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必要性、现实基础与基本路径

2020-12-11 09:13卢保婷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基本路径十九大精神必要性

卢保婷

摘要: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首要政治任务。高校应当自觉承担起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重任。十九大精神进课堂具有必要性且已具备高校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社会学习十九大精神的热忱、当代大学生对新知识和理论学习的渴望等现实性基础,在方式方法上,要求首先进教材、进教师头脑、要尊重当代大学实际和大学生实际等。

关键词:十九大精神;进课堂;必要性;现实基础;基本路径

党中央明确指出,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首要政治任务。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社会知识青年的主体,代表着国家最活跃力量,是社会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本领硬不硬,政治强不强,素养高不高,关系着党和人民以人为本的百年大计事业能否顺利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师怎样以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十九大精神引入课堂,让学生们喜欢听、主动听、听得懂、能领会,并最终融入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一、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必要性

(一)十九大精神在当前国家发展建设和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40年的光辉历程。40年来,为了富民强国,几代中国人为之奋斗。这期间,既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探索与阶段性成果,也有国际风云变换带来的机遇和困扰。40年的建设成果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方式是正确的,我国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各个领域达到了新的高度和新的起点,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制造业规模世界第一,国民人均生产总值基本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民生得到改善,“精准扶贫”正在扫除中国最后的贫困人口,生态环境在可控范围内并在逐步改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对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升等。

那么,如果要发展,我们不能只谈成绩,还要直面问题。经济总量显著上升,但是结构矛盾突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优势还不够明显;随着反腐败力度的加大,政治生态得到净化,然而腐败的反弹形势依然严峻;新的政治、经济形势给社会生态带来了新变化,社会治理面临新情况;生态文明建设压力仍然很大;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科技原创能力不足;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态度发生微妙变化,再加上國际环境自身的变革,我们已经面临新的国际格局。如何化解风险,继续为国家建设、发展谋求有利的国际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面对新的国内国际环境,十九大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论断,确定了许多新任务、新举措,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对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二)大学教育“政治教育”和“形势教育”的不可缺失性

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大学生是当代青年中最有知识和力量的群体,如何教育和增强这一部分年轻人的力量,是国家百年发展之大计。那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武装和教育是一项重要内容。国家选用人才讲究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其中,“德育”部分的基础性因素除了日常的为人处世外,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影响更深远、更关乎全局。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知识新事物速度快,但是,也存在涉世不深、世界观和人生观没有建构成熟等问题,特别是当今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甚至国际敌对势力的媒介传播都可能给当代学生带来深刻影响。解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建构问题,是一项切实关系到国家发展大计和党的建设稳固之基的问题。

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争夺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占领,”谁能够占领主渠道、主阵地,拥有更广覆盖面和更深刻影响力,谁就是思想传播的强音。我们一定要站在党和国家百年基业长青的高度看待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确保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领域的主战场和主渠道是党的声音、人民的声音,是社会正能量的反映和十九大精神的主旋律。十九大是党和人民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及十八大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等全方位的经验总结,是对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发展建设诸多方面布局的总体规划。抓好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和践行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首要政治任务,理应成为社会舆论的强音,理应占领思想传播的主渠道和主战场,必须拥有最广泛的覆盖面和最深刻的影响力。那么,作为当代青年的精英团体,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范畴更应准确把握十九大精神的思想之髓,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提升以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和水平。

二、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现实基础性元素

中国共产党是百年政党,马列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育和指导了中国人民一个多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道路的核心元素,十九大则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伟大成绩的阶段性经验总结。十九大精神进课堂有着历史和现实、价值和知识、理论和实践等多个方面的基础。

(一)高等院校有着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积累

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理论体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者说中国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成果逐步走进校园、进入课堂,给广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领域提供了完整的、体系化的思想理论,并深入到了广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在教育检验过程中,无论是中考、高考,还是研究生入学考试,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都是各阶段政治课考试考查的重要方面。这些理论是十九大精神内容和思想的重要发源地。同时,中国高校活跃着一批理论功底扎实、教学经验丰富、政治涵养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这些教师有能力将党的新总结和新布局的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并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授给当代大学生,完成理论与受众的再次完美衔接。

(二)中国社会已经形成了学习和实践十九大精神的浓厚氛围

黨的十九大召开后,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无论是在党内、政届、军届、理论界,还是企业界、科技届、农民、工人等社会大众,都表示十九大很好地总结了党的经验,并对未来国家的治理和建设高屋建瓴地给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重大论断、重大创新。结合当前自身工作实际,在现实中学好十九大精神,领悟好十九大精神,并用十九大精神的论断和布局指导自己的具体工作,争取以一颗螺丝钉的角色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助力中国梦的实现,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大学生群体拥有学习十九大精神的热情和能力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渴望进步,希望学习先进思想和先进认识,有意愿奉献社会并助力国家建设和民族腾飞。经过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他们的知识结构可以很好地衔接到十九大的精神内核。十九大中有关国家经济、政治、科技、民生、生态等方面的重大部署,本身就是对相关专业大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宏观指导,高校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和日常实践,更好地规划自己职业发展路径,并与国家建设的步伐有机统一起来。

三、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基本路径和基本方式

十九大精神进课堂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应遵循教育规律、思想育人规律,并尊重当前高校实际和当代大学生思想、素养、心理等方面的实际。

(一)十九大精神进课堂,首先要进教材

《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决定》强调,要把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对“相关教材”修订工作。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渠道,学校其他的通识课、专业课也必须对接起来,行动起来,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做到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同向用力,形成协同效应。

编写权威、科学、规范、可读的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主阵地作用,2018年,中宣部、教育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都融入了十九大精神的最新内容。教材修订专家对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内容进行了第一轮融入,实现了从文件语言体系向教材语言体系的转化。这次转化的最大特点是从报告文本到教材文本的转化,教材修订专家在修订教材时严格忠实于十九大报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将报告原文融入教材原有体系相关章节中。

(二)十九大精神进课堂,要进教师头脑

如果说教材是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基础,那么,教师就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首先,广大思政课教师要深入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内容、内涵,并结合自己积累和工作感悟,将十九大精神的深刻意义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语言。

其次,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一方面,教师本身就是教材改革的主力军。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响应时代号召,站在让十九大精神在学生中深入人心的高度,编写或者说创造出丰富、完整、成体系且形式多样的、适用当代大学教育的教案;另一方面,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创新教材的转化和课堂形式的创新。结合十九大精神内容和当前国家发展、建设实际,总结出将教材活灵活现且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方式。

第三,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做好调研,从社会实践中要素材、要方法。十九大精神本身就来自实践总结,同时,又指导了具体实践。所以,广大思政课教师在学习了十九大精神后,要深入社会实践中去,从党、政、军、工、农、医等各界人士的日常工作中,找实例、找理解、找素材、找方向。

第四,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做好教学评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党的基本工作方法,同样适用于教学和教学改革。思政课教师要建立“实践、检验、反思、改革、再实践、再检验”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来检验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实际成效。

(三)要注重使用新媒体、新渠道的课堂形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基于该技术进步的网络工具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方面面。特别是思维活跃的当代大学生,更喜欢新媒体,更接受新媒体。十九大精神的传播要结合这些新形式和新媒介,利用新媒体的多样化功能不断创新课堂形式,给大学生学习十九大精神带来新场景。要尊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和喜好,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尤其要尊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多元性和学习生活的多彩性,努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论是教材的设置,还是课堂的呈现,一方面,要围绕十九大精神的内容、内涵;另一方面,也要紧密围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现状、成长环境和个性差异。

(四)要重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

学习十九大精神起于领悟,重在实践。十九大精神传播课堂教学,既要注重理论课程设置和理论教学投入,更要将十九大精神内容与实践相互结合,与学生的具体学习、生活相结合,活学活用。

学习和实践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当代大学生是当代青年的中坚,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探讨让十九大精神走进当代大学生课堂的方式、方法,既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意义,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方面。

猜你喜欢
基本路径十九大精神必要性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凝心聚力推进人民法院工作实现新发展
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强大精神力量
浅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开展路径
基于审计视角下推动国家完善审计治理路径分析
学校文化建构的基本路径与内在机理
马克思主义如何紧紧抓住意识形态话语权
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