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退色的红领巾 世代相传的家国情
——党建引领下的史家小学少先队

2020-12-04 02:40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
少先队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史家红领巾少先队员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 洪 伟

编者按: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少先队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改革创新,激发少先队员“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的成长志向,向第八次全国少代会致敬。史家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洪伟作为成人代表参加了本次少代会,增加当选为第八届全国少工委兼职副主任,为未来少先队事业发展献计献策。洪伟书记曾获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教育工作者、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北京市优秀党务工作者、东城区优秀校长、东城区优秀党员称号。本期他从党建带队建的角度,为我们讲述史家小学少先队一路走来不断创新、奋斗的故事。

史家小学教育有红色基因与家国底蕴,新时代更增“始终听党的话、跟党走”的少先队教育品格。为了进一步开拓少先队改革中“党建带队建”的育人格局,让少先队成为孩子们最喜爱的学校、最钟爱的群团、最热爱的组织,史家小学在各级共青团组织、少工委、教育部门的领导下着力提升少先队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发展质效,特别是在少先队先锋文化实践中努力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

一、少先队先锋文化的史家实践

少先队的先锋文化取决于组织自身的先锋性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少先队建队70周年贺信中号召全国少先队员,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他在致第八次全国少代会的贺信中强调,新时代,少先队要高举队旗跟党走,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团结、教育、引领广大少先队员做共产主义接班人,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学校由此确立史家少先队先锋文化的三个维度——主义真、道德善、行为美,致力于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理想、中华道德修养、民族复兴担当的新时代少年先锋。

少先队先锋文化的史家小学实践,是当代家国情怀教育的多要素、长链条、全方位建构。在史家小学教育的先锋谱系中,我们继承发扬最早举行校园内升国旗仪式的光荣传统,在国旗班升旗、微党课讲演和班中队展示中推动理念文化育人,培育少先队员心怀家国的成长信仰;我们召开“学做先锋心向党 筑梦中华志许国”主题少代会,在服务组织、助力队员、关心社会的提案聚焦中推动制度文化育人,培育少先队员志许家国的成长取向;我们创建全国首个小学生阳光公益社,在涵盖公共安全、养老扶幼、助贫帮困等关乎社会发展重大命题的“服务学习”中推动行为文化育人,培育少先队员服务家国的成长格局;我们让全国第一个校园“红领巾电视台”的声音在操场上、教室里日日嘹亮,在学生自主策划、自主实施、自主管理的采写编评摄录播新闻天地中推动环境文化育人,培育少先队员情筑家国的成长素养。

在持续生发的先锋文化实践中,我们认为,教育即成长。我们要在少先队教育中尤其关注学生“成”的价值和“长”的方向,特别是要将具有新时代家国担当的先锋文化厚植在学生心中,像一粒能够绵延万代、连疆千里的鲜活种子,伴其一生,惠其一生。

二、校史队史的光荣传承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一首嘹亮的少先队队歌,唱响了几代人的童年。史家小学建校80载、建队70年,一代代史家少先队员抒发着作为祖国的花朵、共产主义接班人对党的热爱,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怀。

“六一”的史家小学入队仪式,姥姥带来了珍藏了60年的红领巾,希望孙女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从小立志爱国,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刻苦学习!爸爸给儿子戴上了30年前自己的红领巾,向他诉说着当年入队时激动和自豪的心情,鼓励他要为了理想而奋斗!一条条红领巾虽然历经岁月,但是依旧那么的红艳……

1950年4月,史家小学在全市第一批建立少先队组织。当年的马维平同学作为代表在全市少先队成立大会上做了发言。

20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学校开展向志愿军叔叔写一封慰问信活动,在队员们小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热爱祖国,为祖国献出一切的种子。当年的刘维杰同学经过选拔,作为代表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宣读给志愿军叔叔的慰问信,向前线的志愿军叔叔拜年。至今他还珍藏着当时与志愿军的数十封通信。学校还根据节日和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并请《党费》的作者王愿坚、被称为当代花木兰的战斗英雄郭俊英等到校做革命传统教育。

20世纪60年代,尹泽华同学在听讲《海边青松》一课时,深为“8·23”炮击金门炮战中牺牲的共产主义战士——安业民的事迹所感动,她与同学自发成立了史家小学的第一个“安业民小队”。他们把英雄安业民说的“革命战士活着,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对人民有用”当作座右铭,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在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在哪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了很多好事却从不留下自己的姓名。全国优秀辅导员康文信老师立即召开大队会,请尹泽华同学汇报整个活动经过,并把学习安业民的活动定为传统活动,把开展这一活动优秀的中队命名为“安业民中队”。

英雄所在部队也十分重视这一活动,把沾着英雄鲜血的炮弹皮寄来,派战士来看望队员。队员们把北京的葵花籽寄到前线,请战士们种在洒过英雄鲜血的土地上,让北京的葵花在前线开花结果。尹泽华同学还被选为北京市的少先队员代表,去前线看望英雄所在的连队。十八年后,尹泽华在给康文信老师的信中说道:“安业民小组成立到现在,转眼已过了十八个春秋,我从一个红领巾,已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无论什么时候,我都忘不了少先队时代那些有意义的活动,忘不了教育我成长的少先队组织、辅导员和老师们。”

20世纪70年代,在当时黑白电视还没有普及的情况下,学校从电视机厂廉价购得几近被淘汰的12寸黑白监视器,给各个教室安装了电视。再用从工厂仓库中找的废旧电缆,由老师和工人们一根一根地焊接起来,接通到各个教室。就这样,全国第一个校园闭路电视系统“红领巾电视台”在史家小学成立了。校园电视台的建立不仅改进了教育教学手段,扩大了少先队员的信息量,而且在社会上也产生了轰动效应。

20世纪80年代,学校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决定每日早晨开展升国旗仪式。1983年1月17日,《光明日报》报道了史家小学升国旗唱国歌的活动,史家小学成为全国第一所每周开展规范升国旗仪式的学校。

20世纪80年代,学校在全体少先队员中开展了“你了解祖国吗?”为题的读书读报活动。在全国读书读报有奖活动举行发奖大会时,史小队员受邀来到中南海会场,接受包括中央领导同志的当场提问,以检验同学们读书读报的成果。当在场同志看到史家小学队员们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就连“库车在哪里?”这样生僻的问题也难不住同学时,会场上不断传出热烈的掌声和赞叹声。

20世纪80年代,全国少工委、中国少年报社和辅导员杂志社联合举办了全国万名“创造杯”少先队活动竞赛。史家小学少先队员全员投入到这一活动之中,有的活动登上了《中国少年报》,参加了市“创造杯”博览会,并在区里开启观摩展。有的获得了全国最佳创造杯奖,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都做了专题报道。有的获得了万名“创造杯”奖。学校也荣获北京市“创造杯”优秀集体的锦旗。

20世纪90年代,为落实中共中央提出要对下一代进行“两史一情”教育,史家小学组织老师编制了《知我中华》六集电视系列片,并由卓校长亲自解说。以“江山如画”“莫忘国耻”“路在何方”“希望之光”“站起来了”和“艰难起步”为题,介绍了自1840年至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使少先队员们直观地了解到祖国受欺凌的过去和蓬勃发展的今天。播放后少先队组织进行了国情知识竞赛,这既增长了队员们的历史知识,也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

21世纪,史家小学少先队的各种红领巾自主社团蓬勃发展。红领巾电视台和广播站全部由队员们自主管理,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先后荣获北京市“优秀红领巾电视台”和“十佳红领巾广播站”。先后有百余名队员分获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朗诵一等奖、北京市银帆奖、北京市校园传媒大赛“优秀小主播”、东城区“校园金话筒”十佳主持人、东城区小导游大赛优秀团队等奖项。

红领巾通讯社小记者每年为学校自主撰稿几百篇。几百人次先后获得市、区红领巾读书小状元和红领巾讲故事、新童谣创作等比赛的一等奖及优异成绩。学校被评为2013年北京市红领巾读书活动“示范学校”、中国青少年作家网校园通讯社理事单位。队员们制作汇编的主题队报集及节日电子小报连年获得东城区一等奖。

少年国旗班,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每年定期参加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正规严格的训练,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中升好国旗,护卫国旗;先后参与拍摄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纪录片《国旗卫士》和中央电视台《智力快车》专访栏目。

三、新时代的“服务学习”新探索

新时代,史家小学少先队围绕史家教育集团提出的和谐育人的价值坐标——“种子计划”,在学校党建工作的引领下,开展富有创造性的少先队工作,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底蕴和谐发展的人。少先队成为了队员们最喜爱的学校、最钟爱的群团和最热爱的组织,先后两次荣获北京市少先队“星星火炬奖”,并在2012年获得北京市首批“千优带队”标兵学校,201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在市区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走在史家的校园中,随处可见具有鲜明队组织特色的红领巾宣传栏、中队日志和队角等文化阵地。少先队开展丰富多彩的“红领巾”主题教育、“党团队旗飘起来”主题团队日系列活动,帮助队员们理解党团队组织之间的密切关系。用创新的活动形式和教育载体激励队员们听党话、跟着党走,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引导队员们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玉树地震,少先队发出倡议,开展爱心义卖活动,为灾区的同学们捐赠“流动图书馆”,为灾难中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慰藉心灵的爱心小屋。以此次爱心活动为契机,史家小学率先在全国成立了小学生公益社团——阳光公益社。

在党组织向全校少先队员提出的“在公益活动中成长,做爱心阳光小公民”的感召下,队员们自主探索公益社团管理模式,开展系列阳光公益活动,加强公益文化建设。队员们在学校内、社区里和社会上开展走访敬老院、孤儿院,到社区送温暖、做绿化,举办“阳光公益伴我成长”演讲比赛,开展“节省一元零用钱,认捐一本好字典”“我是小小志愿讲解员”“像雷锋一样奉献温暖”“共建美丽社区”“阳光温暖脑瘫孤儿”“爱心图书漂流”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公益活动。公益社团开展大中队公益活动几千次,参与队员数累计达到几万人次。社团先后获得民政部社工协会特别贡献奖、北京市星星火炬奖、东城区先进集体和优质公益服务组织等奖项。

随着公益教育的积累和史家小学无边界课程理念的深化,如何更好发挥少先队对广大少年儿童的思想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作用,如何更好发挥少先队的组织作用、自主作用和实践作用,引发了史家小学少先队的思考。

我们基于长期开展公益教育的基础,通过构建“服务学习”课程进行了实践研究,为少先队改革做出了一大尝试。为了让队员们的公益活动“活动课程化,课程生活化”,学校少先队系统设计了“服务学习”课程,倡导队员们在学习中服务,在服务中学习。队员们走进真实的社会生活,着眼身边小事,或放眼国家和全球大事,用慧眼发现社会中的问题并进行调查研究,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进行集体商议,并通过建议、批评到实践,把公益和温暖播撒到社会上。

“服务学习”以家国情怀为切入点,将服务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为少先队员创设真实情景下的学习空间,让队员走出课堂,走进家国社会,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他人,力所能及地解决社会真实问题,从而培养主人翁意识、家国意识和责任担当。“服务学习”从少先队活动课开始,逐渐影响并深入到各学科课程中,系统改变了队员的学习动因、学习场域、学习内容、学习流程和学习关系,从而全面构建起立德树人的新样态。

“服务学习”课程是面向全体少先队员开设的。课程通过整合设计,将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等融为一体,通过全员参与和重点项目打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鼓励全体队员积极发现身边的真实问题,发起公益创想。通过“服务学习”课程,少先队员们经历“发现——计划——行动——反思——分享”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从公益创想到公益行动蜕变。队员不仅是公益项目的发起人,也是公益项目的执行人。队员发起的公益项目,通过专业评定,在“中队——年级——学校——集团”不同层面开展。同时,学校还组织专家团队,评审出重点项目,面对全校队员进行志愿者招募,并为队员们提供全面支持和专业导师团队,进一步支持红领巾的公益梦想。

少先队改革的几年中,百余中队几千名队员全程深度参与“服务学习”。队员自主策划公益项目书多达千余份,内容涉及环境保护、社区发展、文化传承、扶贫济困、家庭健康、老妇幼服务等多个领域,“红领巾”的公益热情和参与度在队旗的引领下大幅提升。226名队员获得中国扶贫基金会颁发的“小小公益创想家”,67个中队获得全国“优秀公益团队奖”,学校获得全国“突出贡献奖”。

“服务学习”真实地培养了少先队员的主人翁意识,实现了他们在校园内外的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更重要的是从小培养了他们家国意识和责任担当。现在,公益服务已经成为史家小学少先队员的必修课,队员虽然年龄小、力量薄,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感召着社会上更多的力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已深入到每一位史家小学学子的心中。

纵观史家小学少先队的发展历程,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其实就是讲述了一个“永不退色的红领巾,世代相传的家国情”的故事。“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站在新时代少先队教育的新起点上,史家小学将充分发挥中小学校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深入推进少先队工作体制机制建设,凝聚更多教育工作者以“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政治高度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办学向度,全面强化少先队教育及其在立德树人中的独特作用,矢志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史家红领巾少先队员
劳动最光荣 史家胡同小学绘画作品展
身边雷锋
红领巾要戴好
“悦读”引领少先队员新成长——上海市奉贤区育秀实验学校提升少先队员阅读素养的实践探索
《红领巾》的“童年照”
论杨衒之的生平仕履与史家意识
我们和中国梦共成长——给少先队员讲十九大
“红领巾”是谁
我爱“少先队员证”
智取红领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