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生存》编创中的审美思考

2020-12-06 02:28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生存意蕴小鱼

《庄子·天运》:“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之见人,挈妻子而去之走。”这也是“东施效颦”的趣味故事。说明无论是人或是景只要丽质天然,淡妆浓抹,就能左右逢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轼《饮湖山初晴后雨》的不朽名句,它传递了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的一个普遍现象,美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不必说:“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这其中自有审美记忆与情感在起作用;反之则左支右绌、欲益反损。这里提出了一个美学重要范畴——“审美”。

审美,简单的定义为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在舞蹈艺术中,动作是核心,观众在细品舞蹈动作之时,会被带入舞蹈审美的动态时空韵律美之中。而舞蹈队形及其流动形成舞蹈构图,使欣赏舞蹈的观众进入到舞蹈审美的境界之中,舞蹈作品中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和表达的感情,将观众引入到了一个虚拟的空间,由美的体验引发联想,随之产生想象,最后领悟到舞蹈作品的意境美。对此,本文以笔者创作的舞蹈《生存》为例,就审美意蕴下的舞蹈创作主题确立、内涵渗透以及艺术延展,谈点一管之见。

一、审美意蕴下的主题确立

主题是指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的思想内容的核心。主题就好比一幢房屋的主体框架,基础稳框架牢这幢房屋就能传世久远,反之,只能朝立夕倾。由此,我们得知主题是何等的重要。因而,“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其中这个“道”就是主题。开篇布局“循理以求道”,这是一个好的艺术作品传流久远的真谛所在。为此,笔者从两个方面予以阐述。

1.健康思想彰显美之神韵

弘扬健康的优秀文化,是我们舞蹈编创者必须坚持的原则。以思想健康的作品鼓舞人和教化人,让广大群众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耳濡目染,是我们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天职,也是我们在作品创作过程中所必须坚持的原则。只要坚持这个原则,作品才能呈现天然的质地美,也只有这样作品才能有永久的、鲜活的生命力。因为,能做到思想先进、健康,且善于把握艺术技巧,无论题材大小都能创作出好的作品。《生存》是笔者于2018年申报的科研项目。在这个作品中用拟人的手法描述一群活泼可爱的“小鱼”,在清澈洁净的河水中欢畅惬意地游动着。然而,好景不长,由于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鱼儿”呼吸困难,鳞片脱落,在被污染的河水中痛苦地生活,无奈它们只好毕其一役,用尽最后的气力向上跳跃着,以求吸得一点清新的氧气。以此呼唤人们要注重环境保护,确保地球家园山长青,水长绿,成为我们一切生命的宜居之地。作品《生存》中的“小鱼”需要洁净的水源才能生存,我们人类亦然,也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品《生存》隐喻地赞颂了我党对净化政治生态所做的努力,使得人民能幸福的生活。这种审美意蕴下的健康思想呈现,衬托出作品主题的深邃。

2.质朴实在彰显美之本旨

《庄子·天道》:“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这是一种美学原则,即为以朴素为最美,其美学中的“朴”承载了老庄深邃的审美思想,是以自然美、人格美和艺术美的形态呈现。舞蹈作品创作过程中的主题确立,首先是以弘扬主旋律、健康思想为主导,其次要坚持质朴实在,切忌华丽做作。因为舞蹈和舞蹈呈现的美靠人们的美感来判断,而美感就是人们在欣赏艺术品过程中的愉悦感。一个主题定位不高的舞蹈作品,如果一味追求华而不实的做作之美,那就是“东施效颦”,欲益反损。傣族舞蹈《生存》,坚持傣族民间舞蹈风格,旨在表现“小鱼”对回归到最初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运用矫健而灵活、朴实而优美的舞蹈动作,传递出一种生命向往自由解放的复归于朴的审美思想。作品《生存》没有华丽与花梢,展现的是朴素与实在之美,尽量追求和突出:“牡丹花好空人目,枣花须少结实成”的实用价值和“却嫌胭脂污颜色,淡扫蛾媚朝至尊”的美学意向,彰显美学“朴”之自然美的审美本旨。作品《生存》中,将“鱼儿形象”拟人化,展现了团结协作,友爱互助的高尚品格,这是对“朴”之人格美的赞颂。为了使作品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在创作中既要考虑造形美又需强调动律美;既要体现静态美又得展现动态美,以此力求作品达到较高的审美价值,实现美学“朴”之艺术美,以求赢得审美者的一致赞美。

二、审美意蕴下的内涵渗透

内涵不是表面的东西,而是内在的,她隐藏在事物深处,需要我们加以探索,挖掘才能看到,内涵就是内在的涵养。

1.物我互换

《庄子·秋水》有一则故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则故事说明我们人类在观察外界事物时,总会不自觉地把个人的情感、意志赋予外物,仿佛外物与自己也有同感。美学家认为这是一种美学迁情。这说明,人的心情常常被带入审美对象之中,也因之审美主体的心情和思想,因审美对象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就是物我互换,也即主客观互换的审美现象。朱光潜在《谈美》一书中,也提出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的心理活动,称作“移情作用”。《生存》中大美开启,“小鱼”的形象是笔者情趣的返照,因笔者把自己的意蕴和情趣移于“小鱼”,“小鱼”才呈现出鉴赏者所见到的形象。在作品的创作中,笔者不但移情于“小鱼”,还要吸收“小鱼”的姿态于自我,不知不觉地对“小鱼”这一形象进行模仿。拟人化的“小鱼”在清澈的河水中,尽情的游玩着,那份惬意,那份欢畅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鉴赏者仿佛身临其景,自己俨然已经成了一群可爱的“小鱼”,一起畅游其间。然而当看到这群“小鱼”,在被污染的河水中呼吸困难,那种艰难痛苦的生活着的场景时,鉴赏者一个个脸色凝重,特别是当看到“小鱼们”的“鳞片”一片片脱落,用尽最后气力向上跳跃时,人们紧绷的神经已到极致,恨不得将自己变换成鱼,替这群可爱的“鱼儿”脱离困境。朱光潜先生曾说:“在聚精会神地观赏一个孤光绝缘的意象时,我们常由物我两忘走到物我同一,由物我同一走到物我交往,于无意中以我的情趣注于物,以物的姿态注于我。”这就是物我互换,这就是审美内涵的艺术渗透。

2.点晴之笔

顾恺之是晋代著名画家,他画人物数年不点眼睛,有人问他何以如此,他说:“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顾恺之认为,画人物传神之处,不在四肢的美丑,而在于眼睛的神气,这一见解不仅得到了后世画家的赞同,还成了艺术家共同遵奉的规则,以致以后还有画龙点晴,点晴即飞的神奇传说。舞蹈创作更是这样,作品中如果没有点晴之笔,一定是平淡泛味,无法调动审美情绪。在舞蹈编创中,点睛之笔的关键是把握好动机的运用,因为在舞蹈作品中,动机是舞蹈形象的核心因素,它是可让观众明显辨认出的、具有标识性的动作凝聚形式,在作品《生存》中,用“鱼游式摆胯”的形象动机表现“鱼儿们”鲜活的形象特征,这既是一种生命代码,又像是身份证一样的形象符合。动机还决定着舞蹈作品整体风格的统一,《生存》中所运用的舞蹈动机,都是根据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提炼和发展的。在塑造作品形象时,融入与之相匹配的傣族舞蹈风格动律。另外在作品编创过程中,为了使舞蹈动作的语言显得精炼,就要避免不顾一切地堆积自认为好看的舞蹈动作,这会使舞蹈语言杂乱无章。更需要强调的是,提炼的舞蹈动机必须具有可发展变化的特征,使其能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生存》中,利用重力和失重力,爆发力和摩擦力,产生不同的动作,根据力效所产生的不同动作质感,改变动作的空间和节奏,进而产生出丰富的情绪动机和含义动机。作品运用情绪动机来完成鱼儿们快乐或悲伤的情感,用含义动机表现鱼儿们的聪明和团结,力求达到引人入胜,催人奋进的效果。在创作中运用这些点晴之笔,使作品在审美意蕴下的内涵不断渗透,让鉴赏者获得良好的审美愉悦。

三、审美意蕴下的艺术延展

著名诗人艾青有一首赞美舞蹈的诗:“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亮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人体在太空里行,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比梦更美,比幻想更动人——是劳动创造的结晶。”这首赞美诗与古代诗人的《绿腰舞》《浣沙女》等对舞蹈的感觉是一样的,他们都围绕着一个“美”字,赞叹不已。而这种赞美的主体,只有宇宙间最完美的物体——人体上才能看得到,并由此也可产生无限丰富的联想,这就是舞蹈创作中审美意蕴下的艺术延展。

1.美之和谐

叶朗在《美在意象》中说:“审美形态就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某一类型审美意象(往往带有时代特色或在一定时期占主流地位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而审美范畴则是这种‘大风格’(即审美形态)的概括与结晶。”还有专家研究发现:美学史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形成的几种审美形态——大风格,给美学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对艺术发展也产生影响。优美是艺术的褒奖词。优美风格的舞蹈在西方则以浪漫主义芭蕾为典型。在中国舞蹈史中,从“女乐”的出现,较早便产生“阴柔之美”,这种传统的以汉唐舞蹈为主的阴柔之美,即为优美,其最基本特征就是和谐。因之,优美就是和谐之美。在和谐之美中,审美对象具有小巧、轻柔、徐缓、欢快等特征。同时,它还具有娇小、幽静、柔媚、秀丽、清新、典雅、精致、精巧、飘逸、单纯等特质。这些具有中国特色或中国元素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构成特有的优美、和谐。《生存》中,运用抖肩动律和碎步流畅的移动步伐,配合具有轻松闲逸之感的音乐,塑造出娇小活泼的“小鱼儿”形象,她们在幽静而清澈的河水中悠然自得地游动着,娇小的身段、轻盈的体态,单纯质朴的神情秀丽清新、典雅飘逸,这种美之和谐景物欣然跃入鉴赏者的眼帘。此时,鉴赏者恍若被一缕清馨的风,携融诗情画意,飘进胸腑,舒畅、惬意,让其心如澡雪,思绪联翩。

2.美之壮丽

美之壮丽,即为壮美。壮美是一种振奋之美,也是阳刚之美,它与崇高之美有近似之处。清代著名散文家姚鼐认为,文章“得于阳与刚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他所叙述的场面,发人深省使人遐想联翩,那种壮观的画面常常令人张目而提气,产生一种昂扬振奋之美。壮美一般在大型歌颂性舞蹈作品中多有呈现,如古代的《大武》,近现代《人民胜利万岁》《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复兴之路》等,这种壮美场面宏大,气势恢宏。笔者尝试在小型舞蹈节目表现壮美。作品《生存》中高潮部分,为表现鱼儿们在被污染的河水中团结协作、英勇抗争,运用了“蒙太奇”手法,呈现出两个不同情境下的空间。其中一个空间运用了傣族舞蹈特有的“追鱼手势”和“点地步”进行移动,采用斜线、“S”型线路和公转加自转地绕圈,表现鱼群为寻求洁净水源进行迁移,将群舞队形调度到舞台上场口位置。当“鱼群”渐渐“游”向远方,在舞台的另一个空间——下场口处,刻意留下两名演员进行双人舞的表演,运用双人舞技法中的“穿、套、缠、绕、牵引”,以及“给力与受力”表现两条“鱼儿”与死神勇敢拼搏的精神,将主题动机中的傣族“跳踢步”进行节奏、空间和力度方面的发展变化,表现“小鱼”体力不支,无力继续游动时的坚持,同时另一条“鱼儿”运用了“托、扶、举、背”等动律,表现对“小鱼”的救助,就像是人类的母亲绝不会轻易放弃自己孩子的生命一般,他们用双人舞动作执着而努力地进行着表达,向每一位观众诉说着:珍爱生命,崇敬生命。作品中的这群“小鱼”,以小博大,在被污染的河水中,拼尽全力脱离险境,一种强大的求生欲所表现的拼搏精神,这些就是主体战胜强大对手的最好例证,尽显壮丽之美,令人振惊,催人奋进。以此,让观众的审美取向与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涵有效地对接。

结 语

舞蹈艺术美,既是古老的,又是新颖的。艺术活动实践的充实和丰富,使人们的审美内涵更加丰富多彩。审美意蕴下的主题确立,坚持以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为旨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的作品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审美意蕴下内涵渗透,将隐藏在事物深处的艺术寓蕴,加以探索,挖掘展现艺术内涵进行深层分析,以此展示审美意蕴在内涵渗透中的巨大作用,只有这样的作品才具有艺术的深度和广度。审美意蕴下的艺术延展,则突出宇宙间最完美的物体——人体的展示,使舞蹈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涵满足审美者的审美取向,以此产生无限丰富的联想,进而使审美者审美取向与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涵有效地对接。

猜你喜欢
生存意蕴小鱼
人工智能的存在论意蕴
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小鱼
小鱼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浅析当下国内类型电影的现状及对策
在劳动中获得
小鱼
困境中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