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方式研究

2020-12-05 02:52
关键词:应急思政防控

侯 坤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2020年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迅速扩展至全国各地,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多个省份相继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目前,在党和政府坚强领导下疫情虽得到有效控制,但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境外输入病例与无症状感染者不断增多,治愈复阳者时有出现。高校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发挥智力资源优势,借助“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抽象理论中发展出情境化、具象化和生动化的教学样本,针对性开展相关主题教育[1],守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阵地,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

一、新冠肺炎疫情下思政教育工作方式变革的三重维度

思想政治教育是面向时代与未来的学科,“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其题中应有之意。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缺位失位,要牢牢抓住当前疫情防控特殊形势,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延伸到社会大课堂,适时调整教育工作方式,充分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价值[2]。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适应疫情防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鲜明意识形态性,是党的工作重点。疫情防控中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显得尤为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将占社会主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转化为人们积极主动接受的思想,进而唤起聚合心理(命运共同体思维),并进一步上升为中国人民的思想认同,以期实现共同奋斗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时俱进,敢于接受时代挑战、回应时代难题、深入时代实践,把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同时,要站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高度,积极有效融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疫”实践,主动发声、正面引导[3]。

第二,新冠肺炎疫情倒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社会发展变化相适应,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动性不断促进社会发展。其方式方法须适应社会发展,社会形势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当前工作须以此次疫情为依据,适时调整和完善内部组成要素,如理念、载体、内容、方式、队伍等,使之与社会形势相互协调、发挥合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特殊职能,为打好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注入必胜信念。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适应“后疫情时代”。在全面战“疫”的“一线战场”,医疗卫生、物资保障、智库服务、科技攻关等部门密切配合、相互支持,为疫情防控阶段性胜利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二线战场”的舆论引导、政策解读、心理疏导、知识普及、秩序维护等同样不可替代。疫情结束后,高等教育需不断优化育人方式,积极总结经验,深刻反思在科研能力强化、健康素养提升、网络思政工作等方面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疫情结束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充分挖掘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作为教学素材,全面总结疫情防控工作得失,有机衔接“线下”与“线上”教育渠道,从前述“二线战场”涉及的各角度,为重大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与完善提供强有力思想保障[4]。

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思政“五堂课”

思政课教师除了开展常规疫情防护教育之外,还需将此次全民战“疫”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案例与教材理论结合,为高校学生上好疫情防控“五堂课”。

第一,爱国主义教育课。习近平总书记曾言:“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5]。疫情爆发后,武汉、湖北形势严峻,为维护同胞生命安全,数以万计的医务工作者从全国各地奔赴战“疫”第一战场,各类物资保障陆续运抵,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勠力战“疫”。思政课教师要立足工作岗位,提高政治站位,围绕各条战线上英模人物、平凡英雄和典型事例,让学生感知祖国凝聚力,坚定战胜疫情信念,将疫情带来的危机转化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第二,社会责任教育课。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社区工作人员,均在各自岗位上履职尽责。思政课教师应引导学生遵守社会规则,在疫情防控中做到听从指挥、主动配合国家、社区、学校做好防控工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困难、知行合一、勇于担责、敢于担当,通过志愿活动、公益捐赠等,为战胜新冠肺炎疫情贡献力量[6]。

第三,生命健康教育课。“敬畏自然、珍爱生命”不应仅停留在口头上。此次疫情我国先后有三千余人失去生命,八万多同胞感染,上百万人被隔离。疫情使人们相互隔离,极大影响正常学习生活,同时也让人对生命与健康有了更深思考。思政教师应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敬畏生命、认知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7],注重培育学生对生命的道德情感,引导其树立健康观念,培养健康体魄和心态。并以此次疫情为契机,全面审视过去、规划未来,培育人文情怀[8]。

第四,规则意识教育课。疫情发生后,绝大多数国人能自觉响应国家号召、遵守各项规定。但也有人漠视规则、无视个人与他人生命健康我行我素:不经批准随意出行、外出不采取防护措施、造谣传谣、私自进入隔离区等。因此,思政课教师应结合实际案例,教育学生辨别是非、保持理性,强化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在规则允许范围内行事,引导学生增强法治意识,主动配合疫情防控工作,教育学生遵守规则、适应规则,结合自身社会角色做好本职工作,不为疫情防控添乱、体现时代新人应有的道德情操与规则意识[9]。

第五,共情与感恩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发挥优势,在工作方法上注重挖掘全面战“疫”中的典型人物、事迹,在工作重心上聚焦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人群,让包括90后、00后大学生群体在内的社会成员常怀感恩心。讲述疫情期间年过八旬的钟南山院士义无反顾地奔赴武汉,七旬有余的李兰娟院士坚守疫情防控第一线,全国各地医务工作者争分夺秒与疫情赛跑,数以百万计志愿者为防控服务全力奉献。思政教师应教育学生以逆行英雄为榜样,见贤思齐,积极回馈社会[10]。深入挖掘优质战“疫”素材,从中传递正能量,力争做传播爱、奉献爱、充满爱的人[11]。

三、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思政教育工作方式变革的实践向度

此次全民战“疫”影响深远,应通过完善教育体系、提升工作机制、打造应急教育队伍、重视心理保健教育等[12],实现疫情防控工作中育人元素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一)完善思政教育体系

1.基于时代性和日常性,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每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背后,均具有时代背景。思政教师应准确把握不同事件背后蕴含的时代因素,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同时摒弃与社会发展脱节的陈旧要素,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常新。其一,增加应急知识教育。现阶段思政课程尤其缺少以实践性操作为主的危机处置技巧,高校可结合实际编写校本辅助教材,增加学生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相关知识。其二,因时制宜开设特色课程。面对当下新冠肺炎疫情,有针对性地开设“应急事件处理机制”“突发事件紧急避险”等课程或讲座,提升学生应对复杂局面能力,保持正常生产、工作、学习秩序。

2.基于针对性与实效性,完善应急教育培训。将应急培训内容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一方面,注重将应急培训实践活动与日常思政课堂融合,让学生了解突发性事件特点和规律,提升应对各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做好自我防护。另一方面,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注重将思政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结合大学生群体认知特点,创新性变革现有培训体系和方式方法。同时,积极发挥高校智库作用,定期开展针对性培训,为科学防控提供智力支撑。

3.拓宽渠道和阵地,完善校园网络宣传。疫情期间,高校“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一方面需借助“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等有效载体,开展灵活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实际操作环节,为避免单纯传授枯燥理论知识,紧紧围绕疫情防控主题,依托超星、雨课堂、钉钉、微信群、腾讯会议和QQ群等软件,结合生动案例,探索更易接受、效果明显的教学形式。另一方面,在开展日常教学的同时,邀请专家开设“应急教育”论坛,及时反馈学生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思考、问题和建议,为日后科学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做好知识储备。

(二)完善思政教育工作机制

思政教育是大学生提升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实现思政教育工作机制与应急管理机制互通互融,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增加防灾避险、自救互助等内容,提升大学生忧患意识。

疫情发生后,有效调度师生,高校需要高效运转的思政教育工作机制作支撑。其一,应构建舆情沟通、应急预警、应急信息反馈等机制,提升应对公共事件的可操作性和执行力。其二,最大限度借助信息技术,利用现代媒介,第一时间、科学、全面地介绍公共事件特点、个人防护措施以及善后管理等相关内容,确保安全、减少损失。

思政教育和应急教育二者互为促进、互相融合,二者有效组合可实现双赢效果。加强整体化、系统化运行机制建设,可提升思政教育应对突发重大公共事件的能力。

(三)强化思政教育队伍建设

在当前专业应急师资队伍紧缺情况下,可借助拓展实践训练、情境模拟现场、典型案例教学等方式,提升现有师资队伍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科学认知社会转型时期可能发生各种公共事件,增强预判能力。同时,建立思政教育与应急教育融合的定期培训考核机制,科学应对包括公共卫生事件在内的各类突发事件。

大学生思政教育主力是辅导员,而辅导员因自身学历、阅历、专业限制,指导学生化解突发应急类事件风险能力明显不足。基于此,高校除对现有人员强化培训外,还要通过引入专业人员、与应急部门合作等形式,提高专业人士在思政教育工作从业者中的比重,并通过专业化培训学习等形式,完善应急知识体系,从而科学面对错综复杂的公共危机。

在抓好现有思政教育工作者培训基础上,引入心理素质过硬、政治敏锐性强、业务水平突出的应急教育、思政教育从业者。此外,还应完善应急管理体系,高效科学地协调、处理各类突发事件。

(四)强化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心理健康教育

为提升大学生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高校应充分认识预防教育重要性,在心理层面开展专项训练。一方面要强化大学生危机预警能力,使之能够根据周边环境、舆论变化,研判事件性质、走向并沉着应对。另一方面,应通过心理危机疏导、模拟危机演练、危机实践操作训练等形式,提升大学生抗压能力,增强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

突发事件给部分学生造成心理创伤,需加以干预、疏导。高校应借助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最大限度降低学生恐惧感。同时,可邀请校内心理辅导教师等专业人士,对学生给予治疗、帮助,提升心理危机干预的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借助心理健康普查、危机图片展览、危机处理座谈会等形式,提升学生抗挫折和化解危机能力。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作用,对各种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并基于不同个体情况开展个性化帮助与治疗[13]。

四、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既是危机,也是思政教育工作变革契机。高校应抓住这一凝心聚力、共克时艰的机会,主动作为,通过完善教育体系和工作机制等举措,构建思想政治教育防线,在疫情有效防控基础上,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突发事件应急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应急思政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情景构建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