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语》诗教功能与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关系

2020-12-09 00:11
山西青年 2020年17期
关键词:学诗诗教立德

李 乐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济源 459000

“一切言教皆摄于《诗》”。自古以来,诗教即是通过教化人心来复性求善,完成人的精神、修养、品格的构建。孔子重视诗教的作用,删《诗》为三百零五篇,作为“六艺”之首,是孔子教学的必修课目。诗教作为成人成材教育的基本内容,在《论语》中有极多的体现。在深入发掘、传承、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学习《论语》的诗教可以给我们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展现美好人性、关注情感、激发志向、观照现实,结合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诗》经过夫子“删”后,共有三百零五篇,居“六艺”之首,是夫子教学必修之课目。《论语》学而篇、为政篇、八佾篇、泰伯篇、阳货篇等都多次言诗,可以看到在孔子的教学体系中,诗教的作用和崇高地位,概括来讲,大概有以下作用:依照今天的学科分类,《诗》有“文学”、“历史”、“政治”、“哲学”等功用,乃至包括一些“通识普及”教育功能。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言而无文,其行不远”,可见《诗》有文学修养之功;《诗》的内容反映的是西周一代的社会生活,了解西周历史,“学诗”必不可少,《诗》可作为历史的教科书;子路篇“授之以政”、“使于四方”,都是政治之事,《诗》有为政的功能;八佾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章、学而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章,以及阳货篇“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章,说的是夫子与弟子间的切磋与交流。可见,《诗》也能引导人们深度探寻事物表象背后的内在规律、启发人们“闻一知二”、打开人们的思维视野,故有哲学的功用,阳货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章,可见,“学诗”也可以增加一个人的“社会通识”、“自然通识”。学诗还是扩充知识的重要手段,能认识许多鸟兽虫鱼,符合儒家要求博学多闻的学习目的。朱熹云:“人伦之道,诗无不备”,深刻的道出了诗的多重功能。

诗教除以上多重功能之外,还是让人性情完善、涵养德性的重要手段。孔子是第一个开启私学的教育家,其教育的内容极其广博,《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又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前者所指,是教育的具体内容,后者所指,是指受教育者的培养目标,具有德性内涵。故孔子的教育,是一种极其重视道德修养的教育。通过诗、礼、乐的熏陶,三举并进,而养成君子人格,对养成君子人格孔子又格外重视诗教。他循循善诱的对他的学生劝导说要“学诗”,认为诗可以感发意志、考见得失,又能让自己保持和而不同的人际关系,懂得尊敬长上,表现哀怨时又不至于发怒,因此,孔子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又云“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文亡隐言。”故“言志”是孔子诗教的总纲,“志之所至,诗亦至焉”,人心的真实情志都通过诗歌表现,无法隐藏或矫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用符合音律、具有音乐美的旋律表现自己的情感。正因如此,诗教所养成的是性情中正而有志向的人,故诗的教育,永远不能缺失。

孔子推行诗教,致力于培养完善的人格与道德,是儒家教化的重点关注领域。如儒家重要经典《大学》、《中庸》,传承扩充孔子的儒家思想,多次引《诗》以类比引申修身致德的重要,如《大学》有“邦畿千里,惟民所止。”“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等。《中庸》有“鸢飞戾天;鱼跃於渊。”“伐柯伐柯,其则不远。”等。又如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答道:“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受到启发:“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对子贡的思考加以赞叹:“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儒家对君子的要求当像修治玉石、切磋骨角一样修炼自己的德行,永求进步,达到“止于至善”的道德境界。“泰伯”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说的也是君子成德成人的功夫和次第。与“阳货”篇“小子,何莫学夫诗?”章,“子路”篇“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章,“八佾”篇“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章,“学而”篇“‘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章,以及“泰伯”篇“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我知免夫,小子!’”章,可知,“诗”不止于“兴志”,亦可“立志”、“成志”。“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者,可作功夫讲,“兴立成”,有次第,循序渐进,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志于学”,“三十而立”,及至“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即“兴立成”的功夫次第;“诗礼乐”单独来看,均有“兴立成”的功夫蕴含其内,也就是说,每个单元都能独立充当“成道”的法门。“思无邪”,礼乐本于仁,传统文化有非常明确的核心价值,同时又有丰富多样的践行手段和载体,诗歌既然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载体,理应作为践行和教化的重要手段。

今天我们虽然有细密而科学的学科划分,但是,“一以贯之”的内在精髓——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却得不到很好的整合,曾经承担着提升道德修养、构建伦理框架、培养价值追求的重要的诗歌教育,却渐渐边缘化。随着“文化自信”的逐渐觉醒,在“立德树人”的宏伟目标下,确实需要认真思考,如何恢复诗教,如何从传统的诗教中获得经验,去补回快速现代化过程中许多遗落的却至关重要的优秀文化品质。可见如何使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发扬光大其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整合功能”,如何发挥诗教的功能是一大课题。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到唐诗到现代白话诗,诗歌无不寄托着中国人的情怀,表达着中国人的志向、价值和审美。诗歌具有的提升品格、唤醒心性、点化人格的作用,历来成为人文教化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立德树人”明确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可见,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当代教育的紧要任务。“立德树人”意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王国维于1906年发表了《论教育之宗旨》一文,将“德、智、体、美”四育并举,四育并举也即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学习上,而应该更加关注人格的培养、价值的培养、人的塑造和提升。因此学习能培养君子品格的、能兴观群怨的诗歌,回归到传统诗教,恢复诗歌的教化功能,建立现代社会的诗教,尤为必要。探索出一整套通过学诗,写诗来进行教育和训练的卓有成效的方法,回到诗教教化体系,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尤为急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关注到诗教的作用,致力于诗教的开展,兴盛传统文化,丰富教育的内容,实在是可喜的事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这就是要求在各环节、各教育领域实现立德树人目标。通过诗歌的教育,兴发志向,在现实的人生中脚踏实地,确立笃志笃行的人生价值观,完善人格,确实是教育的根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也不断强调:“改进美育教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教育也是诗歌教育的一部分,近年来,从中央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推出了一系列加强以中华诗词、书法、美术、戏曲、音乐等传统文化教育为重心的新举措。各级各类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得以恢复和加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也越来越成为深入人心,诗教文化普遍进入校园成为必然趋势。

我国历来有“文以载道”的传统,蔡元培在《教育大辞书》中也说:“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适当之行为,即以德育为中心是也。”作为诗教文化资源之诗词,在秉承抒性情、言志向、传真意的传统中,产生了大量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得好的优秀作品,都能作为德育的好教材。子曰“温故知新”,面对现实情况,我们也许当有“知新如故”的文化自信。“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当从“教育的整合”、“文化的整合”、“文明的整合”、“人的整合”、“社会的整合”等处着眼立意。“整合”的精髓在“一贯”,“一贯”的目标在“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促成“完美人格”的养成。子曰“吾欲仁斯仁至矣”,诗可以兴观群怨,可以激发人的志趣,感动人的情怀,又能引导人们关注实践,走向社会,参与现实生活。仅就教育本身来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注重广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诗歌内容丰富,涵义隽永,传承传统文化,成就国之栋梁,不妨以回复“诗教”始。

猜你喜欢
学诗诗教立德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一山一水皆诗情——重庆市江津区蔡家真开展诗教工作纪实
崇德镇“蒲公英农民诗社”诗教工作纪实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杨叔子当代诗教理论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全国诗教工作会议在江苏镇江隆重召开
学诗偶感
学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