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摄影记者如何励精“图”治

2020-12-08 03:24苏巧将
传媒评论 2020年7期
关键词:新闻照片摄影记者钉子

文_苏巧将

新闻摄影是一门表达的综合艺术。技术呈现的是外在的“形”,主题表达的是内在的“神”,是镜头背后摄影者的思想。

摄影记者作为照相机的“大脑”,要给图片注入灵魂,让图片活起来,就需要赋予画面以深刻主题、独到思维和时代价值,使之更加“求新、求真、求活、求情、求意”。

深入现场,才能呈现最真实的状态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这句名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摄影人。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肆虐湖北武汉。许多摄影记者逆行武汉采访。当下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对摄影记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既会拍摄,又会采写;既会录制,又会剪辑。

作为较早一批进入武汉的解放日报摄影记者赖鑫琳,他见证了武汉疫情的“至暗时刻”,在长达45天的“战疫”采访中,拍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新闻照片。从一次次全副武装进入“战场”拍摄,到汗流浃背、浑身湿透走出隔离病房,他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无疑是巨大的。但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记者的使命,将事件的最真实一面展现在公众面前。其中,新闻照片《如释重负》在网上广泛传播。这张照片讲述的是:3月9日晚,武昌方舱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江文洋医生结束了在方舱的最后一个夜班,身穿防护服,戴着口罩、护目镜,他就躺在一张空床上,如释重负。这张照片与2003年“非典”其间中国青年报记者贺延光拍摄的《SARS病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在瞬间传递出温暖和力量。

专题拍摄,用镜头讲好故事

进入全民摄影时代,拍摄新闻图片已不再是摄影记者的专利。摄影记者怎样才能不被边缘化?个人认为出路在于:提高用影像讲故事的能力,多拍专题,为读者提供深阅读。

嘉兴日报报业集团15年来坚持“好机制让好照片胜出”,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日报、晚报每周一个摄影版面,关注社会、经济、民生、环境等重大问题。报社领导把图片周刊当作培养和提高青年记者业务能力的园地,优化图片考核机制,鼓励引导他们多拍图片专题,并从选题、策划到拍摄及时予以指导,积极借力报社抖音、视频、H5、公众号给予展示,形成多媒体参与、立体化呈现的宣传声势。

多年来,嘉兴日报图片版面《镜像》、南湖晚报图片版面《视觉》,把图片周刊作为一条重要的报道主线,讲述了不少普通人的不平凡故事,《江南也有沙尘暴?》《最美妈妈》《我的护工母亲》《抗战原色》等有一定影响的报道,镜头里捕捉到的是社会小人物,展示的是百姓的真实生活,反映的是市民生活的市井百态,流露的是摄影记者的真情实感……有血有肉的故事释放出正能量,在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嘉兴日报这些年在图片周刊上刊登的专题,3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12件作品获浙江省新闻奖一等奖,上百件作品在全国各项摄影比赛中摘金夺银,不少优秀作品入选历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徐肖冰纪实展等,让年轻一代摄影记者在这个园地里看到了新闻摄影的“角度”“温度”“厚度”,收获了成长与进步。

当镜头传递情感,细节才有力量

一张好的新闻照片要有两个最基本要素:表情、动作。简单地说就是以生动的细节来感染观众。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加强摄影相关业务知识学习外,摄影记者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阅读社科、政经、文学、历史、美术类的书籍和杂志上,增加综合性的知识储备,增强思考的智慧和审美的功力,将浓厚的情感渗透在作品的细节之中,用镜头诠释图片背后的深邃内涵。

2005年4月29日,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贺延光拍摄的《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抓住了国共两党领导人直面交流破冰之旅的典型形态:两位领导人面带笑容伸出右手,在行进中不断缩短距离。整个作品给人以寓意、象征之感。照片除了瞬间细节动作捕捉精准到位外,作者精心制作的《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标题也起到了“画龙点睛”作用,它很好地辅佐照片共同发声,将高度概括性的标题直观地传递出照片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态度。

图文联手,让作品升华

从胶卷相机到数码相机,技术的进步让摄影记者拥有了更多的创作空间。无人机的出现,大大降低了航拍摄影的成本,也让新闻摄影的图片层次更加丰富。

去年,笔者与部门同事一起添置了无人机,开始尝试用无人机进行新闻摄影与视频拍摄,通过静态、动态影像结合的方式进行新闻播报。无人机的使用,不仅使拍摄角度更加立体,也使图片更有张力,为受众呈现更全景化的现场。

满足受众的“视觉”诉求,仅有“第一眼”的视觉冲击力是不够的,除了到位的画面表达,还需要应有的文字深度。笔者是军人出身,简单打个军事化比喻:新闻照片好比炮兵,首发命中要害,以其声势吸引读者;文字作为步兵去打扫战场,将内幕细节告诉读者。“图文联手”,既可避免图片存在着难以说理的短处,又告诉了读者一些深层次的内情。

以2015年《9亿元省道被2栋钉子楼“腰斩”》为例。这是笔者接触无人机拍摄两个多月后,第一次运用航拍摄影技术做的图片监督报道。其实,拍摄钉子楼“腰斩”省道,是与文字记者下乡采访时“捡”的。我们当时是去做一个红枫古道的系列报道。在去往古道的路上,一栋“片片楼”耸于路间,把公路一分为二,这一“奇景”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下车“飞天”拍下了远近两栋“钉子楼”拦路的景象。

回到单位后,写完图片说明,用数字的反差做了图片标题《9亿元省道被2栋钉子楼“腰斩”》,以进一步增强照片舆论监督的效果。报道刊出后,全国媒体纷纷转载。当地政府针对两栋“钉子楼”的特殊情况,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全力做好两栋、7户拆迁户的政策处理工作,并最终取得了拆迁户的理解和支持。“钉”在公路3年多的两栋“钉子楼”前后不到10天时间,被这一表现力较强的航拍新闻照片“撂倒”,打通了全长15.165公里的浙江省重点建设项目,改善了这个区域的交通通行情况,提升了交通的舒适性。

摄影是一种记录方式,更是一种表达体系。摄影记者不仅要把新闻照片拍摄得更加精致,更重要的是赋予照片以思想的深度。

猜你喜欢
新闻照片摄影记者钉子
当钉子邂逅毛线
少了颗钉子
读图时代报纸数码新闻照片档案管理
一架老120照相机
《乡愁的钉子》
郑治国:穿越新中国核弹爆炸中心的摄影记者
相隔40年的中国:变与不变
爆破瞬间
对话王丽莉:中国第一位全权报道“英超”的摄影记者
新闻照片中的以军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