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人效应:寻心理妙招 促有效沟通

2020-12-09 05:43黄茜茜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0年11期
关键词:有效沟通境界共同体

黄茜茜

[摘 要] 如果说有效的师生沟通是一门艺术,那么“自己人效应”就是这门艺术的核心。心理学认为,当两个人利益一致,立场相同时,会被视作一体,彼此相互信赖,也就是“自己人效应”。本文从现如今的教育教学中剖析沟通出现的“瓶颈”,从“自己人效应”中寻找解决的突破点,并从中理解“自己人效应”的三重境界、三重境界的理论支撑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与老师沟通得平和而有效。

[关键词] 自己人效应;有效沟通;境界;共同体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双方关系良好,对方把你归于同一类型的人,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立场,便促成了有效沟通,而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作“自己人效应”。教师与学生成为“自己人”,既能从根本上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目的,又能达成师生之间的心灵契合,实现学生的快乐成长。本文探寻“自己人效应”与有效沟通之间的境界,旨在推动教师工作效能的进一步提升。

一、归因,破解传统沟通的“瓶颈”

“这都是为了你好!”一句真心实意的话道出了多少教师的无奈,但这句听着毫无问题的语句却毫无用处。沟通是为实现共同目标,大家彼此交流想法,使想法一致或促成谅解的过程。在这句话中,教师更多关注自己的想法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心情感的体验,学生在听到这句话时,行为无刺激,情感无共鸣,观点不一致导致了接收失败。在新兴事物不断更替的网络时代环境下,成长中的学生其变化的心理特点都会给沟通带来一定的影响,其弊端显而易见:

一是沟通地位不平等。师生的沟通受权威思想的影响,存在教师说学生听的现象,教师在师生交流中占主导地位,此类沟通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感受不到被尊重,结果会背道而驰,甚至引发学生抵触情绪。

二是沟通形式单一。师生双方有效的沟通离不开沟通方式和途径的多样。师生沟通的常见地点是课堂、办公室与家。这三个地点会给学生熟悉的感觉,缺乏激情,同时也会带来一些紧张感。有研究表明:非言语行为,如面部表情、动作、声音等,在双方的交流的过程中,会表达出文字语言无法表达的思想,呈现意想不到的场景。

三是沟通内容陈旧。师生双方的沟通偏重学业和纪律,缺少深度情感交流。教师往往认为他们把爱都倾注在了学生身上,但学生却无法察觉,因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更多的精力会关注学生学业与身心的发展,在与学生沟通时往往直入主题,导致效果大打折扣。

二、唤醒,触动自己人效应的“启蒙”

社会心理学家G.L.克劳尔和D.A.伯恩1974年提出:相似的人由于肯定了对方的信念和价值观,因此,起着正强化的作用。此类强化作用通过条件反射将身上有着不同或相似特点的人联系在一起,实验结果显示,大家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而与不相似的人距离较远。他们进行了相关的实验:当时年轻人的穿着类型主要是两种风格,两名实验者分别穿着这两种类型的衣服去大学校园里要一部分钱打电话,当与被问到的学生同一种风格时,多数情况下得到了钱,而风格不同的,只有不到一半的情况得到了这笔钱。这一实验的深刻寓意是同一类型的人更容易接收对方观点。在新时代的要求下,为促进师生有效的沟通,“自己人效应”在悄然改变着师生的沟通方式。

三、践行,探索自己人效应的“境界”

“自己人效应”表明:要想取得对方的信任,就要先和对方缩短心理距离,这样才能增强你的人际影响力。缩短心理距离,尝试换位思考,进行有效沟通,“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一)“自己人效应”第一重境界——平等:记得蹲下来看孩子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向大家展示的第一种境界是苦苦求索却不得途径的阶段,其实,换个视角去发现,会有别样的惊喜。

著名作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很多人都会把《窗边的小豆豆》中小林校长作为自己为师的标杆:优秀的教师一刻都不会忘记去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选择。小豆豆与校长的第一次谈话长达四个小时,而这段时间里,校长先生既没有打哈欠,也没有露出一丝不耐烦,他会像小豆豆那样,向前探着身体,专注地听着。一校之长,“蹲下来”探着身体学小豆豆,像朋友般用肢体语言和孩子达到共鸣。

当你“蹲下来”去真正亲近孩子时,你才能更清楚地听到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捕捉到他的表情和动作,做出准确的回应。在平视的状态下,通过对方的眼睛,读一读言语之外的细节,用学生的位置去看世界,了解他们内心真正的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孩子在衣食住行得到保障后,渴求的是老师与家长的情感关心、理解尊重与平等的权利。当用你的真心打动,用你的行动证实,“蹲下身子”与学生交流,你的一个轻微的改变无形中会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的环境,为有效沟通加分。

例如,面对学生在安全与纪律上屡屡触碰“红线”,在与其沟通时,如果只是一味指責、批评,结果或许适得其反。“自己人效应”启示我们要与学生同情感体验,以朋友的身份告诉对方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担忧,用温和的语气,真切的关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慢慢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所以,“自己人效应”通过创造平等的环境,让双方获取舒适的沟通方式,让彼此的需要获得满足,这是“自己人效应”第一重境界。

(二)“自己人效应”第二重境界——理解:每个大人都曾是小孩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在求索的过程中坚忍而执着不正预示着攻克人生成长路上的种种不易吗?

在《小王子》的开头,圣·埃克苏佩里如是说:“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即便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但师生沟通的时候也难免会产生分歧,冲突的爆发或许是我们的学生,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双向的沟通才是最有效的,要用同理心看待学生的问题,当我们弯下腰去看学生的时候,希望也能审视自己:你的观点真的适合你眼前的这个学生吗?如果你是这个学生,你会真心接受这个观点吗?

没有理解,如何教育?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因为个人的素养、生活的环境和受教育程度等影响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学生的素质结构。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也会随着成长而变化,各个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就置于学生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允许、尊重并欣赏不同的观点、价值观和信念,允许他们发展偏好的不一致,获得他们获得不同层次和阶段的发展。经历过考学和就业洗礼的我们具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学生们出现的问题,或许我们也都经历过,借鉴自身的体验,对学生的思想就能认识得更真切些。

例如,学生没有了学习的兴趣,直言读书无用,想早点去打工。大人能在不喜欢的事情面前预想责任并加以控制转变,但孩子做不到,如果能观察这一点,就会改变我们对学生的理解和心态,找出更适合的手段。例如,谈心从感兴趣的话题谈起,聊家长里短培养感情认同,再试图通过“曲线救国”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少学生喜欢老师给他们讲故事,通过一些真实的故事交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十几年前我也是个碰到书就爱瞌睡的人,直到读了一个神奇的故事,让我改变了对世界的想法,你想听听吗?”一个故事,一段对话。在故事中带学生发现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在生活品位、思考方式和处世原则等方面是完全不一样的,读书的人更容易成就一番事业。所以,“自己人效应”通过感受自我,理解他人与自己,去达成自我与他人的和解,这也是“自己人效应”第二重境界。

(三)“自己人效应”第三重境界——关爱: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偶然一得的背后是爱的积累。

众所周知,苏霍姆林斯基“爱孩子”,在他一本本厚重的教育论著中可以看到他毕生倾注的爱,他说:“爱孩子,这是作为能够影响他人精神世界的教育者的灵魂。”他坚定地认为,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正确的爱就是给每一个学生做自己的机会。

现如今,学生身上出现了各种难以预测的状况,想说爱你不容易,也成了老师们的心声。你的爱学生接受了吗?这份爱应当包含着理解、责任、理想,也源于实践中的爱的体验教育与反馈。这是一份从“人”出发,精神力量与惩戒机智共存的爱;这是一份需要呼吸,需要空间的爱;这是一份以心育心的爱;这是一份和谐境界的爱。小小的爱,蕴含着大大的道理。

例如,每个班似乎都会有这样一个学生,成绩令人担忧,纪律令人“头疼”,作业令人“崩溃”的学生。给予这一类学生的“爱”就需要与众不同。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在他的内心都是有做好孩子的愿望的。”当一个孩子总看不到前进的希望时,他就会放弃自我,破罐子破摔。“自己人效应”启示我们情感的建立是双方互动的结果,我相信他会变好,他相信我关注他,彼此认同,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当学生有了细小的进步,发去表扬短信;当学生需要帮助,伸出援助之手……所以,“自己人效应”最根本的沟通方式是“爱”,当我们心存爱意,沟通自然是和谐而有效的。

综述,产生“自己人效应”,赢得学生的信任与进步,是我们所守望的教师的幸福。沟通是艺术,也是以身作则的育人方式,理解其中的三重境界不仅帮助学生与老师平和有效的沟通,更是对师生关系最好的灌溉,从而实现助力学生适应环境,谱写人生的华彩篇章。

参考文献:

[1]刘悦琳.自己人效应[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9.

[2]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3]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M].海口:南海出版社,2011.

[4]朱永新.教师第一课[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責任编辑:文 宝)

猜你喜欢
有效沟通境界共同体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共同体的战斗
浅谈触觉形象设计下的有效沟通
领导干部如何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人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