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框架下高校安全教育功能探析

2020-12-06 10:27孟文庆曹竞王小健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服务育人三全育人

孟文庆 曹竞 王小健

摘 要: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在于引导学生探寻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塑造完美的人格。育人工程除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之外,还应包含安全知识教育,必须在基于“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理念的大教育体系中,将其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框架。安全教育是“三全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卫部门不是孤立于学校育人格局之外的部门,必须充分认识自身所应承担的育人职能,并通过执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宣传法律法规、指导学生保卫组织、危机干预等一系列的具体工作来实践育人职能,在“全员育人”体系中找到合适的定位。

关键词: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高校安全

北京化工大学党委保卫部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以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为总目标,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工作理念,从落实上级党委部署和满足师生需求的角度出发,着力强化校园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坚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学校“三全育人”体系建设,加强与党委学工部、党委研工部等学生工作部门的沟通协调,充分挖掘发挥保卫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新动能,逐步完善了具有学校特色、师生满意度高的平安校园工作体系。

构建“三位一体”框架下安全教育体系

实践证明,高校育人工程除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之外,必须在基于“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的大教育体系中,引入安全教育内容,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框架,逐步构建起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育人“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体系,拓展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外延,促进安全保卫工作与学校整体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融合,同向同行,形成合力。

1.教育内容体系化

学校党委保卫部多年来坚持以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的要求,系统设计学生安全教育内容,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着力构建“四个不断线”(宣传教育不断线、情感教育不断线、警戒教育不断線、跟踪教育不断线)和四年安全教育不断线的安全教育体系,有效嵌入学校十大育人体系(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安全育人、组织育人),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安全教育工作新格局,搭建起涵盖国家安全教育、公共风险教育、人身安全教育的教育体系。既重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又重视防范风险和个人防护,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过程中做好“顶天”与“立地”的结合。

2.教育形式多样化

多样化教育方式是宣传上灵活性、多样性和变化性的表现,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气氛,调动和维持学生的积极性,以保证教育的有效性。学校党委保卫部在实施安全教育中,遵循教育育人规律,不断丰富安全教育形式,通过形式创新吸引学生的关注和参与,形成了教学式、体验式、互动式相结合的安全教育模式。在新生入学教育、年度学历教育、专业知识教育、毕业离校教育等关键节点和4·15国家安全教育日、6·26国际禁毒日、11·1国家反间谍法宣传教育日、11·9全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日等重要时间组织开展专题学习报告,助力学生提高对各类安全知识的掌握;通过建设安全教育体验馆、组建成立学生应急救援队、组织开展消防逃生应急演练等体验感较强的教学活动,助力学生掌握安全防范技巧;结合安全教育主题内容,开展网上安全知识专题竞赛、互动问答等活动,助力学生扩展实践能力,共同呵护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3.教育人员组织化

高校思政工作是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和独特战线,安全教育并属于思政工作体系。大学校园是最活跃、最开放、最包容、最多元的精神文化家园,作为社会文化思潮的风向标和首善之区,青年学生最善于捕捉、传导和吸纳社会最新思想与细微变化。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敌对势力对我们的渗透首先选定的是我们教育系统,是校园。”大学校园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我们不用积极健康富有正能量的文化去占领,各类邪教组织、各种西方敌对势力的极端思想就会乘虚渗透占领。有必要在组织的框架下将安全教育摆在首要的地位,让学生在一个或多个社团组织中,体验组织的思想、情感和文化精神的调节功能,必须坚定信仰,结合专业发展、兴趣特长、创新创业等因素,开展各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含安全教育在内的社会实践。促进学生个体成为各类组织的不可或缺,提升学生在组织中的归属感、存在感和获得感;同时,充分释放组织的调节力量与功能,实现学生对组织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组织化的安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职能部门、专业机构、社会团体等组成环环相扣的安全教育链条,与学生成长齐头并进。学生在知名专家、专业人士、专门干部安全教育的熏染下,不断丰富自身的各类安全知识素养和防范技巧,不断历练各类安全风险的应对考验,身心得以全面发展。

践行管理服务育人理念

学校党委保卫部的工作涵盖校园政治安全、校园治安防范、校园交通治理、校园消防安全、师生安全教育等多项工作,其与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安全教育过程中,应时刻围绕“以师生为中心”的管理服务理念,重视发挥管理服务实效,稳人心、暖人心、聚人心。

1.以制度稳人心

严格落实平安校园建设的各项指标,先后制定修订《北京化工大学大型活动管理办法》《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交通安全管理办法》《北京化工大学校门安全管理规定》《北京化工大学治安保卫重要部位安全防范管理规定》《北京化工大学户籍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校园安全管理文件,从制度体系建设规范安全管理,为师生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结合学校行业特点,着重加强学校危险化学品和实验室安全监管,制定《北京化工大学易制毒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北京化工大学危险品运输车进出校园管理办法》等文件。与学生工作部门等共同研究制定《校园突发安全事件处置预案》《北京化工大学预防火灾事件处理预案》《北京化工大学反恐工作方案及预案》《心理危机干预事件处置预案》《校园安全体系白皮书》等一系列工作方案,全力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2.以服务暖人心

学校党委保卫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题教育,始终坚持“师生少跑腿、服务送上门”的宗旨,夯实一站式服务和网上办事流程,服务专岗年均服务师生12,000人次。在师生出入境申办、身份证办理、户籍落户迁移等事务上,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利用平安校园平台、企业微信、热线电话等形式及时回应师生需求。

3.以平台聚人心

学校党委保卫部以不断提升安全管理的师生参与度和服务师生的满意度为目标,自主开发与联动建设相结合,不断完善规范管理服务。依托平安校园平台,自主开发学生事项的审批、报备等信息化系统研发,涉及学生家长探访、车辆入校、户籍借用、违法信息举报等,赢得学生和家长的高度认可,也进一步畅通学生对校园安全隐患等在线举报渠道,潜移默化地推动学生爱校荣校教育,共同营造安全祥和、秩序优良的校园文明生态。

落实呵护学生成长任务

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始终遵循思政教育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努力成为学生成长的呵护者、陪伴者、助力者。立足本职,业务工作打好主攻;齐心协力,相关工作做好助攻,共襄学校育人工程。

1.护卫健康成长

校园安全工作,是全社会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安全、健康的成长,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坚守校园安全防线,营造和谐优美的学习环境,消弭校园各类消防事故、学生事故、卫生事故、劳动事故、体育活动事故、实验室事故等,在教书育人工程中倡导“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理念,通过对学生进行应对各类事故的安全教育的辅助,使学生切实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有利于人才的化育,人才的健康成长。

学校党委保卫部在“三全育人”中注重呼应师生需求。在确保平安校园工程建设的前提下,重视学校安全工作的科学部署及周密实施,重视校园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及应急响应,重视校园联防联控的机制完善及体系建成,重视校园安全教育的元素配置及组合集成。充分利用企业微信和消防抖音等多样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和契合学生话语表达的方式,开展各类安全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们通过参与体验,在各类安全知识竞赛中受益匪浅。据统计,近年来,在平安校园微信公众平台,累计发表各类安全教育的文章700余篇,总阅读量突破600多万。

2.护航校园文化

学校党委保卫部立足校情,利用安全教育等方式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占领主阵地,传播正能量;密切掌控校园安全保卫,与学校国资处、各学院等密切配合,结合案例教学,将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生命安全教育紧密结合;与学校学工部、研工部、后勤集团等部门加强互通,加强常规巡检,将消防安全教育与宿舍文化引领紧密结合;与教师发展中心、教务处等部门加深协调,结合教学任务,选派有能力、有思想、有资质的保卫干部讲授“国家安全”“军事理论”“国防教育”“形势与政策”等必修课,助力课程思政建设,在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拓展安全教育内容,丰富学生安全文化,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教育功能完善。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党委保卫部)

[責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服务育人三全育人
勤工俭学发展战略的思考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全育人”培育模式新探
提升学生公寓“服务育人”水平、打造服务育人“第二课堂”
高校辅导员:“服务育人”做学生日常生活的服务者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探析:困境与出路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探析:困境与出路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