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时代视频新闻直播的五大改变

2020-12-08 03:24朱永祥
传媒评论 2020年7期

文_朱永祥 李 倩

移动互联时代,视频新闻直播也正在悄然发生嬗变。从2016年移动新闻直播的元年,到2020年远程制作云端录制的元年,新闻直播因视频技术的迭代延展了传播时空,也因互联网生态的变化而赋予视频新闻直播以新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今天的受众,既是重大事件的“见证人”,还是新闻事件的“伴随者”“参与者”和“传播者”。

传播塑造着共同体。与传统新闻直播由电视人全程掌控议程、观众瞬间积聚观看不同,移动视频新闻直播更注重全媒化、在线化、沉浸化、互动化、多元化,并在传播主体、制播流程、直播场景、内容语态以及传播价值等五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通过以议题和事件关注为纽带的“新媒体—共同体”的重构,促成现实行动的交互和社会力量的集结,重塑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传播主体:由电视台向全媒化转变

电视作为视频媒体,在视频直播内容的生产上具有人才、技术和经验的优势。主持人、演播室、直播车、技术和舞美团队的投入,以及微波、卫星信号的对接沟通等,为电视直播制造了高门槛,电视上也少见即时新闻、第一现场的长时段直播。

纸媒的视频直播首先挑战了电视台的直播垄断。纸媒圈因为在视频能力上的积累比电视少,反而更少有包袱。新建的视频直播团队大多是移动互联网人类,对移动端人群喜欢什么,更具敏感性。长镜头、长时段、互动强的直播内容在纸媒的新媒体平台比比皆是。这样突破“传统电视”审美的新媒体直播,可能有很多不符合电视制作规范的操作,却为新媒体直播带来更多的受众。

“单兵记者”的概念在媒体圈已经提出多年,但是今天也只有纸媒真正离“单兵记者”队伍建设更近。一套单兵记者包由一个手机、稳定器、小蜜蜂收声设备组成,如果涉及到多机位,再加一台移动采编录播一体机或一个云导播的账号就可以实现,整套装备投入在20万元以内,就可以实现随时打开直播,随时通过媒体视频云平台面向移动端多平台直播分发。

在突发新闻直播面前,每家媒体都想争抢第一现场,但是受诸多因素影响,媒体未必能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这几年,国内的头部新闻团队都在发展拍客队伍。以今年京广线湖南永兴塌方为例,新京报第一时间开放直播窗口,依靠的就是在现场的拍客。拍客通过专业记者视频直播软件传回手机画面,手机画面进入新京报的直播设备,再配以后方记者对拍客的拍摄指导,以及采访和解说。这样,前方画面与后方解说一结合,就组成了一场独家直播。这种制作形态,打破了现场直播必须由电视台独家触发的惯例,创新了直播内容的传播主体。

制播流程:由离线向在线转变

传统的电视新闻直播由于制播流程的局限,很难即时开启直播。所以“包裹式”直播开始盛行。所谓“包裹式”直播,就是当重型直播团队抵达事件现场时,往往事过境迁,于是新闻直播就是用记者事后的现场报道“包裹”大量经过事先拍摄剪辑的相关内容。显然,这种从摄像机到机房剪辑到演播室播放的生产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移动端受众对即时资讯的需求。

今天,我们看到大多数媒体把新闻制播流程放到云端,从采集、网络传输、云端剪辑制作审核再到各个播发渠道,全程以IP视频流的方式传输分发。从离线生产到在线传输,新闻资讯从及时播报到即时播发,视频直播首先跨入了以云端生产和移动端播发为主,传统制播方式和渠道为辅的制播新时代。

2020年5月13日,央视新闻开启《8小时不关机!——全程直击“悬崖村”搬家》的视频直播。位于四川凉山昭觉县的“悬崖村”,以及通往村里的令人揪心的13条垂直藤梯,曾引来社会广泛关注。这一天,缘于异地扶贫搬迁的政策,勒尔社的31户贫困户走下大山,搬进县城新居。在这次8小时直播中,记者蒋林带着网民一起体验了“悬崖村”村民走下钢梯,告别“悬崖村”的全过程。在直播过程中,“央视新闻”不断从直播中产出短视频,比如“今早村民有序间隔下山”“‘悬崖村’村民拉博一家搬迁中”“倒走钢梯”等,让网民随时进入,始终在线。

国内活跃的新闻在线生产平台趣看视频云聚集了20万以上的媒体记者账号,这些媒体记者在视频生产过程中不再依赖介质录制和拷贝。在新闻现场,记者用一部手机或者一部网络摄像机,通过视频云平台的账号,把即时采集的视频流传输至云端,开启现场直播和视频加工剪辑,几秒之后,现场画面即传递至受众手机。于是我们看到,首先从传统纸媒转向移动端发力的新京报、澎湃新闻、南方+、红星新闻的直播量和短视频量大大增加。流媒体直播技术在新闻资讯直播的普及应用,也使得主流媒体在最擅长的资讯领域稳住了面向移动端用户的首发主动权。

直播场景:由集中式收看向伴随式社交转变

移动视频新闻直播不仅是一个新闻场景,更是一个情境、一个社群、一个人们社交互动的公共场域。

2019年春节,澎湃新闻推出“Z112列车上的中国——春运首日48小时直播回家”,聚焦铁轨上的“迁徙”故事。这样的视频直播,一方面网民可以不受场景局囿,随时进入视频直播页面;另一方面在观看的同时融入自我的情感抒发,形成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2020年疫情让央视频的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慢直播成为直播界的新物种。其实监控视频从来都是媒体新闻制作的常用素材,但是此次慢直播结合网友的评论互动加油,演化出直播产品的新形态。从1月29日至2月3日,这场直播获得了9494万人次的观看量。新京报武大樱花慢直播、扬子晚报鸡鸣寺樱花慢直播,无一不是将内容与网友互动糅和在一起的新闻直播产品。

内容语态:由单一语态向多样生态转变

由于电视的媒介特性以及作为媒介事件象征的新闻直播,其重大性和仪式感同样决定了经典意义上新闻直播内容语态侧重权威性的文本基调。

移动直播却正在由重大、权威向轻型、平等转变,而在和不同场景和不同受众的连接中,就产生了多样的传播语境和传播生态。比如,在这次疫情期间,受限于人员出行和嘉宾资源,湖南卫视开播《天天云时间》,让云录制和云连线的技术首先在直播综艺中运用,然后很快在新闻直播节目中推广。

2020年5月1日,央视频《五一特别节目:不一样的致敬》大型直播活动,历时4个小时,连线17位嘉宾,跨越多个省份。4位主持人通过面前的一台手机与在不同地点的嘉宾远程连线,一场4小时的直播,多线程的访谈、故事、场景交织,精彩纷呈。整场直播所运用的人力、物力之少是传统直播技术不可比拟的。

据技术提供方介绍,这种与简单视频会议不同的“云连线”互动技术,延时200毫秒以内,主持人和嘉宾不仅可以看到和听到对方画面,还可以看到正在播出的主画面、获得导播发布的文字、语音指令;内容同时输出至演播室大屏;是强互动、重播控的云录制、云访谈工具。借助连线录制的工具,主持人和记者的语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主持人和记者在镜头前打个招呼、聊个家常、做个互动,直播语境轻松自然。

传播价值:由注意力向动员力转变

在传统媒体的语境里,电视直播作为“媒介事件”,具有“非常规性”,即“对惯常的干扰,干扰着正常播出乃至生活的流动”。也正因为此,电视直播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积聚起巨量的注意力。

然而在移动互联网的语境里,由于在场化和在线化、社交化以及多媒体的融合,就会形成巨大的流量和社会动员能力。2018年9月10日,河南一位孕妇诞下仅800克的早产女婴。12月,女婴肺部严重感染,医生建议转院治疗。13日15点20分,女婴乘上从郑州出发的急救车,其间新京报“我们视频”进行连续10小时的网上直播,总计获得604.4万人次的观看。期间,河南、河北、北京三地交警全程护送,全国50余家政府、媒体、公益机构,呼吁沿途车主注意避让救护车辆。有近4万网友为小清媱捐助善款80余万元。微博话题#跨省救援800克小清媱#获得8336.8万名网民的关注,2.5万名网友通过留言讨论给女婴加油鼓劲。直播策划人说,传统电视台的公益报道是“线性直播”的,并没有二次沉淀的传播。相反,新媒体直播不只是为了捐款,而是为了让人们深度参与。

观察当今国内视频直播的内容和形态,可以看出媒体在视频内容制作上的不同诉求。头部媒体追求第一现场和首发,追求在流量平台上的品牌打造。而更多媒体已经开始将直播作为商业变现和服务的手段,纷纷尝试具有媒体属性的带货直播,而这同样有赖于传统媒体新闻价值观趋同下移动直播社会动员能力的支撑。

2020年4月6日晚,央视主播朱广权和“带货一哥”李佳琦组成“小朱配琦”,为湖北带货。这样的带货直播同样可以看成是一场新闻直播,也是一场通过公益直播完成的社会动员。5月10日中国品牌日,“小朱配琦”又顺势推出第二季“国货正当潮”带货直播,以新国货为主场,一晚上卖出总价12亿元的国货品牌商品。

新闻直播如何最大化发挥正向传播效果

视频直播频道和视频流媒体技术平台已经是每一家媒体的标配,2019年开始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以及省级融媒体平台建设过程中,不少媒体开始把移动视频新闻直播作为拓展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发力点。新闻直播如何最大化发挥正向传播效果,亟需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对新闻性和事件性的直播是媒体必争之地。

头部新闻资讯类客户端,在新闻事件的直播中一直不遗余力,抢夺首发权。今年疫情期间,大量媒体在疫情开始时随医疗救援队进入武汉,开启长达数月的随访直播;同时持续跟进各省市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据趣看视频云(cloud.quklive.com)数据披露,从1月底起至4月8日武汉解封,全国媒体发起的疫情相关直播超过7000场。移动端即时新闻直播对于用户来说更具随时打开、随时收看的便利性。移动端的用户更适应视频直播画面,诸如长镜头、不间断的旁白、现场记者边看手机边播、甚至不断摇晃的镜头,他们很快把自己带入其中,成为现场的“伴随者”甚至是“参与者”和“传播者”。

二是直播技术普及的今天,直播议题的设置、互动的要求更高。

通过直播画面打开现场是一场直播成功与否的第一步,但是对于直播过程中信息素材的不断引入和补充,主持人对信息的传递,以及与网友之间的互动深度和连接黏度,是一场优秀直播必须要持续跟进的环节。新闻直播不仅传递视觉和听觉语言,更是打磨一件内容产品。通过选题、语态、议程以及平台上与网友的互动和深度链接、圈层打造成就一件优秀的直播产品。

三是直播的短视频化,延续一场直播的后续传播力。

直播过程中,边播边生成短视频,分发至社交平台和资讯平台的方式,对于传统媒体的技术平台来说,困难重重。而在新媒体视频平台,长、短视频同时产出、同时播发已经成为常态。直播导播一边直播,一边给视频流打点,编辑剪辑后一键播发。视频内容的产出在云端视频技术的支撑下,更趋流水线化,这样的制作方式也极大地丰富了资讯短视频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