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序·语境:谈羁旅诗中的一种反衬手法

2020-12-14 04:04何小幼
文学教育 2020年11期

何小幼

内容摘要:反衬是羁旅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小桥流水人家”与“断肠人在天涯”反衬的形成,与中国社会的差序结构、高语境文化特点有关。

关键词:反衬 差序结构 高语境文化

反衬是羁旅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我们先看一首宋词。

望江南·燕塞雪(宋)华清淑

燕塞雪,片片大如拳。蓟上酒楼喧鼓吹,帝城车马走骈阗。羁馆独凄然。

燕塞月,缺了又还圆。万里妾心愁更苦,十春和泪看婵娟。何日是归年?

这是南宋灭亡后,被虏掠到元大都的宫女华清淑送别侥幸获准南归的乐师汪元量的作品。“蓟上酒楼喧鼓吹,帝城车马走骈阗”,蒙古人的恣意狂欢,与亡国俘囚“羁馆独凄然”的绝望和痛苦形成强烈的反差。敌对双方的处境和情绪本来就处在明显的对立状态中,所以这类反衬的产生是非常自然的。

但羁旅诗中,另有一种反衬,它的发生,似乎不那么顺理成章。

我们先看一首元曲的例子。

天净沙 秋思(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曲子被《中原音韵》的作者周德清誉为“百代秋思之祖”,从情感内容到表现手法,都非常典型地反映了羁旅诗的特点。

曲子以一半以上的篇幅描写自然景物,构成了一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的動人的艺术境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萧条的秋景中,非常醒目地呈现了一片亮色——“小桥流水人家”,展现了一种自然宁静之美、田园生活之乐。在色调和情绪上,这个画面与前后的悲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色调上说,这个画面越美,全曲就越显得黯淡;从情绪上说,这个画面越是温馨,抒情主人公的内心就越是悲伤。

一道曲折的流水,将画面分开了。这一边是西风古道,是枯藤老树,是天涯漂泊,是孤寂疲惫的悲伤无奈;那一边是乡村田园,是安宁温馨的天伦之乐,两者构成一种反衬。但这种反衬之所以成立,并不完全依赖于文本自身的呈现,“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被并置在一个平面上,中间没有任何表明相互关系的词语衔接。这里有一个不易觉察的问题:为什么羁旅中的主人公看到村舍,全然不像沙漠中的行人见到绿洲那样感到惊喜,反而会从心底涌出一种漂泊异乡的“凄凉”;而读者也很少会就这种情况的发生产生疑问,反而把这种反衬的存在看成理所当然。

这其中的秘密我们要从社会关系、心理特征、个人经历三个层面去考察。

首先是传统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的“差序格局”。

费孝通先生在分析中国社会的结构时说:

以“己”为中心,象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象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象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费孝通《乡土中国》

从自己的亲人,到自己的朋友,到自己的乡党……就像把一块石头扔进湖水,以这个石头(个人)为中心点,在四周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可以标示社会关系的亲疏。波纹越往外,与自己越没有什么关系。这种中国式的社会关系,被费孝通先生称为“差序格局”。这是传统中国社会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它深深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思维、我们的文化。人与人之间,个人与外部世界之间,一个集体与另一个集体之间,能否建立良好而稳定的关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两者是不是属于这波纹中的某一个圈子内。所有的热情、诚恳、关切多用在圈子内;对于圈子之外的人与事,我们的心是冷漠的,因为那一切都与我们无关。

这样的情况反过来也是成立的:对不处在同一个圈子里的人而言,别人的幸福,适足以让自己痛苦;人在旅途,别人的温馨,反过来会强化自己内心的悲凉。人际关系的差序格局构成了“小桥流水人家”与“断肠人在天涯”的反衬的社会基础。

这种反衬有时不一定与物候相关。试看曹组的一首词。

青玉案·碧山锦树明秋霁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这首词,写羁旅乡思,气韵生动,曲折有致。“碧山锦树明秋霁”写雨过天晴,云白水清,山碧枫丹,明丽如画。在经历了“山重水复疑惑无路”的曲折之后,主人公眼前豁然开朗,溪水人家,竹篱茅舍,酒旗迎风,村舍错落,宁静安详而又富有人情味,顿然感受到一种温馨。然而,这如画的景象竟成为思乡的触发物。“只恐”两个字很值得玩味,抒情主人公本不愿意去触动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却“心”不由已,羁旅愁思,油然而生。这里,秋景是美丽的,但并不影响抒情主人公看到宁静村落的村落之后,很快触发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因而内心被“离人泪”所充斥。这里,美的物候,却恰恰触动了苦的乡思。

这种反衬也不一定与生活境遇有关。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据考证,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被外放到江西。家乡如此遥远,梦中也难以到达;音讯如此难通,一封报平安的家信,待读到时,时光已是来年。所以旅馆门外沐浴着江上明月白露、门口系着钓鱼船的渔家那种贫寒但却安定的生活,让诗人羡慕,这种羡慕又反过来强化了他的羁旅之思。这里,田园之乐与客子之思之间形成反衬。

显然,这种反衬是无关物质生活的,田园之乐的“乐”,主要是“门系钓鱼船”所代表的朴素而自然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下,生产、生活是一体的当然也是贫穷的。一个朝廷官员的生活,从物质层面上来说,自然是优于一个渔家的。

这种反衬的基础,除了特殊的社会结构形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高语境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因交流沟通方面的困难所带来的隔阂感和孤独感。

中国属于高语境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多地依靠语境,信息交换大部分依靠语境完成。离家的客子与周围人之间,缺少共同的语境,因此免不了饱受隔阂和孤独感的折磨。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故人”之间自有深刻的了解和默契,“故人”之间有很多的东西是不需要费口舌说出来的。一旦离开了长安城,置身西域的陌生人之间,身边没有了知己的朋友,没有彼此的了解和默契,交流就会变得困难,所以“无故人”意味着孤独、寂寞。

多数的思乡诗都产生在周围缺少朋友的情况下。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因为远离家乡,孤身一人,节日的夜晚,形影相吊。正因为有这种孤独寂寞,故而思亲怀人之情油然而生。成语中有“一见如故”的说法,一见如故的前提是彼此有相同至少是相似的阅历,也就是至少曾经处于同一个社会圈子,有着某种共同的语境。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这个“缘”就是共同的语境。

古代诗歌里,有时写到素不相识的人之间的隔阂的破解,激发起许多人心中的涟漪。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曲》

这首五绝,在描写乡愁的作品中独树一帜。它抓住了一个“富有包孕的片刻”, 描写了一个极富喜剧色彩的场景。背井离乡、风行水宿的女主人公快人快语,乍闻乡音,马上半是搭讪半是试探地主动发问,“或恐是同乡”,实际上就是在两个本无关涉的个体之间,找到一个可以包含的共性特征,这样就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轻松地打破寂寞。主人公的形象,纯朴中透着崭截,迥然不同于文人的含蓄矜持;诗的内容,赋予羁旅诗一种全新的路子——原来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其实“不堪一问”,困扰着无数文人的乡愁,在劳动者而言,几乎不值一提。但这对于背负着深重的文化传统包袱的知识分子而言,只有羡慕嫉妒恨的份了,因为,这种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因为隔阂产生的孤独感,往往随着文化层次的渐高而呈现出渐强的趋势,以至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的诗句激动了无数人的心。

这种反衬的成立,还有一个物质基础,就是抒情主人公有过温暖的家庭生活,有过较为亲密的社交圈子。如果缺乏这种经历,那么反差既不存在,这种反衬也就不能形成了。贾岛的作品中也有写羁旅的,如:

暮过山村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贾岛出身寒微,中年以前托身于寺庙为僧,无家可归遂处处为家,对于家庭生活的温馨,他缺少足够的体验;出家人自然也没有什么社会交际。因此,在贾岛的诗里,能在旅途中看到桑柘,看到烟火,原先路过的寒水,听到的怪禽,看见的落日,种种令人惊恐不安的景物,终于被抛于身后,漂泊者暂时有了一个安身之所,心里就有了一种安慰。这里也有一种反衬,但这是用向晚时的旅途的种种可怖的景象来衬托见到人烟时的喜悦之情,这就类似于沙漠中的人见到绿洲的情形了。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中华书局. 2013-4

2.【美】霍尔.《超越文化》[m].何道宽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1

(作者單位:安徽省庐江县教体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