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2020-12-07 20:50彭静琳朱明
魅力中国 2020年13期
关键词:艺术专业课程

彭静琳 朱明

(南阳农业职业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引言:

城市化进程在不断推进,公共艺术教育越发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当前我国不少院校已经开设公共艺术相关课程,甚至集中创办公共艺术相关的专业。然而因为新兴学科的缘故,不少高校缺乏必要的认知,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不能有科学的认识和规划,整体呈现出混乱状态。公共艺术教育存在较大争议,正确对待并改善不足是教育研究的必要与难点。

一、中国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

与金融、计算机等专业相比,公共艺术相关的专业和课程热度较低,即使当前全国范围内有接近25%的高校已经开设相关专业,甚至将此类专业课程当成是必修或是专业选修课,不少高校学生依旧是忽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甚至把这些课程当成是“水课”,重视度亟待提升。自2013年开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意识到公共艺术教育相关课程对社会发展、城市进步的意义,教育部也开始对此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与专业实践考核做出调整和表达。这一阶段,公共艺术教育呈现井喷式发展,艺术院校纷纷搭建起专业课。然而由于起步较晚,很多院校采用直接模仿国外课程的方式,忽视教育过程中艺术起源、观念等相关知识,对实践模式的探讨也仅停留在理论阶段,进步空间很大。公共艺术教育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本文简单分析当前我国就此类教育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一)教学目标混乱

公共艺术这个专有名词是随着国内外频繁的交流后传到我国,这不但是一个文化概念,更是一种反应当今社会文化的独有现象。教学目标混乱是当前我国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堪忧的根本原因,因为现如今我国国内的公共艺术教育实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综合城市发展、景观园林和建筑之间的空间载体关系和结合雕塑、壁画等自然景观的公共艺术教育。前者主要是传统学科的延伸,重视精神教育。但后者更多知识停留在公共艺术品上,局限性明显。但即使如此公共艺术教育依旧存在积极效应。例如现如今我国不少院校开始意识到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开始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意识到公共艺术本身存在的社会价值,并将时间和空间表达方式当成是教育的靶子。在此之后,高校的教育相关人员用多为教学的方式超越传统教学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力学和美学涵义融入到社会学和文化教育中,让文化成为当代信息教育的孵化器,成为系统化的基础[1]。

(二)院系水平偏差

公共艺术教育毕竟是一门全新的专业学科,很多高校在开设课程上都缺少参考标准,并且因为我国高校综合素质差异明显,不同学校之间开设此类专业的水准也不大相同。不仅如此,公共教育的研究和认知均处于起步阶段,其本身概念也较为宽泛,难以界定,各大高校在实践过程中的侧重点不同。横向上看,将公共艺术当成是全新专业的院校不少,但其中不少学校只是将此挂名,学科设置粗糙,即仅在传统课程上增设一些公共艺术学科,颇有挂名之嫌疑。从纵向上看,当前公共艺术专业课程的设置方式不但丧失传统学科的根本特点,而且未能顺利抓住公共艺术教育的核心,四不像。这是公共艺术专业摸索阶段必然面临的问题,值得引起相关人士的重视[2]。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上文提到课程设置粗糙,但其实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现状称得上“五花八门”。因为教研在起步,公共艺术改革的呼声也不低,所以课程改革和学生学习实践成为教育的重要构成。然而我国大学生分为艺术类和非艺术类大学生,非艺术类学生进行艺术类教育,结果可想而知多流于形式。学生面临就业的压力,当观念落后、教材过时,艺术文化福利的空间即不断缩小。公共艺术教育需要教师和学生以体验、参与、互动等方式参与到教学之中,感受艺术文化、社会文化的魅力。

二、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建设开放的知识体系

公共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公共艺术更是古今兼备,中外结合的基础文化。公共是艺术的前缀,这是一个涉及哲学、历史价值、城市文化形象的专业名词,与文化呈现一脉相连的关系。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时,教研部门务必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当代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什么样子的,这些环境同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差距是什么样子?几年后的公共环境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生活环境、公共环境是否有全新的突破。现如今互联网技术在飞速发展,资源更新速度快,社会知识呈现出井喷式爆发的姿态。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根本无法承载这样的变化,学生适应不了发展。因此建设开放的知识体系要求教师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掌握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吸收新知识,运用新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问题,拥有抓住敏感热点,抓住机遇,勤于思考。例如公共艺术教育中的素描,这种绘画艺术并非要求学生将对象还原,或者说将对象绘画得准确即可。而是要求学生观察,用思维模式转化物体,使之与内心想法相契,结合时效性作图[3]。

(二)提倡“和而不同”的教学方式

公共艺术学科改制推动此类教育的飞速发展,发展同时面临全新的问题,课程观念和课程设置与要求相悖,公共艺术处于落后阶段。换言之,相关的研究人员必须加强对公共艺术的研究,明确艺术的辐射范围,职能和作用。如果管理人员不明确公共艺术的培养目标,那么课程模板甚至是处于缺少大纲的阶段,根本无法研制出符合客观逻辑,满足艺术规律的研究主题。公共艺术研究属于动态研究,需要历史性和前瞻性。过去的文化是研究的重要构成,未来的趋势是研究的关键。除此之外,研究公共艺术的职能理念、发展策略等都是教育教学的重要方针,研究人员熟悉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时的逻辑性才可更加严密。不同高校对公共艺术的侧重点不同,有些高校重视辐射范围,有些高校重视职能发展,也有的高校在乎艺术培养目标。学习没有对错,侧重点不同也不是十分严重的事情,重点是各大学校能够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用符合逻辑的时间和空间表达,落实公共艺术本身的涵义,让公共、艺术与大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4]。

(三)塑造多维的知识体系

一般来说,公共艺术教育多为体系包含四个维度,学生需要依靠一个开放的知识体系,而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这四个角度培养学生。首先,公共艺术教育要求学生具备文字能力,即策划、推动并能在相应的时间和地点整合知识,满足艺术工作的需求。其次是沟通能力,咨询时代离不开沟通和推导,掌握文字还需掌握文字的表达。再次,公共艺术离不开三维空间,三维设计是公共艺术的呈现方式,辅助推动艺术。最后,艺术需要掌握其背后的根本文化价值,文化有无生长和发展的可能,文化的高度,艺术与美学之间的关系等均为公共艺术教学中的核心内容,需要相关人士深入研究并思考。

(四)重视未来可能性培养

公共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密切,可为人才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其延展性与整体跨界等都有联系。重视未来可能性培养要求当代高校在开展公共艺术专业上扩充空间艺术,前阵子,美国印第安纳学者给予公共艺术以全新的定义,即要求在这个现代化的城市中,艺术家、建筑师、工程师这类与景观设计联系密切的学者们应当用视觉化的空间思想来完善公共场所,借此丰富人行横道、自行车道、桥梁涵洞等公共工程,用美学角度丰富城市,让城市更加宜居。这个全新的定义给高校丰富公共艺术教育以全新的思路,教育是为现代社会服务,文化价值是营造自然环境,提升人民群众居住感受的重要方式。公共艺术教育不仅要为现代社会服务,更应当有长远性和前瞻性,时刻为调整和适应当代文化做准备。

三、结束语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公共艺术的发展,但公共艺术教育在进步的过程中与我国当前的教育成长体系、文化发展阶段、教育教学目标等都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与文化艺术之间的矛盾使得公共艺术的价值被削弱,人民群众对公共艺术的认知不够,公共艺术教育也有一定缺失,因此教育相关的工作人员应当意识到此类问题,基于教育现状的不足强化公共艺术教育的职能与作用。

猜你喜欢
艺术专业课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部分专业介绍
纸的艺术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