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秘书学专业秘书应用型人才内涵建设浅议

2020-12-14 04:04吴延生
文学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内涵建设人才培养

内容摘要:上世纪80年代初,为适应改革开放百废待举的社会形势,很多学校包括理工科学校都纷纷开办起文秘专业方向。终于到2012年教育部把秘书学列为特设本科专业。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如钱世荣所述的“开创”、“拓展”、“突破”三次大的爬坡。囿于人们的认识和社会认可度,秘书学专业发展得不是很理想,一方面社会有需求,一方面高校的学生难就业。为何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这与学校办学思维分不开:注重外延发展,轻视内涵建设与提升。

关键词:当代秘书学 人才培养 内涵建设

过去,高校秘书专业涉及的层面较多,有的叫现代秘书、高级文秘,也有的称商务秘书、军事文秘、经济文秘、交通文秘等等。像高级文秘等往往是挂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之下,在语言类、文学类课程之外,加上秘书学概论、档案学、文书学等少数专业课。致使文学味道很浓,理论色彩很强。也有少数院校在档案系开设,认为秘书工作中相当重要一部分是文书档案工作。所以最初的秘书学研究也就在于文书档案工作的经验、总结。笔者以为首先要解决的是办学定位、目标定位的问题。不管是秘书岗位培训、职业中专秘书教育,还是大学专、本科秘书教育体系,都应定位在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秘书学一旦脱离了应用性,便失去了它的全部价值。”[1]秘书学是应用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较之其它学科更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更应该具有前瞻性视野,在专业的内涵式发展上下功夫。专业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实施的载体,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构建是通过专业的学习来完成的。所以,关注专业内涵建设的终端是指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只有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各个环节如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团队、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加以研究。因为任一环节不到位都会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预期。那么应从哪些方面做好应用型秘书人才培养的内涵建设呢?

一.设计培养目标定位

秘书专业的目标定位必须伴随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拓宽专业视野,以市场需求为正确导向,以企业秘书作为专业目标,才能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秘书人才。一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从学生入学开始,正确指导学生认识秘书职业,激发学生对秘书专业的兴趣,消除偏见。引导学生逐步学习秘书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办公和操作技能以及加强面试训练,使学生对秘书专业有更完整更清晰的认识,将来面对职业选择时更加得心应手。二是转变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什么样的秘书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这是高校应该考虑的问题。首先是要由“中文”向“管理”转变。现代秘书不再是敲敲打打的打字员,也不是专门的文件传递员,更不只是领导的服务员,而是以综合处理信息和事务的方式直接辅助领导者实施管理的人员,必要时还要参与决策,这就要求在秘书人才的培养中,灌输管理思想,使秘书从业者明确自己在管理过程中重要作用。其次是由“重理论”向“重实践”转变。实用性是现代秘书的基本特性之一,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是二十一世纪秘书教育的目标。这要求秘书成为一种操作型的人员,动手动脑能力要大大增强,应用能力要大大提高。

二.提升秘书专业地位

史官仓颉为黄帝记载事情,可谓我国秘书工作的起源。《尚书﹒尧典》记,舜曾任命龙为“纳言”官。史官和纳言的职责就具有秘书工作的性质。夏商周三代,史官仍是主要的秘书官,他们为国君记录言行,起草和保管文书,掌管典志;有的还了解民情,提出建议,协助国君制订法令。史官之下,设有做文书刻写、保管工作的“椽史”,专管印信符节的“掌节”等。秦始皇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由于国家政务活动的频繁,开始形成确立比较完备的秘书工作体制。纵览中国几千年的古代社会,虽然逐步完备了秘书工作制度,但一直没有培养或培训秘书人才的机构,都是“以吏为师”。故缺乏研究,因而“秘书无学”。直到新时期的80年代初,因“十年动乱”后的百废待举,各行各业急需大量的人才,包括秘书人才,但是社会没有现成的人才呀。在此背景下,一些有远见的高校如上海大学、兰州大学等纷纷办起了文秘专业方向,挂在中文专业下,强调秘书办文的传统要求。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崛起,要求秘书对市场理论等有了解,有的高校又将其挂在商学院或工商管理专业下。又后来随着西方现代管理学的影响,人们逐渐认识到秘书学是管理学的分支,于是很多高校又将其挂在行政管理学或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下。

作为专业方向躲在相关专业的屋檐下,导致长期以来文秘专业没有自主的地位。在有识之士不懈的呼吁和努力之下,到了2012年秘书学才被国家教育部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从此才名正言顺,去掉了括号方向的附属身份。通过学界不断研究以巩固秘书学专业地位,借助于《秘书》《秘书之友》等专业刊物的平台,发表研究成果。可以扩大影响,为更多的业内人士知悉,特别是秘书学专业老师阅览后可以在教学中加以借鉴、吸收和利用,并加以推广,从而在更大的面上发挥其效应,必须从理论广度上浓厚学术氛围并加以交流,从研究深度上提升学科的学术品位。唯此,才能摆正其学科地位,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进而以学术研究催化和推动教学。教学才有了立足点,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有了保证。

三.树立素质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发挥学生主动和主体精神,注意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意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2]学者的观点充分说明学校教育应把素质教育放在突出的地位,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智慧潜能的开发对一个人健全个性的形成是多么的重要。因为应试教育是把追求教育的近期功利性放在首位,而把人的发展及社会的发展的远期功利性放在次要位置。而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教育、人的健全个性的开发。鉴于此,高校只有在素质教育上做文章,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才能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持续释放能量,后劲充足,充分彰显一个人的才智和敏锐。这就给现在的高校的教育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尤其是秘书学专业更需要素质教育。因为秘书学专业的学生不管在什么性质的单位里从事辅助领导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办文、办会、办事,无不需要睿智的才华、健康的人格、健全的个性、建设性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领导的管理工作的需要。那么如何针对秘书学专业的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呢?首先要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受教育观念,在教学中,教师要加以引导,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自主思考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激情被激发以后,其参与教学的欲望也就被点燃起来,由课堂上被动听听、看看,转为自主钻研、积极思考的境界。其次,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学习方式、方法上探索,比如在教师组织下,可以分成一些科技小组、兴趣小组等类别,以讨论或答辩的形式,让学生事先展开讨论、设计、策划,既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又让学生们锻炼了能力。如秘书办会的环节,在“办会”之前的筹备阶段,要有大量的“办文”事务,如发言稿、主题演讲、会议策划书、会议须知等大量的文书工作,教师先布置分组酝酿、草拟提纲、各自设计、分工写作、集体整合,既让学生充分自我表现,又让学生有了团结协作精神的陶冶和集体荣誉感的体验,既达到深化教学的要求,又让学生“临场”实践能力得到了强化训练。这样的尝试对于教师来说,工作量无疑加大,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本质在于转化促进学生主体的健康发展,用和谐的教学职能和自我奉献的“蜡烛”精神来确保教学价值的完美实现。这样才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因为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意力等诸多因素都得到了全面和谐同步的发展,也即落实了立体式的三维教育目标----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

四.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文秘现有的课程体系呈现杂、乱的特点。学生几年学习感受似乎什么知识都学了,又什么都没学,呈现一种学习的迷茫状态。文秘专业基本上是在汉语言文学、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基础上实行的方向培养。”[3]在国家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背景下,高校秘书学专业应紧紧围绕“一流学科建设”的思路,整合秘书学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市场需求的导向,组织教学,努力把新上马的秘书学学科群打造成品牌学科群。

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是实现秘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就目前看开放性教育不强,基本还是在中文课程里加上秘书板块,抑或在秘书课程板块上加点管理类的课程。这是由于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所致。应立足于社会,找准市场需求,从秘书岗位、行业背景、能力结构等方面规划培养目标、探讨培养模式、设计课程体系,不仅要注重理论背景,因为“理论”是“魂”,而且要加强实践指导,强调体验式教学。

从以上分析可知,新兴学科秘书学有别于其它学科,它特别强调“应用”。因为传统的秘书活动由来已久,在古代乃至近现代都没有专门的秘书培训机构,“以吏为师”是秘书上岗的途径。这就决定了秘书重在動手的实务,而缺乏理论的积淀,所以说秘书“无学”,说明它是在辅助上级或上司管理活动中为其服务而呈现的辅助劳动。但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秘书学的兴起,特别是2012年秘书学专业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学校作为当代秘书培养的主渠道,所以内涵式建设就成为秘书学人才培养的重心,也就成为毕业生走入市场竞争的核心!

注 释

[1]向国敏.现代秘书学与秘书实务新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0

[2]徐龙淼.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差异[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3)

[3]吴延生.文秘专业大学生素质滑坡背景下学校该做些什么[J].文学教育(上),2016(6)

本文为淮阴工学院2019年度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提升高校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研究(Z201A19523)。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内涵建设人才培养
对民办高职质量工程内涵建设的建议
“四四模式”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内涵建设
论地方工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引智工作机制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内涵建设改革与实践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