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经验启示

2020-12-10 09:31吴晓晖
中国名城 2020年12期
关键词:活化德国历史

吴晓晖

导语

作为文明古国,中国留存的历史文化遗产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分布域广。就有形物质遗产而言,迄今已基本建立上至世界遗产下及拟保建筑的保护层级体系。特别是近年来,自上而下的各级政府不断健全政策法规、不断提高保护管理水平,促使中国的遗产保护事业包括资历较浅的历史建筑保护都得到了显著发展。不少城市已经建立相对成熟的保护管理机制,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建筑保护模式,例如2018年被住建部列入首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的10座城市[1],不少在基础管理、建档测绘、保护修缮等方面都具有值得推广的经验,为全国各地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示范。但是,仅仅将历史建筑局限于保存,并不能有效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建筑载体承载的传统文化精髓体验的需求。正如芬兰建筑学家尤卡·尤基莱托认为历史建筑的保护需要结合现实和潜在的文化、物质和环境资源,承担起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任。也就是说,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活化是我们现代人回望历史、展望未来的重要媒介。特别是在当今城市快速发展、文化更替迅速、身份归属弱化的大环境下,如何推动遗产保护从“保”向“活”的转变,将历史建筑的文化基因进一步彰显、影响、辐射,最后实现文化与功能双重、有机地融入城市生活,实现可持续传承,是我们今后重点关注的主题。

德国作为遗产大国,拥有数以百万计的各类建筑、艺术、考古纪念物。长期以来,基于对各类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德国在处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与历史遗产保护问题、平衡城市发展与遗产传承之间,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做法。特别是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方面的经验富有特色。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重点对德国历史建筑保护和活化的特点进行了提炼和总结,期望能给我国的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带来有益的启发和思考。

1 德国历史建筑保护的主要做法

德国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直到20世纪70年代基本解决了住房短缺问题后,才开始逐渐将城市建设的重点转向对古城的保护和改造[2]。而对战后历史地区的重建和历史遗产的保护开展实质性的行动(特别是东德地区),更多的是发生在1989年东德、西德统一之后。但不管是曾经的东德还是西德,今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德国,是一个看不出战争创伤、城市历史风貌保存完好、文化底蕴厚重、充满活力的国度。能在短短几十年中取得如此良好的城市建设成果,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得益于成功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活化工作。概括来讲,德国的历史建筑保护主要呈现出五大特点。

1.1 清晰的属地责任机制

德国是联邦制的国家,遗产保护由各个州独立负责。因此,在联邦层面并没有关于文物古迹保护的全国性法制规章,只是在《联邦建设法典》《区域规划法案》《收入税法》等法律中[3],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德国的16个州都设立有各自的立法机构和法律政策,根据本州文化事务的情况来制定相关的文化政策,并与下属的市镇协调开展工作。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一般由政府人员和建筑保护等相关专业人士共同组成,主要负责:梳理和更新登录保护建筑清单、对保护修缮活动进行专业指导和监督、提供专业咨询、实施资金补助、宣传推广、开展科研等。

这种责任下沉、由各州独立处理历史建筑保护事务的方式,除了可以给联邦政府职能减负,更大的好处是避免了保护遗产方式方法的一刀切,各州立足于本地的文化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从而发展出各地区自我的特色。

1.2 成熟的公众参与机制

德国之所以能保存和修复大量的历史建筑,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民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高度的自觉意识[4]。人们把文化遗产看作民族遗产的一部分,认为保护历史古城,首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民族意识、塑造和彰显民族文化身份,是对自我传统的高度认可。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很多古城的保护与发展得以很好地保持了个性。政府为了保护、激励民众的保护热情,也采取了系列措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保护的取舍充分尊重民意导向。德国的历史遗产保护对象大致可分为建筑类、可移动文物、园林景观与考古遗迹等4大类[5],保护对象的范畴非常宽泛。但对是否能被列为历史保护建筑,官方并不设立明确的标准,认为除了考虑建筑本身具有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因素,最重要的是要满足大部分民众的审美趣味。同时,政府充分尊重民众的保护意愿,对私人申请要求保护的建筑,大多能给予保护支持。对历史建筑保护的决策,也通常是政府与国民双方意见平衡的结果。公众可以通过各类社区组织、社会团体等表达诉求,参与包括历史建筑保护在内的各类政府决策。

二是鼓励历史建筑私有化,动员全民共保。由于历史建筑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统一的保护与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德国政府采取了历史建筑私有化的政府决策。比如允许以极低的价格出售给私人[6],购买人对建筑的使用要符合保护的要求,同时必须负起修缮的责任,并接受文物部门的监督,如果因故不履行义务,政府将有权收回历史建筑的所有权。 同时,政府对历史保护建筑的投资修缮等也会给予一定的减税优惠,通过降低购买人后期对历史建筑的维护成本,来积极鼓励、动员社会民众共同承担历史建筑的保护责任。

1.3 先进的技术支撑体系

优良的技术支持体系是历史建筑维持生命力的关键。德国历来十分重视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根据柏林工业大学的 Andreas Manthey教授介绍,德国历史建筑保存利用技术在不同阶段的应用,大致可以分为4大类:一是保鲜技术,即为了实现历史建筑留存目的而采取的技术,如防漏、防潮、防虫等技术的应用(图1);二是整修技术,即视建筑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进行适当的修复、加固、补充;三是活化技术,通过借助外在手段,在功能层面实现建筑新的生命力,在实际操作中侧重于帮助建筑建立同外界的新的顺畅的联系,比如为了满足新的使用功能,对建筑局部进行加建、环境改造、节能提升等;四是复原技术,根据城市定位、历史见证或文化展示目的需要,将某处已经消失的历史建筑在原地或异地进行复建。

图1 德国历史建筑墙体防潮的几种技术(左:注射特质药剂;中:切入钢板;右:放置“液体电池”)

除了在技术应用的实践角度有清晰的对症措施,德国对技术的科研和培训也十分重视。包括大学、非营利性研究机构和博物馆实验室等在内的机构、团体都承担科研或培训等工作(根据各自特点有所侧重)。比如勃兰登堡科技大学、慕尼黑技术大学等不少大学都设有遗产保护相关专业[7],为城市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输送源源不断的后继力量。

1.4 多元的资金投入保障

德国对历史建筑保护资金的渠道主要来自3方面:

一是政府专项资金。德国的各级政府,从联邦、州到市,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历史建筑保护专项资金预算。同时政府各级职能部门,如城市规划、文物保护和环保等部门也会相应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比如2017年法兰克福历史文物保护局对申请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的70个项目,共计给予了22.5万欧元的资金补贴。

二是私人自筹资金。对私人住宅的古建筑的改造整治,私人自筹资金是主要的经费来源。政府除了适量补贴,还会通过财政补助制度给私人提供州信用贷款、银行低息贷款帮助。

三是社会资金。包括社会公民捐赠、企业投资、基金会(协会)筹资等资金。为尽可能撬动社会资金的投入,德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财政支持与引导的措施,如提供贷款优惠、减免税收、发行奖券、公用事业拨款[8]等手段。《所得税法》规定:投资购买或使用历史建筑的个人或企业将享受税收优惠与折旧补贴政策,历史建筑拥有者如果出租建筑的,可以获得7年内9% 折旧和之后4年内 7% 的折旧;如果未出租的,则允许拥有9年内 9%的特殊税费[5]。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与激励模式,使保护资金得到了有效保障,促进了德国历史文化保护的良性推进。

1.5 丰富的历史建筑保护宣传手段

德国对历史建筑保护宣传的重视随处可见,主题展馆、海报、图册、文化衍生产品等非常丰富。比如政府部门为普及遗产保护教育,不仅设立了遗产保护日、推出免费展馆、提供免费取阅资料(比如在柏林规划署、法兰克福市政府这些行政机构入口处、楼梯间,放置了各种面向公众的保护宣传资料),而且提倡将文化遗产保护同学校教育相结合[9]。德国的小朋友从幼儿园开始就由老师带领着参观各类博物馆、历史建筑、文物古迹。另外,还有民间保护团体免费提供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培训、旅游机构通过开发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衍生产品等,积极构建文化与经济之间的良性互促关系。

2 德国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案例

德国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强调历史建筑功能的活化,强调建筑具有叠加不同时代文化印记的载体的属性。正如法国历史建筑“修复之父”勒·杜克所说:“经过了建筑师的手之后,建筑物不应该比修复之前更不便于使用。保护文物建筑的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它找一个合适的用途”[10]。深受欧洲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思潮影响的德国,在历史建筑的保护上同样是十分重视建筑空间功能的活化,以此达到让居住在老城里的人们能够体面、舒适、有品质地生活的目的。这里笔者选取实地考察的两个较典型的历史建筑保护活化项目为例,对德国历史建筑的保护更新特点作概括介绍。

2.1 柏林比基尼(BIKINI)百货大楼保护活化工程

柏林比基尼(BIKINI)百货大楼位于Budapester大街,紧邻柏林动物园,为柏林市的登录保护建筑。大楼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为六层混凝土结构的纺织工厂的生产、办公建筑。其中一、二两层用于商业,三层为大空间活动场所(四周无墙、用柱子支撑),四至六层为纺织作业场所。由于三楼是四面通风的镂空层,将整个楼面一分为二,使大楼的形态像极了在同时代刚刚兴起的比基尼泳衣,“比基尼大楼”的昵称也由此产生。

2013年,为重新改造这个纺织工厂停工后一直活力低下的空间,德国地产开发商投资启动了大楼改建工程,并成功将其改造成了一个集零售、办公、酒店、展览、娱乐为一体的柏林新文化地标。建筑活化更新的内容主要包括3方面。

2.1.1 空间的加减

改造前的比基尼大楼平面基本呈长条形,楼梯外置在建筑北面,整体空间格局单一,欠缺层次。因此项目的改造,通过运用“功能转移”的理念,对空间重新进行了分区,即将原先第三层活动功能转移到了老楼的体外,利用拆除老楼梯腾出的场地,新建一个3层的概念购物中心,再将老楼室内空间重新划分,整合成了商业综合体。同时室内分区多采用木料等轻质、环保建材,充分考虑了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与可逆性(图2)。比如在一层大厅,布置了19个被称为“Pop-up Boxes”的概念店,作为提供给那些经济困难的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售卖场地。这些木质的盒子,大小各异,传递出抽象几何的气息,似乎是在向作为工业时代产物的条块状比基尼大楼致敬;可以随时移除、改建、重新组合的特点,兼顾了使用上空间组合灵活调整的考虑和对历史建筑风貌保护的尊重。

2.1.2 文脉的延续

从外立面风貌的角度,改造后的比基尼大楼同改造前相比,最大的改动是对第三层的处理。为增加大楼的可利用空间,改造后的第三层将原先的透空设计改为了封闭式,在承重柱之间加装了玻璃幕墙(图3)。同时为在视觉上形成透空的错觉,特地选用了黑色的镜面玻璃,不仅有效地弱化了封闭式空间带来的体量感,也丰富了视觉观感。同时从建筑工艺的角度,留存了很多传统的工艺、形式,比如对一层商店展示橱窗的处理工艺,就是完全尊重了原来的样式。

2.1.3 环保节能性能的提升

改善后的比基尼大楼通过对建筑增加保温层、更换玻璃材质、在窗外增设百叶卷帘等措施,大幅度地提升了建筑的节能环保性能。同时各种取暖管道、线路的暴露式处理,不仅保留和彰显了建筑出生时代的背景气息,也便于后期的维护管理。

2.2 海德堡老游泳馆建筑保护活化项目

海德堡老游泳馆建造于20世纪初,为当时常见的公共浴池形式,也被用作社交场合。1981年关闭浴室功能,后因卫生等各种因素,空置了几十年。2008年,政府决定公开招标进行建筑修缮更新。

2012年,KRAUS-GROUP将海德堡老游泳馆建筑群改造更新成了一处集酒店、餐饮、展览、超市等功能复合的综合体(图4)。投入使用至今,已成为今天海德堡一个高人气的休闲活动、社交空间。根据该公司董事长、建筑学家Hans-Jory Kraus先生的介绍,老游泳馆的保护更新主要分两部分内容。

图2 改造后的比基尼主大楼图(北面为新增的三层不规则布局的概念购物中心)

图3 比基尼大楼第三层加建玻璃幕墙前后对比图

2.2.1 老建筑的更新改造

一是尽量保存建筑整体格局、整修外观风貌,局部加建、更新玻璃顶棚,实现空间最大化利用。但对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局部损失的建构特征(比如建造之初屋顶的塔式老虎窗),并没有予以复原。同时考虑到新时代审美的需要,对建筑外立面采用了粉刷涂层处理,并未延续建筑原始的墙体裸露的方式;二是合理改造室内空间,在基本保持旧空间格局的基础上,按需对游泳池场地进行挖填,分割、增加室内空间,以便新功能的植入;按需增设框架结构电梯,改善取暖、节能性能,营造舒适的使用环境; 三是充分保留建筑原始细部,并用适宜的方式表达对建筑历史的纪念。重点体现在对室内细部设计的处理,比如通过对地面、墙面的景观化、意象化处理,来唤醒人们关于游泳馆遥远的记忆。

图4 海德堡老游泳馆更新前后对比图

2.2.2 新增建筑的特别处理

考虑到综合体复合功能的利用定位,项目改造过程中部分加建。但不管是构筑物还是建筑,这些新增加的部分都严格遵循了可识别与可逆性原则,室内风格则完全现代化。新老建筑之间形成了风貌协调、功能互补的整体关系。同时有一个特别打动人的细节,新增建筑与老游泳馆之间的留缝处理,充分考虑了今后进一步城市更新的拆建对老建筑的破坏。

3 德国历史建筑保护活化特点

可以说,德国历史建筑的保护活化,在理念上呈现出了以适用为导向,在建材上讲究经济、环保,并十分注重细节、人本主义思想等特点。

3.1 活化以适用性为导向

德国的历史建筑除了教堂、皇宫等特殊保护建筑之外,都属于一般性保护建筑。在功能利用上,对于一般性保护建筑并不作特殊限制[11],像上述案例中的建筑,在改建后都突破了原来的使用功能;允许利用现代工业技术、设计等手段,将新的生产生活植入历史空间,激活历史空间,使之重新成为可以承载新文化的容器,充分发挥服务社会的作用。正是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使得德国历史建筑中的改建、加建的现象很常见。在商业价值突出的区域,这样的情况更是十分普遍。但不管是怎样的更新,德国历史建筑保护的基本原则是要保证历史信息最大化的保存,对于历史建筑原有的风貌、结构、材料、空间等,最大限度地予以保留,对建筑外墙和内部空间的改建,要求尽量采用玻璃、钢、木材等轻质材料和相对独立的构造,讲究新建筑行为的可逆性,以尽量减轻日后维修或拆除对老建筑本体造成的损害。

3.2 尊重历史建筑材料的自然代谢

历史建筑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最直观体现时间印记的是建筑材料的老化。德国历史建筑的材料主要以石材为主,木材、铜材等为辅,在经过漫长的岁月之后,石材的酥化、木材腐烂、铜材氧化等现象十分严重。对此,德国人对历史建筑的修缮,充分尊重材料的自然老化特性,对修缮方案的制定,要求尽可能保留、利用原来的材料,对需要替换、修补的建材,比如是更换整根木头、还是仅更换半根,都是充分论证后的决定。但对更新上去的材料,并不强求必须是原材料。在历史建筑上留下现代修复痕迹,作为新时代的信息叠加、留存并延续下去,认为是对历史、对现代文化的双重尊重,也是德国历史建筑保护修缮中的一个突出理念。

3.3 重视历史建筑的能耗性能改良

德国是个能源紧缺的国家,为向低碳、环境友好型能源发展模式的转型,对作为高能耗载体的既有建筑的改造就尤为重视。历史建筑由于建造时代经济、技术水平的局限,其保温隔热、采光、通风等方面存在短板,不仅难以满足人们对现代生活品质的需求,也不符合当今德国打造低能耗建筑的发展策略。因此,在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更新中,比较讲究节能环保技术的引入,比如比基尼大楼项目中对外墙采取双层玻璃、安装卷帘等处理。在其他的项目中,常见的还有通过在历史建筑屋顶上加盖特制的太阳能板、更换窗户玻璃材料、给墙体加保温层等措施,尽量改善建筑的保温蓄热性能,有效降低室内外的能量交换,甚至形成能源自给系统。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则是多选择钢、玻璃等,这些材料不仅能够快速施工、对施工场地要求少,建材本身也能循环使用,符合低能耗的发展定位。具体方案的定制则视历史建筑的实际情况而定,比如因外墙风貌的不同保护要求,按需确定在墙外还是墙内加设保温层[12]。

3.4 保护更新中对细节的高度关注

历史建筑的更新设计是实现文化在物质载体上延续与叠加的桥梁,不仅需要体现对文化因素的考量,而且还有兼顾功能、人性化等层面的考量。而不管是出于哪个层面,细节都是打动人、直抵人心的重要催化剂。根据各个项目的实际考察情况,德国历史建筑保护更新中对细节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建筑风貌修复中对细节复原的重视,包括对墙体纹饰、窗户形制、彩绘、色彩等的追溯并重现;二是建筑功能更新中在环境、配套设施等方面对细节的考究,充分体现了德国人严谨、认真、细致的特点和项目中对践行人体工程学的重视。

3.5 注重反哺效益的最大化与公平性

历史建筑是城市重要的文化地标,是由全民共同拥有的财富。特别是更新修缮后的历史建筑在凝聚人气、激发地方经济活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德国是高租房率国家(60%左右的居民是长期租房),由于历史建筑、历史地段更新改善前后“身价”的差异,导则房屋租金的变化,也在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对原住民带来预期之外的影响。为此,德国政府通过采取系列措施,出台政策对房屋的涨价幅度进行了严格限定,保证房租要能被社会大众接受,例如莱茵区政府规定历史建筑经修缮后,房租在3年内的涨幅不能超过15%。包括前面比基尼大楼项目中的“木盒子”设计,关注的是经济贫困的青年艺术家群体。从中都充分体现了德国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活化的定位,最合理化、公平性地服务于社会。

4 德国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经验的启示

德国历史建筑保护活化现状模式、特点的形成离不开土地私有制、能源意识、文化自觉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有保护政策地方性强、修缮更新灵活度高、功能利用活性大等特点。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德国的保护活化质量与数量完全成正比。这是值得国内在推进历史建筑保护中值得深思的部分。对德国历史建筑保护活化现状的管中窥豹,笔者认为至少有几方面的经验可供认真借鉴。

4.1 开拓理念、活化思想,树立动态发展的历史建筑保护活化观

历史建筑之所以值得保护,是因为它能够通过历史的痕迹彰显曾经存在过的人、物、事,能唤起人们对城市历史的回忆,让人触摸到时间的流动。因此,历史建筑不同于文物建筑,有着冻龄式的保护要求,它呈现的更应该是生活的延续感、文化的叠合感和历史的整体感。中国的历史建筑保护更多的是以文物保护作为参照系,具体工作的开展往往过于僵化、局限,比如重文化、轻利用,重保护、轻更新等,缺乏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正确定位历史建筑同城市、生活之间的关系。德国的历史建筑保护则充分呈现了强调以活化为主导、以实用功能为导向的特点,侧重如何将历史建筑真正纳入生活,让它服务社会,实现有尊严地融入城市现代语境的实践。因此,需要广大历史建筑保护活化从业者,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树立动态发展的历史建筑保护活化观,尊重现代人适宜的生产生活在历史建筑上留下的痕迹,以此让历史建筑的文化图层更有机,让城市的肌理呈现得更丰富。

4.2 着眼历史,面向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建档工作的重视

档案之于任何一幢建筑,类似人类的出生证,有着溯源的功能。特别对历史建筑而言,档案资料的完整性、科学性直接影响后续修复的可能性。德国由于二战,摧毁了很多城市的建筑。但依托从官方到民间细致的档案建设工作,使得大部分城市的建筑得以恢复到战前的风貌。这在中国的实践工作差距还很大。而且,德国的历史建筑档案同时包括现状、保护计划、保护措施以及保护的相关数据,这些都被做成了电子档案,专业人士可通过网络进行查询。就国内的历史建筑而言,由于历史建筑保护是项年轻的新兴事业,以及传统建筑“师傅带徒弟、口口相传”的建造特点,导致很多建筑的建筑设计方案、图纸等原始信息的缺失非常严重。因此,随着建筑保护对象在时间轴上的不断拓展、丰富,特别是越来越多的新中国成立后的老房子(包括近现代的优秀建筑)被纳入保护视野,如何建立健全完善的历史建筑保护档案,应在今后的工作推进中予以充分重视。

4.3 重视技术,科学更新,在文化可持续的同时兼顾能源可持续

技术支撑是历史建筑保鲜、延寿的关键因素。在能源转型已经成为国际话题的今天,历史建筑的保护更新,在体现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还要求需要兼顾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在实践当中,历史建筑由于有风貌保护的要求,对保护建筑的节能改造集中体现在窗户、屋顶等方面。德国在这方面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历史建筑修复材料的选择上,注重选择玻璃、钢、木等可循环材料,特别是对玻璃的大量使用非常常见,这得益于先进的玻璃生产技术,比如通过嵌入钢丝、表面加膜、增加夹层、横截面模加工等技术,充分提高了玻璃的光学、热工、机械、化学、隔声等性能,在提升历史建筑使用性能兼顾呈现时代特色方面,发挥了优势。屋顶改善方面,大量应用的是光伏发电系统,有意思的是,德国通过将太阳能板设计成瓦片的形状,以替代部分原有屋面材料,使得屋顶在视觉上与原有形式并无明显差别,在节能的同时取得了很好的风貌保护效果。就国内而言,要加强历史建筑保护修缮中的技术工作,除了要学习国外先进的节能、保护技术,更重要的是要立足于本土历史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的特点,依托科研院校、机构等力量,加强对提升砖木传统材料环保、节能、可持续性能源技术的研发,通过实践试点逐步推广,最终达到整体提升历史建筑修缮品质的目的。

4.4 加强引导,注重细节,让细节成为连接文化裂痕的缝合剂

随着当今的城市建设从增量发展向存量建设的转变,在城市管理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的语境下,城市的微更新已经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微”的核心思想是放慢速度、注重局部、关注细节,是对人文历史维度的充分关注。历史建筑作为身份特殊的城市记忆载体,建筑的细节好比城市的表情(如法兰克福历史文物保护局文物保护部门负责人Stefan先生认为窗户是历史建筑最重要的局部,是建筑的眼睛)。可以说,对细节的特色性、丰富性和人性化的重视,是促进历史建筑文化连续与增厚的重要因子。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建筑的保护活化中,不仅要做好建筑业态定位与城市之间的“微”文章,而且要做好建筑文本分析、功能植入与人之间的“微”文章,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4.5 多管齐下,激励公众,逐步推进全民参与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共享活化利用成果的局面

在德国尊重、珍惜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已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文化共识,已成为从行政官员、专家学者到普通市民都具有的文化自觉。在特别强调加强文化自信的今天,对于如何提高文化自觉,笔者认为,是否也能借鉴德国的相关做法:一是出台政策,鼓励历史建筑市场化,明确其使用的责任和义务,并采取税收等方面的社会福利倾斜来予以奖惩激励;二是多途径、多手段加强主题宣传,目前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历史建筑尚存在宣传手段单一、力度不够等问题(比如甚至欠缺面向公众的历史建筑宣传资料),需要有关部门能尽早建立历史建筑长效宣传机制,面向不同的社会群体,借助图文手册、文化衍生产品、数字媒体宣传等,有主题、有内容、有形式地开展宣传工作;三是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参与的实现,不仅包括提供公众参与的途径(如搭建网站、微信等信息交流平台),还应包括明确公众可以参与的机会和内容,比如公众捐款、公众献技(传统手工艺)、公众推荐、公众投票(如选择保护活化方案、确定拟保名单)、公众文化互动、公众监督(如志愿者队伍等)等。通过丰富的方法举措体现对公众话语权的尊重,从而不断夯实、扩大历史建筑保护活化工作的群众基础,推进社会共建共享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局面的营造。

5 结语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载体、根与魂的呈现,对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的传承与保护亟须得到每个当代人的关注和支持。历史建筑作为其中最接地气的种类之一,只有在保护的前提下予以充分活化、科学利用,将传统文明的精髓有效融入现代文明,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价值。而立足自身实际,合理学习、借鉴、吸收发达国家成熟、先进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经验,特别是技术、理念等层面的突破与创新,有助于提升我们的保护水平、优化活化成果,最终使得在面对当前快速推进的城市化浪潮时,更好地保持地方个性、复兴城市文化。

猜你喜欢
活化德国历史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生姜对亚硝胺合成及体内代谢活化的抑制作用
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思考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