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黄梅戏演唱方法的点滴体会

2020-12-06 10:57
黄梅戏艺术 2020年1期
关键词:吐字咬字唱法

□ 袁 伟

黄梅戏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现已成为我国五大剧种之一。曲调婉转、细腻、动听, 用简单的话来表达就是贴近生活、清新俏丽、淳厚朴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而所有这些黄梅戏唱腔音乐特色,是需要依靠演唱的形式来加以体现的。作为一名黄梅戏青年演员,为发挥出黄梅戏的文化底蕴和特色,我们要准确地把握黄梅戏唱腔特点,并从发声角度上研究黄梅戏唱腔方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在前辈艺术家的基础上不断地去学习和研究黄梅戏唱腔的演唱方法,以促进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谈一谈自己几年来学习和演唱的体会。

一、咬字和吐字

咬字和吐字,是戏曲和歌曲的最大不同之处。戏曲强调运腔时咬字的规范性,而每一种戏曲的咬字、吐字要求又都存在着差异。黄梅戏咬字、吐字的要求,不同于京剧、也不同于一般的民歌,它要求字头吐得重而短,但不像京剧在字头上停留很长时间,关键要将母音立起来,母音要圆润,抬起笑肌进行咬字,以达到吐字甜美的效果。在演唱中要学会运用两腮,口腔要横向打开,嘴角尽量向上弯,这是为了使唱腔听起来更加口语化,归韵要归到鼻腔。

在演唱中我们要使得母音饱满而挺立,要求每个字的转换要灵活, 保持口腔动作小而简单,进而提高演唱的清晰性和准确性,能充分表达语气和情感。我们演唱时要尽量减少多余和僵硬的口腔动作,达到咬而不紧、自然放松, 能在共同气息共鸣位置之中去发挥每个字的特点, 唱出唱词之中的音韵之美,以达到“依字行腔、字正腔圆”的演唱效果。

二、喉头的位置

无论是在歌曲还是在戏曲的演唱中,喉头的位置都是非常重要的,简称“喉位”。黄梅戏演唱,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注意到喉头位置。但是要提出的是,由于黄梅戏演唱与语言音韵有关,演唱比较自然倾向于说话的语感,所以在演唱时喉位不要摆放得过低,不像演唱歌曲时,尤其是民族歌曲,喉位通常比在一般的民族小调的演唱时摆放的更低。这是根据作品语言风格来调整的,黄梅戏唱腔本身就产生于民族小调,所以喉头位置应该更接近自然说话的状态,音色追求语言的自然音色,也就是要亮、甜、水、嗲。

我们在演唱时注意在开口发声之前,先通过自然吸气把喉头放下,把喉咙打开,同时抬软腭,让眼神带有兴奋状态。保持喉咙松度和吸气时软腭的兴奋感觉,用自然说话的状态演唱就可以了。在这样的喉位状态下,音量会扩大,声音也会通畅自如许多。

三、用声方法

当今的黄梅戏演唱,基本上是以真声为基础的混声。在保留黄梅戏原有的真声色彩得基础上,运用了深呼吸和借鉴了京剧的高位置发声方法, 借助头腔共鸣的方式扩大音域,形成混音,解决高音发紧问题,进而保证黄梅戏演唱效果。正因如此,我们可以学习京剧唱法,使得在黄梅戏演唱中,可以轻松运用嗓音,延长嗓子寿命。同时,在嗓音运用方面,黄梅戏演员要学会使用真声进行演唱,改善演唱中的不足,提高混声的张力, 使得高声区更加明亮和圆润,提高高声区穿透力。但对中低声区而言,黄梅戏演唱者要始终保持自然状态下的真声歌唱,保持呼吸, 进而凸显黄梅戏的嗓音特色,符合观众的欣赏习惯 。

四、呼吸方法

现阶段, 黄梅戏演员在实际演唱中, 十分重视深呼吸, 通过丹田运气,将气留在横膈膜上方,丹田则托气、顶气,通过对小腹的收、放以及颤动进行气息控制,强调对气息的合理运用,特别是第一口气。在第一口气吸入后,给气息停留时间,具体多久由演唱者自己决定,停息后从容呼出气息。在演唱完第一句后,保持喉咙的张开,将小腹控制的气息突然放松,便于第二口气的自然吸入,之后小腹微紧,托起气息。第二句发声吐气时,演唱者要带入倾诉情感,运用小腹力量托住气息, 伴随着声音将这股气息送出去,促进声音和呼吸的有效结合,进而为发声奠定呼吸基础。在此过程中,小腹送气力量存在强弱的差异性,这种强弱变化会影响小腹活动,也决定着自然吸气量。在现代黄梅戏演唱中,偷气、提气、歇气、缓气、抽气等运气技巧都要依托于丹田呼吸支点,合理安排换气气口, 使得唱腔中各个字或音的过渡和转接不露痕迹,达到玉润珠圆的演唱效果。

五、共鸣方法

过去黄梅戏的演唱对共鸣腔体的认知和运用都比较少,主要以口腔共鸣为主,所以声音靠前,音色明朗与甜美。但是声音缺乏穿透力,音量比较小,声带负担重。现代的黄梅戏演唱体现在运用共鸣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 头腔共鸣:头腔共鸣主要以深呼吸为基础,借助鼻咽腔达到高位置,不仅保持音色甜美,还提高黄梅戏演唱声音的穿透力。在日常演唱训练中,我们可以在母音前设置m、n、y等子音,很像唱歌训练中的“哼鸣”,这样做是为了达到高位置混声效果。 头腔共鸣方式解决了传统黄梅戏演唱中演唱者声音分散、母音音色不一致的情况, 拓展演唱者音域,获得咬字吐字的高位置,达到最佳的演唱效果,进而促进黄梅戏的发展。

2. 口咽腔共鸣:口咽腔共鸣作为一种自然型共鸣方式, 一般适用中声区演唱,在黄梅戏演唱中最为常见,这是因为黄梅戏音乐音域大多为中声区,在实际演唱中,强调演唱者注意口腔共鸣的合理运用,以此提高声音语气的自然感和亲切感,音色更加甜美、松弛,加强吐字清晰程度,进而达到最佳的演唱效果。在使用口咽腔共鸣时,演唱者要在发声时开启牙关,下巴保持松弛状态,稳定喉头位置,达到自然效果。

3. 胸腔共鸣:在黄梅戏实际演唱中,胸腔共鸣要求演唱者在胸腔自然打开、保持轻松的状态下轻微震动,由于音区不同幅度变化,引起胸腔共鸣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下行旋律中较为明显,可以有效避免低声区声音过虚的情况,实现高声区、中声区、低声区音色的统一, 将字贴在气上,提高声音的结实性, 保证最佳的演唱效果。

六、润腔方法

所谓“润腔”,是指装饰唱腔的技巧和方法,是曲调和唱法上的再加工,有一般的常用方法,也有在特殊情感下的应用方法。

1、揺声装饰

“揺声”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名称,指各种音高不固定在某一个点上,并有所晃动或摇摆的声音,形式多样。在黄梅戏的演唱中,“揺声”泛指用音符或符号对旋律音进行装饰的各种装饰音,常用的有“颤腔(颤音)”、“滑腔(滑音)”等。

2、新腔与老腔的演唱修饰

在黄梅戏发展的历史中,前辈艺术家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润腔经验,如“新腔老唱”、“老腔新唱”等。

所谓新腔,是指新创作的唱腔。既可能是传统唱腔做了较大程度的改编或创作,也可能是吸收了姊妹艺术编创的唱腔,还可能是完全新创作的本剧种传统曲调中没有的唱腔。在演唱新腔时,我们应该用传统的习惯润腔方法,这是为了弥补旋律风格的不足,从而达到新腔新唱的同时能保留住本剧种的韵味风格。

而所谓老腔,是指新创作的传统风格较浓的唱腔。注意,是“新创作”的老腔,这特指唱腔风格,而不是唱腔年代。在演唱这类唱腔时,要用新唱法,否则会有陈旧感。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传统唱腔在新作品里产生新的艺术色彩,增强时代感。黄梅戏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剧种,演唱方法也在不断的吸收,不断的积累,不断的进步。从王少舫大师那一代演员起,已经吸收了京剧的唱法,并在实践中运用。从《天仙配》《女驸马》开始一直到近年的《雷雨》《小乔初嫁》,黄梅戏的最大优势就是唱腔,生角的唱腔宽阔有力、朴素亲切、清晰好听,旦角的唱腔委婉悠扬、亲切动人。

总之,唱腔是黄梅戏的立身之本,而唱法是唱腔表现好坏的关键。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黄梅戏演员,要在尊重科学发声方法的前提下,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努力求新、求变,重视唱法,改进唱法,把古今中外的一切营养融化到自己的唱腔技巧中,提高演唱技巧,加强表现能力和观众交流能力,使观众能够得到真实的情感和艺术享受,去彰显黄梅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
吐字咬字唱法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流行演唱中的咬字问题剖析与正确运用
绕口令
浅谈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论科学的发声方法
浅谈语言在歌唱中的作用
浅谈流行唱法的演唱特点及特殊技巧
歌唱语言中的咬字吐字探讨
论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咬字与吐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