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主义的潜意识揭示:论《药》的“矛盾”内涵

2020-12-14 04:04蒋树青
文学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象征主义理性矛盾

内容摘要:鲁迅的《药》可谓之“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从中途起笔,言语凝练,体现了文化革新和思想启蒙特色。《药》中多层次的矛盾交织,表现了鲁迅苦闷求索的心路历程和复杂矛盾的心情,也反映了时代的矛盾状态,构成了这部小说象征主义的潜意识揭示。本文试从命运与时代、困境与摆脱困境的徒劳、理性精神与感性追求三个角度来阐述《药》的“矛盾”内涵。

关键词:鲁迅 《药》 矛盾

一.命运与时代

《药》中典型性人物的性格命运反映了人与时代的矛盾,自然而然构成了现实主义的基本精神。华老栓悲剧的命运并不由于他的罪恶,而是他的愚昧。作为一个救孩子的父亲,人伦之本能让这个形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目的与动作的内在矛盾,抽象伦理之间的对立,荒谬的认知和矛盾的心理变化,使这个可悲形象的片面性显露无遗。生活的苦难催化了他精神的病态,历史和社会的原因造就了他的愚昧。鲁迅透过华老栓一家的命运折射了时代和民族的历史轨迹。而夏瑜这样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在社会和时代不具备种种使得个体进行的实践得以成功的条件的情况下,并不能实现他们的本质力量。虽然从性质上讲是“善”和“美”的,但革命者的实践与“真”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反映了个人能动性和时代局限性之间的矛盾。鲁迅一方面把人物放在中国现实的关系中再现,用阻拒性的言语勾勒出当时未经彻底革命的闭塞动荡的吃人社会这一典型环境;另一方面,映射出在典型在环境中生存并腐蚀的典型思维,把时代问题暴露出来。从而通过对国民落后思想和冷漠态度的批判,导向对旧民主主义革命不彻底性和悲剧性的思索,揭示了未觉醒的民族是导致革命走向必然失败的原因之一。作品中没有对革命热情的赞美,也没有对国民的愤怒鄙视,可以说是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鲁迅将对民众的批判与同情,对革命者的痛惜与哀叹都化作冷静地侧目与旁观,以冷的视角展现烈的冲突,有如医者对待病体与死亡的冷静,冷到发热,冷到让人害怕,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冷酷中变得苍白无力。

二.困境与摆脱困境的徒劳

鲁迅称自己的小说“只不过想将这示给读者,提出一些问题而已”。①作为新文学的先驱,鲁迅始终在用文学去揭社会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在追寻民族解放的历史进程中,鲁迅敏锐洞悉了中国思想的旧与劣。从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批判的矛头直指罪恶的封建制度。《药》也是同一时期的新文学作品,提出了疗救中国的问题,完成了对封建思想意识和封建愚民政策吃人本质的深层揭露,深化了封建思想吃人的总主题。身陷落后黑暗的旧社会,鲁迅在摆脱困境的求索中不断碰撞,在反叛和变革精神的洗礼下不断反思。狂人的质疑和呼喊,昭示了大胆怀疑和否定的积极精神。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结合的创作方法,塑造了“人血馒头”的意象,活脱成像,把对肉体和鲜血的践踏上升到对思想和灵魂的亵渎,运用象征、隐喻的创作手法,一语三关地寄寓了摆脱困境的战斗深意。小说中典型的茶馆环境囊括了各类人物的嘴脸,看客的空虚与麻木,民众的卑怯势利和是非不分,暗示了辛亥革命的悲剧,体现了“人非人”的荒诞形态。在封建愚民政策奴役下的压抑社会里,清醒地追求“真”,就被视作“反”,夏瑜是,鲁迅又何尝不是,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成为了笑柄和被诬蔑为疯子,反抗即是徒劳。社会的病态似一面镜子,使双方都能窥测到自己的病容而引起疗救。那什么才是真正的药呢?思想的洗礼和民众的觉醒。鲁迅从整个国民的思想和精神出发,围绕思想痼疾进行典型创作,一针见血地暴露了人、社会、革命的三重困境,引导人们在笑与哭的同时反思并自省,同时也鲜明指出了革命首要任务是进行国民改造。最后坟上两位母亲的偶遇中花环和乌鸦的曲笔,体现了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正如鲁迅在《野草·希望》中表达的心情:“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②从“困境和摆脱困境的徒劳”这一对矛盾理解,这样的安排是“绝望中的希望”与“希望中的绝望”相互作用的结果,适应了读者的精神心理需求。

三.理性精神与感性追求

随着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各种文学思潮和哲学思潮的涌入,现实主义、象征主义、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叔本华悲观哲学等都对鲁迅的文学创作思想起到重要的影响。③一方面鲁迅强调作品对国民的启蒙作用,又以此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懑与希冀。“生物进化论与阶级斗争观念”、“个性解放与群众创造历史观念”成为了他创作思想的主旋律,表现了五四时代的叛逆和自由。弃医从文背后是鲁迅在失望中的关注中心由救治病人的疾苦转化为三个问题:一是怎样才是最理性的人性?二是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是它的病根何在?④辛亥革命的失败使鲁迅一度失望,《狂人日记》的发表冲破了沉默,强调了生存斗争、新陈代谢、精神发展等要素。从鲁迅主张的“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⑤体现的也是斗争图强意识,他坚持与滞碍的庸众对抗,呼吁着精神界的战士,以达到推动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的目的。《药》从言语、形象、意蕴三个文本层次增加增加了读者的想象和补充,表达着对社会人生的探索与思考,贯穿着清醒的现实主义理性批判精神,在理性层面加深了对现实革命斗争的认识。但另一方面,当罪恶和丑陋让这世界变得没了中心、主宰和理性,鲁迅就化身为孤独的流浪者,一面理性地举着新思潮的旗帜,一面怀有无路可走的感性情怀。《药》处处可见令人窒息的压抑描述,诉说着感伤的悲情。哪怕是文中最轻松热闹的谈药部分,众人嬉笑聊天的场景,还有对小栓病情“包好!”的判断与安抚,看似是店里的“活气”与刑场的“死气”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买药与吃药可怕氛围起到了缓和作用。实则悲从中来,形喜而实悲,死亡不仅变得无意义,人生也成为了多余。蕴藏着作者深深的无奈和悲哀的主观感性思想。透过文字,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烦闷、忧愁的鲁迅,类似海德格尔所说的“烦”。只有在这样的感性境界里,鲁迅才能感受到真实的自己,也才能超越自己的界限,实现对社会和未来的追求。既然当下没有可凭借的力量,就产生了一个悖论:不能证明它的存在,但仍可滿怀期待。所以鲁迅虽然不知道这世界是否可改造于将来,但却先行发露各样的丑与恶,撕下那虚伪的假面具。表现了鲁迅苦闷求索的心路历程和复杂矛盾的心情,也反映了时代的矛盾状态,构成了这部小说象征主义的潜意识揭示。

注 释

①鲁迅:《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鲁迅全集》第七卷,第389页。

②鲁迅:《野草·希望》,《鲁迅散文集野草》,第20页。

③④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2页,第29页。

⑤鲁迅:《坟·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第46页。

(作者介绍:蒋树青,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卫生分院讲师)

猜你喜欢
象征主义理性矛盾
矛盾的我
欲望膨胀
“矛盾多发”可怕吗?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阿甘正传》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比较文学视域下莫言小说独创性探索分析
荻原朔太郎象征主义诗学略论
法国象征主义诗人与英国象征主义诗人的比较研究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恋爱中能否一直让着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