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的自述》中陌生化的讽刺艺术

2020-12-14 04:04魏宝华王显星
文学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讽刺陌生化

魏宝华 王显星

内容摘要:“陌生化”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可以使人产生惊奇感,其基本原则是利用表面毫无关联而内在存在密切联系的很多因素的对立和冲突,造成“陌生化”的现象,从而使人的感官和情感受到刺激和冲突。马克· 吐温是19世纪美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幽默小说大师,《狗的自述》一文运用陌生化的技巧透过一只狗的经历对当代人类的丑陋、自私的一面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关键词:《狗的自述》 陌生化 讽刺

一.陌生化的叙事视角

《狗的自述》用狗的第一人称视角叙述出来一个与人类经验世界不同的独特世界。文本采用内聚焦的视角来叙述“在内聚焦中,叙述焦点与一个人物重合,于是他变成一切感觉,包括把他当做对象的感觉的虚构‘主体:叙事可以把这个人物的感觉和想法全部告诉我们。”[1]具体到《狗的自述》中,内聚焦是指叙述从头到尾都在描述“狗”的所见所闻和所感。狗的眼睛作为一个取景框,把一切外在的事物通过“狗的眼睛”过滤后进入叙述视野。而这个视野的独特之处在于,这种非人的叙述视角造成了陌生化的效果,从而引起了读者特殊的情感体验。

“陌生化”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什克洛夫斯基在研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时,发现了大量陌生化视角的使用,他将这个概念定义为:将对象从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以此促使读者对日常熟悉的事物进行重新审视。因此,文中以狗的内聚焦作为小说的叙述视角,必然会造成陌生化的阅读体验。

这种阅读体验的陌生化,主要是由陌生化的视角造成的。文本以一只狗的独特视角来观察人类的世界。从狗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它的母亲喜欢卖弄,爱显摆。但同时又“心眼儿好”“态度文雅”,拥有“不记仇”的“好脾气”。当它来到它的新家,它的主人格莱先生,是一名科学家。“但他不知道科学家是什么意思”而且“实验室”在狗看来“那里面搁满了罐子、瓶子、电器、五金丝和稀奇古怪的机器”。以上种种叙述,通过这只狗的叙述视角,使得故事的内容和场景显得陌生。这就打破了读者的感觉非习惯化,从而引起强烈的感受和震撼。“艺术的目的是为使人感受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2]人们屡见不鲜、习以为常的实验室,通过狗的视角被放大,即时变为陌生的新奇之物,读者因此通过阅读,在这种阅读过程中获得了一种新鲜的审美感受和阅读体验。

王安忆对“陌生化”有更为具体的阐述:“所谓陌生化,就是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在指称上,要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语言感觉;在语言结构上,要使那些日常语言中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语法规则化为一种具有新的形态、新的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3]

文本第一段采用陌生化的语言,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前半部分,母亲和其他同伴的相处,母亲对我悉心的指导“承担责任,多做好事,不图回报”这些话语从“缺乏智力”的狗嘴中吐出。将一些日常语言“陌生化”,增加了读者的感知难度,延长了感受的过程,将读者的目光停留在母亲等人的行为上。它来到新家,作者采用陌生化的手段,文章出现了大量的类似快乐、幸福、感激的词语,但是读者读到的却是绝望和冷漠。

文章还大量运用对比、反语的陌生化修辞技巧,比如“她温柔地把我当作一条垫脚凳,知道这是使我高兴的,因为这也是一种抚爱”[4]。明明是践踏,小狗却认为是一种抚爱。这种语言陌生化的处理更增添了文本的悲剧色彩,借助小狗那单纯的双眼,我们看到了贵为自然界统治者的人类,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人类,他们的人性正在逐渐丧失。狗的悲剧演绎了人类道德的悲剧,小狗的绝望的开始,正是人类沦陷的缘起。这种陌生化的效果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读者的惊奇感,增加读者接受的难度和延长读者接受的时间,从而加强读者对文本的印象,同时对于文本主旨的揭示有一定的升华作用。

二.天真叙事的讽刺力量

小说全文是以狗的身份来写整个人类世界呈现在狗的眼中所发生的“变形”。因为对于狗来说,它是不了解人类所生存的世界的。它只是本能的通过它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理解能力去发现和观察不同于狗的领域——人类的世界。而狗的天真与人的残忍虚伪构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通过狗的天真的叙事,产生了巨大的讽刺力量。

“狗”是不同于“人”的叙述者,有着与人天然不同的观察视角和心理感知。但是“狗”通过向读者娓娓讲述自己的生活遭遇,又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并在叙述的过程中引起读者心理的变化。首先,这种心理变化是由“狗”这一形象本身所带来的,“狗”在小說中显然是一个天真、纯洁、善良的主人公形象,这一形象本身就很容易引起读者对它的怜爱。所以,当小狗处于有利境地时,读者的心理也会处于平衡的状态。一旦主人公处于不利境地时,读者的心里平衡就会被打破,出现紧张、不安的情绪。除此之外,因为“人”和“狗”都是作为生命个体而存在,所以在情感方面就具有某些相通之处。小狗的内在情绪的变动起伏,也会激起读者情绪的起伏。比如,当小狗在主人家过着快乐自在的生活时,小狗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与此相应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会产生轻松、愉悦的感觉。而当“我”遭到主人打骂,害怕地躲起来时,读者便会产生怜悯和同情。当小说发展到最后,小狗娃被打死,“我”在仆人的谈话中感到“有一股使我心里发冷的味道”读者在此时就产生悲伤或愤怒的情绪。所以,读者在每个阅读阶段的心理状态与主人公的生存状态及其内在的情绪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从最初的平静到愉悦,再到小说最后的悲惋和愤怒,达到情感的极致,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小狗的善良、纯洁与天真,恰恰反衬出人类的虚伪和自私。对于母亲的教导“生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一个聪明和高尚的目的,必须好好尽我们的责任,绝不要发牢骚,要尽量顾到别人的利益。”[4]小狗谨记在心。正因此,小狗在娃娃遭遇火灾时奋力拯救,不顾自己的安危,而结局却是它救了娃娃反而被主人误会。

作为读者是心知肚明的,而作为天真的叙述主体却是不明白的,“我心里想,主人是绝不会饶我的。我不知道究竟是干了什么事情,使他这么痛恨,这么不饶我,不过我猜那大概是狗所不能理解的什么事情,人总该看的清楚,反正很糟糕的事吧,这种天真的叙事无形中将人和狗的道德功能倒置。本应该是人善良温和,充满人性美,而在这篇小说中这种认知被倒置,狗成了善良,充满人性道德的角色,而人却成了虚伪自私和冷酷的代名词,这种强烈的反差形成巨大的讽刺力量,将人的残酷无情暴露无遗。

三.以乐写哀的悲剧艺术

《狗的自述》是一个悲剧,然而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没有常规地描写狗与人的正面冲突,而是以狗的无知深化悲剧意蕴,以乐景写哀情。这种强烈的对比,可以引起读者的心灵震撼与巨大的触动,从而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悲剧色彩。

文本虽然写的是悲剧,但文中从头到尾却贯穿着一种轻松幽默的笔调。科学家主人公为了证明自己理论的正确性,将小狗娃带到实验室做实验,而此时小狗“用三只腿瘸着走过去,心里觉得很得意,因为人家看得起小狗娃当然是使我高兴的事。”[4]这种悲剧艺术在文本的结尾达到高潮。科学家以实验之名将小狗娃折磨至死,当仆人接到主人命令要将小狗娃埋在花园的犄角里时,小狗却“心里很痛快,很轻松,因为我知道小狗娃这时候已经睡着了,所以就不痛了”,在仆人挖了个坑,将小狗娃栽在地下时,“我心里很高兴,因为它会长出来,长成一个很好玩、很漂亮的狗。”[4]在本应极其肃穆、悲泣的时刻,作者却笔锋一转,写小狗内心的高兴,这种以乐写哀的艺术手法极大地加剧了文本的悲剧性。

王夫之曾言“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5],文本通过狗的高兴与小狗娃死亡的强烈对比,加强了读者的悲剧体验。小狗的孩子死了,但是小狗却还高兴地帮着仆人挖坑,这种以乐景衬哀情的表现使人的感伤之情倍感沉郁,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感受到难言之哀、难传之痛,为其伤心,替其感叹。同时也于巨大的反差之中,淋漓尽致地批判了人性之恶与道德的虚伪。

鲁迅曾说“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6]作者在文本中以狗的陌生化视角,聚焦人类社会与人的活动。把人性中的虚伪、残忍、冷酷的一面撕裂给读者看。使读者以一种全新的体验感受到了人性泯灭的悲剧意味。以狗的天真辛辣地讽刺了人的残酷,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撞击着人类的灵魂,叩问人类精神家园的归宿。

参考文献

[1]谭君强.叙述的力量:鲁迅小说叙事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2]什克洛夫斯基等著.俄國形式主义文论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3]安忆.漂泊的语言[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4]马克·吐温.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精选[M].董衡巽.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

[5]王夫之.姜斋诗话笺注[M].戴鸿森,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

(作者介绍:魏宝华,喀什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王显星,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讽刺陌生化
悲剧:最有力量的陌生化
借助陌生化策略有效开展阅读教学
教学新思维
新世纪以来国产歌舞电影典型案例分析
华盛顿?欧文短篇小说中的艺术赏析
赛博批评视角下对英剧《黑镜3:白色圣诞节》的解读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陌生化”现象
西方文学作品中马的象征意义探究
从陌生化角度浅析《藻海无边》
《一小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