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0-12-08 07:53陈钰凤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16期
关键词:教养特质人格

◎陈钰凤

研究表明,在校大学生中有20%~2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轻度的心理问题会影响日常的学习生活,严重的心理问题更会威胁青年人宝贵的生命。本研究通过探究新时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类别及影响因素,从提高自尊水平、促进人际交往能力,改变家庭教养方式和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提高大学生应对负性事件及心理困扰的能力,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心理问题分析

以往研究表明,新时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为人际交往障碍、强迫症状和焦虑等情绪障碍,具体表现为在乎别人视线、缺乏自信心、爱操心、过于担心未来等。

(二)心理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1.人格特质

四种气质类型认为,人类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黏液质这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人格精力充沛,充满着旺盛的活力和不竭的动力;胆汁质人格容易暴躁、情绪控制能力差,遇事容易激动,较常处于愤怒状态;抑郁质人格悲观、忧郁,处事消极懈怠;黏液质人格反应迟缓,适应性差。

心理类型理论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两大类,内向型人格喜沉静,易羞怯;外向型人格则好活动,喜社交。

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将人的特质分为三大类: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

虽然人格特质理论各不相同,但都能解释人格特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根据四种气质类型理论,多血质人格的大学生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精力旺盛,有创造力,解决负性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能力强,心理健康水平高。而胆汁质人格的学生容易受到愤怒、暴躁等不良情绪的困扰。抑郁质人格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面对困境容易产生轻生的意识。黏液质人格的学生容易对事物产生强迫的行为。根据心理类型理论,内向型人格的学生容易产生羞怯心理,因此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处于被动局面,容易产生人际交往困扰等心理问题;外向型人格的学生喜欢社交生活,适应性强,接受新人新物的能力强,在人际交往中占主动地位。根据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首要特质中处于支配地位,它指挥着个体行为,若学生的首要特质是多愁善感,那么处理事情便会优柔寡断、消极懈怠,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产生心理问题,若个体的首要特质是积极乐观,则擅长处理人际关系,面临负性事件也显得更为乐观。

2.自尊水平

自尊是个人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自尊水平正向预测人际交往能力,并对心理健康有调节作用。自尊心过强的学生往往伴有虚荣心,处理事情冲动、盲目,性格固执,当个人能力可以胜任相关工作时,工作效率高,一旦个人能力不足时,容易陷入自责、钻牛角尖等负面情绪中。自尊过弱的学生犹豫多虑,处事过于谨慎,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过强、过弱的自尊水平都容易使人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

3.人际交往能力

近年来,人际交往障碍已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方面。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帮助个体构建人际情境,对个体应对逆境等负性事件有积极作用。研究表明,人际交往能力可以正向调节心理韧性,即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了个体心理韧性水平,有利于提高心理素质。人际交往是大学生需掌握的最基本技能之一,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有利于开展正常的人际交往,培养个体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反之,则会导致个体封闭自我,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4.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养育子女的家庭日常活动中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和倾向。家庭是个体最先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家庭教养方式对个体人格气质、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起重要作用。家庭教养方式可分为权威型、溺爱型、专制型、忽视型四类,专制型家庭的学生由于受到长期压迫、拒绝和否认,个人意愿无法满足,倾向于通过强迫行为来平衡心理。溺爱型家庭过度保护孩子,对孩子无条件包容,导致学生意志力低,面对负性事件选择逃避,心理素质水平低。忽视型家庭下成长的个体自由散漫,规则意识弱,容易产生抑郁问题。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又指民主权威型,采取此教养方式的家长给予孩子适度的关爱和限制,能以平等的身份跟孩子交流,在此环境下长大的个体,面对挫折不卑不亢,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研究分析

(一)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促进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个体自尊水平

团体心理辅导以团体情境为依托,通过团体内人际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和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 进而调整改善人际关系, 建立适应性的态度与行为方式的自助过程。研究表明,参加了团体心理辅导的个体,情绪体验明显发生变化,由怀疑客体、封闭自我到接纳他人、自信喜悦,前期对团体存有抗拒,后期则大多会欣然接受,喜欢甚至依恋团体。由于自尊水平低的个体更容易产生人际交往障碍,定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自卑、低自尊学生主动表达想法,提高自我评价和自信心,学会人际沟通技巧,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二)改变家庭教养方式,培养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改善个体心理品质

研究表明,家庭教养方式对培养个体稳定的人格存在基础性影响。权威性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的个体,有正常的依恋水平,多采取亲社会行为,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带来压抑、否定的家庭氛围,打击个体自信,导致个体自我评价过低,易于产生抑郁、暴躁等负面情绪。家长要营造民主、温暖的家庭氛围,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信任、鼓励,理解尊重个体发展规律,尊重个性化发展,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别,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三)完善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发挥心理健康中心作用,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利途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传播渠道,是受众面最广、成本最低的心理干预方式。按照教育部规定,全国高校都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课程体系杂乱,教材知识陈旧等因素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带来的成果与预期存在差距。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更新教材知识,作为一名必修课,心理健康课程内容要以应用性为主,如增添生命教育等内容,加深个体对生命涵义的理解,降低个体的轻生意愿。教学过程中注重实操性知识的传授,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体验式教学,学生亲身参与课堂内外的活动,由此来体验和感知事物的变化,心智获得成长。

心理健康中心是排查心理疾病、干预心理危机的重要机构,研究表明,全国大部分高校都设置了校院两级的心理健康中心,但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人员,一些学院的心理健康中心以辅导员管理为主,有些院校甚至连基础的硬件设备都不达标。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中心的建设,选派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参与到一线的心理咨询过程中,并定期进行培训,扩展工作人员的知识面,提高各级别心理健康中心的专业化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咨询活动,除开展传统的个人咨询外,开放网络、电话咨询,运用微信公众号、网络电台、短视频等平台和方式传播健康的心理学知识。心理咨询中心场地应注重隔音效果,不宜建设在宿舍楼、教学楼等学生集中的场地,应选择在单独而舒适的场所。

猜你喜欢
教养特质人格
论宋韵文化的精神特质及生成原因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跟踪导练(三)
好校长应该具备的三大特质——兼谈校长培训的几点思考
教养方程式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