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人物画创作从抄照片到速写本

2020-12-09 13:05
国画家 2020年3期
关键词:速写中国画画家

当今数字化、图片化、信息化的新时代潮流对每一个群体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全国各类美术大展的创作中,许多画家都会习惯性地过度参照或完全抄用照片去完成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且该类的作品占比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一种风潮。去年落幕的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在展出期间将这一热议推到了艺术圈和舆论界的风口浪尖。以最为社会所关注的中国画展区为例,当我们走入山东美术馆的第十三届美展中国画展区,扑面而来的直观印象就是抄用照片。展览作品虽然形式丰富多样,却大多采用了清一色的大尺度、精制作,在欣赏的同时更惊叹于画家们的良苦用心和精湛的技能,让我也感受到了几分拘谨,总觉得缺少些许亢奋和冲动。见微知著,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这个小小的缩影折射出当今画坛的一个现象:创作中大肆地抄用照片。这一潮流对于一部分人,尤其就那些初露头角的年轻画家长远发展来讲,只是一种小聪明,而非大智慧。大智若愚,大音希声,当全国的画家都选择了抄用照片,并用谁抄得好、抄得“真”、抄得巧来衡量作品水平的时候,如果你能撇开这份潮流,老老实实地拾起速写本,带一支笔上路,感受生活的本真,潜心在自己的庙宇里和中外大师对话,拥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吾心向往之”的虚心求教,或许会拥有自己的世外桃源和广阔天地。

笔者现就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和思考积累,想先从中国画人物创作中最重要的造型结构和语言结构两个方面去详细解读、对照创作中抄用图片在美术创作上所显露出来的问题和无奈。

先从造型结构上来看。从事美术创作首先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造型关,如何解决?不二的法则就是从素描写生开始。素描写生是一个画家去表达自己艺术语言的一种最基本方式,它与创作紧密相关,通过写生来逐步提高和培养自己的造型能力和造型感觉,写生的目的不是去简单抄摹一个表现对象,是在感觉中提炼、汲取重要的信息,看到对象给你什么启发,你还要把自己的心性注入进来。在我国,对素描写生的概念和认识一直被肤浅化、平庸化,很多画家对其认识仅停留在它仅是美术高考和在大学基础部所要完成的阶段性任务的意识上,认为那是小儿科。由于认识上的偏颇和现实社会的浮躁,很多画家往往会眼高手低,手上能力不足,艺术感觉迟钝,从美术科班创作开始就只学会了抄用照片,仅有对着图片资料去描摹人物形象的能力和超强的电脑拼图功夫。较之于老一辈画家,在创作能力上现在的很多“大家”是无法比较的。

在中国画所有科目中,人物画一科难度最大,要想画出一张有个人艺术风格和特色的好作品更是难上加难,而画家具备足够灵敏的艺术感觉和较强的造型能力是创作优秀作品的先决条件。就造型能力而言,这种能力我们不应该在浅层次上去认识和解决,应当努力通过不断的实践去探求属于自己的造型感觉和造型意识。写生之初,要取像不惑,不要在人物对象的表面上去纠结、死磕,画写生,我要画什么样的形?首先这个形不应该只是客观再现,不是在描摹对象状态下一种浅显的造型概念,应当是有一种造型意识、一种造型感觉。造型感觉因人而异,它跟你的气质、心态、生活、阅历等的积累及你对表现人物对象的理解、所选取的角度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深层次的中国画人物造型在写生阶段应该有针对性,针对的不光是客观,更重要的是你内心的感受,只有摆脱对象表面的真实,才能取得表现的真实。强化持之以恒去写生这一习惯,是提高绘画技术的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当然对于创作中抄用照片我们要一分为二去看待,笔者不反对参照、抄用照片,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就是图像包裹的时代,你无法摆脱这一思想羁绊,也已成为根深蒂固的习惯。现今在中国画创作尤其是一些主题性绘画创作中,硕大的画幅尺寸、众多的人物组合和宏大的场面把控,单去靠几根线和用传统的人物十八描去勾勒人物形象,显然已无法驾驭,也挺不住,若不参照、抄用照片去深入刻画,画面容易空洞,人物造型极易雷同和概念,那么了解如何合理正确使用照片资料,并更好地为自己创作服务就显得非常重要。先来了解抄用照片与写生的区别:抄照片去描摹出来的形象只是勾勒出了人物对象某个视角、某个时间瞬点所定格的机械和标本式的真实。而素描写生(尤其画速写)由于时间大都很短,你必须注重第一感觉,更多是依靠你去目识心记。抄照片往往会使人容易有惰性,照片在手,你会有充裕的时间磨磨唧唧地去画,画着画着你就没了感觉,最终会落入被动描摹状态,被照片牵着鼻子走,用照片抠出来的形象猛一看很唬人,在虚实处理上可能也比较到位,但在形象内在认识上势必达不到一定高度。使用抄用照片你首先要学会怎么去转换照片,能成功使用和转换照片,需要建立在你有较高的造型能力、造型感觉和造型意识基础之上,否则你还是玩不转。在转换照片的过程中,你要使出你的全身解数,绘画的目的不是仅仅停留在自然形态外表的描摹,它需要你深深透入对象肌肤,注入、拓展图片资料上的人物造型,在造型结构、语言结构上再创造、再转换,在此过程中你就是“世界的造物主”,把自己的感情和理想化带进去,这样出来的二次造型才不会被图片所牵扯,才是艺术造型。你若有这样的能力和意识,那才表明你已进入中国人物画造型的艺术层面,否则单从造型上讲你还远没有入门。

过分依赖抄用照片,其作品中的人物造型易显露较多问题,如画面极易犯又细又俗又腻之毛病,人物形象上容易出现雷同,看起来像一个模特儿,常出现头大、手大、身体小和胳膊短等结构比例不协调,这是由于照相机拍摄时镜头的视角所造成的,它与真实的模特儿站在你面前去写生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照片能记录下那些瞬间变化的人物给画家带来方便,但它很难记录下当时现场的细微感受和情绪。再如,我们都有画人体的经历,尤其是画男人体,如果你很理性地遵循人体结构比例精准地去描摹他,你可能永远也画不出来,你只有将男人体的肩和手略作夸张,画面人体造型才好看。绘画上感情永远是第一位的(当然再加上能力),你若只禁锢在人体表象,你有时连对象所呈现的朴素感都没有,造型要在朴素里面加点夸张。活生生的人体搁在那儿你写生尚且如此被动,更何况去抄摹人体照片,其结果亦是可以想象的。回望在图像尚不发达的过去,画家创作必须依靠自己去深入生活,通过大量画写生来搜集素材,我想只要画家动心动肺地去感受生活、去创作,那么他创作出来的人物形象和作品必先能感动他自己,也必定会感动大众。

再从语言结构上来看。中国画的语言结构亦是笔墨结构,中国画人物造型有三个层面结构,即造型结构、语言结构、形式结构,它们是三位一体的,在创作全过程中这三个结构应该是畅通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造型方法和造型感觉,要去找到属于你的造型方法,这种造型方法是什么?是要和你的下一步的笔墨语言状态相对应的方法。创作之初,起了素描稿勾了线之后就应该知道下一步画怎么继续画,怎么落墨,切不可在费了好大劲才完成的素描稿上你一动笔一上墨就和原来的初稿形成了两块皮。

中国画是一门极为独特的艺术,它和西方绘画的理念非常不一样,我们不要错误地认为,你能拿毛笔在宣纸上肆意勾勒就懂得中国画。就中国画笔墨而言,它是中国画最具代表性的表象符号,执笔之初我们要知道画中国画为什么要用毛笔。一开始,我们都习惯和不自觉地把它当铅笔和钢笔来使用,画面只会用一种线从头勾到尾,笔墨上毫无变化,毫无心性显现,用毛笔就是要充分去体现它独有的丰富多变的线条特点,毛笔不是单单用来勾勒形体轮廓的,否则用毛笔画画的意义何在?中国画是以笔喻乾,以墨为坤,墨借笔而“动”,笔助墨而“润”。西方绘画讲究那种黑、白、灰、高光,你画准确了,表明你已获得了这方面的技术;而中国画不是,中国画非常讲究颠倒黑白,因为主观意象是非常重要的,我画画,画面的控制权完全在我手上,比如画面这一块需要一块黑,但实际人物形象上可能这一块固有色是白的,没关系,画成黑的,因为画面需要,我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我只是借助了对象来表达我的意念,我怎么画,怎么处理画面笔墨,不能抄对象,抄对象就只能跟着对象走,画面的语言都是凭感觉来的,许多点线面的长短、疏密安排等,这些在客观中你是看不到的,你在一个人身上更看不到干湿浓淡。画看得到的东西容易,难就难在画出看不到的东西,中国画它没有定数,所以说画好中国画难,因为它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很多东西是带着另外一种审美理念,要靠心,你领悟深了,就能画到那个境,你领悟不到那么深,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时不睡觉下功夫也达不到,故要去慢慢体会什么是中国画语言,它绝对不是技术,当然它又包含了技术,中国画要找到你的一种语言结构,就显得非常重要。诸如音乐,它实际上就是一种结构,几个音符因组合方式不同,它的韵律就不一样,所有的音乐就是那么几个音符搬来弄去,所以我觉得作为中国画的语言——笔墨,就那么几种用墨方式和方法,实际变幻高深的还在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又能呈现笔墨形式与内容及画家的心性相契合。还是那几笔,有人一画就是当代语言,这点非常值得去体会和实践。

在笔墨语言塑造阶段,创作上过度依赖抄照片会逐渐削弱你对笔墨语言的敏感意识,在画面黑白灰及虚实关系处理上往往主动性不够,缺乏思考和理解。通过对语言结构的阐述和对比,我们很容易看出,创作中过度依靠、抄用照片在笔墨上你会容易被图片对象轮廓、固有色面等牵着走,下笔不果断,极易出现线软、形软,不会用笔,喜欢去描,画画不要做,要写出来(西方叫表现),绘画上的很多东西是发自内心的,你一描,“想得多了”,就会制作的成分太多,笔下少乾坤,毫无画味,更无趣味。再者,从中国画人物创作总体水准来看,创作上抄用照片除了很多画家急功近利的心态外,也正表明今天中国画人物创作(尤其写意人物画)的画家整体水平是在滑坡。

因为绘画讲感觉,重手艺,重好手艺。如何提高创作能力和造型感觉?我认为其他都是空话,不忘初心,要让久违的写生本回归到自己的手上,在不断学习创作中找短板,找差距,缺什么我去补什么,把手头上的功夫跟上,让自己敏锐的感觉逐步唤醒起来,但凡优秀的画家都勤于画速写,亦都是写生高手。回望20世纪30到50年代出生并成长起来的这一批当代著名画家,回溯他们的创作经历,我们会发现这一代人非常了不起,无一例外都是靠拼命画速写起家,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画了无数张速写,时至今日依旧不停地在画着,他们的创作过程明显区别于现在很多画家的创作。现在太制作,太照片化,相比他们,我们才觉得动手太少,很多人也没有把速写(写生)当作是一种常态,更没有把自己的创作冲动常态化。画画这东西,一是体力活,二是要动脑子,三是需多学习,没有任何捷径可言,但凡想自己艺术创作之路走得远,走得宽,你就得放下手上的相机,多去养成随手画速写的习惯,写生过程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练手练心的过程,要想办法使自己的心能够灵敏起来,让自己的手能够跟得上脑和心。一个画家,尤其是一个画中国画人物的画家,不要在造型能力上稀里糊涂,否则你不会有深度和质量,你就根本画不好。只有不断地坚持去提高训练自己的感知能力,这种感知实际就是画家一种智慧状态,非常的清醒,非常的理性,但又非常独有的觉悟状态,是别人不是那么感觉,但我偏偏那么感觉,这种能力也就是你最终艺术才能的一部分。平时画速写可以在自己的感觉上放开去画,也可以“不择手段”和套路,这种没有限制和框框条条束缚的速写,反而使你少了很多技巧上的炫耀和流于习惯的“陋习”,它直指你内心的感受,你会无意间产生更多生涩、陌生的语言,不要怕,只要你感觉过瘾舒服就行。写生不求完整,不求面面俱到,不求娴熟,有时哪怕画一个手指头,勾勒一个树丫或一些似是而非的组合形态,形式构成等等都可以。此当求有空灵处,空则灵气来。

其实作为一个画家来说,创作的冲动应该是每时每刻的,它不是有展览、有任务了才去急着创作,它应该是你自己的爱好,自己的一种习惯常态。我们身边总就有那么一批画家平时创作基本上就是按照展览主题要求选几张照片,遵循构成美学法则去电脑上拼凑,接着按“效果图”画,很少去反问、回顾一下我在创作预备期我感受到了哪些东西,我感受到了这些东西的时候我又是迫切地想把它呈现出来,这个冲动对于画家来讲非常非常重要,而这样的冲动感受需要你在有感觉的时候随时勾记下来,因为它是你灵光与智慧的闪现痕迹,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种记录哪怕是几根线、几个简略的圈点,这种习惯有保持你艺术感觉常新的妙用。我很喜欢看一些画家随手勾勒的“手稿”,它有时并不一定服务于画家后期创作,但你能窥见一个画家在平常心态下较为个性、隐秘、随心甚至漫无目的的心理状态,对研究这个画家的艺术发展过程无疑是开了另一扇窗。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我只是想给大家提个醒,我们对待绘画要有自己的认识,不能忘记了艺术表现的本能是对“个性”的不同特色的追求,与标本式的“共性”的物象有着天壤之别,因此,我们要去努力创造带有个人感情的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气质、伤痛等一系列感觉,它是抄用照片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同时也不是要大家去拼命机械地画速写,画画的人要善于调整方向,认清自我,在你自己觉得造型能力和艺术感觉还不够强或需要不断调整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让速写本回归到手上。

猜你喜欢
速写中国画画家
中国画
《青年速写·归》
钢笔速写
中国画的终结
《远方》中国画
酷炫小画家
“蹲连”速写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张自启速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