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法的融合
——以贾达群室内乐作品《秋三阕》为例

2020-12-06 15:19陈威龙苏州大学音乐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1期
关键词:室内乐扬琴乐章

陈威龙 (苏州大学音乐学院)

一、关于贾达群及其作品《秋三阕》概述

贾达群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被国际乐坛认为是“中国结构主义作曲中最有才华的青年作曲家之一”。①贾达群的音乐创作涉及多种体裁和风格:大型交响乐作品3部、室内交响曲2部、协奏曲3部、歌剧1部、舞剧2部、弦乐四重奏4部、打击乐作品5部、各种室内乐14部等。由此可以看出,室内乐是贾达群先生音乐创作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最能体现作曲家的音乐风格和人文内涵。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钢琴小品两首》(1983年)《回旋曲》(1984年)《弦乐四重奏》(1988年)《时间的对位》(1989年)等等,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吟》(1990-1994年)《蜀韵》(1995年)《无词歌》(1997年)等等,再到新世纪以来创作的《漠墨图》(2000年)《秋三阕》(2000年)《响趣》(2000年)《水墨画意三则》(2005年)等等,几乎贯穿了作曲家到目前为止的创作生涯。其室内乐作品中,经常性的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如书法、戏曲等)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手法,因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多元化的现代气质。

《秋三阕》是作曲家在2000年为“民乐小室内乐”而作的,也是近年来作曲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养分,进而更好地表现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实践成果之一。作品由三个乐章组成,②第一乐章“戏韵”中的韵味来源于川剧中四川方言的韵白和高腔中“怪声怪气”的幕后帮腔;第二乐章“逸兴”中的情趣生发自古曲《忘机》中“心无纷竞,淡焉漠焉”之怡然自得的兴致;第三乐章“醉意”中的意境则感悟于另一首著名的古琴曲《酒狂》,不同节奏的频繁交替,营造出放荡不羁,心旷神怡的朦胧姿态。

二、《秋三阕》音乐本体分析及作品中中国音乐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法融合的体现

(一)第一乐章——“戏韵”

第一乐章(1-101小节)由引子及A、B、C、D、E五个段落组成,演奏时长约6分20秒。

引子部分(1-4小节)由手钹、京锣、小锣、川钹四件打击乐器在较弱的力度上先后奏出错位节奏,最后在手钹的渐弱下音乐慢慢静止,为进入A段留够空间。

A段(5-22小节)前半部分主要为筝的独奏,使用近山口的演奏方式表现了一段吟唱式的旋律,此外还采用了无调弦刮奏、泛音以及力度突变等戏剧性的手法,体现出作曲家飘逸的气质和坦荡的胸怀。至第12小节末木鱼以快速的64分音符引入其他乐器,开始乐队全奏。

B段(23-41小节)作曲家表现了一种非常安静地意境,筝、扬琴重复演奏几个非常短的音符,大量地使用长休止。至第25小节,三弦开始加入,演奏韵白似的旋律,极具民族韵味。

C段(42-61小节)则是非常神秘地,笙在极弱的力度上由单音慢慢地加入二度和七度音,并不断延长,营造出极为神秘的色调,之后逐渐加入二胡主奏韵白似的旋律,琵琶、扬琴、筝加以点缀。弦类乐器与打击乐器(木鱼、小堂鼓等)交替出现,形成某种对抗,为即将推向的高潮做好铺垫。

D段(62-80小节)由二胡持续演奏韵白开始,木鱼同步演奏与之相同的节奏型,随后节奏慢慢复杂化,并不断加入琵琶、筝、扬琴、三弦、笙等乐器,音乐逐渐推向高潮。

E段(81-101小节)采用乐队全奏,各种节拍频繁交替、密集的节奏型,最后以二胡、琵琶以及三弦大跨度的下滑音作为乐章的结束,表现出强烈“戏韵”风格。

(二)第二乐章——“逸兴”

第二乐章(102-179小节)由F、G、H、I、J、K六个段落组成,演奏时长约为5分5秒。

F段(102-113小节)加入了第一乐章中未用到的曲笛,且作为主奏乐器,在很弱的力度上以非常密的颤音开始,与第一乐章无缝对接上,其他乐器作和声性的点缀;曲笛从第106小节起开始演奏各种超八度大跳、上滑音、下滑音、快速的倚音以及较大幅度的气颤音等,二胡也随后加入下滑的颤音与曲笛呼应,此后依次加入木鱼的快速32分音符作为节奏支撑,以及琵琶的32分音符泛音和扬琴的五连音,形成两种不同速率节奏的对抗。

G段(114-125小节)前几小节为曲笛独奏无音高的气声、虚颤音等,随后二胡在一个重音拨奏后开始使用弓尖拉奏很弱力度上的弓震音,在乐队其他乐器均加入后,曲笛吹奏出声音逐渐变形呈泛音状不确定音高的长音,最后结束在琵琶、扬琴、二胡以及筝几个点状的音上。

H段(126-150小节)是一个“宁静、梦幻般地”的乐段,全乐段基本上所有乐器都采用泛音奏法,表现出古曲《忘机》中“心无纷竟,淡焉漠焉”的兴致。琵琶首先用泛音奏法演奏出基本音乐形态,此后三弦、筝依次在不同的音高上对基本音乐形态做模仿,作曲家用复调化的手法极大程度的表现出了“泛音缭绕,回归大自然”的幻境。

I段(151-157小节)是一个极其短小的段落,笛、琵琶、二胡、扬琴均采用非常规的演奏技巧(如气声、马后挂弦、杆击琴体木等),各乐器间不同节奏的交织,表现出一种“嬉戏”的状态,与H段的梦幻色彩形成强烈的反差。

J段(158-167小节)由琵琶、笛、扬琴、二胡等乐器依次演奏具有乐器自身色彩的乐句,最后乐段以逐渐变形的声音色彩过渡至下一个乐段。

K段(168-179小节)由笛、笙、扬琴、琵琶、二胡以及手钹演奏不断移位的重音,极具现代色彩。乐段结尾部分由打击乐器演奏了几个不断重复的极具神秘、梦幻色彩的乐句,再次表现出该乐章标题“逸兴”的情趣。

(三)第三乐章——“醉意”

第三乐章由L、M、N、O、P、Q、R、S、T、U、V、W、X十三个段落组成,演奏时长约为5分钟。

第三乐章是全曲中节拍变化最为频繁的(4/4拍、2/4拍、5/8拍、6/8拍、7/8拍、3/8拍等)。作曲家希望通过不同节拍、节奏的频繁更迭,营造出一种放荡不羁、心旷神怡的朦胧醉态。

结 语

中西音乐文化的交融,让中国的传统音乐走向世界,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大放光彩,这离不开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作曲家的不断努力。作为中国现代作曲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贾达群在创作上不断地尝试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中汲取养分,不断将这些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法进行融合与创新,并通过这些实践创造出了诸多佳作,为后来的作曲家及作曲学习者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尤其是贾达群创作的室内乐作品,堪称中国室内乐的精品,促进了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的发展。《秋三阕》作为贾达群室内乐中少见的“为民乐室内乐”而作的作品,将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乐器以及其他传统音乐元素融合的非常完美,是不可多得的民乐室内乐佳作。

(指导教师:苏州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唐荣)

注释:

① 作曲家、音乐理论家贾达群[J].当代音乐,2015,(05):138.

② 贾达群.关于《秋三阕》[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室内乐扬琴乐章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室内乐比赛初赛圆满结束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室内乐的发展
谱写肌肤新乐章
浅析中国扬琴乐器改革历程
倾听·对话从室内乐开始
——天津音乐学院第四十期“天籁讲坛”
多元交融 文明互鉴——天津音乐学院室内乐专场音乐会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浅谈中国平均律扬琴
20世纪以来中国扬琴音位排列的变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