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育”视域下大学生勤工助学模式优化探索

2020-12-08 23:05
时代人物 2020年35期
关键词:资助劳动岗位

牛 磊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省武汉市 43007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社科青年项目“精准资助背景下的民族高校全功能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CSQ19047)阶段成果随着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校园环境、教学资源持续改善,学生的知识素养同往届学生相比明显提升。但同时,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劳动素养呈下降趋势。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形成《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做好了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勤工助学是“造血型”资助,相较于其他资助项目,因其独具的“实践性”,能在解决学生经济需求的同时,满足其发展需求,成为深化资助育人、劳动育人成效的天然途径。依托勤工助学服务平台,坚持服务育人与资助育人相结合,坚持勤工助学与劳动育人相结合,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劳动育人总体方向,遵循学生成长成才基本规律,逐步优化勤工育人模式。

劳动育人的政策和目标与时俱进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创设的起点,劳动是分析人类历史发展的核心范畴。马克思主义将“人类劳动史”视为“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凸显了其在整个理论体系中的关键性地位[1]。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生劳动教育与体力智力发展的密切关系,多次明确强调教育与劳动的密切关系,先后提出“教育与劳动结合的原则是不可移易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2]。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将“劳动教育”纳入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进一步将劳动教育融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目标。

劳动育人对勤工助学提出新任务新要求

劳动育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目标的根本体现,是提振资助育人成效的有效途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了劳动教育总体目标,即使学生牢固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精神,形成良好劳动习惯[3]。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出台《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2018年修订)》(教财〔2018〕12号),其修订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突出价值引领,坚持劳育结合,解决资助育人实际问题。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总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出发,以“完善勤工助学工作机制,切实发挥资助育人功效”为抓手,充分利用好勤工助学这一实践载体,劳育结合,丰富学生的工作实践经验,弘扬热爱劳动、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奋斗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是加大资助力度,坚持劳有所获,增加学生获得感和幸福感。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费水平也水涨船高。原规定的勤工酬劳支付标准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而随着商业行为向校园的渗透,大部分学生选择到校外兼职,虽然能获得较高的收入,但学业压力、诈骗纠纷以及其他隐患也随之而来。针对这一问题,新《办法》扩大了勤工岗位设置范围,更注重学生与岗位之间的专业适配度、学业适配度,并适度提高了勤工助学酬劳标准。

三是扩大育人舞台,坚持协同联动,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办法》提出,高校各相关单位要加大勤工助学工作配合力度,强化基础条件保障,不断优化完善勤工助学管理方式,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科学、规范地设立和使用勤工专项资金。勤工岗位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模式,校内要充分挖掘校内潜力,多提供岗位数量,同时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充分结合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岗位技能需求和学生素质发展需求;校外要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严格审核用人单位的资质和用工需求,以三方协议、劳动合同等形式保障学生合法权益。

高校勤工育人格局优化建议

一是进一步优化勤工育人顶层设计。高校是落实勤工助学工作的责任主体,要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和勤工助学工作,加强校内资源统筹力度,为学生正常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所必须的资金支持、岗位安排、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等方面予以充分保障,提高勤工助学岗位与上岗学生之间的专业结合度、学业适配度,争取在满足学生知识需求、经济需求、成长需求、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做好服务,打造“双赢”局面。

二是进一步加强思想引领。采取线上线下双渠道宣传模式,一方面继续依托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以谈心谈话、班团会等途径,面对面宣传教育;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互联网+思政”的优势,建设好网络思想阵地,广泛宣传、及时发布勤工岗位信息和招聘公告。为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可对部分经济特别困难学生采取个别谈话、特殊照顾等方式,打造勤工助学中的榜样人物、典型事迹。引导学生将“劳育”和“智育”密切结合,加强对专业学习和勤工岗位功能特性的认识,牢记“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勤工精神,以精神激励提升劳动教育成效。

三是进一步筑牢劳动育人平台。大力建设校内外勤工育人平台,一方面,可以以学生自助团队的形式,强化指导老师的正向引领作用,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变学生被动参与为学生主动作为,参与到学校日常管理和学生服务当中。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勤工助学岗位的育人内涵,持续丰富勤工助学岗位的类型、数量和质量,科学、合理设置工作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常态化勤工工作要求中。

四是进一步助力学生自我价值实现。勤工助学是劳动的形式之一,其与其他资助形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学生是否参与体力或智力劳动。通过引入劳动成果奖励激励机制,可以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积极劳动,在不断提升自身知识和能力素养的同时,学以致用,更加高效地完成自身学业和分配工作,不断完善、提升和实现自我价值。

猜你喜欢
资助劳动岗位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热爱劳动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走进“90后”岗位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