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子“涤除玄鉴”思想美学观点的主要继承与发展

2020-12-08 20:52李苡果
山西青年 2020年9期
关键词:欲念老子庄子

李苡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咸阳 712100

一、“涤除玄鉴”思想的基本含义

《老子》第十章说“涤除玄鉴,能无疪乎”涤除,就是洗除污垢和尘土,也就相当于我们现今时代有个词语叫洗涤,涤就是洗掉,祛除垃圾灰尘的意思,曾国藩给自己的号叫做涤生,也就是洗涤心灵重视人生境界提升获得重生,涤代表着消除偏,洗净心灵的意思。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的探究。其包含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把对道的寻找作为探究的最高目的,《老子》第一章所谓的无欲观其妙就是讲对道的探究。鉴是探究,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的探究。老子所建立的最高理想是“道”,是通过思辨的形式加以扩展,建立一个由宇宙内缩为人生的系统,以道的思想体系来安顿现实的生活。所有探究都要进入对事物的本体和源头的观照而后能够自由的生活。第二层意义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望和主观偏见,保持内心的澄澈,《老子》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就是对该思想这层含义的发挥。按老子所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指的是神秘而悠远的一种虚静状态,一种心灵的妙不可言,心灵深处空澈如镜,洗净各种主观的欲念偏见,还自己澄澈如镜的本心。老子的审美是一种忘我境界,就是意念和气相通,气到哪儿,意念相随,在美的鉴赏中身体产生欢愉平静,老子在后文中说绝圣弃智,就是要通过心灵的净化,把俗世的杂念和心志洗涤透彻,在老子看来,世人即使闭起眼睛,捂住耳朵,彻底断除外境,意识还是被外物拉扯,永无静息,内心无法透彻,于是昏眛不明,只有进一步引导内心的自我洗涤,使不断产生的念头逐渐平息下来,这时内心透亮,这就是“涤除玄鉴,能无疪乎”的境界,我们所追求的就是这一种透亮,这时是有可能去窥探宇宙的真实,可以穿过一切现象而照见本我,表象如同皇帝的新衣,在道面前完全不存在,一丝不挂,是一种穿透本能的力量。

二、“涤除玄鉴”思想的演绎与发展

在我国的纯艺术精神是一种此刻此地的人生态度,也就是艺术的人生,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思想体系,老子“涤除玄鉴”的命题可以看作是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的发端,庄子把老子“涤除玄鉴”命题,发展成为“心斋”“坐忘”的命题,建立了审美心灵的理论。突出强调审美探究和审美创造的主体必须超脱利害欲念,可以看作是审美心灵的真实寻找,而后宗炳与郭熙的澄怀与林泉之心,都是发端于老子而由庄子建立的理论的继续和发挥。并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众多领域。宋代的画论家郭熙强调,为了发现审美的自然,为了创造审美意象,画家必须有一个审美的心灵,这样的审美心灵,也就是郭熙所谓的万虑消沉,胸中宽快,意思悦适。宗炳之后的陆机,刘勰也把老子涤除玄鉴的命题直接引用到文学创作领域。陆机在《文赋》中一开头说“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也就是说进行文学创造,首先要以虚静空明的心境观照万物的本体和生命。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论五藏,澡雪精神”。这是直接引用《庄子.知北游》中的话,强调虚静空无对于文学构思的必要性。在刘勰看来,虚静空无的心灵不仅对实现审美探究是必要的,而且对进行艺术创造也是必要的。

(一)庄子的“心斋”和“坐忘”

庄子的“心斋”和“坐忘”就是要人们从自我心灵彻底排除利害欲念。利害是与人心灵动态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为了排除利害欲念,不仅要“离形”,而且要“去知”,要在心灵之外。庄子认为一个人达到了“心斋”“坐忘”的境界,也就达到了无我的境界,这种境界,能实现对“道”的探究,是“至美至乐”的境界,是完全自由的境界。庄子把这种精神境界称之为游。庄子讲“逍遥游”,讲“乘天地知正,而御六气至辩,以游无穷,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讲游心于物之初”,讲的都是讲这种完全从根本上摆脱利害欲念的精神境界。所谓游,本义是游戏,游戏是没有功利心和目的性的。游戏常可以不受经验所与的范围束缚,而在游戏中体验完全通畅的快感,并不以确切利益为目的,这都合与审美的本质。这种精神境界,作为对审美主体的一种要求,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以审美探究来说,如果不能从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中把握大自然的活力,就不能得到审美的心灵浸润享受。以审美创造来说,如果艺术家不能从得失的欲念中超然于物外,他的心灵就会被束缚,他的创造力就完全被自我设限,他就不能得到创造的自由和创造的快乐。主要是消解由身体而来的欲念,使欲念不给心以奴役,为自己所用的观念来自于欲望,欲望消解了,“用”的观念无处安放,精神便彻底解脱了束缚。同时忘掉分解性,逻辑性的知识活动,虚而待物,纯直觉的探究即是美的探究。

(二)宗炳的“澄怀味象”

南朝宋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的一个重要美学命题。宗炳从主客体两个角度做了说明,从主体角度来说,这里的思想就是从老庄美学沿袭下来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虚静空无透彻的心境,宗炳认为,澄怀是实现审美发现的必要条件,澄怀才能味象,也就是说为了发现美的事物,审美者必须有一个审美心灵,宗炳提出的思想是对老子美学思想的大发散,他把老子的思想发展为一个新的美学命题,对审美关系做了深度的归纳分析和总结,宗炳着眼于自然的象形,他认为世间万物的形象本身能给人以乐趣。老子的命题认为认识的终极目的是在于对道的探究,但是人们怎样才能实现对道的探究,老子并没有理清楚。宗炳则认为就是观道。

(三)刘勰的“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论五藏,澡雪精神”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论五藏,澡雪精神”。认为艺术家进行艺术构思,首先应该有一个虚静空无的心灵状态,为什么要保持空无?因为艺术思维活动的发散需要的身体和心灵方面的所有支持,也就是说需要一种气的支撑,只有保持空无心灵,澡雪精神,才能使人全身的气得到调理,“澡雪精神”有人翻译为集中思考,这个翻译不是很准切,“澡雪精神”不仅有集中思考的意思,而且还有使人的精神状态保持新鲜活力即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这其实就是在养自身的气,气血通畅,才能有活跃的艺术思维。

(四)张彦远的“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

唐代最大的画史家兼画论家,首推张彦远,张彦远提出的“物我两忘,离形去智”的命题,完全以庄子悟道之感,作一个人忘我的浸润时的心灵状态的描写,也是在宗炳的基础上,对发现美的心灵作了更加深入的分析。这些字包含了深刻而广泛的思想。一层含义是说在发现美的时候,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渗透。另一层含义说在观照美的时侯,必然清除,超越本能的杂念,偏见和理智思考。审美观照的这种思想老子,庄子的思想显然是相融合的。

(五)郭熙的“林泉之心”

北宋的画论家郭熙的“身及山川而取之”的命题,强调艺术家要具有发现美的心胸,郭熙认为画家为了发现意境美的自然,必须有一个能够善于发现美的心灵,他称之为“林泉之心”,没有这样的心灵,就不可能实现审美的探究,即便直接面对现实世界万物生灵,也仍然不可能发现意境之美。他说,看山水亦有体,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更高,以骄奢之目临之则价低。他这里说的价高,价低,是指的自然景物的审美价值。有了这种审美价值景物才称其为审美的自然。但是这种审美价值需要一颗审美心胸才可能发现其中美的奥妙。这就是实现审美研究的主要心灵条件。这种审美心灵,不仅对艺术构造是必要条件,而且对艺术的理解也是必要条件。对于艺术家来说,没有审美的心灵,就不能发现世间景物的审美价值,不能发现更高境界的美。

三、老子审美思想的当代价值

从理论上来说,对“涤除玄鉴”思想的深入研究,可以促进中国美学的进一步发展,从实践上来说,把该思想的深入研究用于指导艺术和文学创作,可以促使人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从现实角度来说,老子所提出的美学观念,这对人类生存具有很高的启发。平静空无的内心会让我们拥有空故纳万物的状态,唯有这种心态才能具有深远质朴的气度,也唯有这种心态才能激发创造力。反观当代生活,匆忙繁华的表面,自然难以激发出深沉的思想,匆忙近利的生活,实足以抑制一切创造力,老子通过审美唤醒大家珍惜一己内在生命力的蓄养。就这一个层次来说,对于当代这种浮光掠影的生活表象与心灵状态,老子的呼声未尝不具有深刻的意义。人的存在是处于一种无常的状态,被限制的生命,人是被安放在匮乏,焦虑,无力的状态,而常陷于纠结对立之中。美或艺术可以作为可以从绝望和无力中恢复人的生命力的东西,能满足人的心灵需求,获得一种生存的动力和境界的升华,促进自我完善提升人生境界,从而追求更值得,更珍贵更加精彩的人生,还可以完善自身精神匮乏,完善自身的思维方式和结构。

猜你喜欢
欲念老子庄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欲念森林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道出世界
道出世界
——浅评电影《道士下山》
智者老子
《庄子说》(十五)
随想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