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医书中的养阴思想及后世流变

2020-12-07 06:16葛晓舒魏一苇谭玉美何清湖
西部学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养阴

葛晓舒 魏一苇 谭玉美 何清湖

摘要:马王堆出土的15种简帛医书中,可以找到中国养阴学说的源头。其体现养阴文化的“阴”字内涵分成三类:阴器、阴气、阴精。其养阴思想的意义在于:(一)天地之情,阴阳为正,食阴可以扶阳;(二)治生要“审夫阴阳”,阴早衰于阳;(三)阴病较重,预后不良;(四)损生者色也,长寿需懂“接阴”之道。其推崇的“养阴”的方法主要包括节欲保精、“待盈而常”,服食养阴、“饮食完朘”,导引养阴、“治气抟精”,七损八益养阴等。马王堆医书时代的养阴文化是在秦汉流行的房中术思想基础上建立的,随着汉代方药学的发展,逐渐形成具有独特的养阴保津学术思想;晋唐时期有许多医论都强调保养“阴精”的重要性;元代的滋阴降火、明清的热病存阴,使得养阴思想在流变中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

关键词:马王堆医书;养阴;秦汉房中术;后世流变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0)20-0114-03

元代名医朱丹溪开创“滋阴”学说后,后世医家对“养阴”之说日渐重视,温病养阴、脾阴、胃阴等学说相继兴起。现代学者多认为养阴学说的源头在《黄帝内经》[1]。实际上,成书早于《黄帝内经》的马王堆医书中有丰富的养阴思想,中国养阴文化的源头应该在先秦秦汉时期,而马王堆医书是现存最早的有关文献,因此确切的养阴文化源头应该提前到马王堆医书时代。

本课题组将马王堆出土的15种简帛医书原文检索后[2],发现“阴”字共出现115次,可分为三大类:经络术语、药物炮制术语和养阴文化用语。在论述经络学说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乙本)《脉法》《脉死候》中出现48次,与“阳”相对,描述属于阴的经络名称。在《五十二病方》中“阴”出现7次,6次为描述药物炮制方法的“阴干”“阴燥”等,1次为经络用语。《养生方》中“阴”共计出现16次,15次为“阴干”一词,1次为“治阴”一词。含有养阴思想的“阴”字,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十问》和《天下至道谈》二书,其中《十问》中共出现26次,《天下至道谈》中7次,其次是《却谷食气》中有4个“阴”,《导引图》中有2个“阴”,这些书中“阴”的含义非常丰富,体现了养阴文化的深刻内涵。其他马王堆简帛医书中“阴”字仅零星出现一两处。可见马王堆医书的“养阴”思想主要集中在《十问》《天下至道谈》《却谷食气》等养生著作中。

一、马王堆医书养阴思想中“阴”的内涵

马王堆医书中的养阴文化是伴着房中术的流行而出现的,体现养阴文化的“阴”字内涵可以分成三类:

(一)阴器(生殖器官)

如《十问》中尧问于舜曰:“何故而阴与人俱生而先身去?”此处“阴”指的是生殖器官阴器,虽然古代将男女分别类比阳与阴,但是男性生殖器官也称之为“阴”,因为“其居甚阴而不见阳”(《天下至道谈》)。《内经》中也称男性性功能障碍为“阴痿”,中国到宋代以后才改称“阳痿”。秦汉时期认为阴器伴随着身体一起产生,但是阴器的功能却比身体其他部位衰老得快,“阴阳(与)九窍十二节俱产而独先死”(《天下至道谈》,因此节欲保精是长寿的重要原则之一。

(二)阴气

《天下至道谈》中论述七损八益说,“则行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此段话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如出一辙,说明秦汉时期普遍认为阴气衰减是衰老的标志。“故善用八益,去七损,耳目葱明,身体轻利,阴气益强,延年益寿,居处乐长”(《天下至道谈》,中年后用七损八益增强阴气,是长寿的必用方法。

(三)阴精(阴水)

指男子房事时的精液。《十问》中王子巧父问于彭祖时提到,“坡(彼)生有央(殃),必其阴精漏泄,百脉菀废,喜怒不时,不明大道,生气去之。”过度泄阴精,导致血脉郁滞不通,再加上喜怒不节,不懂养生,导致早衰。因此“實下闭精,气不漏泄”“慎守勿失,长生累世。”《十问》中黄帝问于天师提到“薄而肌肤,及夫发末,毛脉乃遂,阴水乃至”,精气外充皮肤、毛发,细微的毛脉都很通畅,阴液(精液)则充足。

二、马王堆医书中养阴的意义

马王堆医书重视养阴,认为衰老从阴气的虚衰开始,因此人中年良好的健康状态是“目明耳葱(聪),被(皮)革有光,百脉充盈,阴乃复生,繇使则可以久立,可以远行,故能寿长”(《十问》),马王堆医书中丰富的养阴思想已开后世诸多养阴学说之先河。

(一)天地之情,阴阳为正,食阴可以扶阳

阴阳是中国人对矛盾对立统一学说的早期认识,受先秦阴阳学说的影响,马王堆医书也以阴阳为天地之大道。《十问》中黄帝问于天师曰:“万物何得而行?草木何得而长?日月何得而明?”天师曰:“玺(尔)察天地之情,阴阳为正”,“正”即常也,则也,阴阳是天地间的常道,是基本规律。“食阴(凝)阳,稽于神明”,服食滋阴之品,可以养阴扶阳,或是通过采阴以壮阳,最终达到阴阳和谐的神明境界。

(二)治生要“审夫阴阳”,阴早衰于阳

《十问》中尧问于舜曰:“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尧曰:“治生奈何?”舜曰:“审夫阴阳。”调养生命最重要的是协调阴阳之气。而阴阳对比,阴比阳更容易早衰,这时的阴衰主要是阴器性功能的下降,“何故阴与人俱生而先身去?”《十问》中对此的解释是“饮食弗以,谋虑弗使,讳其名而匿其体,其使甚多,而无宽礼,故与身俱生而先身死。”饮食和谋虑之类的事情用不着阴器,阴器因为隐讳和居于暗处而称之为阴,对阴器一旦过度耗用,且无礼仪约束节制房事的话,就容易导致早衰而死。因此治生更需要注重阴的保养。

(三)阴病较重,预后不良

先秦秦汉时期中国的阴阳思想深入人心,马王堆医书在人体规律的探索中,将“阴”作为“阳”的对立面研究,发现了“阴”独特的特点,“凡三阴,地气也,死脉也。主内,主杀,病多腐脏烂肠。”经络中属阴的三阴经,与地气对应,其病多在内,病情较重容易导致死亡,多见脏器与肠道等的腐烂。因此“阴”性的疾病更应该引起重视,因为其预后多不良,需要及早预防。

(四)损生者色也,长寿需懂“接阴”之道

马王堆医书时代由于房中术的兴起,对好色过度导致的早夭有深刻的认识,《天下至道谈》说“人产而所不学者二,一曰息,二曰食……故贰生者食也,孙(损)生者色也,是以圣人和男女必有则也。”人天生不用学习就会的本能是呼吸和饮食,能增益身体的是饮食,损耗生命的是色欲过度。马王堆医书将养阴多称之为“接阴”之道,指的就是房中术,是养生长寿的一种方法,房中术练之有道,则“虚者可使充盈,壮者可使久荣,老者可使长生”。“接阴之道,必心塞葆,刑(形)气相葆”,房中术需要精神内守,形体与气机相协调,这样才能延年益寿。

三、马王堆医书中“养阴”的方法

(一)节欲保精,“待盈而常”

马王堆医书中的养阴思想对“阴”的理解虽有阴器、阴气、阴精不同的内涵,但其核心意义都与房事养生有一定联系。而房事养生的要点就是节欲保精,如《天下至道谈》中黄帝问左神养阴之道,左神认为养阴最忌讳的是“萃(猝)而暴用,不寺(待)其壮,不刃(忍)两热,是故亟(极)伤”,急促而频繁的房事,耐受不了两性行为的消耗,容易使阴器受到严重的损伤。因此“神明之事,在于所闭,审操玉闭,神明将至。凡彼治身,务在积精,精羸(赢)必舍,精夬(缺)必布(补)”,要保养好身体,一定要懂得闭守精关之道,阴精要积累,盈泄有时,精盈则泄,精缺则补。在《天下至道谈》中还特别强调“微出微入,侍(待)盈而常”,“待盈”也可以理解为“持盈”,持,守也,盈,满也,与《素问·上古天真论》“不知持满”意思相近,王冰的注解是“言爱精保神,如持盈满之器”[3]。

(二)服食养阴,“饮食完朘”

马王堆医书多处提到饮食养阴之法,《十问》中王子巧父問于彭祖,彭祖强调“寿尽在竣(朘)”,朘,赤子阴也,即男性生殖器。养寿关键是保养好阴精。具体方法有“与朘饮食,饮食完朘,如养赤子”,通过服食可以补阴壮阳。《五十二病方》《养生方》和《十问》中提到服食春雀卵可利阴痿,食用公鸡之精(睾丸),或以麦粥服雀卵,食用醋渍蜗牛脯,饮用酿制黍酒、鸡卵酒,春月食韭菜都能提高性能力,而常用养阴壮阳药物有菟丝子、茯苓、天门冬、干姜、菌桂、白松脂、蜂子等。

(三)导引养阴,“治气抟精”

中国战国时期已经流行导引术养生,《庄子·刻意》中有“吹呴呼吸”等描述行气导引的记载。马王堆医书《十问》中黄帝问容成寿夭之道,容成强调要善于“治气抟精”,治气即呼吸吐纳,抟精即凝聚精气。“翕气之道,必致之末,精生而不厥”,吐故纳新的呼吸调节,要使气机到达四肢或外阴部位,这样才阴精充足。而且以“宿气为老,新气为寿”“善治气者,使宿气夜散,新气朝最”,宿气要在夜晚多散,新气要在早晨达到积聚的顶峰,这是吐故纳新的具体操作要领。马王堆医书也将导引称为“食气”,《十问》中容成还列举了食气的时间禁忌,“春辟(避)浊阳,夏辟汤风,秋辟霜雾,冬辟凌阴”,春天避免污浊不净的阳气,夏天避免热风,秋天避霜雾天气,冬天避免过寒天气。食气的原则是“深徐去势”“以长为极”,呼吸宜深而缓慢,不用暴力,以深长为标准。

除了呼吸的调节,导引养阴还有引气练形之法,如《十问》中帝盘庚问耇老接阴之道,耇老提到“疏股、动阴、缩州”,为房中气功导引动作,放松大腿,运气至阴部,紧缩肛门。再配合闭精不泄,就能还精补脑。当然现代认为还精补脑说失之荒谬。在传世文献中马王堆医书是第一次提到“觉寝引阴”的书籍,《十问》中禹问师癸为何自己治水后四肢不用、家中大乱,师癸认为是气血不行,建议他从精神、饮食、导引三方面进行调节,“故觉侵(寝)引阴,此胃(谓)练筋”,晚上睡眠时导气运行至阴部,阴部乃宗筋之会,因此可以增强性能力。

(四)七损八益法养阴

七损八益说先秦秦汉比较流行,《内经》中也有提及,但具体含义以马王堆医书《天下至道谈》的论述最早、最详细,“气有八益,又有七孙(损),不能用八益去七孙,则行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七损是房事养生中七种不利健康的状况,八益是八种有利健康的状况。当人体出现阴气的虚衰后,“令之复壮有道,去七孙以振其病,用八益以贰其气,是故老者复壮,壮者不衰。”“故善用八益,去七孙,耳目葱(聪)明,身体轻利,阴气益强,延年益寿,居处乐长。”八益的本质,是在房事生活中,操练气功导引,使气血流畅,津液不竭,男女双方情投意合,配合默契,达到补益之功。

除了以上几点论述较多外,马王堆医书还提及虚静养阴、与月进退、摩腹养阴等理念和方法,可见其养阴之道的丰富。

四、后世养阴思想的流变

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西汉图书分类中将医药书籍分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种。其中房中术的书籍共有八部186卷,这八部书的书名体现了“养阴”的内涵,如《容成阴道》《务成子阴道》《尧舜阴道》《汤盘庚阴道》《天老杂子阴道》《天一阴道》,只有《黄帝三王养阳方》一部书提到养阳,另一部《三家内房有子方》疑为不孕不育症方。这些西汉房中术的书籍早已失传,而马王堆医书应该保存了与之相近的房中术内容,探讨房中养生的《十问》中也提到了容成、尧舜、盘庚等部落首领名称。

可见马王堆医书时代的养阴文化是在秦汉流行的房中术思想基础上建立的,以房事养生为主,探讨了保养阴器、阴气、阴精的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明确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将阴阳与季节相联系,而马王堆医书中早已有四季导引行气的内容,体现时间医学思维模式。另外《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虽有“人年四十,阴气自半”之说,与马王堆医书一脉相承,却没有细致展开说明如何在四十岁以后养阴,而马王堆医书可以弥补这块空白。《内经》对养阴学说的发展还表现在对精、津、液、血、髓五种阴液及其化生的汗、尿、唾、涕、泪的生理功能进行了分析,为日后养阴学说发展打下了更为系统的理论基础。

马王堆医书在服食养阴理念上还比较简单,主要是食养与单方养阴为主,但是随着汉代方药学的大发展,药物养阴的方法逐渐丰富,《伤寒论》中具有独特的养阴保津学术思想,有学者总结为发汗顾津、清热保津、急下存阴、润下滋阴、利水育阴、酸甘化阴、益气滋阴、复阳敛阴等方法。这是将阴津养护学说进一步扩充发展了。

猜你喜欢
养阴
沈丕安名中医重用生地黄在风湿病治疗中的经验撷要
夏至
——顺调阴阳 冬病夏治
立秋
——养阴为上 少辛多酸
白露秋分 润燥养阴
立冬补冬 小雪养阴
冬季如何补肾护阳、润燥养阴
从戴丽三医案探讨其养阴之法
老年人秋季“养阴”七要则
老年人秋季“养阴”七要则
养阴宣肺汤治疗干眼的临床疗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