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南宗对浙西地区儒学发展的影响

2020-12-06 12:56刘郑宁
华夏文化 2020年2期
关键词:衢州儒学书院

□刘郑宁

谈及孔氏家庙,人们大多只知道山东曲阜的孔氏北宗家庙,而不知浙江衢州的孔氏南宗家庙。清康熙衢州重修孔氏家庙碑上刻曰:“自唐开元后,郡邑皆立孔子庙……而为孔氏之家庙者,遍行天下,惟曲阜与衢州耳。”可见,孔氏南宗的地位并不亚于北宗,诚如明正德衢州孔氏家庙碑文中所言,南北宗“实相辉映”。

孔氏南宗的形成还要追溯至南宋建炎三年(1129),孔子第四十八世孙孔端友率领孔氏族人扈跸南下,定居衢州,并于绍兴六年(1136)奉诏改衢州州学为孔氏家庙。自此,孔氏世代祭祀孔子、繁衍生息、秉承家风、弘扬儒学,至今不辍;其支脉以衢州为中心辐射开来,几乎遍布整个江南地区,蔚为大观。近九百年来,孔氏南宗在儒学教育方面致力甚深,在学术研究方面成果颇丰,在文化发展方面更是内涵丰富、意义重大。这极大地促进了儒家思想在当地的传播和演进,有力地推动了儒学的传承与革新,深刻地改变了整个浙西地区的思想面貌。

一、孔氏南宗与儒学教育

教育是实现优秀思想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一环。孔氏南宗历来重视儒学教育,致力于将儒学理论全面贯穿于家庭教育、书院教育和官学教育。

(一)家庭教育

孔氏南宗家风严谨,深受“崇儒重道,好礼尚德”家规祖训的影响和儒家思想的浸润;同时由于他们是“圣人后裔”,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受到历代朝廷的恩泽,所以一直以来他们都拥有优越的家庭教育条件。南宋末年,他们还建造了“思鲁堂”作为家塾;至明代,南宗家塾已远近闻名,并成为了浙西地区家塾建设的楷模和范例。

家庭教育的影响在孔氏南宗族人的做人、为官、处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论做人,他们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孔子第五十一世孙孔文远深谙君子交友之道,结交了周雄这样的纯孝之友;孔子第七十一世孙孔昭晙因长辈年迈,遂不远游。论为官,他们光明磊落、正气凛然:孔子第四十七世孙孔传七十岁高龄仍挺身而出平叛抚州;孔子第五十二世孙孔诏以德服人,将西安县管理得井井有条。论处事,最令人折服的当属“孔洙让爵”事件:孔子第五十三世孙孔洙如元世祖所言“宁违荣而不违道”,让爵于北宗。(徐映璞:《两浙史事丛稿》,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经历此事后孔氏南宗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地位,但南宗族人仍然坚守儒家的精神品格,践行儒家的思想文化。南迁的孔氏家族在一言一行中都能够折射出流淌在他们血液中的儒家思想,这种成功的家庭教育方式极具启发性,在浙西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二)书院教育

“书院教育”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于宋元时期达到顶峰。当时,仅衢州一地可考的书院就有十余所,其中不乏柯山书院、清献书院等赫赫有名的学府。

孔氏南宗族人曾积极投身于书院建设和讲学活动中:孔子第五十世孙孔元龙曾担任柯山书院山长一职,从事教学管理工作,门下有弟子数百人;孔子第五十三世孙孔演也曾被恩授柯山书院山长。他们还在江西、江苏、福建等多地的各大书院开展教学和管理工作,在书院的办学经验方面与浙西地区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交流互动。

不仅如此,孔氏南宗还在更深的层面上带动形成了以衢州为中心的崭新的“文化语境”,并在南宋时期深深地吸引着朱熹、吕祖谦等思想观点迥异的大儒名士前去讲学。据记载,他们的听众和弟子常有成百上千人之多,足可想见当时的盛况。到了明代,集心学之大成、创立“阳明心学”的王阳明多次到访衢地讲授学问,吸引了众多学人前去请益。仅在衢州,他就有王玑、栾惠、周任、周积等及身弟子,王之稷、徐沐、柴惟道、王之弼等再传弟子,尹礼继、朱夏等私淑弟子。拥有衢麓讲舍和东溪讲舍的衢州俨然成为了“心学名城”。(吴锡标:《孔氏南宗与婺州学者之交游》,《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5期,第74-77页)

(三)官学教育

孔氏南宗因其较高的儒学素养与特殊的社会地位常常得到朝廷重任,在官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孔子第五十三世孙孔洙曾任承务郎、国子祭酒兼提举浙东学校,后又任福建道儒学提举;同为孔子第五十三世孙的孔演曾任嘉兴路教授,孔灏曾任宁国路学正,孔淮也是以福州路教授开启自己的仕途的;孔子第五十四世孙孔津曾任常州路教授,孔思俊曾任湘潭州教授,孔思模历任衢州府学训导、县学教谕、国子监学正等官职;孔子第五十五世孙孔克仁更是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青睐,受命为功臣子弟授课。他们在造福乡里,为家乡的官学教育尽心尽力的同时,也推动了整个浙西地区乃至江南地区儒学教育的发展。

二、孔氏南宗与学术研究

孔氏南宗族内不乏满腹经纶的儒学学者,但由于他们不矜不伐、为人低调,加之保存下来的相关文献相对较少,因此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们在学术研究上的贡献。事实上,他们不仅撰写了对于儒学研究有着重要价值的著作,还注重与不同地域的学者碰撞思想,在对话交流、批判继承中打造学术共同体。

(一)学术成果

孔氏南宗英才辈出,在文献、理学、经史等多个与儒学相关的研究领域均有所成就。

在文献研究方面,孔子第四十七世孙孔传才学出众。从流传下来的《孔氏六帖》、《东家杂记》两部著作来看,他以史料的搜集与考证见长。其中,《孔氏六帖》征引了大量唐宋以前的作品,在内容上包罗万象,堪称中国古代博物学和历史文献学领域的宝藏;而《东家杂记》则考察并保存了家族的史料,言简意赅地记录了有关孔子的往事,对于研究孔子有着极高的价值。

在理学研究方面,孔子第五十世孙孔元龙、孔从龙兄弟二人师从著名理学家“西山先生”真德秀,造诣极高。他们合辑的《鲁论言学》主要论述了何为儒家之“学”,曾得到真德秀本人的称赞和皇帝的赏识。孔元龙还著有《柯山论语讲义》、《论语集说》等作品,极大地丰富了“论语学”研究领域。孔子第五十二世孙孔万龄也曾师从理学家“鲁斋先生”许衡,著有《渔唱集》。

在经史研究方面,孔子第四十九世孙孔行可精通音韵学,著有《景丛集》;孔子第五十世孙孔拱著有《习经》、《读史》;孔子第五十三世孙孔洙著有《存斋集》;孔子第七十一世孙孔昭晙著有《五经详注》、《史鉴详批》等。

(二)学术交游

孔氏南宗族人在研习学问的同时广泛交游。在南宋至明朝之际,南宗族人比较亲近朱学,除了与许衡、吴澄等名儒常有来往外,还与临近婺州一带的吴师道、许谦、柳贯、黄溍、宋濂等名儒结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以师承关系联结起来的学术交流团体。这些名儒对于孔氏南宗的事迹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常为孔氏南宗题写碑记、墓志铭,可见关系十分亲密。他们大体来说继承了北山学派的学脉,但并没有默守朱学,而是吸收了吕学的部分思想,经史并举、经世致用。明中叶以后,除了阳明先生门下弟子外,孔氏南宗族人还与方豪等当地学者多有来往,还有朱珪、张际亮等文人前去拜谒衢州家庙。(周纪焕、童献纲:《孔氏南宗与近圣文化心理发展》,《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第206-215页)。

这种学术交游带来的影响是双向多元的。学者们对孔氏南宗的赞许和嘉勉鼓舞着南宗族人们传承家学家风,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孔氏南宗的社会地位;双方在交游中增长了自己的学识和见解,扩大了学术观点的影响力;孔氏南宗凝聚起了学术力量,各地名流集聚浙西地区,通过讲学、论坛等活动结成儒学学术共同体,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理论的发展。

三、孔氏南宗与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某一共同体中个体或群体的一种肯定的文化价值判断。孔氏南宗在时光的沉淀中逐渐成为浙西地区儒学的符号、标志和象征,在大众的精神上打下了“文化认同”的烙印。这其中包含着“近圣人居”的文化心理认同,少数民族对儒家文化的认同,以及由儒学所形成的中华文化认同。

(一)“近圣人居”的文化心理认同

“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孟子深刻地道出了一种“近圣文化心理”:与圣人居住地的距离近,则在思想上、内心中与圣人的距离也近。这种文化心理在孔氏南宗处有突出的体现。

儒学在浙西地区源远流长。葛洪在《抱朴子·审举》中曾写道:“江表虽远,密迩海隅,然染道化,率礼教,亦既千余载矣。往虽暂隔,不盈百年,而儒学之事,亦不偏废也。”这说明,儒学在浙西地区一直拥有广泛的基础,只是与道教、佛教的发展相比较,虽无太大劣势,亦无太大优势;也鲜有对儒学作出特别重要贡献的大儒。

然而就是这“毫不起眼”的衢地,竟迎来了圣人后裔,使得从前遥望山东曲阜的浙西人民有机会“近圣人而居”,感受圣人遗风,熏习孔门家风,这着实令人们不胜欣喜。而“孔洙让爵”事件以后,孔氏南宗更是进一步走向民间,曾经“高高在上”的圣人后裔、名士儒者与民众之间的距离更近了。强烈的近圣心理给予儒学发展以深层次上的动力,人们创办“近圣”书院、编写“近圣”书籍、修建“近圣”建筑,将这种心理状态外化、物化,在推动儒学发展的同时,也激发了内心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二)少数民族对儒家文化的认同

畲族是起源于赣闽粤一带的少数民族,形成了不晚于南宋中叶,并在南宋末期就有了向浙西南方向迁移的趋势。根据《北川蓝氏宗谱》的记载,大致可以判断畲族蓝姓迁入衢州不晚于元末。到了明初,畲族已经广泛地分布在浙西地区。

畲族及其前身操着与“华语”不同的语言,拥有与汉族不同的风俗习惯,由于存在各种矛盾和冲突,在唐宋时期屡次陷入与汉人的斗争中。《三阳图志》称他们“盖教化未洽也”,较少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然而,到了明清时期,畲族家规中出现了鼓励“务儒业”的条目,金华的《雷氏宗谱家规》明确引用五经来讲述“孝父母”、“和兄弟”、“序长幼”等内容。畲族人民接纳并融入了儒家文化,积极投入到了儒家思想的学习之中,这与孔氏扈跸南下所引发的儒家文化的辐射效应是分不开的。

(三)儒学所形成的中华文化认同

在孔氏南迁之前,佛教与道教在浙西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相对而言,儒家思想的光芒稍显暗淡。孔氏南宗的到来加强了浙西地区的“儒学”特色,位于衢州的孔氏家庙其实不仅属于孔氏南宗,也是浙西地区乃至江南地区所有儒士心中的圣地。以祭孔典礼为代表的宗教文化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直至当代,在祭祀流程、祭祀用具、祭祀音乐、祭祀舞蹈等方面传承了古老的礼乐制度,体现了儒家的美学价值。(何晓菁:《孔氏南宗家庙祭孔礼乐传承与发展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19年)南宋以降,建造家庙、祭祀先祖、尊师重教等等尊礼之仪与崇义之风深入当地百姓的内心,作为信仰、信念与信心的“孔氏南宗”与整个南迁的孔氏家族一道,牢牢地扎根于衢州大地。

四、结语

孔氏南宗对于浙西地区儒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南宗族人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私学教育与官学教育中润物无声,培养了大批理论与实践人才;南宗学者在潜心研究儒家文化、与名儒交游中推动了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孔氏南宗作为人文精神的一面旗帜,对于文化心理、民族团结、礼乐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孔氏南宗在近九百年的时光里,潜移默化地涵养着浙西人民的内心世界。

猜你喜欢
衢州儒学书院
衢州体育公园——“消失”的体育场
“儒学在西部暨丝绸之路的传播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召开
朵云书院黄岩店
江南书院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衢州烂柯山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儒学交流在路上
Qinghu: Glorious Trade Town on Silk R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