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造园思想研究

2020-12-07 07:49毛贵凤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艺术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闲情造园扇面

□毛贵凤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李渔(1611—1680),原名仙侣,字谪凡、笠鸿,号天徒、笠翁,别署觉世稗官和湖上笠翁,是我国明末清初时期著名的理论家、文学家和戏剧活动家,创作涉及戏曲、小说、造园、史学等诸多方面,成果颇丰。李渔的造园成就集中于实践和理论两部分。实践方面,李渔曾为自己修建过伊山别业、芥子园和层园三座园林。伊山别业建于浙江兰溪,《伊园十便》和《伊园十二宜》对其有详细介绍。芥子园是李渔在南京修建的园林,位于金陵城南门东,面积狭小,园名有“芥子纳须弥”之意。层园位于西子湖畔吴山东北麓,地理位置极佳,李渔作诗称:“开窗时与古人逢,岂止阴晴别淡浓。堤上东坡才锦绣,湖上西子面芙蓉。才教细柳开眉锁,又叱新篁介箨龙。莫旺虬枝遮远目,殷勤嘱语大夫松。[1]”理论方面,李渔晚年的著作《闲情偶寄》是明末清初时期将私家园林造园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著作之一,其中《居室部》《器玩部》《种植部》《颐养部》等诗的章节对建筑、植物、家具、山石、位置、古玩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反映了当时的园林特征和审美情趣,其在中国园林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李渔通过随方置象、取景在借等手法,对建筑、山石、水体、植物等造园元素进行设计布局,营造了以人为本、新奇机趣、简朴雅致的园林意境。

一、造园手法

(一)随方置象

李渔在设计中注重因地制宜、因材制宜,贯彻“随方制象”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客观条件,采用相应的设计手段,使造园要素各有所宜。

《闲情偶寄》的《居室部·房舍第一》中提道:“房忌似平原,须有高下之势,不独园圃为然,居室亦应如是。前卑后高,理之常也。然地不如是,而强欲如是,亦病其拘。总有因地制宜之法。高者造屋,卑者建楼,一法也。卑处叠石为山,高处浚水为池,二法也。又因其高而愈高之,竖阁磊峰于峻坡之上:因其卑而愈卑之,穿塘凿井于下湿之区。”其意思是可以通过在高处建造低矮建筑,低处建造高大建筑,或高处挖地建造池塘,低处叠石为山,使园林的地势平缓和谐;也可以在山峰之上“竖阁磊峰”,使高者越高,在低洼之处“穿堂凿井”,使低者越低,做到因势利导,就地权宜。《居室部·向背》中,李渔提出房屋以南为正向,如果受场地限制无法做到,则需要“面北者宜虚其后,以受南薰;面东者虚右,面西者虚左”,如三面都没有余地,则需要开天窗补救,以确保阳光充足,空气流通。这些都是对园林生活有细致的观察、体悟之后的真知灼见。

战国时期的《考工记》中有“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观点,其中“材有美”说明了古人对各种材料自然属性得以发挥的重视。李渔亦极为重视材料的正确使用。在《闲情偶寄》的《居室部·制体宜坚》中,李渔提出:“凡事物之理,简斯可继,繁则难久,顺其性者必坚,戕其体者易坏。木之为器,凡合笋使就者,皆顺其性以为之者也。雕刻使成者,皆戕其体而为之者也;一涉雕镂,则腐朽可立待矣”,其认为木头做的器具,应减少雕刻,顺应材料的属性,将牢固耐用作为第一要义。李渔在《居室部·小山》中提出筑山需要关注石头的纹理和颜色,亦要注意因材制宜手法的运用。

(二)取景在借

“借景”是我国古代园林设计中常用的组织空间、扩大空间的手法。“‘景’既云‘借’”,当然其物不在我而在他,即化他人之物为我物,巧妙地吸收到自己的园中,增加了园林的景色。在造园过程中,李渔通过取景在借的方式纳“园外之景”,实现园林的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李渔自诩“借景之法,能得其三昧”,在《闲情偶寄》中通过具体案例对借景的方法进行了介绍。首先是“便面窗”的设计,李渔提出“开窗莫妙于借景”的观点,将船开窗,且做成扇面的形式,“四面皆实,独虚其中,而为‘便面’之形”,使得人们坐在船中就能够尽收两岸湖光山色、云烟竹树以及往来的樵夫牧童等景色,达到在扇面窗中形成天然图画的效果。船内之人向外看可获得扇面山水画,窗外之人看船亦能得到一幅扇面人物画,娱人娱己,妙趣盎然。其次是“尺幅窗”“无心画”的设计,李渔将厅堂的窗户做成画框的样式,将窗外之景纳入室内,以园林风景为堂画,因势利导,创造优美的艺术空间。最后,李渔设置扇面窗,通过将盆花笼鸟、蟠松怪石摆放在窗外,从而在室内形成一幅幅扇面框景的实体“文人水墨画”。这种方法使传统中国画的意境充分融入设计中,使园主人变被动为主动,展现个人的巧思妙想。

二、园林意境

(一)以人为本

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中提出:“园林之诗情画意即诗与画之境界在实际景物中出现之,统命之曰意境。[2]”这种意境,是造园者对园林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精心创设而带给人的一种心理感受,是造园的重要方面。

“以人为本”,即“在人们设计其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所使用的东西以及周围的环境时考虑了人们自身的特征和习惯[3]”。李渔“以人为本”的思想渗透到其造园的方方面面。在《闲情偶寄·居室部》中,李渔提出:“堂高数仞,榱题数尺。壮则壮矣,然宜于夏而不易于冬。登贵人之堂,令人不寒而栗,虽势使之然,亦寥廓有以致之;我有重裘,而彼难挟纩故也。及肩之墙,容膝之屋,俭则俭矣,然适于主而不适于宾。造寒士之庐,使人无忧而叹,虽气感之乎,亦境地有以迫之;此耐萧疏,而彼赠岑寂故也”,并得出结论:“夫房舍与人,欲其相称。”这是一种从人的舒适程度进行建筑建造的方式。弗兰克·劳埃德·莱特提出了相似的理论:“在这之前,根据舒适的先天感受,有这样一种想法,认为人体尺度应当决定住宅所有部分的比例,同时也决定了住宅中所有物品的比例。人体的尺度即为真实的建筑尺度……只是为了使人们感到舒适。”李渔还对几案进行了改造,充分考虑其实用性,增加了抽屉、隔板、桌撒三种元素,使其“人人可备,家家可用”。

(二)新奇机趣

李渔在《闲情偶寄》的《词采》一节中提出,“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这与其在《居室部》中论述的“贵活变”一脉相承,是对“趣”“乐”“新”“奇”的追寻与重视。李渔多次在造园中做出创新,《闲情偶寄》中有图示二十三幅,多为其独创的“新奇”之制。李渔认为,“稍用其心”,则园林有庸腐新奇之别,如书房的墙壁,用传统的纸糊方式则“物而不化”,而通过 “先以酱色纸一层,糊壁作底,后用豆绿云母笺,随手裂作零星小块,或方或扁,或短或长,或三角或四五角,但勿使圆,随手贴于酱色纸上,每缝一条,必露出酱色纸一线,务令大小错杂,斜正参差”的方式改进,则可以使“幽斋化为窑器”“虽居室内,如在壶中”。此外,对于“出檐深浅”“欹斜格”“纵横格”“梅窗”“便面窗”“界墙”“书房壁”“联匾”“几案”“暖椅式”等诸制,李渔都勇于创新,不因循守旧。他从自身经验出发,将自己的创新与改造予以说明,颇具“智巧”,极尽所能,从而扩大了空间意向,使园林更加符合生活日用的要求,巧而得体。

(三)简朴雅致

李渔认为,“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匪特庶民之家当崇俭朴,即王公大人亦当以此为尚。盖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即他提倡造园应可用、易用、适用和耐用。他提出园亭建筑要“价廉工省”,“以能蔽风雨为贵”,器物不能“太涉烦琐”,要“舍高远而求卑近”等。同时李渔还指出,简朴并不意味着粗俗,简单的事物如果有设计的思维,也可以拥有上古的风范,“如瓮可为牖也,取瓮之碎裂者联之,使大小相错,则同一瓮也,而有歌窑冰裂之纹矣。柴可为扉也,而有农户儒门之别矣。”

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提道:“艺术既是一种创造,又是一种娱乐。在这二种思想中,我以为把艺术当作一种娱乐,或当作人类精神上的一种纯粹的嬉戏这种想法尤其重要……我以为真正艺术的精神,只有在许多人都把艺术当作一种消遣,而并不希望成就其不朽时,才能更一般、更普遍。[4]”李渔并没有刻意地追寻艺术,而是在自己“贫贱”且“奇穷”的生活中,通过简朴自然的园林创造,享受艺术生活。

结 语

虽然李渔自言其作品是“一家之言”,但其书籍和作品反映了明末清初时期园林建造的时代特征,为我们追溯当时造园者的思考方式和精神需求提供了方向,为我们研究中国传统园林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评价李渔为“中国古代园林匠师”,其提出的造园手法和造园审美准则,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闲情造园扇面
扇面山水
有趣的羽扇
有闲情的人,不容易老
壹 造园·纳瑞集祥
农家乐
舒强扇面作品选登
闲情
扇面等式
“盛世造园”说考论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