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2020-12-04 17:56白秋纯
大连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闽南地区闽南红色

白秋纯

(闽南师范大学,福建 漳州 363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在201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到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中国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千百年来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坚持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的统一,呈现人生价值观和高校教育要求高度契合[1]。闽南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红色文化的一支,具有自身鲜明的地域特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开发利用闽南红色文化,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实现文化育人的内在要求,更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

一、闽南红色文化的时代意涵

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与自由、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化现象[2]。闽南红色文化是中国红色文化的一支,她依托于闽南地区地理环境及人文环境,在革命战争时期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精神文化品质。她不仅包含着抗战时期闽南人民投身前线,寻求解放的传统红色文化,还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涌现的时代精神,例如龙江精神、谷文昌精神等等。

闽南红色文化具有中国红色文化所具备的普遍特性:科学性、历史性、民族性、现实性、传承性,又有着区别鲜明的特殊性。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闽南红色文化作为革命苏区、老区,闽南地区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根据自身地理特点,配合党中央,实现了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闽南地区作为较早的开放城市,当地人民秉持着“爱拼才会赢”的精神,为新中国经济建设道路的摸索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另外,闽南地区在地理位置上离台湾最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国民党的反攻,闽南人民在战争中体现了自己的果敢与智慧。闽南地区作为台湾早期移民来源,闽南人民也用自己的方式加强与台湾的人文交流,为祖国的统一发挥自身价值,同时充实了闽南红色文化的内涵。

(一)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助力中国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闽南红色文化脱胎于中国红色文化,中国红色文化又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之下,高校随之出现价值体系多元的现象,这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均带来了巨大冲击和全方位影响,特别出现了文化的“认同危机”[3]。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文化自信”。肩负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理想重任的大学生更应该对中国文化有深刻地了解。将闽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许多共产党人为新中国、为闽南地区的解放、建设和改革而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激发起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由内而外、发自内心地热爱中国文化,认同中国红色精神传统,自觉肩负起传承中国文化的重任,为中国文化的不断充实与发展贡献力量,让中国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有利于形成地方高校的特色文化,助力高校形成独有的文化品牌

高校特色文化是一所高校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是其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标识”[4]。地方高校若能主动地吸收地区红色文化的精髓,将其内化自己的特色高校文化,有利于避免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一般化,学校的文化建设会更具个性,同时增强软实力,提升学校的知名度。若高校能对本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加以提炼与挖掘,在此基础上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特色红色文化品牌产品,更能促进高校的影响力及吸引力。

(三)有利于强化两岸一家的观念,维护和平统一前景

闽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距离台湾最近处仅有5.6 海里,因此这里曾经是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大陆与台湾对峙的前沿阵地,这里依然遗留着当时与台湾发生炮战后满目疮痍的建筑以及战时装备。在《告台湾同胞书》 发表后,两岸停火,进入和平时期,闽南地区在进行本地区建设的同时,作为台湾许多人的祖籍所在地,依然坚持与台湾进行着文化、政治、生活等各方面的对话交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闽南地区的红色文化已经与这里的华侨文化、滨海文化等融为一体。闽南人民始终把台湾人民当作自家人,期盼祖国的早日统一。因此,将闽南文化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让大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两岸问题的由来、发展及现状,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帮助大学生坚定两岸一家的观念。高校亦可依托两岸相同的文化来源,加强经济、文化、学术等各方面的交流,维护和平统一前景。

二、闽南红色文化在高校中的培育现状

(一)对闽南红色文化的认同感有待提升

对外开放后,西方的价值标准、生活观念等蜂拥而入,当代大学生多为90 后、00 后,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个别大学生甚至追捧西方文化,贬低中国文化。同时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大学生可以在各种新媒体上构建自己的身份,多重身份的体验也使得大学生建构各种价值观,对红色文化的价值取向难以达到理解与认同。再者,当代大学生从出生即享受着中国改革开放后蓬勃发展的成就,曾经的革命岁月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艰难摸索阶段离他们相去甚远,中国民族曾经遭受的屈辱、贫困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种抽象的、遥远的表达,缺乏感同身受的体验。这使得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红色文化感到陌生。而闽南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红色文化的一支,也面临这样的认同缺席。现在各高校招收的学生多来自五湖四海,很少集中于某个地区,即使是闽南地区的高校,也有许多大学生并非来自闽南地区,他们对于闽南红色文化的关注度及认同也就更低。在本地区尚且如此,其他地区的高校更鲜有提及闽南红色文化,大学生对其更为疏离。

(二)对闽南红色文化的实践体验有待增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问题是重理论,少实践,闽南红色文化教育也是如此。尽管国家、社会、学校等各单位各媒体都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红色文化的宣传,但更多的都是一些事迹的报道,例如闽南红色文化当中的“谷文昌精神”,主流媒体报纸会不停地报道谷公如何“一心一意为人民”,如何带领东山人民艰难治沙,改变东山生态环境,但这样的报道,大学生只是被动地了解,他们缺乏实际的体验,难以将这样的红色文化内化成为自己内心的价值标准。红色文化尤其是闽南红色文化“红而不热”的现状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

(三)对闽南红色文化的文化品牌有待开发

许多高校的大学生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简单化、程序化的教育方式,毫无新意[5]。高校现行的红色文化教育方式多为通过学校及学院等官方媒体进行宣传教育,也会组织学生集体参观纪念馆或者播放一下红色影片。官方媒体的宣传有些只是照搬史实,缺乏贴合大学生实际的解读,很难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参观纪念馆本是较好的实地学习体验方式,但由于时间、财力等各方面的限制,参观活动通常只是走马观花,流于表面,难以达到共鸣。近年来,我国涌现了不少优秀的红色影片,但这些红色影片中几乎都未涉及闽南红色文化。纵观各高校,红色文化的教育未得到重视,红色教育并没有在高校中形成良好的氛围,而地处闽南地区的各高校,没有充分利用本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地缘优势,挖掘闽南红色文化的内涵,开拓闽南红色文化的教育方式,典型的、优质的闽南红色文化品牌推广力度不够,闽南红色文化的意涵价值难以凸显。

(四)对闽南红色文化的缺乏系统梳理

闽南地区包含了福建厦门、漳州、泉州、龙岩新罗区及漳平几个地区、市,这几个地市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汇聚成了闽南红色文化。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几个地市之间的红色文化并未打通,大家各自为政,宣传教育的都是本地市的红色文化。另外,对于闽南红色文化秉持的精神、涵盖的内容等各方面缺乏系统的总结与整理,教育内容碎片化,使得在宣传教育的过程无法形成体系。

三、闽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依托高校,将闽南红色文化向外辐射

闽南红色文化起源于闽南地区,带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对于闽南地区高校来说,这一文化资源是近水楼台。因此,闽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先依托于闽南地区的高校,利用闽南地区高校的人才资源,就近对闽南红色文化进行开发挖掘,创立优质的闽南红色文化品牌项目。要利用地区高校的科研力量,深入研究闽南红色文化完善、推广的合理路径。要利用高校的教育平台,对闽南红色文化进行推广宣传,利用附近的革命遗址、纪念馆等,寻求高校与相关部门合作,共同建设红色教育基地,让闽南地区高校学生可以参观体验,更好地将闽南红色文化内化于心。要以闽南地区高校作为试点,将闽南红色文化全面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时加强与其他高校的联系合作,逐步向福建及周边地区,甚至向全国范围内推广闽南红色文化。

(二)建章立制,完善闽南红色文化教育体系

闽南红色文化的宣传推广必须要形成一套规范体系,科学化、制度化开展工作。一是建立领导机制。“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当前,高校对红色文化教育不够重视,宣传力度弱,红色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不够,主动学习的氛围并不浓厚。面对这种情况,应该在高校中设立专门教育领导机构,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各级学院通力合作,同时联合学校的各机关部处,齐抓共管。同时,要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对学校的闽南红色文化教育进行系统管理,包括闽南红色文化的开发、教育效果评估、教育的实施方式等等,全面指导高校的闽南红色文化教育。二是完善保障机制。要确保高校的闽南红色文化教育,需要有强大的后勤保障。目前的红色文化教育缺乏有序的管理,所以首先要建章立制,让闽南红色文化的推广宣传有章可循。其次是确保经费。高校在进行经费划分,要确保闽南红色文化教育的经费投入,确保闽南红色文化品牌的开发,确保闽南红色文化的推广,确保教育力量的持续注入。三是健全培训机制。定期进行培训,除了对教学人员进行培训外,还需对科研人员进行培训,要邀请一些国内知名红色研究方面或资历丰富的专家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开阔教师的眼界,切实提高闽南红色文化教育力量的理论水平,提高闽南红色教育的教学质量。同时定期对科研人员及教学人员进行考核,通过考核制度来激发相关人员的积极性,确保闽南红色文化教育团队的整体水平。

(三)著书立说,有效传承闽南红色文化

高校中的每门课程都有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教学计划及相关教材等,但目前在高校中少有专门的红色文化教育课程,高校红色教育处于一种无章可循的状态。相关管理部门需高度重视闽南红色文化的规划工作。根据学校及客观实际,制定合理的闽南红色文化教育目标,并且对其进行教育实施方案开发,制定相应的课程、教材、教学形式等。在此过程中,需注意避免高校思政教育的弊端,即灌输式教育,而应多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各高校要通力合作,组建一支专门的科研团队,深入挖掘闽南红色文化。要重视实地调查,收集零散化的闽南红色文化相关信息,通过充分讨论,进行系统地整理,使闽南红色文化的相关内容体系化、形象化、立体化起来,确保闽南红色文化的精髓得以准确传承。

(四)与时俱进,让闽南红色文化“活”起来

闽南红色文化要注重时代关联,重视传承创新。要根据闽南红色文化的实际情况以及高校的培养目标、办学宗旨,合理设计闽南红色文化课程,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材、教学形式等。除了专门设立课程进行教育外,还可以将闽南红色文化贯穿到高校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同时可以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开发闽南红色文化特色品牌,例如高校编排了话剧《谷文昌》,通过舞台表演,将谷公的事迹用现代方式展示给大学生,以这种鲜活具象的方式让大家领会并认同“谷文昌精神”。高校需充分利用自身的地域优势,与一些革命教育基地保持紧密联系,共建社会实践基地,以便更好地组织学生进行参观、体验。同时,可以邀请一些革命老战士、老将军进校,讲述他们在闽南地区革命及建设过程中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可以与历史面对面交流,提升体验感。网络的迅猛发展及普及,使“虚拟世界”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台。高校需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实际需要,正确定位红色网站,丰富网站的内容,例如网站的主页设计应注重增添趣味性,内容的设计要考虑大学生的参与性,要精心编辑一些优质的闽南红色文化视频,发挥网络的互动性优势,让师生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及传播的过程中来。要重视新兴媒介技术在文化宣传中的引入和使用,学会主导,善于引导,让大学生通过新兴媒介技术就能体验闽南红色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体验感、时代感、使命感。

猜你喜欢
闽南地区闽南红色
红色是什么
闽南文化传承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劳动教育路径探索——以“闽南地区中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活动为例
红色在哪里?
闽南渔村妈祖巡香蟳埔女盛装亮相
追忆红色浪漫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闽南地区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