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辽金审计制度的趋同看“正朔”的软实力影响

2020-12-09 05:27王红兰张其镇
审计与理财 2020年6期
关键词:软实力

王红兰 张其镇

【摘 要】宋朝结束了五代乱世,但并没有统一全国,北方的辽国和后来的金国与宋朝同时存在,并在军事实力上甚至超过宋朝。然而在软实力方面却远远不及宋朝这个“华夏正统”,正朔地位为宋朝在政治和文化层面带来了巨大的优势。辽、金政权长期竭力向宋朝学习,模仿宋朝制度,从三者审计制度的趋同即可管窥一斑。辽金即便有军事优势,依然仰视宋朝,并模仿了宋朝的审计制度,而宋朝依然有着中原王朝长期积累的文化自信。审计制度发展到宋朝末年本已由盛转衰,随着宋朝国力的持续衰弱,软实力也被逐渐消耗,北方政权的仰视逐渐减少,最后迎来“蒙古旋风”,所谓的正朔彻底被消灭,宋朝的制度也不再有吸引力,元朝的审计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关键词】宋辽金;宋朝审计制度;软实力

宋朝在立国之初就没有统一北方消灭辽国。在享受了一百多年的和平之后又被迅速崛起的金国赶到了南方,丢掉了中原。在南方苟延残喘了一百多年后,被新崛起的蒙古帝国绞杀,成为第一个被外族彻底武力征服的中原王朝,中国的文明出现了断层和大倒退,之后的元明清三朝,与之前的文化已经大不相同,从审计制度的变化也就可见一斑。

在宋朝时期,虽然武力不昌,但文化繁荣,商业发达,技术先进,再加上王朝“正朔”带来的政治合法性和舆论优势,宋朝具有强大的软实力。在当时的东亚地区,宋朝就是中心,就是舆论场,就是规则制定者,这似乎与其可耻的连续战败和送岁币的形象不符。但武力不等同于软实力。宋朝的武力差是军事制度造成的,使其国力没有有效转化为军事能力。但在古代,软实力体现了外围政权对正朔的“自我矮化”。宋朝代表着当时的主流价值,外围政权在文化和政治上非常向往宋朝体制,而国家的审计制度是众多政治体制安排中的一个方面。从宋辽金审计制度的趋同中,可以发现北方政权对宋朝华夏正统的崇敬与仰慕,宋朝的审计制度自然也代表着当时东亚被认为是最先进的审计制度。

一、宋朝的审计制度演变

宋朝承接隋唐五代,政治经济持续发展,前后三百余年出现了诸多变化,其中,这一时期审计制度的变化就非常频繁。皇帝大臣们经常改革,在恢复“旧制”和“创新发展”中徘徊,宋初和北宋末期的审计制度大不相同,南宋的审计制度也有新的发展。

1.北宋初期的宋承唐制。

宋朝名义上保留了唐朝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制,但实际上改为二府三司制,即东、西二府(政事堂和枢密院)和五代遗留的户部、度支、盐铁三司。皇权大为增强,财政大权由三司共同掌控,独立于尚书省之外,三省制名存实亡,成为闲散机构。新设机构审刑院替代刑部之职,然而并没有履行唐朝的比部审计职责,三司也互相牵制,内部出现了一系列审计机构,用来替换唐朝比部的审计职能,主要有三部勾院、三部都磨勘司、勾凿司、马步军专勾司。由此,财审大权均落于三司,并实行财审合一。

2.北宋中期的频繁变动。

从宋太宗时期开始,审计制度变动较多。最早设有都凭由司或审计院等独立机构监督财政,后审计院被取消,直到宋神宗元丰改制前,三部勾院和都磨勘司履行审计职能。三部勾院隶属于三司,即审计部门隶属于财政部门,且财审合一。三部勾院是朝廷的高级审计机构,全国账籍均由其勾检。而三部勾院时而拆分,时而合并,极为复杂。分散的时候,三部各有勾院,即盐铁、度支、户部勾院,可以被称作“三部的勾院”;合并的时候,就是三司勾院,作为三司的一个整体审计机构。都磨勘司是朝廷最高复审机构,权力类似唐朝时期的比部。

曾经的比部那时被作为外部审计机构,这是宋朝精细化审计分工的一大体现,已有内外部审计机构之分,但比部却由没有担任职务的官员出任,无法发挥应有的审计监督作用,徒有虚名。

勾凿司是三司的公务审计机构,负责三司的办公审计,类似于行政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可见宋朝官制之明细,或者说冗杂。马步军专勾司是专门的军事审计机构,负责审计军事物资和军饷。

宋神宗熙宁年间为了应对审计机构纷繁缭乱、人浮于事、运转不灵、耗费巨大等弊端,新建账司、 会计司,意图整顿吏治,横扫积弊,重新提高审计机构的效率,终究无能为力。

3.元丰改制后的审计制度。

早在熙宁年间,三司的部分权力已经被转移到了新“六部”之中。元丰改制后,恢复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取消三司,比部重新掌管审计大权并归属刑部,财审分离,比部代替了都磨勘司,成为朝廷的最高审计复核机构。同时户部的权责范围大大增加,包括履行会计核算职責,其中有一些部门拥有一定的审计职权,算是三司审计的遗留。仅仅几年后,到司马光当政之时,比部又归于户部统辖,财审再次合一。到了宋徽宗时,为了给已陷入困境的比部审计“打补丁”,先后成立都拘辖司、催辖司这两个新的审计机关,着重强化对各部财务情况和税收、府库的审计。

4.南宋的审计制度。

南宋蜗居东南,能够征税的国土面积大为缩减,军事压力巨大,朝廷开始合并精简机构,兼职渐多。比部就属于被精简的对象,要么是比部主官兼任他职,要么其他官员到比部兼任,导致外部审计的成效急剧降低。与多数部门不同,户部的实力却得到了加强,真正的审计工作又逐渐归于户部麾下的磨勘司和太府寺下属的审计司等内部审计机构负责,户部内的其他一些专门审计机构增减变动比较频繁,户部还曾一度兼领太府寺。太府寺带有宫廷内府的性质,除了作为行政机构之外还掌管宫廷用度,所以也需要对钱粮事宜进行审计,审计司衍生自北宋的马步军专勾司。到此,审计一词正式出现。

二、辽、金的审计制度对宋朝的模仿

辽、金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起的政权,金朝甚至完全占领了中原地区,风俗一开始与汉地相异,官制也不相同,在中原文明的辐射之下渐渐汉化,审计制度也随之改变,变得与宋朝相近。

1.辽代的审计制度。

辽是契丹族建立起的政权,契丹族的活动早在北齐时就有记载,但一直蛰伏到唐末乱世才抓住机会建国。建国之初,官制朴实,事简职专,官僚架构较为原始,还保留着浓厚的部落制传统,自然也没有专职的审计官员。

辽国广阔疆域内的众多民族皆有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制度。到辽太宗时,南取燕云十六州,最主要的官制是南北面官系统。北面为尊,北面官管理契丹事务,后来也管理越来越多的其他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管理汉地事务和渤海旧地事务,也模仿唐宋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只是在南北院的名称不同,权力也不如唐朝三省六部那么大。更与宋朝相似,可以看出对宋朝制度的模仿,审计制度也类似宋朝,主要由财务部门兼任,如三部勾院,五京皆有该设置,且财审合一。辽代的五京就是五座最重要的城市,是地区政治中心,而不是首都,真正的政治中心是皇帝身处的“行在”,契丹语称“捺钵”,中央官员追随皇帝流转于各处行在,春夏秋冬的所在位置不一样,具有游牧民族特色,中央官僚机构也不得不经常移动办公。及至辽圣宗时,四时捺钵的地点才固定下来,形成“定居”制度,向中原政权看齐。

早在辽世宗时,就设契丹枢密使,以统领契丹军队,最终形成南北枢密院。南北枢密院是最高权力机关,这也与宋朝的制度类似。辽世宗建“政事省”,名称也与宋的两院类似,主管汉人事务。辽兴宗时,又改政事省为中书省。当然,汉地最高权力归南枢密院,中书省只管一般行政。

辽与宋的高度集权不同,分封自治的色彩比较浓厚,虽然后期也向宋朝学习,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除了较为成熟的汉地以外还处于奴隶制甚至部落制阶段。契丹皇族有独立的斡鲁朵(即帐幕),其中有独立的军队、民户、奴隶,占有一定面积的土地,构成独立的经济核算单位,财产和奴隶均为皇帝私有。其他领主、贵族、皇亲国戚也都有自己的“经济单位”,独立性很强,各自的经济活动也不复杂,不需要固定岗位的审计人员,财务部门兼任的审计工作只发生在大城市和汉地。

2.金朝的审计制度。

金朝由东北的森林渔猎部落女真人所建立,政权建立之初还处于部落制和奴隶制的阶段,与辽国建国之初类似,甚至比游牧的契丹人更加原始,官制推行勃极烈制,皇帝、宰相、左右相各得其位。金的部落军事组织猛安谋克是典型的部落兵制,战时为兵,闲时生产,民兵合一,经常进行征战抢掠。在这种环境中审计工作非常简单,不需要专职的审计人员,只要物资能分配清楚即可。

金朝建立中原政权以后先是模仿唐宋建立三省六部制,后发展为一省制,即只保留尚书省而废除中书、门下两省。下设六部,与辽国有些类似。金章宗时,户部从尚书省独立出来,改为三司,模仿宋朝,负责全国财政事宜,是最高财政经济管理机构,其中也包括审计职能,类似宋朝,财审合一。中央设御史台,作为最高监察机构,另有登闻检院、登闻鼓院从御史台独立出来,负责检视官员和监督御史台,也承担了部分审计职能,其他方面与宋相同,如尚书省、枢密院成了文武方面的最高权力机构。

3.辽、金之后的审计制度。

蒙古帝国灭西辽、金、南宋,彻底征服华夏,废三省,由中书省统揽天下事务,不再有枢密院,与宋辽金都不同。审计职能交由户部和御史台行使,仍然是财审合一,辅以御史台审计,另在中书省下设立照磨勘负责审计钱粮出纳。借鉴宋朝,御史台在地方的分支机构行御史台在行使监察权时会对本地顺带进行审计,后逐渐演变为御史台刷卷审计为主,派出机构的设置更类似辽国,游牧民族特色明显。

明朝建立之初,审计制度一度恢复李唐旧制,后刑部被拆分,审计权分散,审计再不复唐宋时的水平。制度也完全不一样了,清承明制,审计体制制度更是与宋朝大不相同,相关法律的执行变得更加随意,有律还有例,引例破法,法律的权威性大大下降,导致审计工作无法高效开展。

三、评价

宋朝对同时代的辽、金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辽、金虽然对宋朝取得过军事上的胜利,但宋朝的正朔优势吸引了辽、金对宋朝制度的学习,并“看齐”宋朝,这在三者审计制度的相似性中可管窥一斑。

1.正朔显现的软实力优势。

宋朝是中国古代审计的发展高峰,宋朝的审计方法在当时非常先进,但宋朝的审计制度并不是最合理的。宋朝审计主要依靠三司这类财务部门,既要进行经济核算又要进行审计,利益存在冲突,独立性相对于隋唐的比部审计来说大为降低,这是宋朝的一大退步。

辽国的建立距唐朝灭亡并不遥远,宋朝明明没有唐朝的审计制度合理,其软实力也远不如盛唐,军事实力就差得更远,无法征服少数民族政权,但还是吸引这个北方政权积极学习模仿各种制度,逐渐抛弃唐朝旧制。况且辽国本身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农耕、冶金、手工业、游牧、渔猎等经济生产活动都大为发展,其实力放眼当时世界也算是一流,西辽的建立就是一个例子,即便是辽国的残余势力依然可以称霸中亚。北宋占有中原、巴蜀和江南富庶之地却无法收复燕云和河西走廊,冗官现象非常严重,部门肘制也多,行政效率低下(含审计效率)。辽国依然乐此不倦地学习,逐渐丢弃了曾经的简朴传统,建立起类似于宋朝三司审计的财税审计体系。但这种设置只能在大城市发挥些许作用,对于北院来说只能是增加负担。金国在灭亡北宋之后也学习了北宋财审合一的审计制度。宋朝与辽国和金国相比,最大的优势是其有一块“金字招牌”,那就是华夏正朔,这本身就代表着正当性、权威性和合法性。这种观念几千年来影响着华夏大地上的每一个民族,也是中原政权数千年积累的权威的直接表现。如果没有取得正朔,政权本身就“低人一等”,必须要向正朔看齐或者成为正朔。曾经的正朔是怎么做的,如果新政权,尤其是外来政权想要成为正朔,就应当怎么做。由此可见,正朔带来的软实力之强。所以辽、金的审计制度与宋朝有很大的相似性。

2.正朔软实力的消耗。

正朔需要有威严,而国际社会是丛林法则,畏威而不怀德,宋朝武力太弱,正朔的权威逐渐被削弱,被中原政权多年压制的北方游牧民族渐渐越来越自信,也越来越轻视中原王朝,宋朝自然越来越难以具备吸引力。

辽国建国之后一开始是学习唐朝制度,后来大规模学习宋朝制度,其中就包括比唐朝更加落后的三司审计,并且在宋朝的基础上发展为一省制。辽的分治理念比宋朝的集权制更加宽松,官制也比宋朝精简,实际上更加可取,慢慢地已经有了自身的特点,而不是完全看齐宋朝这个“正朔”。金朝全面占据中原,自诩中原正统,尊奉孔子,把宋朝赶到南方,在学习宋朝制度的同时也借鉴辽国制度,由财务部门和监察机构共同履行审计职责,但以三司为主,三省就剩一省,即中书省,也类似宋朝政事院。

元朝也独尊中书省,而且没有枢密院这一军事机构。审计制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与宋朝不相同的是,以监察部门审计为主。蒙古帝国见多识广,打败亚欧大陆诸多文明,宋朝只是其中之一,元朝根本就不仰视宋朝,华夏王朝的“天命”光环黯然失色,正朔带来的软实力被彻底消耗。后世的明清既沒有学习宋元的审计制度,也没有学隋唐的审计制度,中央集权空前加强,权力随意践踏各种法律,宋的制度再无吸引力,中国古代审计的发展逐渐走向末路,越来越落后。

参考文献

[1]方健.宋代审计机构肇始新探[J].社会科学,1991,(11).

[2]张达聪.宋代的审计[J].财会月刊,1994,(3).

[3]方宝璋.试评宋代审计[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7,(3).

[4]肖建新,谭书龙.朱熹审计监察的思想和实践[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1).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

猜你喜欢
软实力
英美大学青睐学生哪些“软实力”
澳大利亚人借中国“软实力”做生意
学者:美用“软实力”支配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