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泥鳅绿色高效种养技术

2020-12-13 04:33杨大柳胡中泽衣政伟吴爱国
北方水稻 2020年6期
关键词:泰州泥鳅田埂

杨大柳,胡中泽,衣政伟,孙 飞,吴爱国,王 显*

(1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泰州农科所,江苏 泰州 225300;2 姜堰区汉土家庭农场,江苏 泰州 225300;3 泰州市姜堰区农业农村局,江苏 泰州 225300)

泥鳅素有“水中人参”之美称,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水产佳肴之一[1]。稻泥鳅共作,即在稻田中养殖台湾红泥鳅并种植常规粳稻,泥鳅养殖与水稻种植同时进行。 稻泥鳅共作模式相对于其他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具有生产成本较低、经济效益较好、收效快等优势,同时泥鳅在田间活动能起到保肥、增肥、除虫、保护土壤等作用,是一种稻、鱼互生共利的高效养殖模式[2-6]。本技术是在详细分析泰州地区稻泥鳅共作试验及田间生产情况的基础上, 根据实际问题、查询相关资料、 咨询水稻与水产养殖专家进行的总结完善,旨在为泰州地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指导,为增加农业产出与农民收入贡献农业科研工作者的智慧力量。

1 养泥鳅稻田环境条件

1.1 环境要求

选择生态环境良好、远离污染源、交通便利、环境安静且保水性能好的稻田。

1.2 水源水质

排灌方便、 水源充足, 以无污染微酸性水质为宜,pH值介于6.0 与7.0 之间。

1.3 稻田选择

一般水田底土为粘土,砂土不宜选用,稻田最好连片集中,单个田块面积一般以3 000~6 000 m2为佳。

2 稻田改造

2.1 挖沟筑埂

紧挨田埂内侧挖口面宽1.0~1.5 m 的环沟, 底宽0.5~1.0 m,沟深1.0~1.2 m。 沟的面积不超过稻田面积的10%,预留好机耕道。 利用挖环沟的泥土加固、加高、加宽田埂,层层夯实。 田埂高于田面0.2~0.5 m,顶部宽0.5~1.0 m。 田埂加固时每加一层泥土都要进行夯实,以防渗水或暴风雨使田埂坍塌。

2.2 进排水设施

进水口和排水口斜对角设置, 地基要求相应宽些,并夯实加固。进水口用60 目筛绢包扎,排水口前设不影响排水、不逃鱼的聚乙烯网片。

2.3 防虫设施

每6 670~10 000 m2安装1 台太阳能灭虫灯, 灭虫灯的设置要求不影响田间农事操作,水稻种植期间开启。

2.4 防鸟网布置

环沟及稻田四周每隔5 m 插上2 m 高的竹竿或浇筑水泥柱,待泥鳅放苗后,整体围上网目≤15 目的尼龙网,以防止泥鳅被鸟啄食。

3 品种选择

3.1 水稻品种

选择株型紧凑、抗病性强、抗倒性好、食味优良、生育期适宜和丰产性较好的品种,如南粳9108、扬粳805、苏香粳3 号等。

3.2 泥鳅品种

选择生长快、繁殖力强、抗病性好的泥鳅苗种,如泰州本地泥鳅、台湾泥鳅等。

4 水稻绿色生产技术

4.1 育苗整地

育苗整地参照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执行。

4.2 机械栽插

6 月中下旬机插,1.5 万~1.8 万穴/667 m2, 基本苗6万~8 万株/667 m2。插秧深度不超过2 cm,做到行直、穴匀,不漂苗,栽后补苗。

4.3 合理施肥

插秧前15~20 d, 施用商品有机肥400~500 kg/667 m2,机械耕翻整匀。 之后视水稻生长情况,施45%复合肥15 kg/667 m2及尿素5 kg/667 m2作穗肥。

4.4 科学管水

4.4.1 水位控制 水稻返青到分蘖期,保持3~5 cm 水层,做到薄水返青促分蘖、够苗晒田;晒田后复水到10~15 cm至抽穗扬花期;灌浆期开始间歇灌水,湿润管理;成熟收割前20 d 将水位逐步降低, 标准为环沟水面在田面以下20 cm。 同时要兼顾稻鳅生长的需要,开挖2~3 条墒沟(横纵都有),并适时调节水位。

4.4.2 晒田 水稻栽插后40~50 d,晒田1 次,晒田时,降低水位到田面露出,时间一般不超过5 d。总体要求是轻晒或短期晒,田晒好后,应及时恢复原水位,以免导致环沟泥鳅密度长时间过大而产生不利影响。

4.5 杂草防除

不使用除草剂,采取合理密植和提高水位的措施压制杂草的生长,期间安排人工除草。

4.6 病虫防治

利用杀虫灯、性诱剂、害虫天敌,并在田埂四周种植向日葵、粘玉米、芝麻等诱虫作物,以降低病虫发生密度。 如确需用药防治,鼓励使用生物药剂。用药时应提高水位,采用分片隔日施用的方法,尽可能减少药液入水,施药后及时换水。

5 泥鳅绿色饲养技术

5.1 清杂消毒

放养前清理环沟并用生石灰80~100 kg/667 m2泼洒消毒,10 d 后注水,淹没田面。

5.2 投放鱼苗

5.2.1 鱼苗选择 选择体长4~5 cm、体质健壮、体表光洁无伤病、体肥、体型宽大、活力强的泥鳅,自育或就近购买。

5.2.2 放养时间和密度 一般在6 月下旬秧苗返青后放养, 放养前用3%~4%氯化钠水溶液对鱼苗进行10~15 min 的消毒。 放养密度为10~12 kg/667 m2, 苗种规格为800~1 000 尾/kg。

5.3 饲料投喂

5.3.1 饲料来源 泥鳅是典型的杂食性鱼类,喜食各种浮游动、植物及腐殖质、植物碎片、种子、底栖动物等。 鱼粉、血粉、谷物、米糠、麸皮、豆饼、菜饼等各种人工饲料也能很好地利用。 养殖宜采用动、植物饲料合理搭配的配合饲料为主,蛋白质含量>30%。

5.3.2 投喂要求 要定时、定量投喂,每日2 次,早上8~9点和下午4~5 点各1 次, 饵料均匀抛洒在围沟与田间沟中, 每日投喂总量为泥鳅体重的3%~5%, 上下午各投喂50%。 投喂量在一段时期内要相对恒定,具体定量根据天气、温度、水质、鱼类活动情况进行适时调整。

5.4 水位水质管理

5.4.1 水位管理 以水稻种植水层管理为准。

5.4.2 水质管理 高温季节,每天保持微流水,日交换量在10%~15%。 及时补水,水体的透明度总体上控制在30~40 cm。 放养期间可每隔15~20 d 向环沟内撒1 次生石灰进行消毒,用量为10 g/m3。 可根据水温、水质的变化情况定期泼洒微生物制剂改善水质。

5.5 病害防治

以预防为主,注意观察泥鳅活动情况。 及时清理病鱼死鱼和驱赶清除敌害生物。 尽量做到不用药或少用药,避免有关的药物残留[7-8]。养殖过程中须对泥鳅健康状况进行定期检测,检测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

5.6 巡塘

坚持每天巡塘,特别是阴雨天气,要检查水质、防逃设施等情况。 同时要注意观察泥鳅活动和摄食情况等。

6 收割捕捞

一般在11 月上旬完成水稻的收割, 收割时秸秆粉碎还田。 结合排水刺激在环沟中用地笼网诱捕泥鳅,多次起捕,最后排干沟水,人工捕捉。

猜你喜欢
泰州泥鳅田埂
泰州海陵区刚柔相济 深抓中小企业责任落实
泥鳅笼
幸福水天堂——泰州
田埂的底色
田埂似脊,父爱如山
捉泥鳅
泰州古韵
捉泥鳅
田埂
寻找一条田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