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后方法”时代的发展与挑战

2020-12-08 07:27徐曼
魅力中国 2020年39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外语语法

徐曼

(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外语教学法涉及到的论题是具有多样性的,比如从教学的目标和主题上划分可以区分教学论的原则、外语练习的技巧、学生的心理研究,教师的发展研究等。从教学的受众来看,亦可划分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各个语言水平阶段的语言能力,普遍的外语能力或者专门某个领域的相关外语技能等。历史上通常外语的教学方法(methodology)或方式(approach)在某一时期作为教学理论的指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引入的新方法之前与先前的方法常常会有一些背斥性。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外语教学法进入“后时代”已成为共识,从教学原理、教学技术或是教材等方面都处于折衷主义的阶段。“后方法”教学法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新时期外语教学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力图对它的特点,发展,影响因素和挑战进行分析。

一、“后方法”外语教学的特点

“后方法”外语教学的特点要从外语教学的历史角度说起,即组成各个教学法的外语教原则和范式上有一定的固定性和重复性。首先教学法的“固定化”(immobilization)需求源于教育制度本身,随着教育史和研究史在各自的历史发展历程中不断演变,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进行和研究工作的持续,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需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稳定性,这种固定化总是以某一种或某几种教学活动或习题(如语法分主题练习,结构性语法练习,外语口语角色扮演)在教学法中的主导地位为标志。正是由于这种与教学有关的固定化,使方法论一个相对长的时期内得以发展和稳固,同时它们在历史上是可分割的非线性连续体,某些关注点可能会反复出现。

例如,对口语的语用兴趣在13世纪曾在法国古老的“语言风格(language manners)”教学法所占有主导地位,当时学习法语的目的是旅行和商业谈判。这种在当时来看较为先进的教学方式却逐渐被18世纪开始的传统教学法所掩盖,后者一般以语法反思和文学作品为主导。直到上世纪70年代,交际语言教学法又重新提出了重视言语行为(speech acts)的学习方法。

在“后时代”教学法的发展中更要明确区分每种教学法的认知论问题,比如对传统的语法教学法的看法上,不能将语言和其作用方式等同于认识古典语言学本身,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的研究方法也不完全等同于它们在社会学中的概念。教学法所产生的历史连续性和重复性要求用发展的眼光对教学法从历史的角度进行重构,以重新审视其中旧的因素。

国内外的外语教育研究者们基本区分教师,学生,外语这三个主题的相互关系,来定义各种流派教学方法的路径和指南。“后方法”外语教学理论要求不局限于某一种单一的教育学概念,对教师的宏观策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在熟悉和掌握各种历史教学法的基础上,尝试发现和缔造新的教学原理。

二、外语教学法在我国的发展

历史上国外外语教学法的主要流派上,如翻译法、直接法、自觉对比法、听说法、视听法、自觉实践法等在不同时期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传统的语法翻译法直至解放初期在我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前文分析的教学法的线性连续重复性,在不同的时代、地区也会穿插和传承其他教学法的要素。

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20世纪50年代引入我国的直接教学法曾作为“帝国主义教学法”而受到了一定的抵制。直接法教学鼓励大量使用外语以培养学生用外语的思维方式来表达强调对词汇的掌握能力,在教学中多使用归纳法。随后“自觉对比法”曾在我国占据了主要地位,并影响了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编撰。直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现的视听教学法以特定的理论,比其他人文学科取得了更加快速的发展,其特点是受结构——行为主义教学法、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推崇大量词汇和句型练习。20世纪80年代,左右功能法开始用于我国的一些教材中,并影响了当时的外语教学方向。

各个流派并不是简单的历史传承关系,他们有着交叉纵横不断完善的发展趋势。比如,传统翻译法由于适合我国“尊师重教”的教育文化,并没有被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式教学法所完全取代。伴随着如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和哲学等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在研究和实践中又有了新的反思和启发。

三、外语教学法影响因素

(一)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外语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是外语教学法中的基础性命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一般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比如传统的翻译教学法;第二种是以学生为主体,在交际式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中比较常见;第三种是老师和学生共同主导,形成灵活的动态化关系,是折衷法的主要体现之一。“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 等概念的提出,并不是单纯地量化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话语多少。一方面教师提倡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进行话语输入,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保证自己的话语输出质量。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保证学生学习主体的共建过程(coconstruction)。

(二)语言和交际的关系

自社会学家海姆斯提出了交际能力开始,它所要求的包括语法、社会语言、语篇,以及策略等相关能力将外语目标定义为多个层次和维度,其中语法教学和其他几个能力培养的矛盾是教学法的主要分歧点。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矛盾仅限于教学侧重点层面,言语能力与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别并不完全符合语法内容与社会语言能力和策略能力的区别。语言规则的运用和交际模式的习得也是相互渗透的两个外语学习内容。在后时代的多元教学法的探索中,教师要掌握语法规则模型以及使用归纳或演绎方法使学生掌握语言语法知识,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学习目标语的社会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三)母语和外语的关系

母语跟外语关系在外语学习中也被认为是影响外语学习的主要因素之一,学习者母语与外语的差异对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学习过程中也涉及到了母语的正负迁移过程。对目的语的理解过程中以及在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中。唐承贤指出外语学习的影响因素有母语语言因素(包含音位,词汇,词法,句法和语篇等)和非语言因素(包括社会语言因素、手势、文化符号等)。在后时代外语教学方法的探析上,则需要充分考虑到母语与外语之间在认知和学习过程中的的迁移,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母语背景,来制定和实践最适合班级的教学方法。

四、“后方法”时代的外语教学的挑战

(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挑战

媒体和新技术的发展将增加大众接触外语和外国文化的途径,因此产生了对外语学习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多媒体也形成了媒体语言文化,网上也有更多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外语学习中的真实语料库(authentic documents),可为外语教学提供更多的资源保障,为教师教学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对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方法要求增强对教师的技术辅导和培训,以便教师熟练掌握各种多媒体设备和平台的应用。

(二)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挑战

随着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化,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语言能力,也要有更强的学习和思辨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要培养一定的文化能力与创新和合作能力。对外语教学的方法和教师对课程的整体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重新整合教学范式以适应教学目标。

五、结语

无论是受拉丁文影响的传统翻译教学法,还是提高了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交际教学法,或是受心理学影响的建构主义启发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都为新时代的外语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我国的外语教学要立足我国历史、社会、教育等国情,在 “后方法”时代的道路上继续探索,以便为外语教师提供更为丰富和全面的范本。同时,充分尊重双重自主原则,一方面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的地位,给予他们更多的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机会。另一方面教师要发挥宏观教学策略的积极作用,提高自主选择教学方法和范式的意识和能力,把握自己教学上的关键地位,学会探索适合“微背景”(micro-context)即本校或者本班级的具体情况而选择和动态更新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在外语教学的实践和研究上不断探索和前进。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外语语法
跟踪导练(二)4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Washback Studies Used in Practice Teach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参考答案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Discussion about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