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作业分层布置的教学案例探究

2020-12-06 23:48郭海清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9期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

郭海清

摘 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采用分层模式布置作业,能够充分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学理念,并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以初中物流《家庭用电》一课为例,分析了学生在常规练习及考试时丢分的主要原因,完整地阐述了分层布置作业各环节的侧重点,希望为广大初中物理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作业分层布置;丢分原因

一、案例背景

在很多教师、家长的印象中,一名学生如果智力正常、学习态度良好,能够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作业,但考试成绩永远处于“中等偏上”以及“优秀边缘”,则问题往往出现在学习方法上。换言之,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尚未得到激发,无法对自身潜能进行最大程度的调动,继而导致无法对知识点进行精确掌握,在课后练习及考试期间,容易出现多种“本可避免”的错误[1]。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应该渗透“分层”思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发散思维,逐渐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质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本文以初中物理《家庭用电》一课为例,阐述作业分层布置模式下,各环节的侧重点,以供参考。

二、案例描述

在初中物理学科中,《家庭用电》一课的主要知识点可分为:

(1)家庭电路的基本组成,包含低压进户线、电能表、闸刀开关、保险装置、插座、用电器、用电器开关;

(2)零线与火线的认识与判别;

(3)正确认识触电现象以及行之有效的漏电保护方式;

(4)辨别日常生活中,安全用电与非安全用电的具体行为。

上述四项知识侧重点,需运用一个完整的教学课时,完成对相关概念的讲解,综合而言,知识内容较多。

对《家庭用电》一课进行全面梳理后可发现,与电阻及变阻器、欧姆定律、“伏安法”测电阻、电阻的串联与并联等课程相比,《家庭用电》一课中涉及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绝大多数学生都具备较强的熟悉感,故在课堂教学环节,学生的接受度较高,能够积极回应教师提出的问题,使教师获得大量的反馈。但通过课后练习及阶段性考试的检验,与该课相关的知识点,往往是学生丢分的“重灾区”,原因在于:

(1)学生在课堂学习环节的接受程度较高,即在特定时间内,感到新知识的难度较低,导致其心理重视程度不足;

(2)在课后自主练习阶段,学生会本能地将复习侧重点放在“知识难点”方面,对“相对简单”的知识点不会投入过多的精力。

作为物理教师,应当详细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充分纳入对不同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量,进而在布置作业时,采用分层模式,使具备不同知识基础、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均能够在作业练习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

三、案例分析

针对上文提到的《家庭用电》一课的四项主要知识点,笔者在布置作业时,进行如下设计:

第一层:回顾构成家庭电路的全部重要元素,并用自己的语言,将书本内容与自家电路构成一一对应,完成总结。首先,对进户线的走向、电能表布置在何处、室内电能供应总开关位于何处、采用何种类型的保险装置等,进行全面了解,既可以加深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对自家房屋电路布设的熟悉程度,一举两得。

第二层:向其他家庭成员介绍插座、零线、火线、用电器及用电器开关的作用原理,在家长的帮助下,对相关知识进行印证。(1)插座的主要作用在于:使用电器接入电路,为其正常运转提供电能。常规分类为双孔插座以及三孔插座,在插头处,以“V”表示零线、以“L”表示火线、以“E”表示接地线。此过程能够引导学生对插座、用电器插头进行仔细观察,达到加深记忆的目的。(2)所有接入家庭电路的用电器,均采用并联形式接入。可于此处设置思考问题,即为什么采用并联形式,而非串联形式,增加《家庭用电》一课与前面章节《串联与并联》之间的联系,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3)用电器开关的作用,表面上是控制用电器启动与关闭,深层的实现原理在于,使用电器串联在火线上,在未曾拔出插头,但却令用电器停止工作时,实际上进入了“断火不断零”的状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此过程的实现原理进行描述,目的在于加深对“火线”、“零线”概念的深度掌握,避免混淆。(4)要求学生收集近年来,新闻媒体报道的,有关触点事件的新闻,明确触电造成的危害。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度理解人为什么会触电(即人体是电阻,一旦某个身体的多个部位同时接触到与火线相连的带电体及零线、大地时,人体会成为电路的一部分;如果经过人体的电流强度超过一定程度,即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了解人的觸电机理后,迅速抛出新的问题——面对人体触电现象,应该采用哪些有效的方式,既可以迅速帮助触电者脱离险境,又不会使自身受到伤害(重点在于:切断电源、用干燥绝缘的物体将电线挑开;发生电失火现象时,采用何种方式灭火才是正确的做法等)。

第三层:上述两层均为“指引性”回顾,即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将知识点“串接”,采用“一环套一环”的方式,帮助学生将《家庭用电》一课中出现的所有知识点进行整合,最终达到重新理解、加深记忆、明确教学侧重点的目的。待基础打牢之后,借助习题巩固时,要求学生在正确作答的前提下,还应将题目重点考察的内容标出,完成自主总结。比如如下题目:“在表演台上,某人声称具有特异功能“不怕电”,他将灯泡接到家庭电路的两根电线上,灯泡亮;取下灯泡后,他用双手同时抓住两根电线芯,并让别人用测电笔触其肌肤,众人见氖管发光而瞠目结舌,对此,从科学角度进行判断,表演者采用何种方式,方可实现这一目的?”学生在给出答案后,需要从“出题者”的角度,对问题着重考察哪些知识点进行判断,进而提高深度思维。

四、结论与思考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分层”的方式,帮助具备不同基础、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在课后自主复习期间,围绕课堂所学进行由浅入深式的全面梳理,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记忆程度;在此基础上,在做题练习时,找出题目考察的侧重点,进一步加深理解,并逐渐形成良好的解题思维。

参考文献

[1] 梁成山.初中物理作业分层布置的实践与思考[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12):110.

[2] 王晶晶.初中物理作业分层布置有效性策略研究[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8,36(8):44-45.

猜你喜欢
初中物理教学
探讨分组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分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中让学生用物理爱物理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策略
初中物理教学中提问的技巧和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
论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创设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