测试原理又可大概归纳为三类:其一:化学理论的“元素成分分析法(有损元素分析法)”;其二:光学理论的“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谱仪分析法(其实质属于无损元素分析法)”“激光拉曼光谱仪分析法”“电子显微镜观察法”;其三:物理化学理论的“热释光分析法”“中子活化分析法”等,这其中较为常用,且具备较强可行性的方法有两种即“古陶瓷器物胎釉元素分析比对法”以及“热释光测年法”,以下稍作介绍:

(1)古陶瓷器物胎釉元素分析比对法

该方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利用化学方法进行微量取样,然后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另一种是x-射线无损辐射法,它是利用各种粒子(如电子、中子、质子)去激发受测器物的胎、釉,使其发出x射线能谱,再从谱线分析出各种主量、次量以及微量元素的含量,然后把它们与实验室数据库中取自同样窑口遗址的标准样本的元素含量作比较,如果两者相符,就可确认被测器物的窑口与年代就是标准样本的窑口和年代;否则,受测器物的窑口和年代就不能确定。所以“成分分析法”同“眼学”一样,也是一种比较断代、断源(窑口)的鉴定方法,只是这种方法更为可观科学。

不足之处:用成分分析法鉴定古陶瓷,除了设备和技术方面的因素外,鉴定结论的正确与否,完全取决于所采集的客观真实标准件,以及用大量的标准件建立起来的庞大数据库。因此需要实验室数据库尽量多而真实,其缺点也十分明显,因为在某一窑口或窑系完整、准确的数据库建立起来之前,元素成分分析法鉴定的可靠性、准确性就很难令人信服。且考古出土器物及知名博物馆馆藏器物等较为客观真实的数据则普通实验室很难获取,且获取数据的检测过程十分漫长,投入的经费、人力过于庞大。

(2)热释光测年法

热释光测年法,又称热释光分析法。是一种需要破坏取样的有损分析法。热释光断代不需要依靠标准器进行比较,所以它是一种绝对断代的方法。因为陶瓷的胎和釉中含有各种各样的矿物晶体,如石英、长石、方解石等,其中石英晶体含量最大,同时又具有最强的热释光效应。这些晶体长期存在于自然界中都会不断地吸收和积累宇宙中各种放射性物质的射线所给予的能量。而这些能量经过900~1300℃的陶瓷窑炉高温后,会全部释放掉,各种结晶体中的能量便归于零,就像是把“热释光时钟”重新拨归为零。但是,从这件陶瓷器物烧成之日起,又将重新开始吸收并积累能量,相当于“热释光时钟”重新开始运转。能量积累的多少与其烧成后存放的时间是成正比的。热释光测年的方法,就是通过测量陶瓷器物中所积累的辐射能量,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该器物烧成后距今的时间。

不足之处:热释光测年法作为一种绝对断代的科学检测方法,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是它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弊端。其一,它要求在被鉴器物上钻孔取样才能进行检测,这对许多珍贵陶瓷文物来说,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其二,检测时间较长,检测费用则太高。其三,低温陶瓷烧制温度低,所含石英、长石晶体保存较好,热释光取样可得到充足含量的石英、长石晶体,因而可检性高;而经过1300℃以上的高温烧制出的瓷器石英晶体已经被高温熔化而受到破坏,所取样品会发生石英晶体不足的情况,因此会出现一定比例的无检测结果的问题。其四,热释光无法掌握和利用各地地质元素严重不同的事实,对不明出土地点的陶瓷器都采用“平均值”的计算方式强行计量,从而经常发生严重误差,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其五,对于民国及解放后距今时间较短器物该方法无法准确分辨。其六:热释光检测人员无法考虑到瓷器烧成以后是否有第二次受热的可能性,比如作为炊煮器的古代陶瓷或者复烧过的陶瓷,加之目前还不能掌握在受到100℃以上的高温后,在多长时间内会释放多少能量,测试结果会减少多少年。因此,凡是曾经高温蒸煮清洗或有其他方式受热的瓷器,热释光测试均可能出现不准确的现象。

因此科技鉴定方法的优势在于:其一,能够对被鉴器物的自然(物质)属性作出客观的、准确的定量分析和判断;其二,应用范围比较全面而广泛;其三,有利于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而其劣势之内因在于检测方法都有很明显的破绽与疏漏,而无法取代眼学鉴定。外因则是其设备多、费用高、检测时间长,这些无一不有待改善。

二、眼学鉴定的未来或许有待标准化的引入

就上述笔者总结来看,眼学鉴定至于当前科技发展的局限性,仍然历久弥新。是鉴定古陶瓷器物年代的主要方法,科技鉴定方法不可能独立于眼学鉴定方法之外,只能是鉴定体系中的一个辅助手段,一种补充。笔者认为,今后古陶瓷鉴定的最好方法是必需要综合传统眼学鉴定法和科技鉴定法。

但眼学鉴定作为独立技艺,其鉴定运用过程虽然可以与科技鉴定相辅相成,互为参照。但其自身发展也需要进一步摒弃旧疾,吸收如科技鉴定的诸多优点以适应时代发展。而标准化的引入未尝不是一种尝试与突破。

1、所谓标准化

我们所指的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和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凡具有多次重复使用的具体产品,以及各种定额、规划、要求、方法、概念等,都可成为标准化对象[1]。不仅仅是“经营服务规范”“产品质量”“检测技术”等社会民生领域可以引入标准化,作为一种技术方法的传统古陶瓷鉴定也可以尝试引入标准化。以期待鉴定技术发展,期待收藏界健康有序发展。

2、古陶瓷眼学鉴定引入标准化的具体探讨

古陶瓷眼学鉴定,作为一种技艺、技术,虽然主观性强于客观性。但其技术基础仍然离不开趋同性分类、规律使用等本质,而这些本质是可以运用标准化中统一性、简化等原理来进行规范化的。

(1)统一性原理

标准化中统一性的原则是功能等效,是从一组对象中选择确定一致规范,包含被取代对象所具备的必要功能,保证事物所必须的秩序和效率。传统的古陶瓷眼学鉴定门户庞杂,从业者杂而众,使用的参照标准器物也没有一致性规范,导致提供的鉴定结论无秩序性和效率性可言。因此需要将标准化统一性原理引入传统眼学鉴定中,首先就需要对标准参照物进行规范和制定。

具体引入措施例举:建议国家文物管理部门建设一个直属的“标准古陶瓷数据库”,再联合各级公立博物馆、考古部门等陶瓷文物收藏部门制定一份权威的“中国古陶瓷标准器物名录(可定期更新)”,名录器物需逐步涵盖各个历史时期,各个窑口各类品种,由大及小,由远及近。入选该名录的器物需严格删选,理清器物的可靠来源。对入选名录的器物不但要详细按入库表格分类记录其已知年代、造型、窑口、釉色、画工、尺寸、款识、修足特点等详细信息,还需要整体高清拍照、各角度细节拍照、录制短视频,甚至采用3D扫描技术等高科技技术对其外观和细节原始资料进行保存。再将名录器物及其采集数据录入“标准古陶瓷数据库”中。该数据库一方面可以提供文博从业人员或普通鉴赏家在线查询学习及用于实物鉴定比对,也可以配合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创新类电子眼鉴定比对系统(可姑且称为非传统眼学鉴定系统)。如此则可以尽可能地做到标准化的统一性原则,随着日后的更新,则数据库的涵盖量、使用价值将逐步提升,进一步完善眼学鉴定的秩序性和效率。

(2)简化原理

简化原理就是为了经济有效地满足需要,对标准化对象的结构、型式、规格或其他性能进行筛选提炼,剔除其中多余的、低效能的、可替换的环节,精炼并确定出高效能的环节,保持整体构成精简合理,使之功能效率最高。在传统的古陶瓷眼学鉴定领域其实有不少的鉴定步骤和结论都存在复杂化的情况,需要去粕取精,比如在鉴定结论上就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

具体引入措施例举:建议相关文物保护机构或鉴赏家可以通过标准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参与制定古陶瓷鉴定的相关的鉴定流程、鉴定评价用语规程。如笔者参与起草的团体标准《陶瓷艺术品经验鉴定规程》T/CSIQ3005-2009号已于2019年1月22日通过中国检验检测学会(原中国检验检疫学会)发布,本标准规定了陶瓷艺术品经验鉴定活动所涉及的术语定义要求内容流程和方法,适用于陶瓷鉴定机构开展陶瓷艺术品经验鉴定活动,即也适用于传统古陶瓷眼学鉴定活动。如果上述类似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制定得以进一步推广,既可以简化修正相关鉴定技术的冗长内容,更可以统一流程和统一鉴定结论,完善传统眼学鉴定技术。

三、结语

通过笔者对古陶瓷传统眼学鉴定以及科技鉴定的阐述分析,其实不难看出传统眼学鉴定的重要性,具备了广泛的应用基础及发展前景。然而其相对于科技鉴定的主要劣势就表现在主观性过强而条理性较差,参照物模糊,结论差异大。虽然鉴定技术本身我们还无法标准化实施但用于鉴定参照的标准衡器可以统一标准化,而相关的流程、结论、术语、定义也可以通过标准化予以规范。因此引入标准化技术对于古陶瓷传统眼学鉴定而言,无疑是必由之路,具体实施则需要全社会古陶瓷文物从业者、爱好者群策群力。

猜你喜欢
器物陶瓷标准化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标准化简述
谁“捆住”基层的手脚?——泛滥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琳琅满目——中国古代器物之扇子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惟妙惟肖——中国古代器物之粉彩像生瓷果品盘
党支部基本组织制度标准化“三字诀”工作法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陶瓷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