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人物塑造手法及哈桑人物性格分析

2020-12-06 10:45刘今越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9期
关键词:写作手法追风筝的人哈桑

摘 要:本文探讨了《追风筝的人》的主要文学手法,及通过呼应、双重对照和隐喻等写作手法刻画了一个身份卑微却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人物哈桑,同时也分析了小说中哈桑展现出的性格特征以及形成其性格的社会背景以及人物因素。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哈桑;写作手法;性格分析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由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创作的小说,文中以第一视角讲述了阿米尔回忆童年往事和对儿时错误赎罪的故事。在书中,仆人哈桑的主要性格特点为忠诚、善良、宽容、单纯和勇敢,有点小固执,但同时也是这本书中最善解人意、最幸福的人。

一、人物塑造手法

作者通过呼应、双重对照和隐喻的手法刻画出了一个令人心疼的哈桑。

文中的前后呼应有很多,主要存在于阿米尔和哈桑以及阿米尔和索拉博之间。比如,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出现的“为你,千千万万遍”,在开头出现是表现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但在结尾则体现了阿米尔对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的爱。从哈桑对阿米尔的付出、阿米尔对索拉博的爱能很好地通过呼应理解这三人之间的感情。文中出现的呼应还有,哈桑和索拉博都用弹弓救下了阿米尔。这种呼应让观众看到哈桑,甚至是哈桑儿子的勇敢以及对阿米尔的忠诚。

文中双重对照中的“双重”指的是父亲与阿里的关系以及阿米尔与哈桑的关系,对照则是他们之间某种对应和互文。在父亲那一辈的关系中,阿米尔的父亲与仆人阿里是儿时的玩伴也是挚友,但是父亲却与阿里的妻子生下私生子哈桑,背叛了阿里,也“偷”走了阿里作为男人的尊严。父亲为了维护人前的完美形象,同时也弥补自己的亏欠,便对哈桑格外地好,这也间接导致了哈桑与阿米尔两人之间悲剧的发生。与之对照的是,阿米尔在哈桑为了他而被人欺辱时袖手旁观,并污蔑哈桑父子偷东西还赶走了他们。随后,他用26年的时间来赎罪。这两对父子的比照让读者从一对之间的关系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了另一对的关系。

发生在哈桑身上的隐喻有两个:“哈桑的梦”和“羔羊的故事”。在哈桑的梦中,湖里有水怪,但阿米尔向湖中游去,所以哈桑也毫不犹豫地跟着阿米尔跳了进去。暗喻了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和信任。“羔羊”是哈桑遇难时阿米尔的联想,他想起来宰牲节上那个羔羊无可奈何又理解的眼神,就像哈桑的善良和逆来顺受,暗喻了哈桑“替罪羊”的宿命。

二、哈桑的人物性格分析

在《追风筝的人》中,哈桑几乎是以一个真善美的人物形象出现在读者眼前的。

他曾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面对阿塞夫三人的威胁,他没有退后,即使他自己也害怕得不行,也站在阿米尔身前保护他,这体现了哈桑的忠诚和勇敢。从小到大,哈桑无数次地替阿米尔背锅受罚,没有任何怨言地选择原谅,面对阿米尔的栽赃,他也没有说破而是默默承受,刻画了哈桑的善良和宽容。在阿米尔已经逃去美国,哈桑也已经成家,甚至妻子怀孕的情况下,拉辛汗请求他们去帮忙照看阿米尔曾经的房子,哈桑还是答应了,并且,哈桑一家坚持住在原来的小屋子里,即使那栋大别墅已经许久无人居住,哈桑仍在想“阿米尔少爷回来后要是发现我鸠占鹊巢会怎么想啊”! 读者看到的是一颗赤诚之心。哈桑的真善美不仅体现在作为仆人对阿米尔一家的忠诚上,也体现在他作为一个儿子、一个父亲方面。对父亲,哈桑一直都很听话,和父亲一样地善良。对索拉博,哈桑忍辱负重,只为让索拉博安全地长大。

哈桑的人物性格特点在前十章中只有着细微的变化,他对阿米尔的信任和忠诚是无条件的,甚至是盲目的。文中阿米尔是这样说的:“有时我在树上还会怂恿哈桑,让他用弹弓将胡桃射向领居家那独眼的德国牧羊犬,哈桑从无此想法,但若是我要求他,真的要求他,他不会拒绝。哈桑从未拒绝我的任何事情”。在哈桑心中,他对阿米尔的感情高于任何事情。哈桑说过:“为你,千千万万遍”、“我宁可吃泥巴也不会骗你”。第一次较大性格变化的转折点是哈桑为了取回阿米尔的风筝而被欺辱的事情。哈桑在明知道阿米尔看到了他被强暴却选择了逃避之后,先是选择回去睡觉,避而不见。而后又回去讨好阿米尔想跟他和好,这出于哈桑的善良,宽容和对阿米尔的忠诚。阿米尔出于愧疚,一遍遍拒绝哈桑,终于在山上,阿米尔疯狂地向哈桑扔石榴,希望他能还手。换来的还是哈桑在自己头上碾碎了一个石榴,向阿米尔喊道:“你满意了吗?你觉得好受了吗?”,这是哈桑第一次向阿米尔喊,是他情绪的一个宣泄,而后又恢复了正常。但哈桑在对阿米尔的忠诚守护中,多了一份沧桑和悲伤。第二次变化是在阿米尔父子逃往美国的数年之后,哈桑放下了对阿米尔的这一份隔阂。在拉辛汗来找哈桑帮忙的时候,哈桑在人生最顺遂,一切都很美满的时候仍去冒险帮忙。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哈桑命运多舛,但内心是幸福满足的。他太善解人意、太善良、太忠诚也太宽容。不管经历了什么,他都能在不久之后放下心中的怨念和难过,重新变回一张纯洁的、单纯的、善良的“白纸”。

三、哈桑性格特点成因分析

哈桑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性格特点是受到了环境和人物的极大影响。

阿富汗是一个有严重的阶级观念和种族歧视的地方。哈桑很不幸,他是这个社会中最低下,最卑微的存在。他即是仆人,又是地位低微的哈扎拉人。在这个社会中,哈桑这样的人都是卑微的、不足挂齿的人。文中有很多这样的描写,如“他懂什么,这个哈扎拉文盲”、“吃老鼠的人”、“载货蠢驴”、“他的父亲应该跪在你跟前,用睫毛扫去你靴子上的灰尘” 等等。由此,我们能明白哈桑的忠诚、小心翼翼、逆来顺受是这个社会大环境造就的。

哈桑受人物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他的父亲阿里。阿里就是这样一个小心本分、善良、宽容的人。哈桑在阿里的行为习惯中学到了真诚善良的品质,但也间接导致了哈桑的悲剧。另外,阿米尔和他父亲的自私也是导致哈桑悲剧的原因。阿米尔的父亲自私地不敢承认自己的罪过,让哈桑一直以一个仆人,一个哈扎拉人的身份存在。这两个身份是哈桑悲剧的根源。阿米尔的自私在于:为了获得父亲的爱,不惜背叛朋友,牺牲从小一起长大的哈桑的贞洁来换取获得父亲认可的蓝风筝,他间接导致了哈桑的悲剧。除了时刻影响着哈桑的阿米尔父子之外,他的生命轨迹也被拉辛汗所影响了,甚至是转折了。在阿米尔父子逃往美国的数年之后,拉辛汗到哈桑所居住的小村庄中请求哈桑帮忙去照看阿米尔的房子。本来哈桑不想去,在听到阿米尔父亲的死讯之后,便改变了想法决定去帮忙,但因为这个房子被塔利班垂涎而被残忍地杀害在阿富汗的街头。如果哈桑当时没有去的话,他不一定会死,也许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哈桑作为《追风筝的人》中的主要角色,让读者心疼但也温暖着读者。他用自己卑微的身份诠释着善良、忠诚、勇敢和寬容,同时也侧面映射了阿富汗的历史和政治,哈桑珍贵的个人品格在这个对他残酷至极的等级社会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 卡德勒 胡塞尼著.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王琴,周洁萍.小说《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隐喻解读【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

[3] 李玉霞.论追风筝的人中的背叛与救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作者简介:刘今越,2003--,女,汉族,吉林长春人,长春美国国际学校就读,研究方向:中外文学文本分析。

猜你喜欢
写作手法追风筝的人哈桑
感恩
借据丢失之后
为你,千千万万遍
论《在地铁车站》中的“意象”
《追风筝的人》:一本畅销书的十年
《黄雀记》写作手法及当代启示
《追风筝的人》的心灵疗治与救赎反思
对《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写作手法的分析
评《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悲剧人生
论《追风筝的人》中的友情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