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对抗窦太后的策略
——以 “传位梁王” 事件为中心

2020-12-12 02:47郑运超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汉景帝周亚夫梁国

郑运超

(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关于汉景帝 “传位梁王” 事件的研究,多从窦太后溺爱幼子梁王刘武、 汉景帝的随意许诺等角度出发。 吴小强、张铭洽的《西汉窦太后的黄老思想与赵文化》一文认为,窦太后的溺爱导致了梁王刘武的悲剧[1](9)。 李娜在《汉梁孝王的皇帝梦及其原因探析》一文中从窦太后的视角出发, 介绍了窦太后的早年经历, 说明了窦太后之所以立梁王为皇太弟的深层次原因是窦太后的出身、 见识和性情所形成的 “农家乐” 思想[2](60-61)。 储军军的《汉景帝传位梁孝王事件发微》一文从西汉皇位继承的角度出发,论述汉景帝经过种种抉择后,最终选择了嫡长子继承制,放弃了梁王,对汉朝的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81-83)。 刘宇辰的《西汉景帝朝改革与汉景帝历史地位新论》一文分析了汉景帝在 “七国之乱” 后开始处理以周亚夫为首的军功贵族,以及削弱以梁王刘武为首的诸侯王的原因[4](29-34)。 以上研究从亲情、皇位继承制度、政治等方面论述了汉景帝与梁王之间的关系。在 “传位梁王” 事件的过程中,窦太后始终是和幼子梁王站在一条战线上的,以上研究并没有将汉景帝、窦太后、梁王以及周亚夫等人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看待 “传位梁王” 事件的始末极少甚或没有研究。在整个过程中,面对窦太后和梁王刘武的攻势,汉景帝是如何采取措施,采取何种措施,最终避免了将皇位传于梁王。

历朝历代,外戚势力都是皇权的延伸。 在西汉,一方面,“外戚集团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重要实力”[5](44),例如汉高祖时期,吕后帮助汉高祖刘邦诛灭了诸如韩信、彭越等异姓王;另一方面,外戚势力的成长过于迅速,也会威胁到皇权,例如汉惠帝刘盈即位后,其母吕雉把持着朝政不放手,大肆诛杀刘姓宗室,如:赵王刘如意 “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酖饮之,犁明,孝惠还,赵王已死”[6](397);后来的赵王刘友被吕后 “幽死于邸”[7](99)。 同时,吕后还分封吕氏家族的子弟为王侯——“乃立兄子吕台、产、禄、台子通四人为王,封诸吕六人为列侯”[7](95)。 公元前180 年,诸吕之乱虽然被陈平、周勃等一干老臣平定,然而,从高祖时期吕氏一族势力的强大就能看出, 西汉的政治环境从一开始就是十分适合外戚生长的。 经过文景两代几十年的发展, 以窦太后为代表的新一代外戚发展起来。

一、关于窦太后其人

窦太后其人出身寒苦,据史书记载,窦太后是清河郡观津县人。早年窦太后的父亲坠河而死,其弟窦广国幼年时期,就和窦太后分离,四五岁时 “为人所略卖,其家不知其处”[8](1973)。 后姐弟两人历经种种磨难,才最终团聚。 在成为汉文帝的皇后之后,窦太后也并非受到文帝的全部宠爱,当然,作为封建帝王,这也是不可能的。特别是窦太后失明后,这种情况更为严重,“窦皇后病,失明。文帝幸邯郸慎夫人、尹姬,皆毋子”[8](1974)。窦太后早年父母双亡,幼弟遭人拐卖,嫁给汉文帝后,处在深宫中得病失明,又失去了汉文帝的宠爱。这些遭遇,使得窦太后格外看重自己的家人,对于家人的爱护,在她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史料中其对家人的看重记载颇多。 对其早就去世的父母,窦太后 “追尊窦后父为安成侯,母曰安成夫人。令清河置园邑二百家,长丞奉守,比灵文园法”[8](1973)。对自己的兄弟,窦太后 “乃封广国为章武侯。 长君前死,封其子彭祖为南皮侯”[8](1974)。 对于自己的幼子梁王刘武,窦太后 “爱之,赏赐不可胜道”[8](2083)。 对于自己的女儿馆陶公主,窦太后 “遗诏尽以东宫金钱财物赐长公主嫖”[8](1975)。早年的经历使得窦太后形成了一种尤其重视家人的性格, 这是其支持梁王刘武承继帝位的思想来源。

二、汉景帝对抗窦太后的措施

(一)分化窦氏家族

汉景帝刘启是汉文帝刘恒的嫡长子, 为窦太后所生,公元前180 年被立为太子,公元前157 年承继帝位。汉景帝即位初,就 “赦天下,乙巳,赐民爵一级。五月,除田半租,为孝文立太宗庙。令群臣无朝贺。匈奴入代,与约和亲。 ”[6](439)轻徭薄赋,与匈奴和亲,汉景帝表现出一位成熟政治家的风采。 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汉景帝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解决。关于汉景帝传位于其弟梁王事件的开端时间是公元前154 年, 在汉景帝一家人的宴会上,“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从容言曰:‘千秋之后传梁王’”[9](2839)。 汉景帝之所以说出这样一句话, 与帝位的继承制度和当时的形势有关。首先,汉景帝的父亲汉文帝是以外地藩王的身份入京承继帝位的。 梁王刘武作为外地藩王,按照传统,也应该是有资格的。其次,当时关东诸侯国林立,汉景帝势必要拉拢一部分诸侯王,才能防止叛乱发生后,自己不至于被完全孤立,而刘武作为汉景帝的亲弟弟,自然是其首先要拉拢的对象。无论如何,在场的窦太后和梁王听到这句话后,都十分高兴。 窦太后的侄子魏其侯窦婴则表示了反对:“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上何以得擅传梁王。”[9](2839)对此吕思勉先生认为,窦婴 “乃特以折窦太后耳。 谓有天下者必家,家必传子,固非汉世儒者意也”[10](605)。 由此可见,“家必传子” 是窦婴十分坚定的政治主张。 后窦太后因为此事 “除窦婴门籍,不得入朝请”[9](2839)。 由此可见窦太后此时的权力之盛。 同时,窦婴的表现也进入了汉景帝的视野,窦太后与窦婴两人政见的不合正是汉景帝可以利用的一个矛盾点。 公元前153 年,刘荣被立为太子,因是栗姬的儿子,故史称栗太子。窦婴被汉景帝起用,“使魏其侯为太子傅”[9](2840)。窦婴本是窦家人,现为太子太傅,这就在无形之中,分化了窦氏家族,这正是汉景帝刘启对抗窦太后的一种措施, 假如窦太后想要再次提议立梁王刘武为皇太弟,势必是要通过窦婴这一道屏障。事实上,事情的后续发展确是如此,后栗太子被废,作为太子太傅的窦婴就表示了坚决的反对。 不过当时的情景已经是另外一种状况, 具体情况在下文会有相关论述。

(二)利用吴楚叛军削弱梁王势力

西汉文景时期, 中央与藩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据史书记载,汉初地方的诸侯国 “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11](394)。汉初中央所占有的郡只有 “三河、东郡、颍川、南阳。 自江陵以西至巴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京师内史,凡十五郡”[11](394)。 这十五郡中,还有公主列侯的食邑,汉廷中央实际控制的土地更少。吕思勉先生曾说:“至文、景之时,功臣外戚之患皆除,而同姓诸王,转为治安之梗也。 ”[10](78)翦伯赞先生也有言:“自惠帝、吕后,历文、景之世,迄于武帝初年,都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斗争的时代。 ”[12](297)这说明,汉景帝时期,中央与地方诸侯的矛盾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梁王刘武作为地方诸侯的代表之一,也是不可违逆历史大势的,这也是汉景帝削弱梁国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近代的诸多学者对相关方面的研究也说明刘武的梁国是一个实力十分强悍的诸侯国。刘洪生的《西汉诸侯国梁国刍议》认为,汉景帝时期, 梁国在梁王刘武的经营下已经达到最强盛时期[13](13-15)。 李玉洁在《西汉时期的梁国、梁王考》一文中说明了梁国在西汉时期军事位置上的重要性[14](199-200)。 程有为的《西汉梁国史初探》一文从王系、疆土、都城、政治、经济、文化六个方面考察了梁国的历史发展过程[15](71-78)。 薛瑞泽在《汉代梁国的社会文化风貌》一文中认为,梁国在西汉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梁国的经济 、社会文化丰富多彩 ,农业经济 、商业经济给王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6](13)。 以上研究从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方面论证了梁国在西汉时期的重要性。 由此也能说明,汉景帝时期,梁王刘武具有足够的资本和汉景帝抗衡, 再加上其母窦太后的支持,争取帝位对于梁王刘武来说,是十分有希望的。

汉文帝时期,贾谊曾上书《治安策》,提出了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的措施。 汉文帝接受此建议,于公元前164 年,“立齐悼惠王子六人、 淮南厉王子三人皆为王”[7](127)。 与此同时,为了应对来自吴楚地方诸侯的压力,汉文帝又接受贾谊的建议,将自己的儿子淮南王刘武徙为梁王,“其明年, 徙淮阳王武为梁王”[8](2082)。 公元前154 年,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 “清君侧,诛晁错” 之名发动叛乱。梁王刘武的藩国正处于战线的前段, 梁国与吴楚联军的厮杀十分激烈,“吴楚先击梁棘壁,杀数万人”[8](2082)。同年,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出兵平叛,“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8](2076)。 周亚夫坚守昌邑,刘武数次催促其出兵,周亚夫总是不为所动,“梁上书言景帝, 景帝使使诏救梁。 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8](2076)。事实上,汉景帝和周亚夫这对君臣应该已经达成了某种默契,按照史书的记载,汉景帝是事先就了解周亚夫的用兵策略的, 因为出兵之前,周亚夫曾 “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食道,乃可制也。’上许之”[8](2076)。从这条史料中,可以看出,周亚夫的用兵策略是 “以梁委之,绝其食道”。 在平定吴楚 “七国之乱” 的过程中,周亚夫确实是采用了绝叛军粮道的军事策略。 从 “上许之” 一句也能看出,汉景帝对于周亚夫的军事行动是十分清楚的。 因此,虽然周亚夫在此过程中,数次违背汉景帝的旨意,然而平定 “七国之乱” 后,汉景帝也并未秋后算账,并任命其为丞相。后周亚夫被汉景帝诛杀, 应是皇权与相权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所造成的结果。 秦进才在《周亚夫与栗太子之废新探》中认为周亚夫的死和固争废栗太子没有直接关系, 主要原因是周亚夫多次违背汉景帝的意愿, 由此汉景帝为了太子刘彻的上位扫清障碍, 因政治原因诛杀了他[17](9-11)。 郝建平的《略论周亚夫》一文也认为周亚夫的死是皇权和相权矛盾斗争的结果, 梁王刘武在其中只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8](70-71)。 这些研究都说明, 周亚夫的死亡最为重要的原因是皇权和相权斗争的结果,就算没有梁王刘武的推波助澜,周亚夫的死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公元前153 年3 月,“七国之乱” 被平定。从这场战争中可以看出梁王刘武的重要性,“吴楚破, 而梁所破杀虏略与汉中分”[8](2082)。 同时,鉴于前期周亚夫和刘启的默契,此时的刘武虽然战功卓绝,可是梁国的实力业已被严重削弱。梁国实力的削弱,代表着支持刘武的窦太后也失去了一部分筹码。 公元前153年4 月,趁着梁王还未恢复,汉景帝立刘荣为太子,窦婴为太子太傅,以巩固太子之位。这就是刘启对抗窦太后的第二条措施,利用叛军削弱刘武的实力,令窦太后失去一部分支持刘武上位的筹码。 按照田余庆先生的说法,“七国之乱, 是地方割据和中央集权之间矛盾斗争的决裂”[19](21)。 那么,汉景帝与其弟梁王刘武的矛盾也会随着七国之乱的平定而愈演愈烈。

(三)利用新兴的外戚对抗窦太后

公元前157 年, 汉景帝刘启继位后,“尊皇太后薄氏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7](137)。 此时汉景帝的祖母薄太皇太后尚在,窦太后的势力还被压制,一个明显的证明就是此时汉景帝的皇后是薄氏家族之人。 公元前155 年,薄太皇太后去世,外戚势力出现了部分空白,窦太后要求增加相应的话语权。 不久,汉景帝就将薄皇后废黜, 薄皇后被废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多年无子,“立薄妃为皇后,无子无宠”[20](3945)。 另外一方面,就是薄太皇太后去世后,汉景帝需要扶持一个强大的皇后家族来对抗来自窦太后的压力。 公元前153 年,汉景帝立刘荣为太子,因其母为栗姬,人称栗太子,只是当馆陶公主刘嫖向栗姬提出想要把女儿陈阿娇许配给刘荣时遭到拒绝,栗姬表现出了在政治上的不成熟, 而汉景帝肯定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当时局势不甚明朗的条件下,栗姬又派人向汉景帝要求封其为皇后。 这样的一个在政治上不成熟的外戚肯定是无法承担来自窦太后的压力的。

公元前150 年,栗太子被废。 此时,馆陶公主刘嫖已经把女儿陈阿娇许配了王娡的儿子胶东王刘彻。 汉景帝的动作很快,在栗太子被废除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前150 年, 刘彻被立为太子。 在这一点上,汉景帝成功抵挡住了来自窦太后的压力。 首先,馆陶公主刘嫖是汉景帝的姐姐,也是窦太后的女儿,现在馆陶公主把女儿陈阿娇嫁给了太子刘彻, 也就是说,汉景帝和馆陶公主刘嫖达成了政治上的联姻,用馆陶公主可以来牵制母亲窦太后。其次,太子刘彻的母亲王娡在此过程中,表现出了政治上的成熟,答应馆陶公主把女儿陈阿娇嫁给刘彻就是一个明证。事实证明,汉景帝是正确的,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初,大兴儒术,开始了 “建元新政”,后在窦太后的阻挠下,新政流产。 与此同时,刘彻的皇帝之位也岌岌可危,当时的淮南王刘安已经有入主长安,等待汉武帝被废,承继帝位的准备。 关键时刻,是他的母亲王娡出面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皇太后谓上曰:‘汝新即位,大臣未服,先为明堂,太皇太后已怒。今又忤长主,必重得罪。 妇人性易悦耳,宜深慎之! ’”[21](559)总之,汉武帝刘彻的上位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馆陶公主刘嫖,一是皇后王娡,而汉景帝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就是要用一个强大的外戚势力与窦太后相抗衡,以免重蹈吕氏之祸。

(四)利用朝臣对抗窦太后

公元前150 年,栗太子被废,太子之位的空缺使得窦太后重新开始谋划梁王成为皇位继承者,“上废栗太子,窦太后心欲以孝王为后嗣”[8](2084)。 此时的梁王刘武听闻太子被废,也来到了长安。 “盖闻梁王西入朝,谒窦太后,燕见,与景帝俱侍坐於太后前,语言私说”[8](2091)。 梁王刘武来到长安的目的,汉景帝是十分清楚的,就是要其兑现当初 “千秋之后传梁王” 的诺言。 在汉景帝刘启、窦太后、梁王刘武见面的宴会上, 窦太后先发制人, 提出要立刘武为皇太弟的主张:“太后谓帝曰:‘吾闻殷道亲亲,周道尊尊,其义一也。 安车大驾,用梁孝王为寄。 ’”[8](2091)在此等危急的情形下,汉景帝只得求助于朝臣,朝臣的代表就是袁盎等通经术者:“罢酒出, 帝召袁盎诸大臣通经术者曰:‘太后言如是,何谓也?’”[8](2091)以袁盎为代表的这些通经术者,十分明白汉景帝的意图,就在宴会上,论述了 “殷道亲亲” 与 “周道尊尊” 的不同,紧接着,指出 “殷道亲亲” 的弊端以及 “周道尊尊” 的益处,这明显是袁盎等人秉承汉景帝旨意来对抗窦太后, 以防止梁王刘武成为皇帝继承人。

窦太后虽然还是想立梁王为皇太弟, 奈何由于袁盎等人的阻止,只好作罢,“太后乃解说,即使梁王归就国”[8](2092)。 在此过程中,以袁盎为代表的朝臣成功顶住了来自窦太后的压力。之后,袁盎等人虽然遭到了梁王刘武的报复而死。 可汉景帝以袁盎等人的死为契机,给梁王刘武扣了个 “谋反” 的罪名,梁王刘武经此一难,躲在封国里不再出来。 关键时刻,还是梁国的内史韩安国来到了长安, 对刘启表示了刘武的忠心,“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8](2085)。 这件事对刘武的打击非常之大,后亲自来到长安谢罪。窦太后也因此不再提 “立梁王刘武为皇太弟” 这件事。 汉景帝这条措施,是利用朝臣来对抗自己的母亲窦太后。

综合以上,自薄太皇太后去世之后,外戚的权力出现了真空, 窦太后自觉或不自觉地弥补了这一权力真空,政治上,她的话语权增加,多次干预皇位继承人的人选,想要立其幼子梁王刘武为接班人。面对这样一难题,汉景帝刘启采取分化窦氏家族、利用吴楚叛军削弱梁王刘武的势力、 利用新兴的外戚对抗窦太后、利用朝臣对抗窦太后等措施,成功抵挡了来自窦太后的压力。 这也就说明了,在西汉,外戚势力是非常庞大的,一直在干预着朝政。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 汉景帝的这些措施令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一点意义非常重要。在 “传位梁王” 事件中,汉景帝运用了汉廷几乎所有的势力,包括诸侯王、朝臣、外戚来对抗窦太后。

那么,窦太后干预皇位继承人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从历史传统来看,在西汉,外戚干政是合法的,吕思勉先生曾有如下论断:“内任外戚,外封宗室,此汉初之治法也。 ”[10](63)这是条件,也是窦太后干预皇位继承人的一个原因。 第二,西汉王朝以 “孝” 治天下,汉文帝对其母薄太后 “亲尝汤药”,被后人列入“二十四孝” 之一,更是为后世的皇帝做了表率,“孝”的表现之一就是要对父母的顺从。汉黄帝出于孝道,也不好直接4 年逆窦。 第三,窦太后本身的性格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是因为其早年的遭遇形成的对家人就要倾尽所有的爱护心理所导致的。

猜你喜欢
汉景帝周亚夫梁国
农民工梁国胜:让自己成为最坚实的桩
Rules in Library
浇瓜之惠
汉景帝—选择伟大,放下私情
梁国华先生艺术作品选登
一双筷子改变前途
皇帝赐宴却不给筷子,什么名堂?
因能力他拯救了汉室江山,又因耿直他含冤下狱闭食自尽
皇子要找好亲家
谁是诛杀晁错的幕后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