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硕士课程教学与实践研究
——以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

2020-12-06 01:42王英杰
齐鲁艺苑 2020年5期
关键词:硕士山东研究生

王 岩,王英杰

(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引言

艺术硕士培养点建立以来,各个高校本着在共性中求个性的愿望,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构建清晰的教学要求等,努力完善艺术硕士的培养途径和培养方式,建立一条独具本校特色的艺术硕士培养路线。舞蹈艺术硕士是艺术硕士的一个分支专业,多数舞蹈艺术硕士培养单位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备系统专业知识、高水平技能和一定艺术造诣的高层次应用型音乐舞蹈专门人才”为基本培养目标,再结合本校具体实际条件将目标适度调整。要求各培养单位除了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还要注意将理论知识与学校特色文化相融合,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我国高校对于艺术硕士的培养经过多年探索与改进,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也显著提升。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全方位的培养模式、高层次的办学条件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艺术硕士研究生的整体素质,为当今社会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硕士的教育发展历程

山东艺术学院是一所山东省属综合性艺术高校,是教育部规定的31所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之一。山东艺术学院于1998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受国务院批准并通过艺术硕士专业设置,成为首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教育试点单位,2006年获得艺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在2011年获得艺术学门类下5个一级学科授予点。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山东艺术学院近几年来不断推进艺术硕士教育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完善艺术硕士教育培养机制和各项规章。

多年来的艺术硕士教学为舞蹈硕士研究生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更多创造性思维与艺术活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当代中外艺术动态、艺术观念,开发培养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并驾齐驱的综合性人才。进一步发挥艺术理论类导师的文化特长,从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的总目标出发,逐步拓展、培养创新型研究生。近年来,山东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国内外各级比赛中屡获佳绩,为他们的前进与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更为山东省乃至全国的文化艺术工作单位输送大量的优秀人才,得到了领域内专家们的广泛好评。

山东艺专舞蹈班从1960年建立至今经过多次调整,于2006年发展为如今的舞蹈学院,同年招收硕士研究生。舞蹈学院的师资团队在艺术教育上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学习并领悟新时代文艺思想的主要内容,将思想内涵融汇到教学工作中,带领学生创作出体现新时代风貌的优秀舞蹈艺术作品。

2019年3月4日习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的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强调,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此次讲话的发表,在山艺舞蹈学院引起了强烈反响。李军院长表示,“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在坚守教书育人的基础上,创作出更多更好、更富时代意义的正能量作品。”学院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创作出更多能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舞动新时代的艺术作品;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创作出优秀的舞蹈成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人民,深入基层,创作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创作那些展示中国人精彩生活,培养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理想追求和深沉家国情怀的艺术家。

二、山东艺术学院舞蹈艺术硕士培养模式

(一)文学渗透——公共课程提高人文素养

合理的课程安排,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及教学质量,培养优秀合格的人才。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硕士的公共课设置更加倾向于艺术硕士对艺术相关领域的理论学习,如设有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艺术美学、英语课程等科目,课程的开设紧跟时代的步伐并且与学生的素质培养有紧密的联系,能够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学校对各二级学院专业课程进行补充与完善,优化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文化理论与艺术实践的完美交融,使研究生的学习更加全面与深入。艺术硕士的培养以实践技能的培养为主,同时兼顾理论及文化的培养,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育。

(二)扎根齐鲁——创建地域文化特色教学

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以培养高层次研究人才的教学为主体,努力创建具有科学精神、民族特色、创新品质及符合时代要求的舞蹈硕士专业研究生的理论与实践教育体系。舞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有舞蹈编导与实践、山东民间舞表演与教学研究、舞蹈科学训练与实践、舞蹈写作与批评、中国舞蹈史、舞蹈文化人类学6个主要研究方向。在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上也具有明确的研究目的,课程包括中国古代舞蹈史、舞蹈作品的分析与评论、舞蹈艺术概论、舞蹈教育学、舞蹈编导学、舞蹈身体语言的分析与研究等科目。

舞蹈史论是舞蹈史与舞蹈理论相结合的综合课程,它包括舞蹈美学、舞蹈史学、舞蹈概论、舞蹈形态学、舞蹈心理学等等丰富的理论教学体系,它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探究以及文化内涵的掌握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舞蹈学院在教学中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带领学生深入学习齐鲁大地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教师采用田野调查法,带领学生奔赴山东各地去感受当地文化,拓宽了他们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快速高效地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和民间舞蹈现状,并且深入研究与探寻其中的社会意义。

舞蹈编导学研究,旨在通过舞蹈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探寻舞蹈艺术发展中的规律。[1]这其中又分为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前者主要研究舞蹈的本质内涵、舞蹈的内容与形式、不同种类与呈现载体、搜集整理与加工创作以及舞蹈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等。老师在教学中注重舞者素质培养的同时,更加注重舞蹈基础理论与编舞技巧的结合。扎根齐鲁,编导在创作中不仅注重技巧,并且不断丰富作品内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结合“齐鲁文化”相关知识对创作的作品有着更为理性的分析,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文化理论进行指导,丰富舞蹈作品的文化底蕴,推动舞蹈实践的快速健康发展。

山艺舞蹈学院着力从齐鲁大地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中汲取营养,舞蹈硕士研究生教育不仅在舞蹈实践方面遥遥领先,对舞蹈理论方面的研究更是精益求精。学生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研讨会,舞者之间自由平等地交流,在研究领域以齐鲁文化为背景,研究具有山东特色的儒家文化、泰山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多年来,舞蹈学院秉承“德育人、艺塑人、根植齐鲁、务实求新”的理念,在教学、科研、实践、德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

(三)一专多能——各专业领域互动交叉学习

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是山东省首个舞蹈学硕士培养单位,经过多年的舞蹈教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在齐鲁舞蹈文化研究方面,立足于山东特有的舞蹈文化,充分寻找跨学科理论与创作元素的结合,将齐鲁文化与儒家思想中的乐舞理论密切结合,展开富有地域特色的艺术创作与教学研究。在齐鲁特色舞蹈创作与表演方面,综合运用美学、教育学、历史学、文艺学、管理学等一系列学科理论知识对艺术教学进行研究,如对齐鲁舞蹈文化的研究充分结合了儒家文化的乐舞思想,实现了跨学科、跨专业的文化结合。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变化和舞蹈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实为依据构建的舞蹈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现有教育资源,能够更好地指导教学,提高研究生的整体素质和社会适应性。

三、舞蹈研究生原创作品——理论课程指导艺术实践的教学成果分析

(一)根植齐鲁,探寻古典舞中的意境美——《天美清照》与《柳泉寻踪》

山东地处黄河三角洲的冲积平原上,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广阔的齐鲁大地上,各路英雄人才辈出,文武兼备。一代代文学理论家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理论成果,对舞蹈等艺术形式同样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李丽娜,作为山艺舞蹈学院第一届研究生,在导师的谆谆教导下完成了毕业作品舞蹈诗《天美清照》,以词人李清照为创作线索,演绎了不同时期李清照的情感思想,多角度地传达了她命途多舛的一生。而我院硕士生导师周玉带领学生共同完成的原创舞剧《柳泉寻踪》,同样以经典人物——蒲松龄为创作素材,运用意识流的创作手法,以蒲松龄创作的小说《聊斋志异》中的“鬼狐传奇”贯穿剧情始终,作品构思巧妙地在幻境与现实之间交错重叠,追溯蒲松龄这一文坛巨匠“潦而不倒”传奇人生。两部作品都采用了“虚实相生”的意境营造,带给观众强烈的情感传递。

所谓意境,即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作品《天美清照》以李清照创作的诗词《如梦令》《一剪梅》《鹧鸪词》等为基础,将诗词中所描绘的自然风光、离别相思与美轮美奂的舞美技术、生动可感的舞蹈形象充分结合,创作出一部情景交融、意蕴无穷的舞蹈作品。闺阁中的她温婉柔情、钟灵毓秀,尔后燕燕于飞,与夫琴瑟和弦,然而世事翻覆莫测,政治风云变幻,国破家亡后的她颠沛流离,在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直观动态的画面让观众仿佛身在其中,跟随李清照一起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人生。同样的,舞剧《柳泉寻踪》运用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流动的道具“书”作为布景贯穿始终。蒲松龄在书海里寻觅,回忆起青年时期的自己挣扎求索、一腔抱负,这本“书”既可以理解为他年轻时“穷且益坚,不坠鸿鹄之志”,又可以看作仕途不顺、壮志未酬的万念俱灰,作品用此“书”将蒲松龄毕生所思所感,淋漓尽致地呈现给观众。最终,在虚实交错的“第三空间”,蒲松龄被自己所创作出的书中人物所拯救,并给予了他全新的生命,揭示了有关“自我救赎”的人生真谛。

两部舞蹈作品都是展示古典舞意境美的优秀之作,舞台布景精美,演员舞技精湛,剧情环环相扣,实景与虚景交相辉映,向我们呈现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视觉盛宴。舞者的肢体语言结合舞台的空间画面,形象地展示了一幕幕动人的舞蹈情节,很好的将舞蹈艺术概论中的“虚实结合、物我合一”具象化、形式化,塑造出更加丰富且独具内涵的舞蹈形象,带给观众真实直观的艺术感受,引起他们的无限遐想。歌词“秋坟荒冢愁绪几缕,此生未被功名误,留下美丽”声入人心,让人赞叹蒲松龄这位落魄又伟大的文人坚忍不拔的精神品格;诗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又不禁让人心碎落泪,以花自喻,慨叹青春易逝,道尽了词人李清照颠沛坎坷的一生。编导始终坚持以史为据,在遵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主题思想的塑造,赋予文学作品新的灵魂,充分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专业素养。诗情画意的作品,给观众带来精神上享受和心灵上震撼的同时,也呈现了一场夺人心魄的齐鲁艺术文化盛宴。

(二)探本溯源,做“非遗”舞蹈文化的传播者——《根·源》

野径埋香、风月琳琅。山艺舞蹈学院编创团队将内心最难割舍的故乡情怀融入到作品创作之中。他们根据前期的资料搜集,分析山东不同地域的传统舞蹈特色,呈现出同根同源却又“形”“态”各异的艺术风格特征。编导们追溯山东民间舞蹈源头,经过多次的理论探究,最终呈现出《根·源》这样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民间舞蹈集。在创作过程中他们采用最为直接的方式:田野调查和采风实践,更为深入地挖掘和整理山东特色文化艺术。学生们走进乡间田野,观察当地人的生产劳作方式,感受鲁西南地区的民俗文化,捕捉生活中的小人物、小故事进行提炼与加工。还走进各地文化馆挖掘非遗舞蹈的艺术形式,为今后创作出更多反映山东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丰富我国舞蹈的艺术宝库做铺垫。

《根·源》共分为3个篇章:“天·祈”中包括《商羊鼓韵》《加古通》《回声》3个作品,《商羊鼓韵》是山东鲁西南地区的优秀传统舞蹈,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格特征。“商羊鸟”被人们赋予了一层神秘的宗教面纱,它代表着吉祥与安康。每当天旱久不雨时,当地人民就扮成商羊鸟的形象,进行祈雨祭祀。《加古通》更是巧妙运用山东民间舞海阳秧歌中的典型动作进行编创,塑造了一个幽默诙谐的县太爷形象。《回声》则以山东胶州秧歌中的“棒”为源进行创作,展现出山东人粗犷仁义、尚礼好客的性格特征。“地·耕”中的《田埂地垄一片云》《扶犁晚歌》《耕》《守望》4个作品,都通过田间地头的辛勤播种、更替变换的时节、扇舞纷飞的舞蹈,为大家展现出胶州秧歌的细腻明快,描绘了一幅绮丽美妙的人间图画。“人·情”包括《嬉·喜》《海阳有个王大娘》《喜饽饽》《闯海人》4个作品,更关注于生活中的小场景,编导们走进海阳秧歌的起源地,与当地的老艺人们一起欢歌热舞,听传承人讲述人间百态。“喜临门,蒸饽饽,千姿百态送吉祥”,作品中巧妙地提炼、运用山东民间非遗舞蹈元素,表达了人们对上天的敬畏和对土地的深深情愫。尾声“问·源”,提示人们这已不是纯粹的舞蹈艺术,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延续着文化血脉,是对齐鲁文化更直接、更实质的传承。

(三)红色经典,舞蹈作品中的沂蒙精神——《沂蒙那座——桥》

山东沂蒙是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社会背景的红色革命老区,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发生了太多让后人铭记的红色历史。山艺舞蹈学院原创作品《沂蒙那座——桥》,以解放战争时期孟良崮战役为创作背景,讲述了沂蒙山儿女不畏艰险与革命战士同甘苦、共命运,顽强抵抗侵略者的动人故事。在激烈的战争中,沂蒙六姐妹主动承担起为前线运送弹药和救治伤员的任务,用自己柔弱的身躯在冰冷的河水中搭建起一座火线之桥,用高昂的革命热情锤炼意志,燃起了胜利的希望。那段红色的峥嵘岁月,让无数齐鲁大地的人民难以忘怀。

编导刘忠在创作该作品时尊重历史,查阅了大量相关历史资料,并赶赴沂蒙山采风,进行田野走访调查,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讲解员讲述着沂蒙红嫂用最后一块布做军装,用乳汁救活伤员的故事,家喻户晓的沂蒙六姐妹的英雄事迹,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中国抗日第一村的革命历史……虽然时过境迁,但现在再次听到依然深受触动。编导选择用舞蹈的形式将这段历史记录下来,让现在的年轻人牢记那段历史。该作品以“桥”为线索,并赋予“桥”丰富的内涵,深深地感染了现场每一个人,仿佛将观众带到了战争年代,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优秀的舞蹈作品必然是将丰厚的、凝练的文化内涵加以创造,将生动的肢体语言和灵活的艺术表现融为一体,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这样才能称得上真正的舞蹈艺术。舞蹈作品《沂蒙那座——桥》在编创上显然很好地打开了观众的心扉,编导为了在作品中更好地弘扬山东沂蒙地区的红色革命精神,运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创新方法,在“情理之中”以灵活的身体动作语言表达出了革命年代的革命精神,并且“意料之外”地使用了“穿越”的表现手法将观众们很自然地带入了情景之中,把现代与革命时期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让观众有了新鲜的体验,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种创新性思维理念有利于编导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展开奇思妙想,发挥主体的意识,结合自身经验,使作品独具特色。[2]因此,好的舞蹈作品离不开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开阔的舞蹈编创思维,使舞者可以尽情展现舞蹈的形式美、技术性及艺术内涵。

结语

综上所述,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对硕士研究生的理论教育培养,旨在培养具有较高艺术审美及创作能力,并且德才兼备的艺术人才。学生不仅具有实践创作能力,还要具有系统专业的理论素养,创作出意蕴丰富且耐人寻味的舞蹈作品。在接下来的教学发展中要继续反思、深化改革,坚持科学的理论教育指导艺术实践,不断突破自我,寻求创新,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推动舞蹈硕士研究生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硕士山东研究生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山东图片库
聚焦乡村振兴的“山东作为”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