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信息传播的“云生态”空间

2020-12-07 06:10季建南
传媒 2020年13期
关键词:生态疫情

季建南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新闻宣传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了新闻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宣传舆论工作力度,营造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环境氛围,凝聚众志成城抗疫情的强大力量。在这场全民抗疫的“人民战争”中,新闻媒体承担着“第一时间报道应对,将社会责任感、社会预警等信息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将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播途径、对于卫生事件的有效规划进行详细分析”,从而传递信息、凝聚共识的重要功能。作為省级媒体,江苏广电大胆实践,创新探索新闻融合传播新路径,积极构建信息传播的“云生态”空间,为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疫情倒逼下的“云”化调整

2020年,注定以一种不寻常的方式在人们记忆中定格:一方面是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抗疫政策措施自上而下以最快速度传达、动员、落实与反馈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封城、封路、隔离、宅家等一系列抗疫强措施下,人民群众对疫情信息和科学抗疫强烈的获知需求——如何在特殊时期保持党的主张与人民需求的有效对接,发挥媒体传递信息、发动群众、澄清谬误、凝聚人心的作用?江苏广电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倒逼下,快速进行“云”化调整。

政策解读节目《黄金时间——改革政策e解读》推出“云录制”特别节目,第一时间召集江苏省十多个厅委办局负责人、疫情期间相关新政出台部门负责人“云端”见面,系统梳理江苏省级层面及省内各地落实中央要求,根据地方实际而出台的各项抗疫政策,主动回应百姓关切。日播新闻栏目《江苏新时空》《新闻眼》《新闻360》等创新“云采访”,推出《直通黄石》《直击支援湖北“最前线”》《黄石呼 江苏应》等一批有份量的抗疫专题专栏,重点聚焦江苏赴湖北医护人员,讲述他们在抗疫一线奋斗的故事——其中,《从死亡边缘被拉回后,1200度近视的她写下这封信!医生看哭》等被中央网信办全网推送,《不会让你有事:医生握手一小时 安慰崩溃患者》等多条报道登上微博热搜榜,单条视频点击量超6000万次。《江苏最美人物》推出10期“云发布”特别节目,向奋战在抗“疫”一线的青年英雄致敬。教育服务类节目《凡事讲礼》针对在家上网课的孩子,“云端”帮助家长引导孩子养成文明礼仪;《云招生》在特殊时期利用网络连通专业人士,介绍高校招生情况,咨询志愿填报。融合视频品牌“荔直播”针对宅家群众的需求,推出“云游”“云科普”“云公益”“云带货”等多系列“云直播”……统计显示,疫情期间,江苏广电总台累计推出近百场云直播,数十档云录制节目,近千小时云采访素材,构建起以云采访为手段、云录制为常态、云互动为关键、云平台为支撑的“云生态”空间,为广电用户奉上良好的“云体验”。据索福瑞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4月,省级上星频道整体收视呈现大幅上扬态势,尤其晚间黄金5小时(18∶00-23∶00),省级上星频道市场占有率达到31.37%。在收视贡献中,新闻板块表现抢眼。其中,江苏卫视晚黄新闻板块人均收视时长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14%,居各省级卫视之首。有43.2%的用户在调查中表示,电视媒体可以帮助其获取更为真实可信的疫情信息。这不仅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多元互动对大屏收视行为的推动,更彰显了广电媒体在特殊时期的应变能力和强大传播力。

纵观江苏广电的实践探索,其在构建疫情期间的信息传播“云生态”空间方面方向明确、轮廓清晰、效果凸显,总体体现在五个方面。

“云采访”——云生态的“常见”要素。“云采访”是过去电视、电话连线的延伸。不同的是,记者并不前往采访者所在地,也并不与采访者面对面处于同一空间维度,而是借助手机、OSMO、POCKET、GOPRO等便携拍摄设备,通过网络传输实现“当面对话”采访。“云采访”在疫情期间的新闻节目中应用广泛。当然,“云采访”也不等同于简单地打开视频或会议系统进行对话,为了传递更多的信息、确保公众获得好的收视体验,记者们必须提前进行细之又细的策划挖掘,在形式上进行多种尝试,以保证最终效果。

“云录制”——云生态的“核心”要素。顾名思义,“云录制”即将演播室从线下搬到线上,参与节目的人员在各自所处的空间同时在线完成录制。依托先进的技术保障力量,江苏广电已成功实现在演播室4K大屏引入多人会话、全景视窗的录制形态,通过虚拟技术联动大屏小屏,可实现数十位、数百位嘉宾与网友同框互动。

“云互动”——云生态的“关键”要素。“云互动”是云生态的生命力所在,即通过网络技术支撑,实现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年龄受众的多元声音同场集纳,让人们能够参与、乐于参与,并在节目中充分沟通交流,从而彻底改变“我播你看”的单向传播模式,形成信息传播闭环,提升传播有效性。

“云平台”——云生态的“支撑”要素。平台化是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也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全面“云”化的过程中,自主可控的“云平台”是“云采访”“云录制”“云互动”得以实现的关键。在实践中,媒体云平台一般要求以自主可控的技术创新覆盖内容生产分发的全流程,同时以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在节目创新的同时实现安播。可以说,“云平台”建设是打造媒体云生态的基础支撑。

“云体验”——云生态的“延展”要素。对于网络时代的宅家用户而言,看电视不仅是“看”,更应是全息体验,这也是“四全”媒体建设的题中之意。它可以是“云赏花”,可以是“云游天下”,也可以是“云监工”……这样的“云体验”伴随着VR直播、全息影像等新媒介的发展,未来还将有无限可能。

笔者认为,此次疫情期间,“云”化空间在中国电视行业的诞生值得欣喜。无论从策划创意、技术支撑,还是各媒体机构领导层果断决策、主管部门灵活应变等,都体现出传媒界强有力的、系统性的协同应变能力,体现出主流媒体在逆境中的积极作为与创新探索。

智媒时代“云生态”空间的创新构建

“云生态”空间构建之所以能够在此次疫情信息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为后续的新闻宣传创新提供思路,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在客观上提升、优化、拓展了新闻报道的传播有效性,解决了很多关键性问题:一是解决了无法到达现场的问题,如各类“云发布”“云游”“云课堂”,延伸了视听场域;二是解决了无法面对面采访的问题,如通过“云采访”,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空距离;三是解决了无法多人聚集的问题,通过线上讨论等强互动,延展了节目的生命力、激活了报道的舆论引导力;四是降低了媒体运营成本,不仅使部分按照相关要求将停办的节目找到了新的生机,也降低了传媒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保障成本,助力广电克服疫情带来的运营危机。

笔者认为,智媒时代到来之际,信息传播的“云生态”空间构建之所以被看好,几大创新之处值得肯定。

将围观与在场融合。“围观”与“在场”实质是用户的参与共享问题,包括个体与群体的融合、共时与历时的融合等。与过去的电视、电话直播连线不同,“云生态”空间构建使得媒体可以不拘泥于采访对象的时间地点,直接连线采访受众,破除时空间隔;观众网友可以在一群人中表达个人观点,将个体与群体的间隔逐步消弭;节目样态既可以是特定的新闻节目,也可以是诸如央视频发起的“慢直播”“云监工”,将历时与共时变得轻巧自如。毕竟,对于网络时代的宅家用户而言,无论是广电视听还是网络体验,最重要的感受是成为成千上万个云端个体中的一员,在网络空间同呼吸、共感受。譬如疫情期间,江苏广电“荔直播”发挥“直播联盟”优势,联合省内各市县,推出多系列“云直播”——一组“疫情防控阻击战”系列,由江苏省内不同地区的记者,用手机带领观众现场直击机场、铁路、客运站、隔离小区、菜场等地,直接云端展示各地疫情防控的措施、做法、成效,以回应网友关切、化解群众疑虑;一组“公益助农”系列,急老乡之所急,想老乡之所想,通过手机直播等邀请专家线上直接看菜地现场、教施肥育秧、看病虫害防护,农户则可以直接在线提问、请教,科学助农有实招;一组“云科普”系列,响应“停学不停课”号召,通过海洋馆、博物馆讲解员的线上介绍,让在家学习的孩子们与海洋生物、野生动物近距离接触,普及科学小常识。系列云科普的可看性、趣味性、知识性大大调动了网友的互动性,平均一场云科普网络直播能收到近5000条网友留言,最高次单场点击超500万次;一组“我为你而来”系列,聚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助力疫情滞销农产品销售,充分挖掘驻村第一书记、贫困地区农户“带货”实力,让网红女主播与当地百姓实现“云上打call连麦”,网友边看边买,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出钱出力。据统计,疫情期间,“荔直播” 推出各类系列直播共计52场,各平台累计观看人次近5000万次,总互动量超过25万条,及时有效地传播了疫情相关信息,有效疏解公众情绪,消除社会恐慌,先后帮助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茆圩乡、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金米村、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湖北省秭归县、新疆喀什泽普县、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等十多个地区助销因疫情积压库存的优质农副产品;同时,积极响应“停学不停课”号召,送上了一堂堂有意义的网课,充分发挥了媒体舆论引导能力。

信息需求与服务需求融合。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合理、恰当的沟通往往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危机公共环境和一些特殊情境下,人们很容易落入“信息茧房”的陷阱——即往往轻信并选择朋友圈、微博微信发布的所谓“数据真相、事实真相”,忽略官方发布,进而易出现偏激观点、言论或行为,甚至形成群体极化现象。本次疫情期间,主流媒体能否担当作为,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危机沟通与处理,让焦虑、茫然的群众更多地知道党委政府正在做什么、还要做什么,对坚定全社会信心、形成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社会氛围至关重要。主流媒体不仅需要最迅速地提供从行政部门到公民的权威信息传递,更要增强媒体服务属性,确保双方有效及时的沟通,弥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的信息缺失。在这种情况下,“云解读”“云发布”“云课堂”发挥出重要作用,有效解决了受疫情影响人们无法及时交流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黄金时间——改革政策e解读》首期“云解读”特别节目为例: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双胜利,2月12日-16日,江苏密集出台《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推动经济循环畅通和稳定持续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50条以及《关于支持中小企业缓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22条,涵盖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16个方面77条,可以说是江苏党委政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送上的大礼包。如何让这些惠企政策发挥作用,让百姓不仅获取信息,更知道如何用这些信息?2月25日,《黄金时间》针对嘉宾不能进演播室录节目的限制,通過“云连线”的形式,邀请所有这些惠企政策制定的牵头部门——江苏省发改委、江苏省卫健委等13家相关部门负责人,与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观众代表一起,现场解读政策、现场提问、现场回答。节目还运用自主研发的“问吧”小程序,引入网友云端互动——“复工企业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疫情防控期间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怎样保障?企业面临经营困难时,哪些税费和金融政策可以及时跟上、纾困解难?疫情下企业会不会裁员、薪酬会不会缩水、社保如何缓交”等网友密切关注的问题在节目中逐一得到回应,让广大劳动者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此后,特别节目又先后推出《政策落实:畅通“最后一公里”》《可知可控 严防境外输入》两期节目,在疫情防控的不同阶段,强化服务提供,让政策从高大上的文件转化为实用的惠民手册。

长视频样态与短视频样态融合。从短视频平台纷纷开放视频时长开始,就有人评价“长视频想做短,短视频想做长”,但电视、长视频、短视频,最终可能殊途同归,融入到“大视频”洪流中。近年来,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如何将短视频融合其中,一直是制作团队思考的重点,但受制于画面呈现要求、技术规范要求等,始终未能有显著突破。此次疫情报道的特殊性如同催化剂,将短视频产品与长视频栏目有机融合,对于找到新闻类节目在大视频时代的新着力点,将大有启迪。譬如疫情期间,文化旅游节目《游遍江苏》因无法现场录制,衍生出《云赏秦淮花灯》《久违了,樱花》《”云”游动物园》《潮玩开春》《“云赏花”——“郁”见春天》《春光无限好 科学踏春行》等轻量化直播节目形态。而在这些长视频节目中,又融入大量的短视频制作手法,一条条灵活的短视频不仅在节目中大量使用,丰富了旅游节目的内涵,也作为单独的短视频产品走红网络,收到不错的传播效果。

内容创新与技术创新融合。“云生态”空间构建说到底是一场观念变革,意味着视频节目制作向着开放共享又迈进了一大步。在这场变革中,媒体不仅是新观念的传播者,也是新技术的实践者。事实上,在“云生态”空间构建的过程中,技术问题是关键。江苏广电之所以能在“云生态”空间建构上有所突破,关键在于其长期以来,一直在不断优化提升自主研发的“云平台”,实现技术赋能。借助这个平台,目前江苏广电打造了“云·组团·多终端”新型传播体系。简单来说,“云”即“荔枝云”平台,“组团”是指整合互联网主站、相关频道频率栏目、平面媒体和客户端等,打造一个业态多样、相互协同、高度融合的全媒体组团。“多终端”是指在强化自制内容优势的基础上加大内容集成力度,实现面向频道、频率、平面媒体、互联网、移动互联网、IPTV、移动电视、户外大屏的多终端发布。此次疫情期间,荔枝云平台在其开放性功能的基础上,嵌入多人视频模块、多方平台连线模块,助力节目内容创新。从开始调试到上线新功能,从推流器选择配置、多窗布局优化调整、解决声音回溯问题,到用户端软件的安装使用,再到多通道同步云端连线视频信号稳定性测试等,技术对新闻融合传播的赋能再次得到印证。随着5G、AI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以及更多新媒介的加入,信息传播的“云生态”空间将面临更广阔的天地。

“云生态”空间构建前景广阔

移动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此次疫情期间,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发起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慢直播”,全国几千万网友“云监工”,到湖南、上海、浙江、江苏等省级媒体迅速跟进,云综艺、云带货、云解读、云发布、云课堂、云公益百花齐放,涵盖了人们在不同时空对信息需求的不同纬度。可以说,“云生态”空间构建,无疑是对媒介场景化使用的有益实践尝试,主流媒体应吸收经验并快速转型。

在“固本强基”的同时寻找“全新变量”。在特定时期和条件下,当常规做法无法正常发挥作用、节目制作手段面临挑战亟待突破时,类似云录制、云采访之类的成功运用,无疑预示着“常规”背后“变量”的可行性——这些全新变量如参天大树不断旁伸的枝桠,或如互联网向无限时空的穿越蔓延,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媒体需要做的是既要变“最大变量”为“最大增量”,也要在“变”的过程中保持“常规”运行所应有的定力。

在整合“新基建”中码准“模式眼”。在人工智能技术等的助推下,媒体融合下一阶段的重点将不再局限于“介质之间的组合与打通”,而是要“跨界融”“智能融”“结构融”。一方面,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在内的新基建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主流媒体为适应新媒体技术发展、尤其是媒体融合大趋势,“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所进行的“新基建”也在同步进行。在这过程中,节目运作及理念既要符合“新基建”的基本规律特征,同时也要不断寻找、码准新的“模式眼”,在舆论宣传中创新意、创特色,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在“技术赋能”中实现“价值回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新闻宣传、舆论引导是主流媒体不可或缺的“硬功夫”,需要紧紧围绕“48字方针”要求,堅持不懈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巩固宣传阵地。因此,无论是“云生态”空间的建构、“云录制”之类的制播方式创新,或是各种借助新技术打造的接地气、有新意、灵活生动的“爆款”,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新闻宣传的“价值回归”,而这,更是主流媒体需要戮力坚守、不断探索的根本所在。

作者系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

猜你喜欢
生态疫情
疫情中的“梦境”
疫情中的我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母亲河生态大走廊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