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许三观卖血记》的悲剧特征

2020-12-14 04:04初春雨
文学教育 2020年11期

内容摘要:余华是一位极富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同情心的当代作家,其笔下的作品大多都是细腻地描绘了人类的生存苦痛和人间悲苦,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生活的细腻感受和内心对中国底层社会改变的渴望。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就是其众多优秀长篇小说中的一代表作,这本书虽然创作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但是其中的悲剧特征和包含的现实意义仍广受关注,对当代文学和社会发展产生独一无二的影响,深深激荡着读者的心灵。

关键词:《许三观卖血记》 生存苦难 悲剧特征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于199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作者以温情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一位平凡家庭经历的种种人生磨难。小说主线是许三观的卖血经历,他靠着卖血换来的钱一次次度过人生难关,但是他也没有在生活的重压下跌倒不起,他最终学会用爱来化解心中的愤恨不平之感,用人间的温情,家庭的温暖来保护那脆弱却珍贵的人性美。这部小说由点到面,生动地展现了底层民众的生活境况,许三观的人生也从开始的自愿卖血,一步步走向被家庭和生存所迫的没落深渊。

一.人生的悲剧意味

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时代里,都扮演着多重角色,被社会发展的多重因素所影响,许三观作为一位社会底层人民也是如此。他一生悲苦,因为他的家庭顶梁柱的身份,因为他所处的时代,因为他的生活环境,这些因素在一点点榨干他的血液,他的一生注定要用命去供养才能维持这个完整的家。

1.性别施压。许三观生活的时代和环境决定了他会为了自己“男人”的称呼而做一些事情,无论这些事是不是在他的能力范围内。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他,被村子里男人都去卖血的观念影响着,这种可笑的不成文规定竟然还是一个村子检验男人是否身体强壮健康的标准,甚至不卖血的人将很难娶到亲。愚昧的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许三观对卖血的看法,由此他迈出了卖血的第一步,虽然那个时候的许三观并不会因为钱而走投无路,但是卖血可以证明他非常强壮,捍卫他在那个小村庄里身为男人的荣誉和尊严,他很珍视也很自豪自己去勇敢的卖血,显示了许三观想证明自己是真正的男人的决心,但是这同时也是绑架他一生的“吸血鬼”,他也不知道如何树立对“男人”这个性别的条框的看法,逐渐因为这个名词而损耗自己的气血。

2.“父爱”的压力。在许三观的卖血经历中,大多数也是最让人心疼的部分,就是为了儿子做出牺牲,他一生中绝大多数的卖血经历,都与自己的儿子有关,也就像很多读者说的那样,许三观的儿子就是活生生的吸血虫,趴在父母的背上,会榨干他们的最后一滴血。

大儿子大家闯祸,把对方脑袋打到重伤,许三观不得不卖血去偿还医疗费。后来二儿子被分派到乡下,他为了不让儿子受苦,卖血补贴儿子的生活费。在后来二儿子的回城工作调动又让老两口犯了难,许三观这次为了给儿子拿出请领导吃饭的钱,破例连续卖血。最后,大儿子生了重病,需要医疗费,许三观为了给儿子治病,又一次去连续卖血还钱,有以命换命的悲苦在里面。这些都是许三观身为一个父亲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他为人父的心情在余华的笔下展现得及其生动,世间所有的父母爱子女的心情都是一样的,但是许三观的力不从心的卖血还钱,也侧面加深了小人物生活的悲剧色彩。

3.时代的重压。一个和平昌盛的时代是每个平凡的人生活幸福的基本前提,但不幸的是许三观并没有能生活在一个国泰民安的时代。许三观的一次卖血发生在我国“大跃进”时期,在人民公社运动的发展呼声下,许三观家里的所有财产、粮食等基本上都遭到没收,但是实际上集体生活带来的待遇却没有许诺和期待的那样令人满意,一家人的生活还不如从前,仅仅一年的集体生活就让“大锅饭”梦的破碎,一家人的生活又回到一无所有的时候。许三观在面对家中没有一粒米,而外面的粮食价格飞涨的窘况之时,再一次被迫卖血,他不愿意再看到一家人只用玉米糊糊充饥,在那个吸血的时代,卖血却成为许三观求生存的唯一退路。

许三观生活的另一个对人民重压的年代就是文革时期,在那个艰难的时代,人民的身体和精神都饱受冲击,许三观靠着卖血支撑自己和一家人的生活,他挺过了那个时期,但是自己的血都快被这一次次的时代重压吸干了。

二.悲剧人物的塑造

《许三观卖血记》里面的时代背景离今天也不十分遥远,故事大致发生在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之后的这段历史时期,这个时间段内包含太多不理性的时期,书中所有的悲剧人物的出场和命运走向也都深受这些不理性的因素影响。

1.悲剧的众生群像。书中开篇以一段荒诞到引人发笑的爷孙对话开始,当爷爷不停叫错许三观,称其为“儿”时,人物身份的失落就侧面表现出来了,同时侧面表现了许三观上一代人的生活悲剧,爷爷孤苦,整个家族乃至整个村子都热衷于卖血,一个愚昧到可怜的众生群像就得以显现。

这本书里从头至尾贯穿着悲剧人物形象,除了小说开头提到的许三观生活的村庄祖祖辈辈以卖血为生的悲剧以外,还有那里的婚嫁标准,大家认为去卖血的男子就是身体健康,值得许配的人选,这些标准看似荒诞,但是从根本上体现的还是人物生存环境的悲剧,正式这些人无知和环境的悲凉,才促使许三观这个悲剧人物踏上自己的卖血之路。

2.悲剧的卖血“引路人”。根龙和阿方则是直接推动许三观卖血的引路人,他们也是小说中不折不扣的悲剧人物。他们卖血前教许三观喝十碗水来使体内的血液“增多”,带领许三多给城中医院的李血头送礼以打通賣血的道路,还有许三观在卖血后最爱的黄酒和猪肝也是他们第一次带他尝试的。这两个人虽然愚昧但却心地善良,他们骨子里淳朴的品质促使他们将所有的“卖血经验”毫不保留地分享给许三观,但是愚昧的方法令人发笑。阿方和根龙最后都因为卖血年纪轻轻就去世了,这在显示他们悲剧人生的同时,也预示了许三观的悲剧一生。

3.悲剧的妻子形象。许玉兰在书中是许三观的妻子,也是悲剧人物的代表之一,她年轻时被大家成为“油条西施”,因此她无疑曾是美丽的拥有者,但是她没有把这份美丽保护下去。后来她与何小勇的私情败露,成了她和许三观之间永远无法迈过的鸿沟。这个年轻时候犯下的错误,在许玉兰后来的人生中买下了巨大的悲剧隐患,文革时期这个平常泼辣精明的女人被游街批斗,冠上“妓女”的称号,而何小勇却无缘无故被车撞死,一个家庭的破碎,一个受伤的灵魂,这两个个体以及个体背后的家庭支柱都遭到严重打击,这无疑又为读者上演了一出悲剧人生。

4.悲剧人物塑造的意义。作者在作品中细腻描绘个体的生存环境和遇到的生活苦难,塑造了一个个经典的悲剧人物形象,这些小人物都与许三观一样渺小也无助。在那个年代,在那个生活背景下,许三观们要拼命才能生存下去,更不要谈幸福生活,贫穷和被动伴随着挣扎、承受,我们隔着书本都能体会到生活的痛楚,心中也不免跟作者一样,对这些生活底层的人民产生深深的同情之感。

许三观们也有自己的个体价值,他们虽然无法真正把握或对抗现实生活、无依无靠,个体意识被时代摧残直至瓦解,但是从生命本质来看,他们是社会的一员,是努力生活的每个人的缩影,他们为生存做的挣扎正是对人类尊严的最好体现。

悲剧人物的塑造已经成为余华作品中最为突出的悲剧特征,作者想通過对悲剧主人公人生价值的毁灭来更深层次地展现一个作家对人性的拷问和对人民大众的关怀。

三.叙事手法的悲剧性

在这部小说中,最明显的悲剧特征还体现在重复的叙述手法和模式中。余华的小说一直保有这种叙事特点,就是类似的悲剧事件不断重复,最终指向悲剧归宿,小说里塑造的所有人物都被迫卷入一个不可回头的人生逆境中,不断重复循环。

1.重复叙事的手法。重复叙事是小说的重要叙事手段和表达手段之一,主要就是通过不断重复一个词、一句话或一个情节来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从读者的阅读体验出发,传统来说,重复的表现手法能够充分打造理想的艺术气氛,从细小的地方着手渲染,从大处的时间或者场景营造大环境,围绕着一个情节或者想要表达的主题,不断复制在同一个文本当中,使之不断重复一小一大,一静一动,最终达到最理想化的表达效果。

2.重复叙事手法在《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体现。小说采用重复的叙事手法向读者展现了许三观坎坷悲苦的一生,“苦难”贯穿许三观生活的始终,这也是余华在这部小说中努力表达的主题,这一主题在不断的动态重复中逐渐升华,作者让叙事更具现实意味,而不是单纯的机械重复。现实意味在于许三观的一次次卖血经历,都与当时他的处境有关,不同历史时期的苦难有不同的特点,许三观的卖血理由和出发点也各不相同,比如为了“大跃进”时期填饱一家人的肚子卖血,为了儿子找到好工作卖血、为了给孩子治病卖血等等,卖血的节奏越发加快,小说的叙事节奏和旋律也越来越快,唯一不变的是伴随许三观的苦难和不幸。小说的整个叙事手法朴素细腻,正是这样的简单展现最能直接触及读者大众的内心,产生共鸣,在感受小说中人物苦难的同时为人类生存中经历的种种艰难而同情,为每个人为了更好的生活做的艰苦努力而感动,更为认真坚强生活且从未放弃的自己而自豪。

四.结束语

通篇我们都在分析余华在这本书里所表现的悲剧特征,但是实际上这里面饱含作者对大众疾苦的慈悲和关怀,且一本好的叙事作品中,必然包含一些超越具体文字的东西,那就是这个作家对整个世界、对人类发展历程、对人生和艺术的独特见解,他感性的内心和丰富的情感在整本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余华创造了许三观这个人物形象,并写出了他悲剧的一生,但同时也有艰难求生存下的点点温情,比如许三观能够从一次次的卖血教训中挺过来,有心疼他的妻子,还有他最爱的黄酒和爆炒猪肝,他一生也没有在外树敌等等,这些温情就是我们每个人经历生活苦难的时候的最大支撑力,让每个读者都深深地领悟到一个道理,生活不易,可以痛苦,但是绝不能绝望。

参考文献

[1]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2]陈思和.碎片中的世界和碎片中的历史[A].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C].上海:复旦文学出版社,2002

(作者介绍:初春雨,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