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盆底肌康复训练联合延续性护理对产后子宫脱垂患者盆底肌电及产后抑郁的影响

2020-12-03 11:01吴玲
河北医药 2020年22期
关键词:肌电延续性盆底

吴玲

盆底肌功能紊乱是现代女性常见的功能性疾病,包括排尿排便功能异常,子宫脱垂,盆腔脏器移位,产后腹部慢性疼痛等[1]。妊娠和分娩是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60%以上的女性在经历妊娠分娩后会呈现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紊乱,而对于产后女性的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2]。而子宫脱垂这种严重盆底功能紊乱可能会导致患者产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产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关注于盆底功能的恢复,也有部分患者产后早期便进行盆底肌功能康复训练,然而由于其训练方法不合理,无专业人员指导,或者未能坚持锻炼而收效甚微[3]。为此,笔者将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联合延续性护理,将其用于产后子宫脱垂患者的干预中,望探究其对产后子宫脱垂患者盆底肌电及产后抑郁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00例具有子宫脱垂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以上患者均于我院产科进行分娩及产后康复干预。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并同意本研究。2组患者年龄、BMI、文化程度、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子宫脱垂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n=50,例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经我院确诊为子宫脱垂;②所有产妇为头位单胎分娩;③未合并神经系统疾病;④未合并腹部手术病史。

1.2.2 排除标准:①本身有严重呼吸、循环系统疾病;②无法完成本研究包含测评表者;③出院后外因引起的功能锻炼受影响者,比如下肢损伤等。

1.3 方法

1.3.1 对照组:患者采用早期盆底肌康复干预,具体:①出院时对产妇子宫脱垂及盆底肌力进行评估,并为子宫脱垂患者制定针对性康复锻炼计划。注意初步计划制定时不必过于严格,否则会使得部分患者无法适应康复计划,故锻炼计划应从小量规律开始,待患者适应后逐步进行针对性强化训练。②组织患者及家属,开展健康宣教,由本科室高年资主治以上医师进行授课,讲解产后相关健康知识。包括产后日常清洁护理,伤口护理,盆底自我护理等。重点介绍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重要性,让患者意识得到盆底康复的价值及意义。内容包括盆底肌损害的相关因素,盆底肌的结构和功能、盆底肌肉锻炼及技巧、产后健身操、盆底肌力自我评估等。③由我院康复科人员进行专业的产后盆底肌肉康复锻炼:产妇尽力收紧提升尿道、会阴和肛门,每次缩进的时间不少3 s之后缓慢放松,间隔5~8 s 后再重复上述动作,坚持训练15~30 min,2~3次/d。同时配合规律的生活作息,以加强盆底肌康复。避免劳累和增加盆底负担的活动,比如久坐及久蹲这种增加腹内压的动作。④出院时发放有关康复健康宣教知识的小册子,包括产后基础自我护理及注意事项,比如产后2个月内禁止盆浴和同房,以防发生产褥期感染。

1.3.2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延续性护理进行干预,本研究延续性护理主要通过微信健康知识宣教对患者护理干预。具体:①患者通过关注本科室微信公众订阅号并加入产后子宫脱垂康复群获取相关康复知识。②患者可在微信群中互相交流,纠正及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健康知识,新的群成员也可以从老成员那里获取相关经验。③定期在群里进行知识解答以及知识宣教,并对群成员进行针对性的跟踪随访(主要通过微信及电话,个别患者需要进行门诊随访以调整康复锻炼计划),主要涉及患者子宫脱垂程度,盆底肌力的恢复情况及盆底功能锻炼的进展。④心理干预:部分患者产后子宫脱垂程度较为严重,较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针对以上患者,需要加强心理干预。通过了解患者焦虑抑郁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为其分析解决方法。本研究中焦虑抑郁的主要原因为子宫脱垂,需要让患者了解子宫脱垂的主要原因及主要影响,减少患者对子宫脱垂疾病本身的未知及恐惧感。此外,通过积极康复锻炼治疗以及心理安慰,使患者坚定治疗的信心,以消除负面情绪。

1.4 观察指标 记录干预3个月盆底肌力、干预前、干预1个月、干预3个月盆底肌电、,干预前、干预3个月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1.4.1 盆底肌力:参考牛津肌力评分体系(Modifeid Oxford Scale)[4],分为6级:0 级:没有收缩;1 级:弱收缩,2 级:轻微收缩,3 级:一般收缩,4 级:良好收缩,5 级:强力收缩。

1.4.2 肌电评估:参考盆底 Glazer 肌电评估法[5],本研究主要参考前静息平均值及后静息平均值对患者进行肌电评估。

1.4.3 SAS及SDS进行评价[6]:该评价通过问卷方式进行评估,总共发放100份,收回100份。

2 结果

2.1 2组患者盆底肌力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盆底肌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3级以上肌力的产妇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盆底肌力比较 n=50,例(%)

2.2 2组患者干预前后盆底肌电比较 2组患者干预前盆底肌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3个月前后静息平均值较干预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1、3个月前后静息平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干预前后盆底肌电比较

2.3 2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个月2组患者SAS、SD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3个月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 n=50,分,

3 讨论

子宫脱垂是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以外,常合并有阴道前壁和(或)后壁膨出[7]。由于阴道前后壁又与膀胱、直肠相邻,子宫脱垂还可同时伴有膀胱尿道和直肠膨出[8,9]。研究发现,子宫脱垂是产后抑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产后子宫脱垂患者产后抑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未合并子宫脱垂的产妇[10,11]。故子宫脱垂患者产后盆底肌康复锻炼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治疗子宫脱垂,而且有助于患者产后抑郁的防治。

盆底肌电图检查是用于判断了解括约肌缺损的部位及范围的一种检查方法。盆底横纹肌在解剖、生理上均与躯体其他部位的横纹肌有所不同。其含Ⅰ型纤维(张力型纤维)较多,尤其是外括约肌与耻骨直肠肌[12]。因其较小,故由其单根肌纤维及运动单位所产生的动作电位都比较小。这些肌肉平时总是处于持续张力收缩状态,产生一定的电活动,即使在睡眠时也是如此。排便时,肌肉松弛,电活动减少或消失。盆底肌电图就是通过记录盆底肌肉在静息、排便状态下电活动变化,来了解盆底肌肉的功能状态及神经支配情况。研究发现,盆底肌电的异常与各种盆底肌群失调相关疾病的发生显著相关,包括尿失禁、子宫脱垂等[13]。为此,本研究重点选取前后静息平均值对子宫脱垂患者肌电进行评估。

本研究中,2组患者干预后盆底肌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级以上肌力的产妇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2组患者干预前盆底肌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前后静息平均值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前后静息平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此结果表明,早期盆底肌康复联合延续性护理,能有效改善子宫脱垂患者盆底肌群功能,Mastwyk等[14]也在研究中发现,延续性护理能有效改善产妇盆底肌电,这与长期盆底康复的进行增加了患者肌肉协调性有关,同时延续性护理干预定期对患者康复锻炼动作进行纠正,并针对性修改康复锻炼计划有关。干预前2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个月2组患者SAS、SDS评分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3个月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此结果表明,早期盆底肌康复联合延续性护理有效减少了子宫脱垂患者产后抑郁的发生,Mifuka等[15]也在研究中得出相似结论,这可能与延续性护理对患者健康锻炼知识的巩固并充分发挥了出院后护理在盆底肌康复锻炼中的作用有关。延续性护理增加了出院后患者的随访方式,改善了患者术后病情评估手段,并通过不断调整干预方案解决并改善患者产后可能遇到的问题。

综上所述,早期盆底肌康复联合延续性护理能有效改善产后子宫脱垂患者盆底肌电,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肌电延续性盆底
延续性护理对宫颈癌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产后早期联合应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电刺激、针对性护理对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影响
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延续性动词和非延续性动词的用法解读
Ⅲ类错牙合患者的咬合与肌电研究
针刺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生活质量及肌电图的影响
非延续性动词与延续性动词之间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