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文化资源的文旅演艺产品开发现状及对策

2020-12-10 03:12
贵州民族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演艺文旅贵州

鲍 扬

(贵州师范学院,贵州·贵阳 550018)

打造特色类旅游演艺产品,是国家鼓励的发展方向。“旅游演艺”的称谓在学术领域被广大专家学者予以不同的概念解读,本文主要借鉴学者毕剑的相关概念表述,即旅游演艺是基于旅游产业与演出产业的深度融合大背景,以旅游者为主要观众,以地域文化为主要表现内容,在旅游城市、旅游景区内或附近选址推出的、能对当地旅游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的中型及大型演出活动[1]。

2006 年,贵州推出了大型民族歌舞史诗《多彩贵州风》,剧目由22个歌舞节目组成,集中展示了贵州山水、自然和人文互相交融的场景,反映了贵州多民族大家庭的和谐生活。通过时长1.5小时的演出,可使游客全面领略到贵州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该剧在国内和多个国家巡演,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海内外观众的喜爱与赞扬,曾荣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大奖,被国家文化部定为“优秀出口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多彩贵州风》的成功,改变了贵州的文艺创作和市场运作现状,推动了本省文旅演艺产业的发展。

一、贵州民族文化资源的文旅演艺产品开发现状

经过多年的努力,贵州已开发出了多部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演艺产品(见表1)。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贵州近年来推出的这些演艺产品,在数量上不断满足市场的需求,在内容上也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由此加深了游客对贵州民族文化,以及文化生态的理解,提升了在贵州旅游的体验感。这些阶段性成果有效地推动了贵州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总体来看,贵州民族资源的文旅演艺产品开发主要有以下特点。

表1 贵州省近年推出的部分民族文旅演艺产品一览表

(一) 对民族原生态文化的展现

贵州作为多民族省份,原生态民族题材历来是舞台艺术的主要来源。伴随着变革时代人们渴望返璞归真的家园情结,原生态文化、地域特色文化得到了市场的审美肯定,贵州民族原生态演艺产品得以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贵州近年来推出文旅演艺产品剧目有近20部。其中10余部是民族题材的文旅演艺产品(见表1)。这些产品将民族原生态文化与当代的艺术表现有机结合,尽情地释放了贵州民族文化的鲜明特性,充分展示了贵州民族美丽的文化元素和人文精神。代表作主要有《多彩贵州风》 《一布一尘》 《木楼古歌》等。其中,《多彩贵州风》先后有苗、布依、侗、彝、水等17个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的800位演员参加演出,全景式地展现了贵州多民族的民间文化、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是贵州民族生态文化的视觉和听觉盛宴,观众可借此从情感和心灵上充分地解读贵州山水风情。《多彩贵州风》被加拿大总理哈珀、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誉为“全球最生态的歌舞演出之一”,被网友评价为“一夜多彩贵州风,演绎贵州六百年”;《一布一尘》这部布依族情景剧,以黔西南布依女孩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示了本土布依族的婚俗文化及其特色魅力,并用演绎形式表达了布依族女性从纱线、织布、印染到样衣的过程; 《木楼古歌》 则是首部将“水书”作为载体的舞台剧目,导演组曾多次深入三都自治县的水族村寨了解民俗民风。舞台背景元素、演员舞蹈风格飘逸着浓郁的水族风情。

(二) 注重展现民族文化的普世价值观

民族是文化的载体,贵州民族文化是本土民族个体和群体在其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尽管民族文化的形成有其地域性和差异性,但其中蕴涵着的人生价值观有精辟独到之处,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精神理念,在当今世界纷繁文化中也闪耀着普世光辉。“一般而言,无论哪类文化资本化,它所体现的文化价值一定要是善的、美的、合意的、有哲理的、与时俱进的,有益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益于集体的凝聚与繁荣,有益于人类社会的进步。”[2]贵州近年开发上演民族题材演艺产品,普遍注重展现本土民族的优秀品质和价值取向,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大型原生态歌舞剧《寻梦万峰林》,集地方习俗与传统舞蹈、传说故事为一体,以“寻种”“寻耕”“寻爱”“寻家”等四大主题为核心,依托梦幻般的场景布置、生动的人物刻画,全方位地为观众展现了当地布依人信奉自然、勤于耕种、崇尚爱情、珍视婚姻、追求美好生活的纯真品质,展示了本民族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让观众感受到贵州向世界传递出的属于自己的一种文化之声;以水书传承来反映抗日主题的舞剧《木楼古歌》,讲述了以水书先生及其女儿阿诺棉为代表的水族人民,为保护“水书”勇敢地与日本侵略者抗争,用生命捍卫家国尊严和文化遗产的勇气。在舞剧的结尾情节中,曾经杀害阿诺棉恋人的日本学者铃木来到故地,阿诺棉和水族人民在水书博物馆前接受其深切的忏悔。剧目通过以铃木重重下跪谢罪等举动表现,期望能成为日本民族的共识,同时又展现了水族同胞铭记历史、面向未来的善良、包容的至纯至善品质;衍生于“苗族古歌”的《蝴蝶妈妈》的故事,蕴含着中华民族坚韧、隐忍、乐观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一个民族对自然、对先祖的崇敬和感恩,充分反映出“万物有灵、生命神圣、众生平等、人与自然共存共荣、和谐发展的哲学思想”。

(三) 唤起观众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坚持民族文化自信,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成为贵州民族题材文旅演艺剧目创作者的共识。在相关的剧目中基本都能看到贵州“非遗”项目的素材展现,以此激发观众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这方面的代表作有《木楼古歌》 《一布一尘》 《瑶山·瑶人》 《锦绣丹寨》《天蝉地傩》等。其中,《木楼古歌》首次用文艺演出的形式将“水书”这种神秘和珍贵的民族文字展示给大众。“水书”是水族文化的代表和根基,这样的剧目自然会吸引众多民族文化研究学者、非遗文化保护学者、编导等业内人士和大批的普通观众,已成为水族民族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在本剧进京演出之际,舞剧的主创人员也表示,要借演出的契机,为水书申遗工作创造厚重的砝码。而在《寻梦万峰林》 《一布一尘》 中,观众可以聆听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八音展演,领略被誉为“凡间绝响”的古朴旋律,还可感受到勒尤、月琴、牛角胡等乐器独特的音色;在《瑶山·瑶人》中,可欣赏到原汁原味搬上舞台的“猴鼓舞”“打陀螺”风采;在《锦绣丹寨》《天蝉地傩》中,又可欣赏到“锦鸡舞”优美的舞姿和“侗族大歌”的天籁之声。传播是最好的保护,贵州精彩纷呈的“非遗”文化,通过上述演艺产品的传播,对于唤起人们对贵州“非遗”项目的保护意识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四) 积极打造文旅实景演艺产品

实景演出形式是近几年贵州推出的数量较多的演艺产品。这种以真山真水为背景演出是我国旅游业向人文旅游、文化旅游转型的特殊产物。国内首部民族题材山水实景演艺产品是《印象·刘三姐》,问世于2004年[3]。这部演艺产品利用方圆两公里的漓江水域,十二座背景山峰,广袤无际的天穹,构成宏大的山水剧场,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及听觉冲击,成为中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此后国内部分地区也相继推出过本地实景演出产品。贵州遍布优美的自然风景和原始风貌的民族村寨,可为实景演出提供丰富的资源。早在2006年,贵州就推出了第一台大型山水实景音乐剧——《玉水不夜天》。本剧取景地位于贵州平塘县闲恬的玉水河畔。平塘地处亚热带岩溶喀斯特地区,有“山水园林生态县”之美称。境内还有中国第一个毛南族乡、有“贵州春茶第一壶”的美誉。音乐剧以当地玉水河畔真山真水为演出背景、通过灯光的变幻和演员的表演,展示平塘独特的民族风情;近几年,贵州实景演出的文旅演艺产品数量迅速增长,取景地更多地转向于民族传统村寨,成为贵州实景演出的一大特色。例如:被誉为全国首部苗族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的《西江盛典》,以传统苗寨为实景,以村民生产生活用品为舞台道具,以大塘景区的地貌山形为背景,真实地再现了民族同胞生活的原生态环境;山水实景秀《梦幻梵净山》,在梵净山脚太平河畔寨沙侗寨演出。寨沙侗寨是贵州江口县一个侗族聚居的自然村寨。这里有美丽的自然风光、独具民族韵味的吊脚楼和浓郁的侗家风情,有“远看似人间仙境,近游如世外桃源”之美誉;这些演出集唯一性、艺术性、民族性、视觉性于一身,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得天独厚的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

(五) 借助演艺产品发展相关品牌经济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亟需大批文化品牌的支撑,而文化品牌的创新发展应更多地从文化资本理论去开辟新路径。”[4]通过演艺表演助力打造地方相关品牌,是近年开展文旅创作的一种尝试。《多彩贵州风》通过多年的宣传演出后,有较高的知名度。多彩贵州文化产业集团已将有关文化演艺、文化参与、文创产品、数字出版逐步组建为该品牌的集群。这种模式也为贵州其他文旅演艺产品后续的关联发展提供了借鉴,并超前地引入到作品创作过程。歌舞剧《蝴蝶妈妈》就是一个实例。剧目出品方之一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毛小舟总经理谈道:“《蝴蝶妈妈》的美不仅是剧目本身,更是美在其诞生的初衷。”“蝴蝶妈妈”是苗族神话中人类的祖先,是苗族特有的文化符号。《蝴蝶妈妈》剧目以这个动人的创世故事为蓝本,结合现代艺术手法,表现了浪漫唯美、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赋予这部剧在“民族文化、现代解读、国际表达”上独有的审美特点。本剧上演后赢得了国内外各界的赞誉。此后,《蝴蝶妈妈》计划在苗疆雷山进行常态化演出,以期成为苗族地域特色和文化风情的展示品牌。结合旅游市场创新联合营销、精准营销、网络营销,扩大《蝴蝶妈妈》 品牌产业链。同时结合餐饮、酒店、文化乐园、温泉度假、银饰刺绣等民族工艺品规划商业布局,形成一体化发展的“蝴蝶妈妈”品牌圈,释放出雷山特色民族文化资源价值。

二、贵州文旅演艺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旅融合为贵州演艺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极大机遇,贵州的演艺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也产出过一些优秀的作品,创立了“多彩贵州”“蝴蝶妈妈”等品牌。但从发展的规模和质量来看仍参差不齐,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 缺乏兼具商业价值和文化艺术水准的演艺精品

1. 民族传统演艺形式和现代表演形式的应用不充分

贵州拥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民族歌舞绚丽多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诸如苗族低回委婉的“游方歌”及激昂奔放的“飞歌”,被誉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侗族大歌”;亦有各式颇具特色的水族狮子舞、铜鼓舞、斗牛舞及分布于黔南、黔西南的诸多布依族舞蹈。同时民族戏曲也是贵州民族风情的精华,如苗族高台戏、布依戏、侗戏、傩戏等。但部分传统的表演形式在现有演艺产品中的呈现尚不充分,有待进一步进行演艺开发;从演艺产品的表演形式看,贵州大部分民族演艺产品多以歌舞汇演、风情秀的节目形式为主,而其他现代表演形式如话剧、交响乐、曲艺、杂技、魔术等运用基本没有,不能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反观省外文旅市场,已有部分业界编创人员在进行演艺节目形态方面的创新。还有的地方将旅游的网红打卡地和高端艺术演出相结合,既能文旅融合,也丰富了节目内容。

2. 部分演艺产品同质化,文化内涵和艺术水平不足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贵州各地区所呈现的歌舞艺术风格也各有千秋。但就目前各地所打造的民族演艺产品来看,部分产品仍然呈现出节目内容同质化严重、艺术水准不高、文化内涵不深、演出主题不够鲜明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对可资利用的民族文化资源内涵开发不足。文化资源本身具有无限可利用性的特点,民族文化资源的内涵如果没有得到充分地挖掘与展现,那么,演艺产品中的民族性特点也仅止步于浅层的表达。因此深入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仍是贵州民族演艺产品多元化发展需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贵州各地的演艺产品均是为适应本地文旅市场消费而推出,虽在表演的设计和编排上地区性差别较强,但在演艺产品取材上选择的民族文化资源、主创元素却相仿,导致整体演艺产品在文化和艺术性方面的表现单一,各地区缺乏“个性化”特色,难以带动游客对这些演艺产品反复消费的热情。

3. 艺术表现形式融合创新应进一步优化

在传统民俗元素与现代时尚元素的交融方面,许多地区都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如融合多种非遗元素采取实景演出的《瑶山·瑶人》,先是将斗鸟、猴鼓等瑶族传统民俗元素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用说唱的形式展现民族文化风情,而后结合直播带货的内容,宣传推广当地的特色产品。另一非遗时尚秀《一布一尘》则通过情景剧演绎和时装秀结合的形式,展示传统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元素的时尚潮流及黔西南布依族婚俗文化的魅力。但受众市场对于这些演艺产品的评价偏向两极化,有的作品被认为是令人耳目一新,而有的作品则被认为略显生硬。这说明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共生于演艺文化产品中时,需考虑几种艺术表现形式之间是否具有同质元素的问题,丰富艺术表现的形态创新并不是为了迎合观众而进行简单的形式拼凑,如强制结合可能会令观众解读困难。

(二) 从事贵州本土演艺活动的人才匮乏

第一,演职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优秀民族演艺产品的打造是建立在对本土民族文化的理解、重塑、创造性表达的基础之上的,地方文化可通过深度的价值挖掘来实现功能转化。目前,贵州民族演艺总体质量水平还有待提高。一是部分主创团队在进行项目打造前未深入体察民族地区民俗风情与文化的历史变迁,导致演艺产品文化失真或过度艺术化演绎的现象;部分地区的演出节目内容创新不足,仍然存在一些低俗节目。二是一些民族演艺产品的表演主体多来自于当地村民,未经过专业的演艺培训,难以进一步优化演出的专业质量及演出形式。择选当地普通村民作为主要演员,虽可在旅游演艺作品中达到还原本真的目的,但从专业表演的角度而言,情绪演绎的不足或错位可能会弱化表演效果,甚至进一步导致演出的空洞乏味

第二,缺乏文化经营人才。文化及经营素质全面、有能力跨省跨国进行经营的本土文化经纪人才缺乏,是制约贵州民族演艺产业发展的又一主要原因。演出中介行业如各演出行业协会没有真正发育起来,在规范演出市场及发挥行业自律等方面未起到实质作用,导致贵州部分民族演艺项目缺乏鲜明的经营特色及准确的市场定位。此外,贵州部分民族演艺团体到大型城市甚至海外出访演出,因经营策划不足导致商业性质并不明显;因缺乏与海外主流演艺机构的长期联系,无法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难以实现与其他国家地区演艺业界的合作共赢。

(三) 高科技舞台技术与演艺内容的结合不当

现代化的高科技如激光、3D投影、多媒体等已成为当今演艺剧目中普遍采用的舞台技术,这些技术如果应用得当,无疑会倍增演出的效果。如原创剧目《银·秀》运用了3D投影设备、首创360 度旋转风雨桥等舞台技术;《独山盛典》 运用3D 投影技术制造漫山映山红、水星空等视觉效果,还有道具飞机电影特效虚实烟火、水雷水炮特效爆炸等精彩内容,这些都为观众带来了立体生动的感官享受。但目前在演艺产品中应用高科技舞台技术上也值得探索:贵州部分规模较小的民族演艺项目,因受限于打造成本,配置的演出设备技术落后、数量不足,可能会影响到观众视觉效果和对演出的感受;另有不少演艺产品存在着滥用高科技演艺技术来片面追求感官刺激的问题,其目的是以此来提升演出的“规格档次”,提高演出票价。应该明白,以现代化技术创新的舞台是为了服务于演出的内容。如果刻意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舞台声光电的表现上,可能会适得其反,改变节目拟展现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初衷;还有一些演艺产品片面依靠高科技舞台技术,忽视演艺人员的排练,降低人力成本的投入,演艺产品最终不能带给观众高水平的表演艺术。这正如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曾在《表演艺术:经济学的困境》中所指出“表演艺术是以劳动力服务为目的和手段的行业,无法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益处”[5]。

四、对贵州文旅演艺产业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 积极打造兼具艺术水准和商业价值的演艺精品

第一,打造文旅演艺产品,主题和创作是核心。针对当前贵州演艺产品取材上选择的民族文化资源、主创元素相仿的问题,应鼓励演艺项目主创团队深入生活,加强对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的梳理,通过与各个州、市、县的文化部门进行合作,成立专门的文化资源调查小组,对所在地域中的民族传统节日、民族神话传说、图腾崇拜等文化资源进行调查与评估,提炼多元化的、有特色的文化元素,为民族文旅演艺产品的开发提供丰富的资源;在产品设计上,应有鲜明的文化主题,应挖掘展现文化的深层内涵,优选适宜的艺术演艺形式,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贵州民族文旅演艺产品只有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和谐统一,才能满足游客不断提升的审美文化需求,接受演艺作品所传达的民族文化的哲思意趣。

第二,为满足大众日益个性化与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贵州民族旅游演艺产品亟需更新目前表演的载体,以消除单一固化的形式内容所带来的“审美疲劳”。省外同行的大多数演艺产品的创新都是通过更新载体的形式来实现。贵州文旅演艺产品的形式创新可以借鉴市场中的一些成功案例。例如“波普皮影”利用波普艺术的色彩搭配及皮影的材质,实现传统皮影戏的现代创新;又如杂技版《天鹅湖》,将中国传统杂技、西方古典芭蕾与传统剧目《天鹅湖》的故事情节相融,大胆地创新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在俄罗斯上映后成功引发了当地的消费热潮。但是,在创作时需考虑新的载体是否适宜于传统内容的呈现,切不可走向另一个极端。

第三,贵州特色民族文化资源可为本省文旅演艺产品提供不绝的源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要将承载民族文化的文旅产品推向世界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旅游演艺主创团队在打造出民族特色的演艺产品时,不能仅立足于本地区的旅游市场,还应适应更大范围文化消费市场的需求。一部优秀的能推向世界的文旅演艺产品,必然在观赏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其中观赏性体现在演艺的呈现方式上,演艺形式的猎奇性、娱乐化是大众文化消费的主要特征[6]。但人文内涵和艺术才能赋予演艺产品灵魂和持久的生命力。要推出兼具较高的艺术水准与商业价值产品,必须提炼作品的思想,把古老的文化与现代艺术手法有机地融合,同时采用恰当形式进行演绎。舞剧《蝴蝶妈妈》基于“民族文化、现代解读、国际表达”的理念开展创作,市场权威媒体评价其“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完全可以打造成为中国版的《天鹅湖》”。

(二) 创新本土演艺人才培养方式

第一,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贵州旅游演艺人才的培养可以依托当地职业院校,与相关旅游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及设计演艺项目,按照演艺节目的角色需求培养学生。也可根据旅游地的实际情况开办各具特色的培训班,如黄果树班、荔波班、凉都班等。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大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具有演艺经验的校外专家进行授课,同时也可租用景区展演台、剧院等进行实地教学。

第二,提升演艺队伍的专业水平。演出团队需不定期组织业内专家对原演艺人员进行业务能力提升培训,培养演员掌握多种表演技能以适应舞台表演形式的更新转变。还可采取“外引内培”的方式强化演艺人才支撑,建立人才培养梯队,扩大人才培养途径。

第三,完善演出团队内部人才管理体系。当地演艺企业应体现对演员的尊重与关怀,完善内部晋升机制,提供在职培训机会,既可以留住人才同时也能提升演员素质。

(三) 打造主客共享的文旅演艺节目

目前贵州的文旅演艺定位的消费群体多为外地游客,对本地居民缺乏新鲜感和吸引力,难以做到主客共享。而一些国际大都市在面对庞大的文化消费市场时,不仅要打造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旅游演艺大戏,更要构建能同时面对本地市民及国内外游客的艺术演艺场所。如伦敦西区及纽约百老汇两大戏剧中心,上演的剧作呈现多而不同、群而不俗的特点,观众既有慕名而来的外国游客,又有热衷演艺消费的本地市民,这是其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我国上海现也有多台风格各异、题材多样的演艺节目,如迪士尼音乐剧《狮子王》、欢乐谷的《上海滩》、多媒体杂技剧《ERA时空之旅》等,满足了市民与游客的共同消费需求。贵州民族文化旅游演艺项目在开发设计时,也应该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推出主客共享的特色演艺项目,这样既能满足外地游客对异质文化体验性需求,又能长期丰富本地市民的文化休闲生活。当然,在打造主客共享的演艺节目时,也应该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做到“宜融则融、能融尽融”。

(四) 充分利用“互联网+”助力旅游演艺的市场化发展

技术条件制约着文化产品的生产。互联网科技植入大众消费,使得旅游演艺业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了创新性表达。其一,移动互联网可以促使旅游演艺突破时空的限制,扩大其影响力。贵州大部分旅游演艺项目可以通过开通抖音号、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方式,借助“网络直播”或短视频等向大众进行演艺产品的推广。其二,新媒介可以提高消费者的互动参与性,降低宣传成本。贵州旅游演艺运营公司可以联合研发类似电影购票的公众号或应用程序,观众可以在平台上实现线上演出购票及互动。消费者通过分享观演体验,为其他用户提供消费参考,促进信息对称;同时,旅游演艺项目主创团队还可以根据线上互动评价改进和创新节目,更大程度地实现观众“参与生产”旅游演艺的可能。其三,为迎合大众市场的文化消费需求,通过“互联网+”通俗演艺与民族演艺融合的路径,打破民族演艺长期陷于次优困境的“恶性循环”,逐渐培养大众对民族演艺的品味[7]。应在全省范围内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旅演艺节目,将其打造成推广性强的贵州文旅演艺名片。在保证优质内容的前提下,不断创新节目载体形式,在各大视频网站制作的综艺节目等平台上全新亮相,树立独具特色的演艺产品品牌。

五、结语

文旅演艺通过对本土文化的再生与创造,可以充分展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深层内涵与独特魅力,也有助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品牌形象,让传统文化在与新兴文化业态融合的发展中焕发出蓬勃生机。随着旅游市场的持续火热,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文旅演艺方面的优化转型,避免同质化发展的问题。对于贵州来说,文旅演艺的发展,需要深入研究游客的文化消费需求,确保所打造的作品兼具艺术性、思想性和观赏性,让游客有更多的参与感与价值感;同时文旅演艺还可通过探索多种演出形式、创新本土演艺人才培养方式、打造主客共享的旅游演艺节目、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旅游演艺业创新表达等策略,进一步推动本省文旅演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演艺文旅贵州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2020年《演艺科技》总目录
贵州,有多美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生态学视角下得演艺产业——评《演艺产业生态学刍论》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