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问题聚焦,让历史课堂更高效

2020-12-05 02:16刘海荣
中学政史地 2020年36期
关键词:主线西域史料

刘海荣

●江苏省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以零散琐碎的问题与学生互动交流,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缺乏整体性,缺乏个性化的思考,易造成思维的混乱。所以,教师要提出中心问题、关键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并能结合经济、观念等因素建立历史材料的联系,从而对所学历史知识进行合理解释。教师要借助问题导学,引导学生研读史料、合作探学,在参与活动中多思、多说,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思维,提升素养。

一、挖掘教材主线

主问题是历史教学的“灵魂”,也融合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师要清楚该向学生传达哪些内容。有了主线的指向,学生就会摆脱照本宣科的窘境,就能加强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就能抓住听课的重点,能循着教师教学的方向思考。教师不应被教科书所束缚,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地确定教材主线,为学生的探索提供明确的指引。例如,在《秦统一中国》的教学中,教师围绕“秦统一中国”这个主线设计问题:秦为什么能统一中国?秦怎样完成统一?秦怎样巩固统一?教师围绕“秦灭六国”对学生提问:秦国为何能统一天下?具备哪些统一的条件?在谁的领导下完成统一大业?是如何灭掉六国的?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秦王扫六合”的条件与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顺民心”、“变法强国”、“善用人”等角度总结秦统一天下的原因。在探究“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时,教师要求学生组内讨论,并从经济、文化、交通、军事方面交流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并说说有何作用。学生通过阅读、交流,总结出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化上统一小篆文字,交通上统一车轨,军事上修长城、修灵渠等措施,增加民族融合,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教师在设计教案时,每个环节的设计都要紧扣主线,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教师要让学生深化对主题的认识,能以史为鉴,从学习历史、交流历史中吸取教训。

二、突破教学难点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突破教学难点。例如,在《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的教学中,教师围绕重难点内容提问:谁第一个走出了这条路?西域在哪里?中原人为何不到西域去?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西域的了解,想象一下西域是怎样的情景。“招贤令”中的使者需完成怎样的任务?如果你在当时会应募吗?为什么?西域何时归属中央政权?受哪个机构管辖?围绕“行走丝路”提问:你能描绘一下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吗?它对东西方的交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围绕“筑梦丝路”提问:今天,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又焕发了怎样的生机?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索交流,明白了开放、交流对一个国家而言显得很重要,只有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影响下,我们的国家才会变得更富强、更文明。

三、收集、应用史料

史料的存在形式有实物、文字、图片、视频等,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收集、分类、整理史料,并将其合理运用于教学中,调动学生参与、解读的兴趣。教师收集的史料要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相匹配,与教学内容相联系,能吸引学生的行为投入,提升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例如,在《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教学中,教师出示《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等史料,让学生对比春秋与战国时期大国形势有何变化。“战国七雄”有哪七大国?史料知识的应用、问题的提出能引发学生学习历史、探索历史的兴趣。教师提出问题:战国时期有许多著名的战役,结合图片、材料等说说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何特点?当时的人们对战争有何想法?你如何评价这种兼并战争的影响?教师引领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整理出大量有效的信息,破解史料中隐含的密码,掌握正确解读历史的方法。学生要善审会读,要从问题中找到关键词,在解读材料时与问题建立联系。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依次提出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学生依靠自身力量不能解决问题时,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主问题”,突破学习难点,促进逻辑思维与探究能力的提升。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主问题的提出,营造一个探索求知的氛围,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享、表达。教师也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不断追问,深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从而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

猜你喜欢
主线西域史料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张骞探西域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西域门户——两关遗址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8月汇市行情背后的三大主线
史料二则
全球宏观经济短期内的两条主线
更加突出主线 落实四个到位 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