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爱读书的大脑吗?

2020-12-07 06:05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2020年11期
关键词:书虫理解能力大脑

书虫

为什么有些同学上起网来从不知疲倦,翻开书本却觉得5分钟都难熬?千万别试图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来给自己找理由。真正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大脑是一块记忆棉,多读书就会有爱读书的大脑,总上网就会有爱上网的大脑——这里,不仅指那些沉迷于网络游戏的人,也包括喜欢在屏幕上读新闻、看文章的人。

一位作家曾说,读书的大脑在语言的汪洋深处遨游探险,而上网的大脑只能在海面上享受清凉的海风。所以,书虫更愿意把“阅读”这个词用在纸质书刊上,除此之外,都是“浏览”。

屏幕摧毁了阅读

记忆力、自制力、词汇能力和理解能力,是一个爱读书的大脑所必备的能力。

在屏幕前长大的孩子,习惯了场面逼真、动感十足、刺激性强的影视、动漫、游戏,频繁转换的画面里,没有留下丝毫记忆、思考与想象的空间。渐渐地,大脑便无法沉静下来去理解平面的、黑白色调的,却意蕴丰厚、需仔细品味的文字了。我们就这样“扼杀”了爱读书的大脑的长成。

而对于曾经有一个爱读书的大脑的成年人来说,电子屏的威胁也是时时存在的。不论你有没有意识到,这就是事实:我们停留在手机、电脑前的时间越来越长。我们抛弃了纸质的报纸、杂志和书籍,习惯于在屏幕上看文字,习惯于夸张的标题、简短的文章、精美的图片和各种超链接。本来只是被一个吸人眼球的标题吸引,结果却不受控制地从一个链接跳到另一个链接,时间转瞬即逝,却不知到底读了什么。

书虫的切身体会是,看网页文字时,我的学习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有所下降。特别是在手机上,当文章太长时,我就很难集中精力读下去,更不用说沉浸式阅读了。而人在潜意识里总是避难就易的,为了增加点击量,网络内容的供应商会将文章篇幅控制在最容易阅读的范围;为了好“消化”,不让自己感到疲累,阅读者自然会选择更容易读的文字。长此以往,我们就“培养”了一个爱上网的大脑,最终也就很难再拿起书本了。

任何人都能战胜屏幕

当我们听到了爱读书的大脑的哭声,真心想拯救它也拯救自己时,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

1. 让“屏幕”消失

爱看电视的人把电视从家里搬出去,爱上网的人把电脑锁起来、把钥匙交给别人……总之,先让周围的“屏幕”从眼前消失,而不是简单地靠自己的意志力去抵抗诱惑。

最大的阅读障碍是智能手机,当我们第100次下定决心要好好读一本书时,微信、微博、抖音、QQ等,总有一样会随时响起,让人无法聚精会神。所以,打开“飞行模式”是一定要做的。而且,别在阅读之前进行更新QQ空间或者分享朋友圈之类的动作,那只会让你满脑子都是“有没有人点赞”的念头,书本上的字一个也看不下去。

2. 给自己多一点选择

图书馆的阅览室是个很好的读书地点,没有电视,没有网线,手机不打开“飞行模式”你都不好意思待下去。可即使在这样的环境里,爱上网的大脑也会时不时出来蹦跶几下,手中的书显得索然无味。

此时,不妨换一本书来读。你会发现,无论如何疲累,我们总有一些余力去接触一个新鲜的文本世界,还会因此生出一股神奇的力量去再读之前的那本书。就像吃零食,甜的吃腻了会想吃点咸的,而咸的吃过了,又会再去尝尝甜点。

3.“忽悠”不爱读书的大脑

当我们无论如何都读不下去的时候,告訴自己:别停下!

这条听上去很不可理喻的经验,来自书虫的校对工作。当我在《少年博览》印刷前第5次校对稿件时,通常会感到厌烦,但我总是强迫自己逐字逐句读下去,甚至读出声来。感到厌烦的大脑和正在读书的大脑正面对抗,而正在读书的大脑会得到来自同事的夸赞:认真工作、认真读书的样子很优秀嘛!优秀的自我认知,会让厌烦感慢慢消失,读书这件事也变得十分合理而有趣起来。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为自己打造一个爱读书的大脑吧,语言的汪洋深处,有无数惊喜与波澜,远胜海面的凉凉浅风。

猜你喜欢
书虫理解能力大脑
书虫来袭
幸福的小书虫
我是一个“小书虫”
小“书虫”如何养成
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大学生公民国际理解能力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最强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