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高扬“课改”风帆

2020-12-14 09:21李盼
理论与创新 2020年20期
关键词:课改历史探究

李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就像‘喂鸡,我们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教育应该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学生会当礼物一样领受”。

当代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因此,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内容。作为基础学科之一的历史教学也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和教师都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加不符合新课标对历史课程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以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进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一套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依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自身历史教学的实践。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解读“课改”,提出教学策略,反思课程现状的不足,以打造高效课堂,铸造成功的教育人生。

1.深入课堂,回到原点去发现

为师者,首先要清楚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即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毫无疑问,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教育要培养的是现代化人才,包括能力现代化、生活现代化和关系现代化。而一个现代化人才同时也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即自主发展,文化修养,社会参与等方面都应该是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教师要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职能,因材施教,因时施教,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

历史课程是初中和高中阶段的重要课程,其在各学段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以及课程目标,在总体上都是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历程,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从历史中没取智慧。但在不同的学段,历史课程的定位要有相应的层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加强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初中教育是普及性的国民教育,因此,历史课程的定位应以普及基础性的历史知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包括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并避免追求过全、过深、过细的历史叙述。而高中教育是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准备,并为高等学校输入人才,因此历史课程的定位是在初中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中外历史的课程内容,如增加必要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并使学生在了解“是什么”的基础上进而懂得“为什么”,提高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总之,这两个学段历史课程的理念和定位是有一定区别的。由此,构成一个相互关联,使学生在知识上、逐步递进、有效衔接的整体框架中,在整个中学阶段都受到必要的、精准的历史教育。

2.丢掉顾虑,为了孩子而变革

知识点是多而杂的,如何在45分钟让学生消化知识,这就需要在“高效课堂中下功夫”。新课程标准提出,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促进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根本途径是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育理念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平台。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一是,以学带教,归还学生学习自主权;二是,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所谓,“好的教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學生学”。大力贯彻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果是固定不变的,对教师来说只是机械性的教授知识,对学生来说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已。这种模式的教学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新的深堂教学模式需要最大程度的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探究问题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阶段,教师所应用的教学方法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创造问题情境,军阀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深入的探讨问题。

第二,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学生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来说,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不应设定在一种僵化的模式中。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复合式的思维模式。同时,学习历史是一个思考、探索的过程,是对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新的教学模式应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充分激活、调动、启发学生的高级思维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第三,以学生参与为形式。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才能使教学真正有效地展开,兴趣是个体求知探新的功力,是个体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我们应当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调动学生的未知欲,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且思考,采身实践去吸引学生学习历史的注意力和兴趣。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3.反思现状,高扬“课改”风帆

当前高中历史教材采用的学习专题方式,问题更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割裂了历史发展的线索,使得历史的进程被分解,以致历史发展的规律性难以显现出来,这样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的认识。 例如,在必修一讲中国共产党成立,而在必修三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样编排使得这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被割断。

第二,分割了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不能完整地呈现出历史的本来面貌。例如,必修一讲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必修二讲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必修三讲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这样的编排,不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改革开放的历史内容,明显存在缺陷。

第三,这种以大专题的方式编排历史课程的内容,容易使重大史事缺失,不能全面反映中外历史发展的情况。例如.  在必修课程中,中国近现代史没有涉及北洋军阀的统治、抗美援朝等重要史事:。 在世界近现代史中没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两次世界大战等重要内容。这样,导致教师教学难以展开,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时空观发展受限。

新的时代赋予教育新的使命,寄予教育新的期望。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又对历史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探索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途径,真正落实新深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衷心希望我们的历史教育能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猜你喜欢
课改历史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基于“茶文化”背景对中职旅游专业课改的思考
新历史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