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政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探索

2020-12-10 00:39李惠芳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思政课堂教学结构优化

李惠芳

摘    要: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能使学生拥有积极的学习状态、保持活跃的思维。思政教师应当在掌握课程标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基础上,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实施议题式教学,倡导有限教导和有效评价,提高课堂的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

关键词:思政课堂;教学结构;优化

课堂教学结构是在一定教学理念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目标,对构成教学的诸因素,如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在时空方面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进程形式。德国教授希尔伯特·迈尔明确指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力量,课堂的任何其他特点都不如一个清晰的课堂教学结构对学生的影响大。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能使学生保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维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学有所获。综观当前思政课堂教学结构,仍存在着师生课堂功能错位,教学结构过于模式化,无视学生主体,扼杀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思维和创造力处于休眠状态等问题。本文就如何改进和优化思政课堂教学结构,谈谈几点看法。

一、基于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导和规范着课堂教学。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至关重要,目标不仅要涵盖学科的重要概念和核心观点,还应指向学生对重要概念和核心观点的领会、理解与运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指导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思政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确定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正确并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在设计课时教学目标时,要以思政课程目标为依据,紧扣单元目标,体现学期目标,并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统编教材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改革开放”这一框的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制度自信为依据,而道路制度自信又须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制度是历史必然的认可和赞同为依归,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就是政治认同。[1]此外,还要看到中国正走在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现实背景,对我国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实践创新作出科学解释,有助于学生作出正确判断和合理选择。这也是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科学精神。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制定如下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调研身边案例,如“父母和我们眼中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前后的××厂”“改革开放前后的××村”,感悟改革开放的成就,增强政治认同,提升社会实践活动能力;(2)借助并探究具体事例,如“小岗村的分田到户”“塔牌酒厂的抉择”“深圳速度”,思考和解释改革开放取得成就背后的客观必然性,深入领悟改革开放何以伟大的重要意义,树立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的意识,培养和提升科学精神。

学科核心素养、“三维一体”目标通常是内隐的,要通过显性的学生行为来表现。因此,教学目标最好通过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呈现,即每个条目的基本句式都包含行为动词、行为任务、预期表现三个元素,共同显示行为目标,从而使行为目标的达成成为运用学科内容的结果,使学科内容的运用成为验证行为目标的任务。[1]简而言之,就是在什么条件下(情境),做了什么事(任务),有了什么表现(素养)。如上列(1)目标中,“调研‘我眼中的改革开放等实践活动”就是行为情境,“感悟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是行为任务,也是要掌握的学科内容,“增强政治认同,提升社会实践活动能力”是素养要求。

二、基于关键问题,坚持“整体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关键问题”是指为发展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需要解决的、最紧要的学科重点和学习难点。聚焦“教学关键问题”的整体设计,是指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情况等综合考虑,为实现某个目标或完成某项任务,对任务情境、学科内容、学科任务、课堂活动和课堂评价、作业、学后反思等进行整体设计,实现课堂转型,发展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2]而课程标准提倡的议题式教学设计是实施基于“关键问题”的整体设计的有效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进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理论教育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素养,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规律,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可见,社会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是该课程的关键问题。在2019年浙江省优质课赛课现场,嘉兴张老师的设计与教学在参赛教师中脱颖而出,赢得了评委老师与旁听教师的好评。张老师在设计该框时紧扣这一关键问题,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课堂立意出发,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何以在中国确立和完善”为中心议题,设计了三大环节。改造之路—探索之路—反思之路。学生在对话中实现思维碰撞,感悟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自我纠错的党,这一自我纠错就是立足于中国实际,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整个设计精致灵动,内蕴丰富,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又立意深远、端庄大气。

基于“关键问题”的议题式教学设计优化了课堂的各个要素,课堂活动依序展开,教学内容层层演绎推进,逻辑严密,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穿插其中,实现了教学目标和课堂效率的最大化。围绕议题,教师选择了丰富、真实、开放的教学情境,直面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领域的热点与焦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如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设计序列化的活动——故事续写、小组合作探究、个体自主思考、对话交流等,强化辨析、比较鉴别,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国家建立和发展道路上的问题,并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实现有效价值引领。

三、基于自主发展,提倡“有限教导”

自主发展与全面发展是学生的重要核心素养,也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核心素养的培育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深度教学来实现。”深度教学是学生深度参与教学过程且深刻把握学习内容的教学。基于此,我们应在课堂教学的结构设计中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倡导教师的“有限教导”。一方面教师应“少讲”和“隐身”,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另一方面即使必须教导时,也应该是一种“间接教导”,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方法的指导和必要适时的点拨,让学生经历知识“还原与下沉、经验与探究、反思与上浮的过程”,实现真正的学习和教育。

猜你喜欢
思政课堂教学结构优化
营商环境五方面持续优化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 优化初中化学复习
基于信息权利视域的思政课堂慕课教学模式
现代慈善公益理念引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必要性
巧用情感教学,优化高中英语教学结构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课堂教学现状及完善对策
当前中职电子商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实地考察对思政课能力本位的项目化改革的意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