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聪《第一回旋曲》的创作技法分析

2020-12-07 07:23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调性小调和弦

一、民族化的旋律

旋律是抒发内心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马思聪这部作品的旋律由中国民族调式构成。采用了“小三度+大二度” 特征(角—徵—羽的特点)的五声性的三音列作为旋律的构成和发展素材。并且还运用半音来将其音列加以丰富和装饰,从而突出了中国民族调式中的“以七声奉五声”的特点。

《第一回旋曲》中的第一主题部分采用的是绥远民歌《情别》的全曲。马思聪在原来旋律的基础上,加入装饰音、跳音记号等使作品的气氛由伤感变为活跃而热烈。原民歌是以“羽—宫—商”三音列为主的徵调式,其主题下行的旋律线突出了乐曲的伤感之情。第9小节开始调式由徵调式变为商调式,使下行的旋律在调式的衬托下略显伤感。在17—24小节中,其旋律由15—16小节发展而来,主要音型来自第11小节。同时还出现了还原B,与C 形成了半音的关系,马思聪以半音来装饰与丰富五声性的旋律,同样具有伤感、忧伤的音调特点。

二、和声技法

在和声方面,马思聪在借鉴、吸收西方传统技法的同时,又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进行了一些处理。例如使用和弦外音、附加音来装饰和弦结构,以此来丰富和声的色彩;使用调式交替、调式综合、模进转调等手法来摆脱调式的单一性,丰富和声结构与旋律的进行,扩大调性范围等。其中,尤以和弦结构的装饰和和声进行最具特色。

(一)和弦结构的装饰性

1.附加音的使用

在乐曲的第9—11小节中,作曲家为了避免三和弦所带来的单纯的音响效果,在每小节第二拍的内声部依次附加了七度、六度、小六度音的半音下行来丰富和声的色彩。这一部分的旋律为d 羽调式,其调式本身具有暗淡、忧伤的色彩。再加上内声部的半音下行,使得这种暗淡的色彩性更为突出。其中,第二小节的附加六度音可视为调式音阶六级的升高,具有多利亚调式的特征,可见,附加音的使用在丰富了和声色彩的同时又扩大了调性范围。

2.和弦外音的使用

有时马思聪并不满足于七和弦所带来的纯净的音响效果。在乐曲的第78—83小节中,他在七和弦的基础上,在钢琴的低音声部使用倚音,在79小节的钢琴高音声部使用辅助音来装饰七和弦的音响效果。从而来丰富和声的音响并使其复杂化。

(二)和声进行

1.平行五度的使用

在引子中,和声的进行为t-s Ⅱ56,钢琴的高音声部是传统的三和弦结构,在低音声部出现了平行的空五度,这种空五度的平行不同于传统时期的和声技法,马思聪以这种手法来营造中国民族音乐中空五度的音响效果。

2.综合调式

在第29小节中,旋律为C 徵调,和声的进行为主—二级导—二级—导七。bB 闰音的出现具有混合利第亚小七度的特征。形成了C 徵与混合利第亚的交替。这一手法在扩充了和声材料的同时,调性也得到了扩张。

三、曲式结构

这是一首重复合再现三部曲式结构的乐曲,第一部分为复三部曲式,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均为再现三部曲式,其中,第三部分为减缩再现。

引子:(1—8小节)运用平行的空五度的手法在主旋律出现之前渲染了一种空旷、暗淡的音响效果,为乐曲烘托气氛。

第一部分:快板(Allegro)(19—147小节)。为复三部曲式,由A、B、A’三个部分组成。

A(9—74小节)为并列单二部曲式。是主部主题的第一次呈示。以d小调为主。其中A(9-24小节),其旋律音调来自绥远民歌《情别》。B(25—40小节),其主要旋律和音型均为A 中(17—24)小节的发展,此时的调性为C 徵调。随后,A 与B 自行反复一遍。

B(75—114小节)为复三部曲式的对比中段,采用对比性的新主题。这一部分的调性也发生了变化,开始时为a小调的三小节的引子,随后以d小调为主。

A’(115—147小节)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d小调。由原来的弱奏变为强奏。其中钢琴的高音声部与小提琴声部一起演奏主旋律,加厚了旋律层的音响,低音声部在伴奏的同时,偶尔与高音声部形成对比复调关系。

第二部分:CMeno Mosso(148—302小节)。这一部分为再现三部曲式,在调式调性、旋律以及织体等方面与第一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显示出了一定的对称性。这一部分也是整首乐曲对比中段,由D、E、D’三部分组成。

D(148—194小节)是对比新主题的呈示部分,其旋律是由“大二度+小三度”(徵—羽—宫)的三音列为核心。D大调。

E(195—245小节)是展开性的对比中段,在第195—215小节中,通过模进的手法使这一部分的调性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开始是从升号大调方面推进,调性布局为:D—G—B—E,其中,D—G 为四度关系,G—B 为三度关系,B-E 又为四度关系其调性布局体现出了一定的对称性。随后的216—233 是第一部分B 材料的展开,调性由#f小调转为a小调。最后234—245小节的材料来自195—215,只是这一部分的调号是从降号大调方面推进的,其调性布局为:bB—bE—bD—bB。同样具有对称性。

D’(246—232小节)为D 的高八度再现部分,调性回到D 大调。

第三部分A’’快板(Allegro)(Tempo1,303—342小节)。为减缩再现部分。为了获得更紧凑集中的艺术效果,也在曲式结构的再现部中,采用减缩手法,将第一部分的复三部曲式减缩成最基层的再现三部曲式。再现时,在旋律中加入了一些装饰音;钢琴的低音声部的时值进行了扩大;一些旋律音由单音变为音程,使再现部分更为丰富。

这首乐曲从整体上来看,具有集中对称的结构布局,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重复合再现三部曲式结构中的大中段具有展开性,它处在乐曲的正中间部位(195—245小节),两边是对比新主题的呈示与再现;第二,展开部开始是从升号大调方面推进,在中间对比材料展开后,展开又从降号大调方面推进,除此之外,作曲家在中间对比材料展开的两边使用了升号大调性与降号大调性的对称关系来与中间#f小调和a小调对比之外,乐曲的其他部分和声都集中在以d 音为中心的大小调性中。

四、结语

在这部作品中,马思聪运用绥远民歌作为这部作品的第一主题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体现出了浓郁的民族色彩。他还以西方音乐技法与中华民族音乐语言进行有机的融合,创造出了既区别于欧洲的音乐又不同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中国小提琴音乐之风格特征。正如当时报界所评论的那样,马思聪的作品“给了中国的音乐一个新的生命。”为同时代的中国小提琴创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猜你喜欢
调性小调和弦
属七和弦解决在配和声中的应用研究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20世纪20—30年代多调性观念与技法管窥
协和无调性:一种具有创意的和声处理方法
——以利盖蒂的部分音乐作品为例
四 季 相 思
思 夫
谈“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